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小學的道德

小學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7 17:21:25

1. 關於小學生道德發現的特點如何說正確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和行為的准則、規范。這些准則和規范規定著人們之間的義務,人與人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受社會文化歷史制約的,它是倫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心理學研究道德是如何在個體中發生和發展的,即研究作為個體現象的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道德品質可以分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組成部分。道德認知是對行為准則的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認知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而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體現。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

2. 小學生存在的最主要的道德問題

論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策略
2011-02-06 12:17閱讀:7,976

君君
博主很神秘,什麼也沒有留下~
關注
關鍵詞:基礎教育 德育教育 價值觀 誠信
摘要:目前我國中小學時期的德育教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誠信、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良好的興趣情操等錯位的人生價值觀都存在在中小學階段。對於這些我們要及時採取措施發揚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積極展開德育教育工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中小學階段學生良好的德育觀。
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對於一個人來說往往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因為在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時期正是一個人人品性格與心態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這一時期的德育教育也尤為重要。可反觀我國現實中小學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現往往並不樂觀,這不禁引發了我們對現實的反思,我們德育教育的現狀究竟如何?
在一些中小學生中都出現過誠信缺失、價值觀錯位這些不利於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觀念。問題的出現和家庭、社會、學校以及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單一的應試的教育讓學校和家長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些人甚至有這樣一種思想:只要成績好能上一個好的大學就可以了,德育的培養則是無關緊要的。而正是由於在個體形成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對孩子德育方面的培養也為以後他們的發展埋下了禍患。一個沒有基本道德卻擁有尖端科技與高等知識的人是可怕的。另一方面現代傳播媒體如電視和電腦的普及讓更多的中小學生過早的接觸到了一些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加之又缺乏一種健康的疏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於事物的判斷能力與看待事物的方法。
德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向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范,形成人們一定品德的行為」[1]。而中小學生誠信缺失就是一個德育方面的問題,小到答應了別人的事情辦不到與人交往愛說謊、平時抄作業大到考試作弊、偷竊行為等等,在這方面我們的社會和學校就沒有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比如學校中普遍存在的評估和測評基本上就是學校串通學生和老師一起蒙騙檢查 團,老師在做課時往往還會安排自己的學生做「托」把要回答的問題事先告訴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學會了說謊與不誠信。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還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誠信的大環境,另外老師和學校也要以身作則,不 作假不給學生作假的氛圍。同時還要加強教師的素質修養,因為教師的人品道德往往會對學生造成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使同學們功利思想、拜金主義十分嚴重,獨生子女只為自己著想、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奉賢只求索取。同時在學生之間缺乏高尚的文化道德情趣迷戀網路游戲、缺乏良好的偶像崇拜。都是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德育問題。如今這些問題迫在眉睫,急需我們解決。
解決問題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德育教育課程的地位。很多學校都存在德育課程被強占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德育課程不受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應試教育的直接反映,讓老師和同學從心理上不重視德育課程。所以學校方面應該出台硬性的保障德育課程的措施,保證其可以正常進行德育課程的教學。同時重視起來德育工作還要將其從理論轉化為實踐,要「使教學跨越課堂,跨越校門,幫助學生實現間接知識與直接經驗的結合」,2要充分發揮少先隊,團委,政教處等德育專門機構的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隊可以組織「講衛生」,「愛環保」「文明禮貌從我做起」等主題日活動;團委充分利用共青團員入團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政教處利用校會,各種比賽,操行評定等機會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只有這些中小學德育機構真正運轉起來,才能切實地保證德育工作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建設成一支有高素質的德育教育隊伍,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並應用到德育教育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能給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老師要多把工作重心放到學生身上能和他們打成一片,真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信任你,並且願意你交流。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給他們一定的引導並且對他們的不良行為規勸。並且作為教師要及時和家長保持聯系及時關注每一個學生心理和思想動態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的作用。
中小學生的德育培養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想要取得長足而有效的成就僅僅以上措施是遠遠不夠的。是需要整個教育體制的革新與應試教育的改革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個方面的協助,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可操之過急,只要對德育教育足夠重視並滲透在日常教學輔導活動中

