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托爾斯泰道德

托爾斯泰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7 07:25:05

A. 《復活》來分析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
【原文】對於許多遠離俄國文學的中國人來說,這個大鬍子老頭所寫的鴻篇巨制不是一下能消化得了的,比如說《戰爭與和平》,而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總是和一個女人有聯系——《安娜·卡列尼娜》,加上書卷開始時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要記住這個大師級的人物倒也不難。而他的名言,對當今的新聞從業者最大的啟示莫過於,幸福人生的故事其實只要報道一個就夠了,否則就是重復;不幸的人生故事正因為各有各的不同,就需要多報道。恐怕這也正是這位文學泰斗總愛講不幸的人生故事的理由。不過他最令人傷感之處,是他對自己民族懷有的矛盾情感,他曾無奈地嘆道:「俄羅斯的母親呀,你既貧窮又富饒,既偉大又渺小。」因此被蘇聯的創始人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羅德按】「我只擔心一件事情,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這不是托爾斯泰的話,而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話。身為貴族的托爾斯泰伯爵或許不曾象平民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樣受過苦,但對於老俄羅斯
那凍土層一樣深厚沉重的苦難,這兩顆俄羅斯最偉大的靈魂的憐憫和深情都是一致的。托爾斯泰伯爵在自己的庄園里象農奴一樣地勞作,並疏財分田給他的農奴。如果說托爾斯泰伯爵不曾低賤過,那麼他卻願意屈膝跪在污泥里,來分擔底層賤民的屈辱和苦難。終於,八十多歲的托爾斯泰伯爵離家出走,以一個赤貧者的身份去面晤他的上帝,去向造物主歸還他赤誠的靈魂。
不是托爾斯泰伯爵總愛講不幸的人生故事,而恰恰是因為人生總是不幸的。令人傷感的是,這人生的不幸,這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總是要用人間最高貴的靈魂去償贖,去抵付!
最令人傷感的是:托爾斯泰伯爵對「俄羅斯母親」的感情並非矛盾的,而是始終一致的摯愛——因為俄羅斯的富饒去愛俄羅斯,也更因著俄羅斯的貧窮去愛俄羅斯;因著它的偉大,更因著它的渺小而去愛俄羅斯,高貴的托爾斯泰伯爵把自己下降到了俄羅斯苦難深重的最底層。——這與某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疏離的、陰暗的心態是有本質區別的。當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先賢,這里我也無意就中俄兩國的先賢去做對比,且接著說。
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並不是因為他的矛盾。而是,既然人們已經在《戰爭與和平》中看到了那蘇醒過來的個體意識和個體對自由的吁請;在《安娜.卡列妮娜》中看到了浮華之下扼殺活潑生命的陳腐;在《復活》中看到了俄羅斯的公正和良知的復甦,那人們還能看不到那正在凝聚中的爆發和那即將來臨的革命嗎?

B. 托爾斯泰主義的自我完善

在俄羅斯,其世界觀所倡導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道主義,而是基督教人道主義,神人性和上帝的內在性。在托爾斯泰主義中,表現為「道德的自我完善」。
體現:
在《復活》中他寫道:「一個是精神的人,他為自己所尋求的僅僅是對別人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另一個是獸性的人,他所尋求的僅僅是他自己的幸福,為此不惜犧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爾斯泰看來,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拋棄利己主義,投身到利他主義中來。一個人,如果僅僅為自己而活,為了自己而不惜犧牲其它人幸福的權利,那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還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於為了他人犧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個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經受很多考驗,因為在人心中那個獸性的人會不斷站出來試圖掩蓋每個人溫良的本質,誘惑人要及時享樂。所以,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內心的這種二重性,就不得不經常要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C. 托爾斯泰的生平

列夫·托爾斯泰,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D. 托爾斯泰關於道德的名言:隨便什麼都比虛偽和欺騙好

虛偽和欺騙 都不值得提倡。但是 不否定有善意的 情況。 欺騙 我想 遠沒有虛偽的性質惡劣。 欺騙 也許只是一次兩次。 而 虛偽卻需要 用全部的時間進行偽裝。

E. 外國文學簡答題 什麼是"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主義: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博愛。

