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荒誕

道德經荒誕

發布時間: 2022-03-27 19:09:25

❶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❷ 老子大德無德什麼意思

大德無德的意思是:大德不是什麼具體的德了,換句話解釋,萬能就是一無所能,大慈大悲其實就是毫無慈悲。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2)道德經荒誕擴展閱讀

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❸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此句出自 老子《道德經》三十五章

  1. 其中的士:古代指知識分子。士分三類:上士、中士、下士道,

  2. 道:每個人對道的理解跟領悟都不一樣的,若存若亡也就是半信半疑。

❹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什麼意思 急用

見素抱朴,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少思寡慾,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而絕學無憂,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
實際上,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心」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❺ 道德經里無無既無的意思

「無無既無」,這句話出自《清靜經》直譯是:連無也沒有就是無。第一個「無」,是指「非」,是否定的意思;第二個「無」,是針對「有」而言的「無」,指的是相反和相對;後一個「無」,是指沒有和不存在。有是虛幻而現的,無也是虛幻而說的,非有也是一種假設,非無也是一種猜測,這些都是自我心中虛妄的幻覺。而後說,既然有不是真有,無不是真無,非有非無也都不是真實存在,這種狀態才是最平靜安定的內心境界,認識到這一點,將知道什麼本來的清靜。
連無也沒有就是進入了道境,就是得道了,就是領會了人生的真諦。借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緣起性空,那麼,還粘滯什麼而帶來苦惱呢?一切都湛然寧靜了。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❻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❼ 《道德經》第41章這句話怎麼理解,不是簡單的翻譯。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
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沒有疑惑,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練習運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聽說「道」後,有時記起來,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半信半疑的行動。
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並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說明道的偉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論的時就說過: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卻總是感覺自己很愚昧;
進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卻總是後退一步考慮問題;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卻總感覺哪裡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極為虛心,其學習精神彷彿如山谷一般;
大白若辱:有著極高名譽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謹慎,總感覺自己時時刻刻受辱一般;
廣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懷寬廣,可是他們自己卻感覺不怎麼寬廣;
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說話舉止是社會的標桿,他卻總感覺自己說話辦事偷偷摸摸;
質真若渝:上德之人純朴率真,自己卻不覺得有什麼好的,總覺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濁。

大方無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沒有稜角;大器晚成:龐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
大音希聲:恢弘的音樂,卻是無聲之音;大象無形:宏偉的形象,根本無法形狀。

道廣大無比,無法用簡單的定義來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注意:
呼應第二十八章。

注釋:
勤字本義:短期內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創設。言,主張、號令、話。
明,智慧。昧字本義:天未大明。夷,平也《說文》。纇,缺陷、瑕疵。
谷,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白字本義: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渝,變污也《說文》。
隅,角落。器,皿也《說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
形,對照、表現。希,罕也《爾雅》。褒字本義,衣襟寬大。
名,定義、名稱、命名。善,善於、美好、善良。

譯文:
上士聽道之後,勤勉地實行;中士聽了道後,若有若無;下士聽了道,大聲嘲笑。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稱其為道。
所以古人立言時說過:
智慧之道好似暗昧;前進之道好似後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廣大的德好似不夠;標桿的德好似小偷;純朴率真好像污濁。
大方正的無稜角,大器皿晚形成;大聲響沒有聲音;大形象沒有形狀。
廣大的道無法定義。
只有道,善始且善終。

❽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

(8)道德經荒誕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❾ 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呢

《道德經》是中華文化中的第一本也是最系統最全面的哲學書,老子是東方文化第一位哲人也是第一位巨人。很多人說哲學對我們普通人似乎沒什麼用啊,幹嘛要去學習道德經呢?實際上哲學就相當於一棟房子的基礎,人們住在房子里雖然看不到地基,但卻不能沒有地基。有句話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見哲學這個人類的“地基”對於我們生活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覺到並非他不存在,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換句話講:今天我們社會出現這么多看似荒誕的問題,都是我們哲學思想上混亂的結果,東方不東方西方不西方,有些四不像!

❿ 道德經第四41章全文翻譯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義解;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奮地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古語說: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潔白好像污黑,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疲弱,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沌未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貴重的東西遲遲才能完成,最高的樂聲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見,道盛大而沒有名稱。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簡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熱點內容
刑事法律責任是什麼 發布:2025-01-21 21:22:58 瀏覽:759
法院系統層級 發布:2025-01-21 21:21:04 瀏覽:947
2018年新出婚姻法 發布:2025-01-21 21:20:55 瀏覽:182
16歲以後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20:10:58 瀏覽:337
勞動法里強制性加班 發布:2025-01-21 19:54:04 瀏覽:450
根據勞動法訴訟時效期是多少年 發布:2025-01-21 17:53:36 瀏覽:762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