3. 小學生思想品德的特點

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特點概述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問題,作為未來教師的我也更多的關注起小學生的諸多問題。今天就來談談有關於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是6~7歲至11~12歲,稱之為兒童期,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段階段。其發展性更多地體現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做到會做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將會對他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稚嫩性是小學生的典型性格特點,是指小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在人生全過程中處於萌芽狀態。由於受到身心發展年齡特徵的影響,思想往往比較單純幼稚,道德認識具有明顯的表面性和具體性。打個比方,兒童猶如一張白紙,可以有大的空間寫最新最美的語言,畫最艷最亮的圖畫。正是這種特點,引帶出兒童思想的可塑性強這一特點。於是,兒童一方面體驗著與成人和諧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體驗著不一致的沖擊和不快,他們正是在這種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織運作中,開始了思想道德社會化的過程。
由於以上兩種特點,使小學生易受外界傷害的可能性更大,根本原因不在於稚嫩的本身,而在於人們對稚嫩性的視而不見,對年齡特徵的過於「忽略不記「。現實中,有的老師在思想深處,認為學生年齡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更不顧學生的需要和年齡特徵,總是「跟著感覺走」。長此以往,就會使不懂事的孩子變得「懂事」,會使孩子對老師有偏見,甚至出現敵意,那麼,這樣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
有人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些說明人是有很強的模仿天性,對於小學生來說,模仿的意義更是不容忽視,許多學習不能不說是從模仿開始的。社會心理學家沃爾特斯等人曾通過試驗證明:榜樣甚至可以抑制兒童的某些行為,使兒童抗拒外界的誘惑。
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不然會出現成長中的「倒掛」現象,表現在思想認識與規范行為的不和諧現象。如,小學階段就有學生在認識上達到「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高度,但到了大學階段反倒重新開始補習「五講四美」的文明禮貌教育,其思想認識雖已深入抽象水平,但規范行為卻停留在易變的潛表層。
由於小學生的這個特點,也就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言行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左右。善變性的另一原因是小學生自主性不強,自控能力和自我選擇能力低,比如對自我能力和形象的感受,他們更多地依賴於成人老師地評價。
兒童的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開,也不是單純環境強化的結果,而是社會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多數家長千方百計的為孩子成長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作為「獨生子女代」的學生,受幾代家人的寵愛,因此,在小學生中具有任性、自私、以我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人不在少數。家長對學生的悉心照顧和過分溺愛,弱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生存能力,學生的依賴性與自理能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的學生說,在家喝水時會不由自主地喊一聲:「媽媽,給我倒杯水」。過後,自己明知不該這樣,但下次照作不誤。生活中這種情況絕不會僅此一例。在學生道德發展中,以我為中心,「別人照顧自己」的思想越強烈,那麼,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義務感可能就越淡化,社會道德價值准則和規范系統對他的作用就越小。因此,在現代學生身上還表現與以我為中心協調並進的不良個性—缺乏自立性。
綜上所述,稚嫩性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現象,是年齡特徵所決定的。但是他們的可塑性強說明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模仿是小學生本能的必經過程,隨著模仿物的不斷積累,兒童性格同步也由自我中心趨向去自我中心,但仍然缺乏自立,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從治本的角度出發,聯合家庭教育,改造學生以我為中心的品格,讓學生心中有他人,有愛心。另外,採取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育內容,適合兒童思想品德發展年齡特徵的有效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善變,逐漸擁有自己的主見。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向著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對於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特點的研究也就有了意義。

4. 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有哪些

1.好習慣的培養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一輩子。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舉止文明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尊重他人的習慣、守時惜時的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勤於動手的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等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老師是引路人。

2.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完善狀態。很多家長以為只要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追求便是對孩子盡到了義務,付出了愛,其實不然。在當下,孩子嬌慣,獨立能力差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這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著重要地位:比如《開開心心上學去》、《手拉手交朋友》、《玩得真開心》、《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分享真快樂》等教材的編寫就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以這些內容為依託讓學生快快樂樂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把他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我們每個教師應樹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養。

5. 小學生應具備怎樣的道德修養

——身心健康,終身喜愛運動的習慣;性格開朗,與人為善。
——誠信、守時、責任版、正直勤勉:自己權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內務能夠自理,按時完成各種任務。不撒謊、不推委,敢於承擔。錯就是錯了,坦坦盪盪做人。
——感恩、付出。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充滿陽光;享受幫助他人付出的快感。
——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孩子自覺尋求知識而不是被動完成作業了事。孩子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更加專注和持久。
——及時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與孩子共同分擔郁悶難過,分享喜悅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灌輸和身教終身學習的習慣,我一直在學習,也幫助和引領鐵蛋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不僅是看書看報看電視,生活中,旅遊中,與人聊天中,玩耍中,處處都是學習的場所。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事半功倍。
——敢於表現,不怕出醜,把臉皮抹下來裝兜里,是我母親的口頭語,鐵蛋從小就被我趕著鴨子上架,練出了膽量和自信。
——抗挫折、耐壓、自控力,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各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有適當的體驗,這是成長的必須。