F. 為何說列夫托爾斯泰是「文學巨人,道德的聖哲」

文學巨人那是因為托爾斯泰有很多偉大的作品,道德的聖哲是因為他畢生都崇尚仁義,以高尚的道德作為改造社會的良方,他自己身體力行,將自己的財產分給農民

G. 為何說列夫托爾斯泰是「文學巨擘」「道德的聖哲

列夫托爾斯泰本身是貴族出生,但他的作品卻描寫了革命時期人們的頑強斗爭的精神,這點就使得他在道德精神上尤為突出了。就才學而言,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類的進步。(這只是自己的一點小想法,不值一哂。)

H. 摘要翻譯成英文! 本文從 復活 中論證列夫托爾斯泰的主張 即道德的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惡 心中的上帝和...

This article argued, from the masterpiece Resurrection, Lev Tolstoy's proposals as self-improvement of moral and refraining resistance against God and caritas inside with violence.

供參

I. 列夫托爾斯泰說,真誠的道德原則和為人民寫作的態度,怎麼理解求助求助。。。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托爾斯泰的眼睛充滿智慧,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是一位給人類創造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

J. 托爾斯泰對愛的看法是怎麼樣的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里,他宣揚了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的制度的鄙棄。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舊歷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園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屬圖拉省)。托爾斯泰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早年受教於家庭教師,16歲時進喀山大學,但因對該校刻板的教學感到失望,於1847年返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經營他的庄園並自行安排學業。他在兩方面均無所成,遂又放棄田園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碌碌紛擾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記里,他記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軌行為。在那充滿青春活力的日記中已經顯露出善於對自己行為的隱秘動機進行現實主義的探索,表現出不尋常的分析才能。

由於對這種平庸生活感到厭倦,托爾斯泰於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當兵的兄長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參加了軍隊並在與山地部落的幾次作戰中表現勇敢,他的閑暇時間大部分用於寫作,寫成了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童年》,登載在《現代人》雜志上。

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到多瑙河戰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之戰,他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里描寫了這些經歷,其中他對比了普通士兵的單純的英勇作戰和上層軍官們的裝腔作勢的勇敢。1856年戰爭結束後他離開軍隊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裡他成為一些互相競爭的文學團體的崇拜對象,它們競相爭取他對它們的社會和美學觀點的支持。作為一個態度明朗的個人主義者,他斷然摒棄了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1857年去法國、瑞士和德國游歷。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身於有教養的中產價級家庭的別爾斯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以後的15年裡,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他們共生育13個子女。他把庄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他的兩部最偉大的傑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兩部傑作托爾斯泰用將近7年時間創作了他的史詩式的宏篇巨著《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兩三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所涉及的范圍或寫作的筆法,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他以往的作品。在這部小說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織成宏偉的多彩的畫面,豐富的材料和眾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大概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通過對現實細節的准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體風貌。

雖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同《戰爭與和平》近似,它在藝術上卻更加統一。在寫作這兩部書之間的時間里,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逐漸發生變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的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沖突;描寫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的《安娜-卡列尼娜》則是悲觀主義的,它的人物的內心沖突往往得不到解決,並且有時釀成人間災禍。

老年托爾斯泰因強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養尊處優生活和他所要過的生活(一種擺脫世俗物慾、獻身為他人服務的修道隱士的簡朴生活)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識到,他的狀況是對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終於,日益惡化的家庭狀況迫使托爾斯泰在一個夜晚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個能安靜地生活並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幾天以後,11月20日(舊歷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贊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車站去世。

評價對於托爾斯泰作為一個文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評論家們從來很少提出疑問;他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雖然從未因襲在他之前的俄國作家,卻可能受一些外國作家如盧梭、斯特恩、斯丹達爾及稍後薩克雷的影響,但對於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聲譽,人們卻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托爾斯泰的道德和理智發展的兩重性已經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現代學者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時,他是竭力在一個知識不完備、人類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其結果是,他的不願妥協,他對於獲得徹底的理性解釋的強求,往往使他把理論推到荒謬的地步;許多人認為,他關於歷史、非暴力、教育和藝術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於這種荒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統地研究他的思想,就會發現它和19世紀自由主義的種種觀念的關系。他認為兩千年來的全部歷史,主要是由個人的道德進步和政府的道德敗壞構成的。托爾斯泰把他的信仰寄託在人們的道德進步上,認為它是對多數人普遍受少數人壓迫現象的決定性回答。他認為,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採用暴力的階級斗爭學說相反,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無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因而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通過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盡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認為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熱點內容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