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立法
㈠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㈡ 中國稅收的立法
稅收立法是規范和完善稅收法律體系的前提和核心。依法治國背景下,稅收法律體系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占據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雖然我國初步形成了稅收法律體系,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在此背景下,稅收立法研究凸顯出重要性和緊迫性。稅收立法屬於法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學術界分別從法理視角和經濟學視角展開了研究。
㈢ 稅收立法關鍵年:2部新法基本確定,房地產稅法暫緩
近些年稅收立法快馬加鞭,目前中國18個稅種中已經有9個稅種完成了立法,其他稅種有不同程度的進展。但今年時間已過半,要實現「力爭2020年前完成稅收立法工作」這一目標雖幾無可能,但依然是立法工作中重中之重。
6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開了2020年度立法工作計劃,8月份將再次審議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和契稅法。多位財稅法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出意外這兩部法律將獲得通過。
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將對列入2019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尚未提請審議的立法項目,立法條件成熟的,適時安排審議。專家分析,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兩部法律最有可能上會初審,而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法、增值稅法等今年不可能上會審議。
城建稅和契稅兩部法律有望通過
中國曾有15個稅種是以國務院制定的有關暫行條例規定來徵收稅款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稅種的設立、稅款的徵收、收入的使用,直接關系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應由立法機關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規范。
因此,2015年修改後的立法法明確,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稅收法定。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將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稅收法定任務,將稅收暫行條例上升為法律或者廢止。
經過5年多時間,目前環境保護稅、煙葉稅、船舶噸稅、耕地佔用稅、車輛購置稅、資源稅6個稅種完成了立法工作。加上2015年以前就以法律形式存在的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車船稅,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稅收法律。
不過,「今年疫情防控對立法工作帶來影響,全國兩會也因此推遲召開。綜合考慮疫情影響、經濟增長放緩和『六穩』『六保』工作實施等,為了確保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應該說原定的稅收立法進程有所放緩。」上海交通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樺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稅收立法工作依然在積極推進。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在8月份對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和契稅法進行二審。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兩個稅種小,且立法條件成熟,今年很可能獲得通過。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認為,這兩部稅法基本是平移此前的國務院暫行條例,8月審議獲得通過應該沒問題。
房地產稅法、增值稅法等或不會初審
上述立法工作計劃還表示將適時初次審議條件成熟的立法稅種。
除了上述兩部稅法極有可能完成立法進程外,目前還未完成稅收法定的稅種有8個,其中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增值稅和消費稅已經對外公開徵求意見,關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地產稅尚未對外公開徵求意見。專家普遍認為,房地產稅將替代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因此實際上需要完成稅收立法的稅種有6個,即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和房地產稅。
施正文表示,從目前完成稅收立法的稅種來看,一個基本特點是稅種較小、收入不高,且基本都是將現行暫行條例平移上升至法律,改革難度小,容易完成立法。因此從稅收立法先易後難的原則來看,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消費稅可能會優先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目錄。
王樺宇分析,尚不完全成熟或者對經濟社會影響有一定影響的稅種會適時推進。比如房地產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和關稅法,涉及到稅率調整、稅制結構、對外開放和房地產市場等方面,部分影響也許沒那麼大,但會對市場預期造成一定波動,從求「穩」的角度,適度暫緩。
劉劍文表示,房地產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是這輪稅收立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立法難度大,影響面廣,今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時機不成熟,需要考慮周密後再推進。
「今年形勢下房地產稅法肯定不會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立法較為復雜,一個小條款變動影響面很廣,因此官方還在徵求各方意見,修改完善。今年可能力爭在年底前把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和關稅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但不是提交審議。這為推動下一步稅收立法工作打好堅實基礎。」施正文說。
高質量推進稅收立法
劉劍文發現,近些年立法動向從關注數量向關注質量轉變,強調立法可操作性,因為只有良法才能善治。
「目前的稅收立法比較注重速度,在質量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稅收立法不能只是簡單將行政法規改個名字,需要我們在觀念上做出改變,對稅制進行根本性變革。」劉劍文說。
王樺宇表示,由於疫情及其綜合衍生的影響,稅收法定的進程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應該是階段性的,等到經濟社會發展恢復到相對穩定的程度,相關立法應該會繼續推進。
「目前,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這些立法爭議不是太大,應該會更快推進。稅收徵收管理法(修訂)和房地產稅法可能要稍微晚一點,等實體稅種立法(修改)基本完成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為平穩時適時推出的可能性更大。」王樺宇說。
