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學法
『壹』 【跪求】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的權威(討論題)
眾所周知,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學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是很困難的。因此,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2)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很多大學生在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會選擇沉默,而不是去爭取他們的利益。這就會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淡。
(3) 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較為典型的就是馬加爵事件,馬加爵為了報復那些傷害他尊嚴的人,選擇走上犯罪的道路。還有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多隻狗熊受傷。劉海洋在被拘留後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
二、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1) 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強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心理的教育。我認為人的性格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重要的影響,現階段的大學生思想並未成熟,對一些事情往往會做出偏激的舉動,例如馬加爵事件,實質上,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圍環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的結果。而他自己又不會調整心態去適應並正確面對現實、難以排解痛苦,終於有一天在一點小事的刺激下積郁爆發、心理崩潰並鋌而走險、報復殺人,鑄下彌天大罪。如果馬加爵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那些同學不去傷害他的尊嚴,如果馬加爵的法律意識在強烈一些,那麼馬加爵事件就可能會避免。處於像他這樣境況和地位的人很多,採取像他這樣極端手段的人卻極少,無疑是他個人的性格、品質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與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報復別人。劉海洋事件就更說明了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了。由此可知,在大學階段,一定要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多進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犯罪現象。
(2) 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拓展法制第二課堂活動。如果只依靠課堂教育來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不夠的。畢竟,《法律基礎》課只有有限的十幾堂課,因此,我們要拓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聽專家講座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而且實際生活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比從課堂中學到的產生的效果會更好。此外,還可以廣泛關注「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 加強道德教育,是道德與法律意識共同進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通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大意義。
(1)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將來適應法治社會的需要。2002年發生的北京的大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2003年發生的周一超考公務員被拒錄殺人案,2004年發生的馬加爵殺害舍友案等。一系列案例的發生表明了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漠和人文素養的缺失。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利於他們抵禦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預防和減少犯罪,能夠更好地健康成長。
(2)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當代大學生―未來的市場經濟主體,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3)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需要。必須提高大學生法制觀念,才能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才能對立法、執法和司法進行有效的監督,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早日實現。
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於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
『貳』 遼陽市十一五計劃是什麼
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編制和實施《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遼陽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五」期間,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發展不動搖,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社保就業成效顯著,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有了一個良好開端,為我市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五」期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8.4億元,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84元,年均增長1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1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6.8億元,年均增長25.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89.8億元,年均增長 11.8%。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5億美元,年均增長18.1%;出口創匯累計達到5.6億美元,年均增長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8407元,年均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4133元,年均增長6.8%。總人口達到183.69萬人;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五年提高1.7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6歲,五年提高 1.3歲。
2、「十一五」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市加快發展。 「十一五」時期,既是我市擴大改革開放,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既是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面臨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對外開放的雙重機遇。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我市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完善社保體系、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時也為我國東南沿海產業向東北地區轉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二是面臨融入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機遇。沈陽經濟區的構建,為我市接受沈陽等大城市在經濟、技術、人才、信息和物流等方面的輻射,加強我市與周邊城市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三是我市具有遼化、弓礦公司、慶化公司等國有大企業加快發展和民營企業不斷壯大的雙重基礎。近幾年的重點項目建設成果在今後幾年將進一步顯現,一批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將更加突出。同時,我市具有明顯的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較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蘊,這些都為今後我市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日益迫切,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外向依存度偏低,利用外資領域較窄,外經貿對經濟的牽動作用不突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技人才制約因素日趨明顯;由於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深化改革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農村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還有很多薄弱環節;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較大,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較為突出,保持社會穩定的任務很重。
