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院改革

法學院改革

發布時間: 2022-03-26 18:32:35

❶ 重慶大學法學院有什麼歷史變革

重慶大學復法學院始建制於1945年,是當時重慶大學6大學院(文理工商法醫)之一,先後由翟晉夫先生、羅志如教授、潘大逵教授任院長,當代著名國際法學家王鐵崖先生也曾在本院任教。1952年全國高等教育結構與布局調整,法學院調出重慶大學,與兄弟院校法學院系組建成立西南政法學院。
1995年重慶大學恢復法學專業本科招生,隸屬原貿易及法律學院,1998年設立法律系。原重慶建築大學於1995年開始招收法學專科生,1996年開始招收法學本科生。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於1992年設立社會科學系,面向全校開設法律相關課程。
2000年三校合並組建成立新的法律系並成功申報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和法理學碩士點,2002年恢復成立重慶大學法學院。學院依託學校綜合學科的優勢,以及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的良好機遇,大力推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通過十餘年的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❷ 法學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制度改革應該怎麼做

法學教育事關百年大計,在起步階段改革阻力較小時不動手撥亂反正,將來就很麻煩,所謂積重難返、事倍功半是也。但改革涉及無數人事財務、妻兒生計、利害得失,也很難輕易定斷。或許我的看法有點保守、有點脫離實際,竊以為若非萬不得已,不可輕易為改革而裁員(有人違法亂紀或實在不稱職的另當別論)。我覺得倒不妨借鑒日本以及其他成文法系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保留法律系本科,讓它側重於通識教育,畢業生除參加司法考試成為職業法律家這條主要出路外,還可以到行政機關、企業等其他部門就職,以保障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與此同時,另起爐灶設計研究生階段的法律職業教育制度,徹底改變目前法律碩士課程的尷尬、混亂狀況。
新制職業法學院不僅要進行法律的技術性訓練,而且要全面提高學識見地以及政策水準。在維持本科法學教育師資基本不變化的前提下,精選國內最優秀的學者到研究生階段法律職業教育的機構里任教,人數規模不要太大,待遇從優,並為第一流的青年教員、研究生預留充分的職位,使教員在年齡構成上形成合理的梯隊狀,兼顧新知識和經驗閱歷並能循序遞補。新製法學院完全從頭設計,教材、教學方式也都要刷新,要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而既有的本科教育機構提供基礎知識,即使野雞學校改頭換面、外行人士半路出家也並無大礙,不會影響作為主幹的法律職業教育的水準和威信。等過若干年後教育狀況發生本質性變化了,那時根據實踐經驗再說是砍掉法學本科還是繼續保留也不遲。

❸ 武漢大學法學院有哪些歷史變革

武漢大學法學教育源於1908年創辦的湖北法政學堂。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法版學院就成為其權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大學校長、著名法學家王世傑、周鯁生曾兼任或專任院長;1979年武漢大學恢復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學院,著名法學家韓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學家馬俊駒教授、知名國際法學家余勁松教授、曾令良教授、肖永平教授先後出任負責人、系主任和院長。現任院長為知名經濟法學家馮果教授。

