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主體立法完善
A.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商主體立法完善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
B. 如何理解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
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是指商主體的類型、內容、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的原則。具體包括:類型法定,商主體的類型由法律明確設定,當事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選擇而不得任意設定商主體的類型;內容法定,各類型商主體的組織關系和財產關系由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任意變更;程序法定,商主體的設立、變更、消滅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希望樓主採納。
C. 商主體的法律人格要素
關於商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通說認為,商主體具有不同於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首先,從本質上說,商主體是一種法律擬制的主體,它所享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從能力的形成上說,商主體的形成一般須經過國家的特別授權程序。其次,商主體是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業活動的主體。商主體能力的存在與其所實施的營業活動密切相連。再次,商主體是商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即在商法上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
D. 在商事立法中,經營者能代替商主體的概念嗎
商主體是商事的經營者,有點差別。不能取代是因為立法習慣和傳統,除非出現新情況,否則一般立法術語不會輕易被取代的。
E. 商主體的劃分
商主體如採用不同的標准,其表現形式的劃分也有不同,傳統上對商主體劃分的理論有:依商主體是自然人還是組織體以及組織形態為標准,可以將眾多的商主體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夥;依據商主體是否以注冊登記為其條件,可以將商主體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依商主體的規模為標准,商主體可以分為大商人和小商人等等。這些分類標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將商主體分為商法人、商個人和商事合夥與現實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沖突。比如獨資企業屬於商個人的一種,又因其以組織體形態出現而成為企業類型之一,這就使該種劃分與企業在外延上形成一種交叉關系,不盡合理。
將商主體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的典型是德國商法典,由於採取主觀主義原則,德國商法對上述三類商人具體從事的行業作了規定,這使法律具有了保守性,難以涵蓋新興行業,也增大了規范的復雜性。而且按經營范圍來劃分商主體也使得某些企業和經濟領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德國也已著手修改商法,試圖增加商主體表現形式劃分的簡明性和可操作性。
將商主體分為大商人和小商人是以商主體規模為標准,姑且不論單純以資本金額來判別商主體的規模是否合理,這一劃分也很難跟上時代發展,因為資本金額的實際價值會隨著通貨膨脹等經濟因素變動。況且所謂「大商人」這個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與小商人相對而言,並不具有法律意義。這顯然不符合建立商主體表現形式體系的要求。
在我國,由於商法典或其他形式意義上商法缺失,關於商主體的范圍究竟包含哪些,只是一個學理上的問題,並無法律的明確界定。並且,由於商主體的內涵遠未成為定論,基於商主體內涵而構建的商主體的外延,事實上也就無從定論了。但是,正因為如此,更應該對此加強研究,以期從理論層面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思想體系,從而進一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立法架構,為我國商法建設作好充分的理論准備。認為,應當根據商主體的內涵,各國商法的一般規定及其理論與實踐的最新發展,對我國商主體范圍予以科學的界定。需要說明的是,長期以來,我國雖存在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但嚴格來說,他們並不能算作現代意義上的商主體。對照上述商主體的要件與要素,以及我國從事商事營業必須經過注冊登記的法律實踐,認為可以將我國商主體界定為企業,而在我國企業均指商事企業,故具體可包括商法人、商合夥、商個人等形態。但鑒於商主體由抽象人格向具體人格發展的時代趨勢,認為應當進一步具體到對公司、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及其他變態形式等商主體具體形態予以研究。
F. 商事主體最新立法的亮點和意義
隨著商事主體和商事活動的不斷豐富,必然帶來商事登記制度的復雜化,為適應商事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商事登記立法勢在必行。
G. 商主體的界定
各國由於立法理念的不同,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 (一)法國。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該法典第一條明確規定:商人者,以商行為為業者。這一規定強調了商主體資格對商行為的依存,創立了通常所說的規制商主體的客觀主義原則。
(二)德國。德國舊商法仍以商行為來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國新商法典則確立了「商人中心」原則,其第1條第1款規定:「本法典意義上的商人是指從事商事經營的人。」它以商人構成要件來界定商主體,而不管商主體以何種類型出現,將商人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為,商人為之適用商法,其他人為之則適用其他法律。這確立了規制商主體的主觀主義原則。
(三)日本。日本現行商法典第四條規定:「本法所謂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義,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人。」它以行為標准為核心,兼顧名義標准和職業標准,一方面從一定的行為自身性質將其視為商行為,另一方面又列舉出另外一些行為,僅在特定條件下視為商行為,並將行為人視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進行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營業活動時,經過登記的,可以認為是商人。這種做法融合了客觀主義原則和主觀主義原則,因而被稱之為折衷主義原則。
(四)美國。美國《統一商法典》對商主體沒有嚴格限定,范圍很廣,第2-104條規定:「商人是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或因職業關系以其他方式表現其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做法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人。也指僱傭因職業關系表明其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標准中,以日本商法典為代表的折衷主義原則將概括主義與限制列舉主義有機結合,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較為合理,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我國在制定商法典時也應以折衷主義為界定商主體概念的原則。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我國在立法時應統一使用「商主體」這一概念。
H. 問題 如何理解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
一、商主體類型法定:
商主體類型法定是指在確保商主體形態多樣性的基礎上,對可以進行商事經營活動的商主體在組織形式上由法律以強行法予以明確設定和控制,非經法律設定者不得享有商主體資格;投資者不得任意創設或商主體自行變更法定類型之外的非典型或所謂「過渡型」的商主體形式,禁止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主體存在,如我國法律就不允許設立「一人公司」(除國有獨資公司及外商獨資公司外)、「有限合夥」等。投資者實質上僅享有在法定范圍內選擇所投資商主體類型的權利(而這也並非是完全任意自由的,即使符合法定商主體類型,還要符合商主體內容法定和公示法定的實體要件及程序要件)。
二、商主體內容法定
商主體內容法定,亦即商事能力法定,或者說實質性標准法定,是指可以進行經營活動的商主體的財產關系和組織關系等由法律予以明確的強行法規定。投資者只有在完全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才得以成立相對應的商主體,不得在不完全具備法定的實質性要件下任意創設、變更具有非規范性財產關系和組織關系的商主體。
三、商主體公示法定
商主體法定必然要求與商事登記法定製度也就是商主體公示制度聯系起來。商主體登記法定是指商主體之成立,不僅必須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還必須按照法定程序通過商事登記並公告而對外予以公示。否則投資者便達不到設立商主體(或變更、注銷商主體)所預期的法律效果。商法對不同商主體規定有不同商事登記的公示條件、內容和程序,以便交易第三人及時注銷登記的規定均為達到公示之目的。
綜上所述,一個合格的商主體在內容上是合法的,范圍上是合法的,同時在程序上也必須合法。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穩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才能更好的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