「十一五」時期,我市機遇和挑戰同在,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我們要有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和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努力把遼陽建設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中具有特色和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型新興工業城市。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遼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3、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和實施我市「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目標,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中心任務,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協調發展為著力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促進全市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打造「實力、平安、誠信」遼陽,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要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轉變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建設「實力遼陽」的目標。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改革開放。要全面深化經濟社會、政府管理各個領域的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經濟的競爭與合作,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全面推進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之上的再創新能力,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要求,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更加註重「平安遼陽」和「誠信遼陽」建設。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十一五」時期要基本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目標。主要標志:一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確保五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三是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四是城鄉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要較多地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確保2007年建成國家衛生城市,2010年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主要預期指標: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0億元,年均增長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600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摺合4760 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達到36億元,年均增長1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6億元,5年累計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73億元,年均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50%,5年累計達到5億美元;出口創匯年均增長30%,5年累計 25億美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54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0 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總量控制在187萬之內;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人均期望壽命75.6歲。
三、努力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5、深化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目標要求,調整收支關系,合理劃分稅收征管體制和分享許可權,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和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加強收入管理,提高依法理財水平,整合政府財力資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搞好增資擴股,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內控機制建設,加強遼陽金融安全區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化保險業改革,規范保險市場秩序。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完善項目審批、核准、備案制度,明確政府審批核準的范圍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完善投資決策責任制。
6、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切實履行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立健全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公務員特別是行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加強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調研製度、集體決策制度、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切實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深化以人員聘用為重點的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體現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
7、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營造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政策和市場環境,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鼓勵全民創業。消除政策歧視,放寬市場准入,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一切行業和領域,都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健全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特別要著力疏通企業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依法保護私人財產權,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督管理。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合法權益,逐步增加職工收入。
