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3-27 23:34:59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依法治抄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⑵ 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怎樣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新華網北京4月日電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⑶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於法治實踐具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六、依法治市的觀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觀念的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擁有一種神聖的情感,一種在忠誠與信仰基礎之上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一種由此激發出的對法律的信賴、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既是一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實現基礎,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法治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抑,沒有深厚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和法律這種特殊社會范疇的觀點、看法、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定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又與社會的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一個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傳統緊密聯系。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與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間,法律制度又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的,從發生上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從而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意識。同樣,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權力運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不僅是法治建設內在的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狀態的一項標准。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的內涵,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學者用「法治的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認為法治的精神是一種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觀念力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的尚法理念。其實質是關於法在與國家和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對這一關系所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持有的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風貌的方向和靈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即使法制狀況不為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也會逐步走向完善。現代法治社會中,構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一社會中,人們有無抵抗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准之一。公眾掌握了判別法律正義與否的標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惡從善的內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它要求全社會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認法律這一種權威。如果公眾心目中認同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麼這個社會就肯定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統治者守法,不承認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約的主體。四是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人文條件,它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行為自由。權利文化的凝聚形態是權利本位理論(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等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的精神理念,它的產生及存在是與現代社會中社會主體的公民角色分不開的。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對法治理念的產生及其內涵進行了詮釋(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態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政治國家則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並共享的公共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市民社會的市民同時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市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換、競爭與合作的相互關系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利,弘揚個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要廣泛參與政治生活,主張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這些權利的要求與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就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它展示著一種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中的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平等、自由為軸心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一(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公民意識的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是權利義務觀念的簡單合成,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范認同。公民意識包括合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社會制度合理與否的價值評判;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從而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系;積極守法的精神,基於合理性意識與合法性意識而形成的護法精神、權利主張精神和義務的自覺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託於公民共同體,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則構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識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確立。

⑷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何重要意義

意義如下:

1、有利於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2、有利於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3、有利於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4、有利於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

5、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4)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通常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法治是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法制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

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三個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其基本原則主要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

⑸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國家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把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5)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特徵:

1、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它確立的各項法律制度,必須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以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要求。

2、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實踐,為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舞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伴而生、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3、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它們由不同立法主體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立法許可權制定,區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效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4、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建,始終立足於基本國情,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容並蓄,充分體現這個法律體系在文化上的先進性、包容性和廣泛性。

5、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因而反映並規范這種制度和體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必然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特點。

⑹ 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什麼樣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法律和法治思想在中國發展的過程表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基本原則,並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才能引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為指導,在認真總結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使馬克思主義法律和法治思想更加全面、更加具體、更加深化,形成了人本法律觀以及在其指導下的和諧法治觀、依法執政觀、法治理念觀、民生法治觀。
一、人本法律觀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體現在法律和法治思想上,就形成了新的以人為本法律觀,它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在中國的最新發展。

以人為本法律觀有別於歷史上的三類法律觀:神學法律觀;物本法律觀或資本法律觀;國本法律觀(即以國家為本位的法律觀)。

人本法律觀的立論依據包括:人是法律之源;人是法律的主體;人是法律的目的;人是法律的關鍵;人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律的內容與發展;人的社會實踐是檢驗法律的唯一標准。

二、和諧法治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樹立和諧法治觀。法治社會就是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首要要求、內容和標志。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很難想像,一個在政治上不文明的國家,一個法治不健全的國家能夠實現國內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而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

和諧社會理論對法治建設的指導,形成了一種和諧法治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和諧法治的首要表現,就是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載體,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這三者和諧統一起來。

第二,和諧法治還表現為法治各環節的和諧。在立法環節,就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執法環節,就是嚴格、公正、文明;對司法環節的要求,就是公正、高效和權威;在守法環節,對公民來說要學法、用法。另外,對法律監督也提出了要求。這樣,法治的各個環節相互統一,和諧有序,多位一體。

第三,和諧法治表現為政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必須堅持執法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

第四,和諧法治還表現為至高無上的法律價值——公平正義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和諧。

三、依法執政觀

黨在提出依法治國後適時提出了依法執政。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

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歷史性跨越。從1982年我們黨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再到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把依法執政確立為黨執政的基本方式,這既反映了我們黨在領導與推進法治建設歷程上的不斷探索和深入思考,更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方式的與時俱進和制度創新。

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將領導中國人民從開元建國、致富強國步入制度治國、制度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

確立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它與依法治國這一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相呼應,是我黨從領導人民通過革命奪取政權的革命黨到領導人民執掌政權的執政黨的歷史性選擇,是從在封閉條件下實行計劃經濟到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性要求,是黨對國家和社會實現法治化領導的體制性呼喚。

要真正落實依法執政,黨在執政方式上應當實現三大轉變:第一,從主要依政策執政向主要依法律執政轉變;第二,從強調嚴格遵守法律執政向既嚴格遵守法律、又主動創制和運用法律執政轉變;第三,從加強自身制度建設與領導國家法治建設分頭實施向兩者同步推進,統一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轉變。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既在中外共產黨執政史上第一次解決了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問題,也是中外法制史上一個沒有先例的重大法治創新,它突出體現了執政黨在國家法治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關鍵性。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依法行政,其前提、核心和關鍵都要求黨必須依法執政。因此,黨依法執政的提出,將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四、法治理念觀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反映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發展觀落實到法治建設領域內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法治保障;同時,既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的重要內容,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基礎。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觀,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經驗為主、同時合理借鑒中外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內容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著重於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是體現著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後者則著重於強調法治的普世價值,當法律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需要以法治的普世價值為精神紐帶,形成社會的凝聚力。法治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制度體系的建立上,更表現在社會成員對法律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這種信任為基礎形成的法律文化共同體上。

因此,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既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方向,又要堅持法治的一般原則和觀念,把作為普世價值的法治精神與當代中國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穩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五、民生法治觀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正在通過矛盾糾結、利益沖突的深水區,面臨著諸多無法繞過的暗礁,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凸顯。民生已然成為中國普通民眾更迫切的需要。關注民生,是現代中國法治擁有堅實基石的必由之路;建設民生法治,是中國現代法治得以真正實現的希望所在。

民生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法律功能的很好發揮,民生問題應該設定相應的法律機制來保證其適宜的解決與安置。我們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出《關於充分發揮行政審判職能作用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通知》,要求各級法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徹到行政審判和非訴行政案件執行的每一個環節,要求以積極的態度救濟民權,以優質的服務減輕民負,以快捷的審理解除民憂,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執行實現民願。

當前,在繼續完善民主立法、經濟立法的同時,應當著力加強社會領域的民生立法。中國現代法治應以民主為基礎,以民生為根本。從民主到民生,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法治關注民生,構建民生法治,成為解決民生問題與建設現代法治的絕佳交匯點。建設民生法治,是21世紀中國法治的必由之路。

⑺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是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

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7)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1、鮮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基礎,其實現程度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法治為政治建設提供了權力運行的規則與依據

2、徹底的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3、系統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

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

4、充分的開放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8)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

第一,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第二,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⑼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
1、法治文化建設是現代民主法治回的靈魂;
2、法治文化建設是深入推答進依法治國方略的現實需求;
3、法治文化建設,是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的內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熱點內容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