❹ 法學畢業何去何從

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冷的思考 1問題的提出 又一屆畢業生即將離校,這些曾經懷著憧憬和夢想走進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歷經四年的錘煉,如今他們走得好么?在即將畢業的時刻,他們是否像四年前考取大學一樣,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激動?事實並非如此,在新聞媒體上我們常看到,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後加入到了失業行列。在經濟體制改革、社會轉軌的新時期,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20.71%,就業形勢進一步趨緊。由於專業間的差異,在這里筆者無力考查其他專業的就業情勢,只想基於本人所在的專業分析一下法科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十年前,一個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基本上都有機會進入國家司法機關,即使不能到司法機關工作而從事與其相關的工作也不會很難。十年後的今天,送走了2000年最後一次全國律師資格考試迎來了國家司法考試,高校法律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國家司法機關已經成為不可能。即使想成為一名律師,參加司法考試也成為必須。當前,包括極少數知名大學法學院的法科學生在內,都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而絕大多數政法專業的畢業生簽約率則降低到了歷史最低。目前中國正在向法治社會轉變,法律專業的學生應該是比較熱門的,可現實擊碎了曾經的夢想,一些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這不得不值得廣大法律人深思。 2法科專業就業之特殊性 (1)法治環境欠缺 1996年在中央領導的法制講話中,江澤 民指出:「依法治國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自「依法治國」的問題首次由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到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逐漸為廣大社會公眾所知悉。經過多年的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法治觀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思想,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針對目前中國的法治發展水平和狀況,中國已經啟動並將繼續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觸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諸多法治環節。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傳統不可能立即得到徹底根除,人治的影響還將存在並發揮一定的作用,是完善法治環境的最大障礙。比如,行政行為的法治化還不夠完善,基層民主建設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司法隊伍建設還有待加強,法律普及方面還存在薄弱等。對人治的信賴,寄希望於某個人,糾紛解決機制和規則充斥著人治的色彩,導致法律的權威難以真正樹立。法治環境的欠缺以及由此產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導致法科畢業生的就業范圍相對狹窄。 (2)傳統行業飽和 選擇法律專業的同學,除了因為法律職業的神聖和自己的興趣,也考慮到將來的發展前景。從就業單位性質上來看,黨政機關依然是法律類畢業生的首選,其次是企事業單位,二者佔了需求總數的近70%。同時選擇到部隊、海關、武警邊防等單位的也在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簽約的2003屆政法類畢業生到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佔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業單位的佔25%左右,到部隊、海關、武警邊防的佔到10%左右。 時下畢業生青睞的傳統的就業行業,如政府機構、黨政機關等,由於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 正在大大減少人員需求。目前正在推進的地方省級政府機構改革,人員精簡幅度達47%;國務院最近一次機構改革人員精簡近50%。大學畢業生進入這些機關都要經過重重考察, 參加公務員考試仍是目前法律專業畢業生進政法部門就業的惟一渠道。由於職位的有限,常常出現幾十個報考者競爭一個崗位,必然導致大多數畢業生遭到淘汰。 (3)專業口徑單一 雖然1998年進行了法學課程設置改革,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7年,我國的法學教育正面臨著一場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法學專業的學生是被按照學校的統一計劃來培養的,而不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培養的。由於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等課程的學習都有最低學分的要求,因此,學生能夠真正選擇專業選修課的機會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成良首先提出了專業選修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問題。「根據我個人了解的數據,我國法學院本科教學中,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的比例為3∶7,至於專業選修課在所有課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佔17%左右。也就是說,在法學院四年2700課時左右的學習中,本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未來選擇職業的需要,自主決定學習的課程時間不到20%!」由於缺乏學習主動權,導致了專業結構簡單,知識體系單一,人才的培養如同流水線生產,難以形成自己的專長和優勢。 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簡單的技術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綜合性、復合型人才是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單位也更青睞綜合素質強的畢業生。