8、積極參與沈陽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我們要抓住構建沈陽經濟區的機遇,積極參與,推進合作,務求取得實效。進一步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的經濟、技術、交通、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協作,促進資本、貿易、技術、人才和旅遊資源的互動,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要重點加強與沈陽搞好工業區布局的對接和產業配套協作,發展現代物流,利用沈陽的招商平台,擴大對外開放。
9、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按各園區功能做好項目進區的安排,突出各工業園區的特色,不斷完善園區服務功能,增強園區集聚效應。要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慶陽工業園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降低進區企業配套設施投資成本。鼓勵和支持城區老企業加快向工業園區搬遷。同時還要加快培育首山、劉二堡、蘭家、佟二堡、燈塔、大河南、沈旦等縣(市)區級的工業園區,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工業布局的銜接。「十一五」期間,按照園區功能,力爭形成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等生產基地;各工業園區引進項目數量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長50%以上,經濟增長速度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
10、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國家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先導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招商引資平台,高質量地做好項目包裝工作,提高招商引資水平,自覺接受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大力承接國際和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把利用外資同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技進步、企業改革和公共事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營造全方位開放氛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為指導、專業隊伍為骨幹、中介組織為輔助、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機制,爭取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強與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 積極吸引粵、滬、蘇、浙等東南沿海和國內其他地區的科研金融機構、企業、資本、專利技術等進入我市,發揮集聚優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逐步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出口創匯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加工貿易升級,重點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重點出口企業,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增強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是發展旅遊、運輸、建築工程等服務業貿易。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和域外投資建廠,開展對外加工貿易、技術、設備和勞務輸出,緩解資源約束和就業壓力。高度重視進口設備的技術含量,引導企業重點引進核心設備、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1、堅持工業強市方針。工業是我市加快發展、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要帶動力量。要繼續堅持工業強市的方針,實施北打沈陽牌、南打鞍鋼牌、內打特色牌的戰略,按照增加總量、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加快培育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繼續支持重點骨幹企業的同時,注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發展產業集群,努力培育「拳頭」產品,加快新興工業化進程。到「十一五」期末,工業增加值達到408億元,佔全市GDP總量的57%,年均增長17%。
12、做大做強化工化纖塑料業、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裝備製造及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和礦產建材業「三個重點」 產業。繼續支持遼化、慶化、弓礦等中省直企業發展,推動原材料工業向集約化、大型化、高級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到2010年,遼陽石化分公司、遼陽化纖公司、慶化公司銷售收入分別達到320億元、72億元和26億元。全力推進遼陽石化分公司年加工550萬噸俄油、年140萬噸大重整、年產30萬噸精己二酸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確立遼陽石化中國北方最大芳烴生產基地和以芳烴深加工為主的化纖原料基地的優勢地位。地方化工化纖塑料產品加工企業要圍繞遼化主副產品,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拉長加粗環氧乙烷、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龍66和胺系列產品等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關聯互動的產品系列,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產業規模競爭力,構建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石化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化工化纖塑料業增加值達到188億元,年均增長 21.5%,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6%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兩化」主副產品本地加工率。
抓住鞍鋼本鋼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密切同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的協作配套,加快改造、提升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經濟效益,拉長鋼材加工、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鏈條,重點培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年均增長13%,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1%。
抓住沈陽發展汽車工業和建設國家裝備製造業基地的機遇,提高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的開發、成套和配套能力。大力扶持發展紙機、葯機、鍛壓等傳統裝備製造業,鞏固其在全國同行業的優勢地位。充分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重點培育稻米、玉米、大豆、水果、薯類、蔬菜和肉蛋奶等深加工產業鏈。大力開發和推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學類、金屬類、復合類、資源節約類新型建材,提高傳統建材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生產集中度,引進和推廣綠色建築、生態建築和可持續建築的新理念,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消耗高、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產品,新型牆體材料的比重達到70%。突出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推進以本溪、遼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水泥工業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到2010年,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分別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礦產建材業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