施正文表示,即使一些稅法今年不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也應該做好法律草案設計、徵求意見、調研論證等工作,為下一步稅法審議打好基礎,力爭早日完成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改革任務。
多位財稅法專家認為,新一輪稅制改革之後我國的稅制體系基本成熟定型,稅收實體法法律層級的整體提升有望實現,制定一部統領稅法體系、規定稅法領域基本問題的《稅法總則》的立法時機已經成熟。
「制定單行立法僅僅是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第一步,要將稅收法定原則貫穿於財稅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從形式正義走向實質公正,還需要統籌我國稅收領域的法律規范,盡快制定《稅法總則》。《稅法總則》的法律定位應當是稅法領域的『母法』或者『准憲法』,對於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意義重大。」劉劍文說。
㈣ 所得稅立法了嗎
(一)統一稅法,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 企業所得稅是對從事生產經營,取得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企業、單位課征的一種稅。因此,世界各國制定的企業(公司)所得稅法都統一適用於所有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既不存在所有制的差別,也不存在地區、行業和經營形式的差別。 (二)理順和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經過兩步「利改稅」後,國家和企業分配製度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和企業的分配機制問題。因此,改革、統一、規范企業所得稅制。必須解決上述矛盾,走「低稅率、少優惠、嚴管理」的路子,以利於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活力,促使企業真正走向市場。 (三)兼顧我國實際,向國際稅收慣例靠攏 世界各國企業所得稅通行的做法是,對納入本國稅收管轄的企業,不論是本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都按照統一的企業(公司)所得稅法征稅。原企業所得稅在立法上。 (四)簡化稅制,提高征管效率 主要體現在:統一實行33%的比例稅率,為了照顧中小型企業的負擔能力,設計了27%和18%兩檔暫行照顧性稅率;在所得稅前列支問題上,參照國際慣例,對扣除范圍、列支項目和標准作了簡明而又具體的會計規定;此外,對各類企業的具體征稅辦法也更加規范了。 稅收制度設計得合理與否,不僅影響企業負擔和國家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還關繫到企業的競爭條件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關繫到能否以法制形式規范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
㈤ 直接稅立法意味著什麼
您好,屬於直接稅的這類納稅人,不僅在表面上有納稅義
務,而且實際上也是稅收承擔者,即納稅人與負稅人一致。目前,在世界各國稅法理論中,多以各種所得稅、房產稅、遺產稅、社會保險稅等稅種為直接稅。
直接稅以歸屬於私人(為私人佔有或所
有的所得和財產為課征對象,較之對流通中的商品或勞點:
(1)直接稅的納稅人較難轉嫁其稅負;
(2)直接稅稅率可以採用累進結構,根據私人所得和財產的多少決定其負擔水平;同時,累進稅率的採用,是稅收收入較有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動平抑國民經濟的劇烈波動。
(3)直接稅中的所得稅,其征稅標準的計算,可以根據納稅人本人及家庭等的生活狀況設置各種扣除制度以及負所得稅制度等,使私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得到保障。因此,直接稅較符合現代稅法稅負公平和量能負擔原則,對於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滿足具有特殊的調節職能作
用。
直接稅也有不足:
(1)稅收損失較大。納稅人直接負擔重,徵收阻力大,易發生逃稅、漏稅。(2)征稅要求高。征稅方法復雜,要有較高的核算和管理水平。
將稅收劃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始於19世紀中期,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與
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是當今西方各國稅收中使用較多的兩個基本稅收術語,許多國家按照這種方法對稅收進行分類。並且各種直接稅特別是所得稅不僅成為現在世界上各經濟發達國家(除法國外)稅制中的重要稅種,構成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這些國家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工具。
目前,對稅收以稅負能否轉嫁為標准,區分為直接稅與間接稅的觀點還有幾
種不同看法。
(1)從管理角度上解釋,認為直接對最終納稅人所徵收的稅就是直接稅,而要通過第三者(如批發商)徵收的稅則是間接稅。按這種解釋,所得稅是對收入取得者徵收的稅,沒有經過第三者,稱為直接稅;增值稅、消費稅不是對消費者徵收,而通過第三者,這些都是間接稅。
(2)以立法者的意圖為標准。凡立法預定稅收負擔不會由納稅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順利轉嫁給別人,這些稅就是間接稅;凡立法者的意圖是使某種稅的納稅人即是稅負實際負擔者,不能轉嫁給別人的,為直接稅。
(3)以稅源為劃分標准,對收入征稅的就是直接稅,而對支出征稅的則為間接稅。按這種分法,所得稅為直接稅,消費稅為間接稅。
法律依據:
《稅法》
㈥ 稅收立法的定義
稅收立法是整個國家立法活動的一部分。與一般的立法的涵義相對應,稅收立法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各種不同規范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稅收立法是由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稅收立法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通過制定法律,把稅收徵收關系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才能作到依法治稅。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序兩大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㈦ 人大立法有哪幾個稅種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個種(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營改增」;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環保稅 ),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7)兩稅立法擴展閱讀:
15個國務院制定
增值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消費稅 《消費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第135號令發布,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營業稅 《營業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第136號令發布,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資源稅 《資源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第139號令發布。