中國加入WTO後,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對法律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復雜的國際經濟活動中,必須掌握經濟、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和外語等綜合知識,只懂的自己的本專業遠遠不夠。因此,應當給予法律專業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他們跨學科,跨專業,學有所長,學有所專,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目前的雙學位和輔修制度下,法科學生一般是從高中文科類學生選拔,受自身知識結構的限制,往往無力涉及理工科的專業;而理工科的學生則可以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涉入法學領域,取得相應學位。具有其他相關學科背景的「後法律人」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對純法科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挑戰。 (4)社會資本不足 社會資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礎之上的社會關系網路,是個人發展所必要的資本之一。科爾曼在論述他的社會資本理論中曾指出:「社會資本是影響個人行動能力以及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資源。」它可以從功能上動員社會結構的各種要素,有助於個人或團體獲得資源,掌握信息,從而實現特定目標。社會資本可以彌補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有助於大學畢業生獲取得就業機會。就自主創業的大學畢業生而言,社會資本可以保證創業資金的供給。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無論是國家,高校還是大學畢業生本人,只有不斷積累社會資本,才能有效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對在校的法律專業學生,應當積極走出校門,獲取到律師事務所或政法機關實習的機會,向法律界的前輩學習,將理論學習和實務學習相結合,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同時,在參與實踐過程中,面對開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獲取途徑,較容易得到有利的咨訊,可以節約求職成本,彌補信息的缺乏,提高就業的機會。跟相關單位的接觸,讓更多人了解、認識自己,在與對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關系,為自己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5)法學教育大眾化與法律職業精英化之沖突 目前,全國開設法律專業的大學已經近400所,在校法律專業的學生約36萬人。自1999年擴大招生規模以來,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普通高校法律專業的本科生人數增長了幾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設綜合性大學,在師資、硬體設施尚不完善之際,先後設立了法律類專業並大規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規模擴招外,法律專科,第二學士學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學教育,在招生數量上也有了飛速的發展。除正規法律院校(系)外,還有各種與法律有關的「幹校」。此外,還有函授、電大、自考、夜大、業大、職大等多種形式的法律教育。由於法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熱門專業,接受法學教育的機會在增加,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法學教育出現了大眾化的趨勢。而法律職業的專業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法律傳統之一,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法律職業的發展趨勢。我國自2002年首次進行了全國的統一司法考試,欲取得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均須通過統一的司法考試並取得合格的成績。統一司法考試雖然沒有覆蓋法律職業的全部,但是覆蓋了法律職業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實行司法考試制度以來,2002年司法考試的全國通過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 。司法考試的低通過率和法律職業的高門檻,決定了雖受過法律教育的高校學生,在畢業時卻並不能輕易邁過這個門檻,從事法律職業。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並非招聘律師、法官和檢察官,也對法科畢業生提出了司法考試資格證的要求。自2004年開始,國家統一司法資格考試的考試時間固定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司法考試的報名資格要求已取得本科學歷,事實上法律本科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不可能擁有司法考試資格證書。 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在當前盡管處於寒冰期,但種種信息表明,中國巨大的法律市場需求尚未開發。廣大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的法律需求和服務還沒有啟動。就個人律師的擁有量而言,根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全國現有律師12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律師的數量僅0.8個,這個比例不但低於發達國家,例如:美國30人,英國15人,而且,還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別達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業方面講,我國現有企業5000萬家,僅有4萬家聘請了律師當法律顧問。目前面臨的種種挫折,只是暫時的。作為法律人不應坐享其成,坐以待斃,應當善於開拓,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相信終會冰破泉涌,每個法律人都將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❺ 司法考試改革之後有什麼變化