13、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名牌產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大力培育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型材料4大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推進5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名牌戰略,引導企業把技術進步作為實施名牌戰略的根本手段,推動各類資源向名牌集中,建立名牌培育機制。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力爭新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50個以上,其中新創國家級名牌和馳名商標5個以上。
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以建設「數字化城市」為目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全地區信息化程度,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重點推進寬頻城域網、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信息交換與信息資源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與管理、社會保障、科技教育、社會安全和醫療衛生的信息化工程建設。
14、加快發展服務業。順應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以服務方式規范化、服務業態多元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為發展方向,加快構築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格局。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市場,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抓好食品、葯品及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加快發展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服務業,重點拓展西關中心商業區,規劃建設站前中心商業區,培育發展特色商業街,建設區域和社區商業(中心)街。拓寬社區服務領域,開展家政服務、就業指導、法律咨詢、衛生保健等社區服務。加速改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村產地市場,積極參與全國的「萬村千鄉」工程實施,重點發展鄉鎮、村兩級連鎖超市。規范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引導房地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加強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開發。加快發展旅遊業,以歷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態為特色,以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和接待能力為重點,抓住沈陽舉辦世博會的契機,推出一批特色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遼陽旅遊品牌。
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加強物流公共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網路和物流政策體系建設,重點培育農產品、建材、化工化纖塑料等工業品物流配送中心,組建社會配送網路,鼓勵工商企業逐步把物流業務分離出來,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發展金融業,引入域外金融投資者,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創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創建直接融資平台。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拓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社會信用、寬頻等網路增值服務。加快培育為企業服務的市場調查、管理咨詢、融資設計、會計服務、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組織。積極鼓勵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競技體育等產業進入市場,加快產業化進程。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44億元,年均增長14%。
五、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5、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編制好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做到「五新」,即發展壯大新產業,大力發展特色塊狀經濟,加快專業村建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規劃建設新村鎮,搞好村鎮建設整體規劃,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鎮)貌美化」的基本標准;建立健全新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各類農村公共服務組織,加強對農民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以培養新型務工農民和產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為目標,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經商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同時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設樹立新作風,選好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提高農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轉變工作作風,促進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進一步用政策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環境,塑造農村新風貌。
16、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必須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精品、高效、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擴大優質水果、蔬菜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實施畜牧業「倍增計劃」,大力推廣稻田養殖,不斷優化淡水養殖品種結構。強化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提高無規定疫病示範區建設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規范的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縣管為主、區域設站的農技推廣網路,重點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覆蓋面。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伐,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一大批種養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水土保持、治澇、防洪、灌溉等27項重點工程建設,全部完成農村三、四類排水站改造工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重點發展沼氣池、秸桿氣化及北方能源模式。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預警和防災減災的能力。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年均增長8%。
17、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加快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在繼續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全面振興。發展縣域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項目牽動、擇優扶持和追求綜合效益的原則,著力培植一批稅源大戶,建設財源大縣(市)。通過加快發展,強化征管,完善財政體制和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等辦法,促進遼陽縣、燈塔市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18、加大支農扶貧的力度。實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進一步改善農村的金融服務,形成財政和金融支持農業和農村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百村扶貧開發工程」。大力實施 「整村推進」扶貧計劃,重點加大省確定的33個貧困村和市確定的30個貧困村的建設力度。培育扶持扶貧龍頭企業,推進「訂單式」勞動力轉移。繼續堅持領導幹部聯系貧困戶制度,實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計劃。「十一五」期末,全市95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階段脫貧目標,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0元,年均增長 9%以上。
