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基地建設
Ⅰ 法治湖南建設作為依法治國的地方樣本,其主要做法是
以科學發展觀的思維為先導,開啟法治湖南新征程。
以行政程序的法治化為內抓手,規范行政權力容的運行。
以政府服務的法治化為重點,保障服務型政府建設。
以法治湖南建設綱要為號角,全面推進湖南法治建設。(詳情參見湖南日報法制建設)
Ⅱ 如何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的好環境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就是實際、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總書記指出的一些突出問題,切中要害,直抵靶心,是我們改善法治環境的重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把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堅決地直面問題,各個擊破,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把總書記指出的在發展環境方面存在不依法辦事的突出問題,逐個逐條梳理,拿出切實有效解決辦法。同時,更要著眼於問題的本質,注重從根子上對症下葯,從源頭上革故鼎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綱,我省去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優化黑龍江省發展環境的意見》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政策舉措,必須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持之以恆地落實好。
形成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貴有恆,善政必簡。簡政放權,是打通政府職能轉變最重要的「一公里」。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簡政放權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只有扎實有效地推進簡政放權,才能讓政府切實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也才能真正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目標。打造龍江全面振興的好環境,要認真研究如何清除計劃經濟陳舊思維,加快簡政放權落地,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市場預期,維護市場秩序、發展法治經濟。
源澄而流清,源渾而流濁。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這個群體,人數不多,但作用非常關鍵。依法治理水平和法治化程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這個關鍵群體對於推進法治建設的信念、決心和行動。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能夠帶頭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就會成為這個地方正氣充盈之源、萬心歸聚之泉。一個風清氣正、公平正義、開放文明、服務高效的發展環境就會加快生成。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
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設建立在扎實的基層基礎工作之上,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每一個人應有的責任。只有全社會都樹立起法治精神,使法治熔鑄到內心中、根植於頭腦里、落實到行為上,才能為法治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基礎。「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目標在前,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建設者,也將是最終的獲得者。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是龍江實現全面振興必須面對、必須破解的課題。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只要我們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引導好廣大幹部群眾這個多數,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社會秩序,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就一定能不斷以法治建設的新成效,促進龍江經濟振興發展環境的大改善。
Ⅲ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Ⅳ 如何加強鄉鎮法治建設
1、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法治」創建工作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法治」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法治」創建工作日常的組織、協調、指導、綜合、檢查等工作。各村鎮直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創建活動,加強對創建活動的組織領導,把創建活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和解決創建活動中的重大問題。
2、健全機制,推動創建。要把創建活動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督促檢查,促進創建活動各項任務的落實。
3、大力宣傳,營造氛圍。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對創建活動的宣傳力度,向社會廣泛宣傳創建活動的意義、任務和工作重點,宣傳創建活動中出現的好經驗好典型,吸引更多的群眾自覺投入到創建活動中來,努力擴大創建活動的群眾基礎,為創建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輿論氛圍。
4、突出重點,穩妥推進。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總結創建工作經驗,抓好創建活動的重點,找准活動的切入點,提出階段性工作目標與要求,統籌規劃、分段實施、穩妥推進。要注重培育先進典型,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要加強調查研究,提高工作指導水平。
5、強化督查,夯實基礎。把創建活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目標責任制考核,加強督促檢查,促進創建活動各項任務的落實。研究探索科學的創建活動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定期進行檢查考核和評比表彰,推進創建活動扎實開展。
6、加強基礎建設,落實各項保障。各單位、各部門要加強對創建活動人、財、物的支持,積極開展創建省級示範司法所活動;提供必要的創建活動經費,確保創建工作正常開展。
Ⅳ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Ⅵ 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於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關於法治的價值,強調樹立法治信仰,提出憲法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於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要以法治凝聚共識,讓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關於法律實施,要求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保證憲法和法律的遵守和執行。關於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關於弘揚法治精神,提出堅持法治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促進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等等。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已經產生了奴隸制的習慣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出現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時,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並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中華法系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法系,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Ⅶ 北京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設計哪家比較好比較專業
北京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設設計院,這兩家都比較好,都是可以信賴的公司。
Ⅷ 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包括哪些
法制宣傳教育基地的范圍包括:法院(法庭)、檢察院、公安局(派出所)、回監獄、勞教所、廣播法制答節目、電視法制頻道、法制報(刊)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制宣傳一條街、法治(普法)網站等一切適合向社會公眾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的固定場所和載體。
Ⅸ 中國法治建設如何做到四個基本格局
法制建設的基本格局是,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法制監督貫穿這四個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只是有待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未建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