你好,2018年被稱為法考元年,從而「司考」也有了新的名稱——法考。根據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中心在2018年4月29日發布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可知,法考較之原來的司考主要有兩大變化:1、報名資格;2、考試形式。

(一)報名資格

原來的司考是一考制度,現在的法考改成了兩考制。

❻ 2018年法考改革以後報名條件有哪些變化呢

1、在實施辦法施行後入學的人員,屬於「新人」,適用於以上規定。
2、辦法實施前已入學或者已取得相應學歷的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已入學法本及以上),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已入學非法本及以上),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這是老人老辦法。這一規定不是過渡性的,將會一直執行。

❼ 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法理學研究 清朝末年,為了適應改革法制的時代需要,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視法學研究。他把法理學研究看成是法律工作的先導。要明法必須先要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徑就是提倡法理學研究。沈家本認識到近代各國法律著作浩如煙海,在龐雜的法律著作面前,法學家只有「會而通之」,才能做到「折衷而歸一」,尋找到切中時弊的葯方。 沈家本不僅從司法實踐和法制改革方面強調法理學研究的重要性,還通過法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來說明恢復和發展法理學的必要性。法理學從戰國時期最為發達到清朝法學逐漸衰落。尤其是清代,清代名卿紀昀(曉嵐)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僅所收法律書目甚少。持法名公巨卿尚且視法學為無足輕重,其餘小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沈家本認為,及時恢復和發展法學,在清朝末年尤為必要。沈家本已經覺察到,法律和法學發達與否,與政治關系極大。法學盛衰與政治的關系表現在兩方面: 一、「法學之衰也,可決其政之必衰」。法學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導致政治盛衰,也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二、沈家本意識到,在法律與政治的關系中,主導因素仍然是政治。政治腐敗,就會產生「有法而不守,有學而不用」的現象。歷史上法學繁盛時期,都是與統治者重視法律、提倡法學分不開的。為了推動法學的發展,沈家本極力主張恢復律博士這一官職。沈家本渴望法理學能夠在中國由衰而盛,他把希望寄託在清政府的所謂「憲政」上。 沈家本對於法律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但是他沒能說明法的產生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他不僅從表現形式方面探討了法律的概念,而且極為重視法的內容與作用。認為治理國家不能沒有法律,而且實行法治要以仁道為宗旨。他種思想明顯是與「惡法優於無法」的論調有別的。他的法權統一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等級特權觀念,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認識到不應以法律泄私憤,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和許多儒家賢哲一樣,也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張教養為主,懲治為輔。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執法的問題,持平執法,不僅會彌補惡法,而且也會使社會安定。而這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取決於執法者。所以他很重視法律人才的培養。 二、確立中西結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變法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沈家本在主持修訂法律期間,始終堅持「參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原則。他既反對數典忘祖,一味推崇西法,也反對門戶之見,一概摒棄西法。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積極學習西方法學理論和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因此,日本法學界也是「名流輩出,著述日富」。沈家本以此說明西方法學確有可學之處。沈家本提出法學研究要結合古今,甄采中西。 為了使修律能夠符合清末統治階級的需要,沈家本明確提出:「我法之不善者,當去之。當去而不去,是之為悖。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 他反對重型酷刑,而且在他的堅持下,它們也在大清律中被廢除了。對於在菜市場上執行死刑,他也極為憤慨,認為它是對於社會沒有好處的。罪刑相宜,,罪刑法定,反對比附,這些在今天的法律中也都得到了體現,這說明他的思想在當時之先進與正確。改良監獄,認為應該是感化人,而不是單純的懲罰,改造人。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在近代中國法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法律觀的影響,繼承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以仁統法的法律思想,對封建末期極端專制主義的法律制度和法學觀點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近代中國法學和法律思想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由沈家本負責修訂的新法,雖然由於「禮教」派反對而大多數沒有被頒布實施,但他在法學上的建樹是應當肯定的。

❽ 南昌大學法學院的教學改革

學院注重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健全課程體系,嚴格教學管理,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在多年的努力下,學院具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如多媒體教室,模擬法庭,多媒體閱覽室。重視基礎教育的寬口徑,面向實踐,面向國際;強化教育環節,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多媒體課件製作,具有網上教學案例系統,教學網上指導系統,考試系統;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強調案例教學,重視實踐基地建設。

❾ 南開大學法學院考研改革了,以前的資料還有加值么

有的!

❿ 鄭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2015改革

長長的歲月如同一首沒有名字的歌,但歌里卻又唱不完的思念,訴不盡的哀嘆。歌聲里太多太多的無奈吟唱其中,但總會有隨風飄逝的一天。翻開塵封的記憶,扉頁上那張年輕的臉是否還能清晰的辨識 ? 或許那張年輕的臉,連我自己都已經忘卻,所以不敢繼續往下翻,隨著一聲輕嘆,淺醉於搖曳的時光里長眠......

熱點內容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
法院立案管轄 發布:2025-01-22 09:57:12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