19、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繼續堅持土地承包政策,穩定農民長期的承包經營權。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進林木、林地使用權依法流轉。鞏固稅費改革成果,開展村級財務代理制和清理村級不良債務試點工作。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各類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協會的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0、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農村公共事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實施「村通油路」工程,實現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一五」期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新解決30萬人口飲水問題;實施農村改廁工程,使 70%以上的農戶能使用上符合衛生要求的廁所;實施農村垃圾收集與處理工程,使70%以上的村莊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轉運場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的力度,促進農民工向產業技術工人轉變。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搞好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
21、加快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搞好小城鎮建設規劃,切實解決規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以劉二堡、佟二堡等市級以上示範鎮和省級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帶動一般小城鎮和中心鎮發展,不斷完善城鎮體系,提高建設品位,增強輻射能力。以白塔、文聖、太子河、宏偉四個區農民新村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城市面貌。遼陽縣、燈塔市、弓長嶺區要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建設一批有
『叄』 什麼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法!做學習上的「自燃」人
閑時總會不經意反問自己:人生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想得最多的是與青年學子傾心交流、探討,解讀隱藏於他們取得優秀成績背後的那些成功密碼。一批批學子、一個個真實的經歷詮釋了這些法則,能將這些法則演繹、傳遞給另一批正在求知路上的青年,從中品味予人玫瑰的芳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細讀《干法》一書,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將人分為三種: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人,要想成就熊熊事業就必須成為一個自燃型的人。
同樣,我相信要想在學業上學有所成,就必須成為學習上的「自燃」人。
一、做學習上的自燃人,充滿對真知灼見的渴求。
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一個同學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拿著我編寫的一本輔導書,跑上來,說:「 胡老師,這個單詞(envelop,作名詞表示「信封」,做動詞表示「包圍、籠罩、包住」等意思)在這篇文章裡面是作動詞用的,發音應該是[in'vel?p]」。當時我在編寫的時候覺得它做名詞時發音是['env?l?up],因為是一個多音節詞,那麼做動詞(應該發[in'vel?p])它的發音跟常用做名詞時的發音是一樣的,不應該有變化。
那個同學拿著辭典給我翻到那一頁,說:「您看,您的是錯誤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老師可能會感到尷尬,然而當時我非常高興,我高興的是這個同學有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有這種自動自發、追根究底的學習熱情!一看時間,馬上就要上課了,我說:「好的,同學先請回到座位上,馬上就要上課了」。上課時,面對當時台下500多個學生,我指出我出的這本書裡面哪一頁、哪個單詞音標有遺漏,當著同學的面表示道歉,並且誇獎了那位指出錯誤的同學。課堂上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不只是學生對我的道歉的原諒,更重要的是給予了這位指出錯誤、對真知灼見鍥而不舍的同學最好的鼓勵。
二、做學習上的自燃人,時刻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就如雅思,很多學生在給自己設定目標的時候往往過於天真,「欲取其中、必求其上」就以往經驗而言,考生目標分數是6分,那麼他在備考時設定的分數至少也要6.5分甚至7分,如果說只是朝著6分的目標努力,那麼很可能到最後考到的分數只有5.5分甚至更低。常言道「有目標才有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很多同學不是沒有學習英語的能力,只是不願意付出努力;報名參加了培訓班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就是機械地跟著老師的節奏走,自己從來不主動去思考去學習,不求甚解,淺嘗輒止,考起試來大失所望。師傅領進門,學藝在自身,教育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學生求知到了某種臨界點後,老師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學習結果關聯不再緊密,重要的是學生要有持久的強烈的自我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克服困難的重要力量。
在一本闡述企業經營的書籍中,作者在對大量的企業員工調研後得出「20/60/20法則」:第一個20%是無論公司狀況好壞都能夠拚命工作、思想積極的人;接下來的60%是普通人;最後的20%是無論公司經營狀況是好是壞他們都是心懷抱怨、思想消極的人。我相信學習中也遵循這個法則。為什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同樣的教學環境,同樣的一個班級最後的成績會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這跟學生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直接相關的。20%的學生不論老師講課如何,是否強調學習和復習的重要性他都回去主動、積極學習;60%的學生跟著老師的步伐走,按部就班把老師的教學安排一項一項去完成;剩下20%的學生則是對老師的課堂教學和作業不予認真對待,甚至不去完成,把學習當作一個形式,只為考試而考試。作為老師,有時候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知識之外,幫助學生從中間的60%躋身於20%之列,幫助他們成為「自燃型」人。
三、做學習上的自燃人,將學習延伸到老師以外。
經常在培訓結課時被同學們問及這樣一個問題:「胡老師,我從暑假開始就一直參加新航道雅思培訓。這段時間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但是我怕回家後我又不能堅持下去了。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需要如何備考?」如「20/60/20法則」所述,60%的學生,等待老師在課堂上的單向傳授,想方設法地記住老師講的內容,千方百計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結果培訓一結課,脫離老師很多學生就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束手等待考試。一個自燃型的人絕對不會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因為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畢竟有限,學好英語的必由之路是課堂之外的學習,而這正是獨立於老師之外的學習活動,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的目標激發自己主動去學習,一個學習上的自燃人能夠主動激發這種意思並且已經通過教室以外的課堂受益。
學法往往很簡單,要想讓學習道路上的那盞指明燈永遠閃亮,唯一的捷徑就是我們內心燃起對學習的熊熊烈火!一個真正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一定是一個學習上的「自燃」人;一個工作上、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自燃」去應對一切困難的人。也許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正徘徊在60%之間,向前一步海闊天空,退後一步淪為平庸,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想做那20%能夠事業有成的人,沒有人甘願平庸、落後;也許你正處於60%這一學習階段,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都想成為那20%最後能夠獲取滿意成績的人,那麼從此刻開始,做學習上的「自燃」人!