6. 小學生道德規范

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
一、指導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本內容,深入開展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活動內容: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傾聽的習慣
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話,傾聽同學的發言,這樣才能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
2、善於思考的習慣
善於思考,主要是指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它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有利於培養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增強人的發現、發明和創造能力。因此,同學們要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3、敢於提問的習慣
善於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不懂的問題要主動向教師請教。課前預習知識,不明白的問題提前做好標記。勤於思考,敢於質疑,與人交流,不怕說錯。發言時,站得直,口齒清,講普通話,聲音要洪亮。
4、與人合作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21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並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主動和同學、老師合作,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共同解決問題。
5、自主讀書的習慣
閱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要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不閱讀不健康書籍,不看不健康光碟,不瀏覽不健康網站。愛護書籍,不在公用書籍上亂寫亂畫。
6、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書寫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凈,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文字和符號都要規范,格式要美觀。
7、自評互評的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通過評價,引發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反思,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目的。
8、搜集資料的習慣
搜集資料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技能和習慣。能利用查閱圖書、上網瀏覽、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渠道主動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對搜集的各種資料能進行分析、歸類、整合。
9、動手操作的習慣
新課程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學生能獨立完成教科書上所要求的各類操作實驗,操作步驟正確。
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能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二)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
1、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自覺使用文明用語,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微笑著向別人致謝。向別人請教,態度要誠懇。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喧嘩。不給同學起綽號,不歧視身體有殘疾的同學。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鬨、不嘲笑。
2、誠實守信,說了就要努力去做。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說明原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要算話。
3、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與受人尊重一樣, 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耐心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說話。用心聽對方說話,不要一邊聽一邊考慮自己的事。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說完。不打擾別人的學習、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礙了他人要及時道歉,未經允許,別人的東西不亂動。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要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從小懂得珍惜時間。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回家後,馬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當天事當天畢。做事有計劃,不盲目、不拖沓。
2、學會感恩是人性的體現, 懂得感恩是責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頂撞父母、老師。體會父母、長輩的艱辛,主動給老人洗腳、捶背、夾菜等。主動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孝敬父母,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我們要愛惜學慣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劃,不隨便撕扯作業本。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關緊開關。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劃亂貼。
4、規則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則。沒有秩序, 任何集體活動都無法開展。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上下學排路隊,不亂穿馬路,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過路口,注意避讓車輛。購物、上車時自覺排隊,不加塞,集會時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場合遵守紀律,不大聲喧嘩。愛護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摺花枝,不亂塗亂劃。
5、自己動手可以提高學生自理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疊被褥,自己洗衣物。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6、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工作、成才的基礎。鍛煉身體不但能讓身體結實健康, 還能磨煉人的意志。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課內外文娛、體育、科技活動,上好、學習運動常識,做好自我保護。在運動中要聽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在活動中不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不參加危險性較大的活動。
7、講究衛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生活習慣。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要。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面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睡前刷牙、洗臉,指甲內無污垢,身體無異味。飯前便後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書包。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見到廢紙等垃圾物要主動撿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牆壁上亂寫、亂畫、亂貼、亂掛。

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當你再遇到這類情景的時候,不用過腦子就會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覺得很別扭。這說明行為已經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具有了自動化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
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同學們,讓我們積極地行動起來,投身與活動中,早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少先隊員吧

7. 小學生知道哪些思想道德

小學生要具備的思想道德: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7)小學的道德擴展閱讀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8. 論述 小學生道德行為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小學生思想品德有什麼特點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法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 任務,納入小學生教育的全過程。

加快小學生思想品德過程的改進和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法育資源。深入研究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並保證佔有適當分量,努力構建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積極改進小學思想品德課。

教學方法和形式,採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波的方式進行教
學。
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
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
建立科學的小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

要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文體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培養勞動觀念和創新意識。
豐富課外生活,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有統一,相輔相成。要在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珍惜生命,遠離毒品」和「拒吸第一支煙」教育,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邪教教育,堅決防止毒品、邪教進校園。
要加強學校建設,對有不良行為的小學生進行矯正和幫助。
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改革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方法,切實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為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創造良好條件。

9. 小學生應學習的道德品質有哪些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當然,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還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應在新形勢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全格人才而奮斗。