城鎮土地使用稅 於1988年9月27日經國務院第17號令發布,2006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的決定》修訂條例內容。
土地增值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
房產稅 於1986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文件國發〔1986〕90號發布。房產稅條例規定,對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產免徵房產稅。但近年,為調控房價,上海、重慶等地開始試點對個人住房征稅。
城市維護建設稅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
車輛購置稅 2000年10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
印花稅 1988年8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11號令發布。
契稅 1997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55次常務會議通過。
耕地佔用稅 2007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511號令通過並發布。
煙葉稅 2006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464號令通過並發布。
關稅 1985年3月7日,由國務院發布。1987年9月12日,由國務院修訂發布。1992年2月28日,經國務院第九十九次常務會議通過。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第96號令《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的決定》修訂。
船舶噸稅 2011年1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610號令通過並發布。
㈧ 稅法的稅收立法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目前有權制定稅法或者稅收政策的國家機關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 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
一、稅收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二、有關稅收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三、有關稅收的部門規章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其中,有些重要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後發布,如《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
此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某些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按照規定製定某些地方性的稅收法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某些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稅收規章。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中央政府不在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征稅。
㈨ 稅法立法
稅法即稅收法律制度,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憲法為依據,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在征納稅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稅收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規范,是國家稅務及關機一切納稅單位和個人依法征稅的行為規則。
廣義的稅法:是指國家制定的用以調節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正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狹義的稅法:特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制定和頒布的稅收法律
【稅法的分類】
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兩大類
稅收實體法: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包括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契稅和耕地佔用稅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都屬於稅收實體法。
稅收程序法: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理法》。
稅收征稅法理:根據《憲法》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的規定,制定稅收徵收管理的相關法律。
【稅法構成要素】
稅法構成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具體體現在國家制定的各種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基本要素。
納稅義務人簡稱納稅人,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是繳納稅款得主體,直接同國家的稅務機關發生納稅關系。
課稅對象:也稱課稅課體,指針對什麼樣的標的物進行課稅。
稅率:稅法規定的每一單位課稅對象育英納稅款之間的比例,是每種稅收基本法構成最基本要素之一。納稅可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三種。
【稅法的立法】
一、稅收法律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二、有關稅收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三、有關稅收的部門規章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稅稅收關則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其中,有些重要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後發布,如《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
㈩ 稅收立法權是怎麼劃分的
稅收立復法權的劃分及其制劃分依據如下:
(一)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種類
第一,可以按照稅種類型的不同來劃分。
第二,可以根據任何稅種的基本要素來劃分。
第三,可以根據稅收執法的級次來劃分——我國的稅收立法權的劃分就是屬於此種類型。
(二)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現狀
第一,中央稅、中央與地立共享稅以及全國統一實行的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平等競爭。
第二,依法賦予地方適當的地方稅收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