『肆』 如何提升依法治理的能力幹部網路考試題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不同於行政命令思維、經濟思維、人情關系思維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其行為、決策更具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更趨於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領導幹部從「一般思維」方式向「法治思維」轉變,在這里談一談粗淺的建議,以供商榷。
法律學習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管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增強了法治意識,才能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依法管理經濟、依法管理社會事務的水平,從而適應新時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只有不斷的進行法律學習,並使之常態化。
「四學法並舉」是實現學法常態化,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
1、中心組集體學法,是各級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的保證,學法的時間每月應不少於一個法律學習日,學法內容安排上可以既豐富又靈活。
2、高水平的法制講座,是提高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法效率、提升思想認識上效果很好。
3、法律知識輪訓,是系統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規定領導幹部和行政執法人員每年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時間和內容,在教學力量和教學投入上予以保障。
4、個人自學,也是重要的學法方式,領導幹部在時間、內容上都能自己靈活安排,可要求適當摘錄學法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領導幹部學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應重點包括民主法制理論、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和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職務常用的專業法律知識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內容可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和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要將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規范化
對領導幹部而言,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進學法,法治思維並不是理論上的學法,而是學法與用法的統一。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嚴格執行用法制度,通過落實責任、用制度去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三制度強化」是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顧問制度。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基礎,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促進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政府行為,有效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機制的重要途徑。領導幹部在決策和管理實際工作中通過與法律專家的溝通,聽取專家意見,法律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是培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好途徑、好方式。
2、責任追究制度。是落實領導幹部獎懲措施,強化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手段。當法治思維能力成為領導幹部判斷是非、行使權力、實施管理的重要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時,其學習法律,依法行政的觀念便將不斷得以強化。
3、風險評估制度。是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施領導幹部風險管理監督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可以防範領導幹部因失職或管理能力缺陷給社會經濟事業發展造成損失,防範領導幹部因瀆職甚至腐敗等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制度是一種外部環境,但通過制度的強化,影響了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行為這個內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只有提高法治思維,才能充分運用法制軌道上的權力,為一方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學法用法機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因此,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類制度,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機制保障領導干法學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機制落實」是保障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1、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級領導幹部平時學法、依法辦事的情況的重要手段。只有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2、提升激勵機制。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勵。也是領導幹部任用、晉升的評判依據。
3、述法機制。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綜合自評,既能反應領導幹部自身學法情況,又能反應實踐中用法實績。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領導幹部帶著壓力和目標學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並得到更多的鍛煉。
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勢必成為今後一個時期領導幹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學為基礎,以用為手段,用制度、機制來保障,不斷改善法治環境,形成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的良性循環。
『伍』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哪些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
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4,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陸』 如何培養和提升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不同於行政命令思維、經濟思維、人情關系思維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其行為、決策更具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更趨於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領導幹部從「一般思維」方式向「法治思維」轉變,在這里談一談粗淺的建議,以供商榷。
法律學習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管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增強了法治意識,才能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依法管理經濟、依法管理社會事務的水平,從而適應新時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只有不斷的進行法律學習,並使之常態化。
「四學法並舉」是實現學法常態化,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1、中心組集體學法,是各級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的保證,學法的時間每月應不少於一個法律學習日,學法內容安排上可以既豐富又靈活。2、高水平的法制講座,是提高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法效率、提升思想認識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識輪訓,是系統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規定領導幹部和行政執法人員每年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時間和內容,在教學力量和教學投入上予以保障。4、個人自學,也是重要的學法方式,領導幹部在時間、內容上都能自己靈活安排,可要求適當摘錄學法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領導幹部學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應重點包括民主法制理論、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和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職務常用的專業法律知識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內容可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和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要將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規范化
對領導幹部而言,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進學法,法治思維並不是理論上的學法,而是學法與用法的統一。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嚴格執行用法制度,通過落實責任、用制度去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三制度強化」是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顧問制度。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基礎,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促進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政府行為,有效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機制的重要途徑。領導幹部在決策和管理實際工作中通過與法律專家的溝通,聽取專家意見,法律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是培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好途徑、好方式。
2、責任追究制度。是落實領導幹部獎懲措施,強化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手段。當法治思維能力成為領導幹部判斷是非、行使權力、實施管理的重要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時,其學習法律,依法行政的觀念便將不斷得以強化。