10. 小學生道德習慣

小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品德及習慣
一、 好品德的培養
(一) 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課堂禮儀來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品質。要求學生在老師宣布上課時要迅速地起立,並鞠躬行禮,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並說「同學們坐下」時再坐下。但學生遲到時,要求學生應該輕敲教室的前門,並立正喊「報告」,待老師允許時進入教室。在課堂上要積極思考老師的問題,發言時要先舉手。別人發言時,要認真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不做無關的小動作,更不能取笑別的同學。下課鈴響,老師宣布下課時,應端正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離開教室時,讓老師先行。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適時地穿插一些有利於學生形成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品質的內容。告訴他們一個好孩子、好學生見到老師、長輩應該主動打招呼。當在公交車上碰到老年人時應該主動讓座。當別人幫助自己後應該道謝等等。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二) 愛護公物,勤儉節約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好信手塗鴉,因此應教育學生應該愛護公物,不得亂塗、抹、畫、刻課桌、牆壁等公共設施。開門、關門時要輕。一旦不小心損壞東西,主動承認,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壞玻璃。 培養小學生的勤儉節約的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由於小學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懂得節約。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生活節儉,不擺闊氣、不亂花錢,不能向父母經常要錢來買零食。作業本、筆等學慣用品在使用的時候要節約,不要浪費。
(三) 遵規守紀,熱愛勞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應該告訴學生,學校作為一個集體要有它的規矩,學生是學校的一分子就應該遵守其規定製度。 例如要求學生預備鈴響,要做好課前的准備,並端坐在教室里安靜等待,上課後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各種物品要輕拿輕放,認真做好課堂的筆記。在參加升旗儀式時,要立正脫帽,肅穆莊重,目視國旗行注目禮;唱國歌時要聲音洪亮。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但不允許大聲喧嘩。 現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和長輩都比較溺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可能使他們養成自私、懶惰等毛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飯,主動幫父母收拾房間、洗衣、做飯、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學校里要輪流值日,值日生應該認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園的整潔優美。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奮學習等良好品德,同時也需要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 好習慣的培養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其良好的習慣,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一輩子。
(一)社會公德的培養 社會公德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中間的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關於個人修養的研究從古代社會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近代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革除了許多社會陋習,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把思想品德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學校是培養人的社會公德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小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弱,需要對其進行培養。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著重培養其以下方面的社會公德。
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當過馬路的時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綠燈,再看一下是否有車輛通過,不追逐打鬧,保證自己的安全,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在乘坐公交車時,要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婦及師長讓座,不爭搶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購票、購物、乘車時要按順序,不插隊,不擁擠。對營業人員要禮貌。愛護公共設施、愛護花草、數木,保護動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傷害動物。當觀看演出時要做文明的觀眾,結束時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鼓勵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學遇到不會計算的問題時,自己可以主動上前熱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儀容儀表、儀態的培養 小學生年齡較小,不太注意個人衛生,在儀容儀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不能當著客人面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使其明白人們都喜歡跟干凈的人在一起工作、學習都討厭邋遢的人。 對於小學生來說,儀態主要指坐、立、行走、讀書、寫字的姿勢。「站如松,行細風,坐如鍾,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兩腿間距與肩同寬,不能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體;走路要求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坦捏碎步。這對塑造小學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處,特別是坐的姿勢會影響他們的脊髓的生長和視力的情況。
(三)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使自己終身受益,同時也是自己社會責任心的體現。現代社會由於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時間較少,經常會忽視對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農村,由於目前衛生狀況相對較差、家長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小學生衛生習慣形成較晚,衛生習慣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亂丟紙屑、瓜皮果殼,隨地吐痰;亂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後隨手亂扔包裝袋;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環保意識薄弱等等。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衛生習慣,首先利用家長會進行衛生防疫知識講座,使家長明確講究衛生的重要意義。和家長協議:在學校里,學生的教育學習是老師的責任;在家裡,孩子的個人衛生是家長的責任。要求家長要注意給孩子講究個人衛生,防止疾病。在學校,老師針對個別嚴重的單獨進行教育。教育時要耐心、細致,對進步的同學要及時地當眾表揚,促進更多的同學向其學習。家長、學校配合教育抓個人衛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環保意識的培養。結合品德課《環保》一課,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展《愛護環境》主題班會,加強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反思自己無視校園衛生的不文明行為,提高學生保護環境和保持校園衛生的認識,動員學生做到彎彎腰撿出一個潔凈的校園;要求學生將零食的包裝袋、廢紙、鉛筆屑等東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亂扔垃圾,保持整潔的校園。 小學生年齡小,正在學習階段,什麼東西都會向大人學,特別是自己比較信任的老師。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首先要是個講衛生、愛清潔的老師,那麼,他的學生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在個人衛生方面一定會做得很好。
(四)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會太吃力,以免形成厭學的情緒。如果形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其受益終身,同時壞的學習習慣到中學後也不太容易改進,所以在小學期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要向學生說明應該怎樣學習。首先在上課新課之前應該預習,大致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做好標記,看自己那些已經理解了,那些還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這樣在聽課的時候就有了目的性。當上課的時候課時,准備好必需的文具。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不帶到學校來,上課時不擺弄文具。專心聽講,不小聲說話。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動腦思考,積極舉手發言,積極思考老師提到的問題,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適時地向老師提出,認真做好上課時的筆記以便課下復習時使用。課後要認真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同時及時復習已經學過的內容。學生有時可能在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要認真輔導、耐心指導,對預習、認真聽課、作業完成較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也可適當地給予物質的獎勵,促進更多的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維習慣、禮儀教育、讀書習慣等方面老師也應該適當地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好品德、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只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好品德和好習慣,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參天大樹,一位位國之棟梁。
如何培養良好的品德是並不是一個很難的任務,只要抓緊時間,從小培養就可以將孩子塑造成一個優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