3、風險評估制度。是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施領導幹部風險管理監督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可以防範領導幹部因失職或管理能力缺陷給社會經濟事業發展造成損失,防範領導幹部因瀆職甚至腐敗等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制度是一種外部環境,但通過制度的強化,影響了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行為這個內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只有提高法治思維,才能充分運用法制軌道上的權力,為一方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學法用法機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因此,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類制度,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機制保障領導干法學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機制落實」是保障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1、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級領導幹部平時學法、依法辦事的情況的重要手段。只有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2、提升激勵機制。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勵。也是領導幹部任用、晉升的評判依據。
3、述法機制。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綜合自評,既能反應領導幹部自身學法情況,又能反應實踐中用法實績。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領導幹部帶著壓力和目標學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並得到更多的鍛煉。
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勢必成為今後一個時期領導幹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學為基礎,以用為手段,用制度、機制來保障,不斷改善法治環境,形成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的良性循環。
本文轉載自中國普法創新網 責任編輯:鍾瑜
『柒』 如何更進一步,更快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不同於行政命令思維、經濟思維、人情關系思維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其行為、決策更具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更趨於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領導幹部從「一般思維」方式向「法治思維」轉變,在這里談一談粗淺的建議,以供商榷。
法律學習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管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增強了法治意識,才能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依法管理經濟、依法管理社會事務的水平,從而適應新時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只有不斷的進行法律學習,並使之常態化。
「四學法並舉」是實現學法常態化,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1、中心組集體學法,是各級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的保證,學法的時間每月應不少於一個法律學習日,學法內容安排上可以既豐富又靈活。2、高水平的法制講座,是提高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法效率、提升思想認識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識輪訓,是系統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規定領導幹部和行政執法人員每年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時間和內容,在教學力量和教學投入上予以保障。4、個人自學,也是重要的學法方式,領導幹部在時間、內容上都能自己靈活安排,可要求適當摘錄學法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領導幹部學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應重點包括民主法制理論、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和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職務常用的專業法律知識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內容可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和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要將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規范化
對領導幹部而言,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進學法,法治思維並不是理論上的學法,而是學法與用法的統一。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嚴格執行用法制度,通過落實責任、用制度去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三制度強化」是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顧問制度。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基礎,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促進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政府行為,有效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機制的重要途徑。領導幹部在決策和管理實際工作中通過與法律專家的溝通,聽取專家意見,法律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是培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好途徑、好方式。
2、責任追究制度。是落實領導幹部獎懲措施,強化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手段。當法治思維能力成為領導幹部判斷是非、行使權力、實施管理的重要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時,其學習法律,依法行政的觀念便將不斷得以強化。
3、風險評估制度。是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施領導幹部風險管理監督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可以防範領導幹部因失職或管理能力缺陷給社會經濟事業發展造成損失,防範領導幹部因瀆職甚至腐敗等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制度是一種外部環境,但通過制度的強化,影響了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行為這個內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只有提高法治思維,才能充分運用法制軌道上的權力,為一方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學法用法機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因此,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類制度,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機制保障領導干法學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機制落實」是保障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1、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級領導幹部平時學法、依法辦事的情況的重要手段。只有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2、提升激勵機制。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勵。也是領導幹部任用、晉升的評判依據。
3、述法機制。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綜合自評,既能反應領導幹部自身學法情況,又能反應實踐中用法實績。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領導幹部帶著壓力和目標學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並得到更多的鍛煉。
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勢必成為今後一個時期領導幹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學為基礎,以用為手段,用制度、機制來保障,不斷改善法治環境,形成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的良性循環。
本文轉載自中國普法創新網 責任編輯:鍾瑜
『捌』 盧梭的死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歸於自然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麼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於,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愛彌兒》上卷第5頁)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於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並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於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於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於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於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徵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於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於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於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
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於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於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於12歲以後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歷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歷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並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後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性的教育
由於性慾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徵,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
盧梭既反對禁慾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慾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麼「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
對於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慾念的威力去抵抗慾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並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這些觀點,對後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