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法治的作用

中法治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3-28 08:09:43

法治的基本意義是什麼(概括)

法治(fǎ zhì)漢語詞語,是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張以法治國。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力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謝謝閱讀!

⑵ 法治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依法治國的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⑶ 嗯嗯,法治的作用是什麼

法治之精神在於:其最大目標在於保證每個人擁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嚴。其最大特徵在於適用於所有社會個體。其最好機制在於公開透明地由獨立司法機關實行。司法獨立,寫在我國及其它國家的法律教科書之中。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是「人治」社會,由人來決定人,由人來裁定人,如無良法可依,則必有不文明之時。「人治」搞到最後,一切規矩會不成其為規矩,終還是野蠻社會。強者與弱者。弱者所希借冀的是法律為依靠,強者所懼怕的是法律為韁繩。為什麼要保護弱者?因為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成為弱者,既同是人,如果不能夠以法律為依而平等,那麼這種不平等終會適用於所有個體,任何人都將可能因這種不平等而受害,不管當時是強者否,因總有時過境遷之時,哪怕是貴為何人。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一個個體的自由和解放成為所有個體的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條件。其實不管是在什麼社會,都會是這樣。觀規則若水。人類社會如湖。一粒微石入水,如其代表不公平法則,水波擴展,終推及一湖。如其代表公平,亦必惠及一湖。是為所觀,故須推行法治,以得共有公平和共有規則。以法明理、明德,則一湖水中所有水滴均受益。如有某水滴不願以此法而存,願逞亦能逞其強,實則侵了眾水滴相安無事之規范,激起的是層層漣漪,一時難以禁止。一力推一力,漸成波瀾大起之勢。而非眾人所願。所謂文明,總是在和諧處。此時規則明立,各得自在,各揚其能,相互促進,群體共同進步。而人生世上,著實渺小。追名逐利,不過煙雲。推動人類進步,惟此可系小水滴之價值。建立良法,推動法治機制形成,應當成為黨員幹部群眾之共識。

⑷ 依法治國意義及作用

依法治國思想理念源於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
依法治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經驗總結
依法治國是對中國治國理政傳統的繼承創新
只有依法治國,才能維護推進社會政治穩定
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公允
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保證實現中國夢的願景
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長治久安。。。

⑸ 法治在人們和國家生活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專和方式。屬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⑹ 什麼是法治精神,它的作用是什麼

在中國特色社會的法治語境中,我們所說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的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僅吸收和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普遍規律和基本價值,而且立足和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特定價值文化。

第四,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

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是法治社會正義理念的具體體現。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社會主要系統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一個公正的社會制度要求每個人都有大致平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並且否認特權的存在。

第五、依法維權和解決糾紛的習慣

中國社會正在進入“權利時代”。近年來,公眾的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各級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數量急劇上升,信訪數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和法律事件,特別是公民權利保護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⑺ 法治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復是中國特製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需要從現在起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步伐,才能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得以全面實現。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法治對於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製度性的引導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還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調整和改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關系,同樣需要法律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任務必須及時地推進全面法治建設。我國已經進入需要系統全面治理階段,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法治建設水平。我們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這就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加快法治建設的要求

⑻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如下:
1、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2、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4、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5、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6、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⑼ 法治的作用是什麼

一、維護現有社會關系方面的功能
(一)保障和維護秩序的功能
一定社會秩序的維護和保障,需要多種機制。法和法治對於秩序的維護和支撐,最明顯的是通過規范的宣示和指引,使人們可以沿著設定的軌道預期相對方的行為,安排自己的行為。同時,當既定規則被違反時,法律會做出反應,規制和懲罰違法主體。權利被侵害時,按既定的途徑和程序進行救濟,恢復既定秩序,減少擾動。
現代法和法治不僅調整社會主體的多種行為,而且也調整自身的運行。這主要是指法的形成和運作都有既定的規則和程序加以安排。規則如何形成和確認,又如何在行政和司法中得以運用,都有相應的法律加以規定。通過這樣的制度化運動,法制不斷再生產自身,法律秩序也得以不斷地再生產。法制通過調整社會和調整自身,使社會得以規范化和秩序化,減少無序和混亂,防止動亂和震盪。
(二)保護權利、保障社會活力的功能
一個社會里如果人們衣著統一,語言雷同,步調姿勢完全相同,思想也人人一樣,人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秩序的社會,但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甚至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社會必須擁有秩序,也必須同時具有活力。兼有秩序和活力,這樣的社會才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質。法律通過對產權和交易安全的保護,使得社會在經濟上具有較大的活力,人們的積極性得到調動,物質和精神產品才會大量產生出來。這就是法治化市場經濟的優勢所在。在經濟領域如此,在其他領域也一樣,每個人的自由得到保證,各人成為積極活動的主體,社會才會具有活力和後勁。
法治正是以保障每個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為其圭臬。通過這種保護,通過對社會多樣性的寬容,法治得以激發人們充分利用自己潛能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勞動和創造,推動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
(三)保障和制約民主的功能
現代法治經常是與一定程度的民主聯系在一起的。民主和法治都是現代國家構建的重要內容。民主是法治的精神向度之一,如果缺乏起碼的民主,法治一般也無法完善和發達。法治是對民主的保護,民主需要法治加以規范和引導,同時也需要法治加以制約,以防止民主的非理性成分泛濫。法治以理性精神對民主軌道加以設計,對民主的范圍、程序和效力提供清晰的界限,對民主中的爭議加以預防和裁斷。
同時,司法的權威也可限制民主中躁動不安的因素。如果一個社會法治的權威尚未樹立,就徑行推動民主的大躍進,很可能民主的好處未得,其所導致的紛爭和危害卻已肆虐。
(四)合法化既定政治秩序的功能
一定的政治秩序當然需要強制力的支持。合法化就是政治秩序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非暴力支撐機制。德國思想家韋伯認為,歷來的支配秩序大體有這樣幾種合法化機制:傳統型,魅力型和法理型。傳統型合法化機制,是說該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是通過傳統而得以確立的,比如一以貫之的王位繼承傳位制度。魅力型,是說該秩序的合法化建立在領袖人物的超凡魅力之上,該領袖類似救世主基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韋伯認為,現代社會已經祛魅,魅力型合法化機制即使存在也難以持久;傳統型合法化機制也因為理性時代的到來而無法延續;法理型統治才合乎現代社會的需要。以理性為其核心的法律體系高居於社會之上,成為公認的權威,使現行秩序合法化。這種法理型統治,實際上即是法治。法的權威取代個人權威,即是法治取代人治。當神聖和傳統的權威式微,理性和法治取而代之,實是自然而必要之舉。二、裁決糾紛、維護正義方面的功能
(一)提供糾紛裁決權威機制的功能
社會糾紛的裁決機制是多樣的,而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具有終局性和權威性,它起著對其它糾紛解決機制的導向和矯正作用。社會的重大糾紛,如果能得到司法合理和平的解決,這種解決又具有巨大權威,能夠為整個社會所接受,那麼,這種中立性的巨大權威就成了一個社會的壓艙石,可以保障這個社會臨「爭」不亂,大局穩定。法律的權威越高,這種作用發揮得就越充分。
(二)協調利益和價值、維護正義的功能
法律確認重要的利益關系,保護正當利益,但困難在於利益很多時候是互相沖突和重疊的。所以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劃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就成為法律的重要任務。法律協調利益關系就必然涉及到各種價值,如自由、平等、秩序等等。各種價值各得其宜,形成了和諧的共存關系,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正義。
法律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公平正義緊密聯系在一起。法治承諾最低程度的正義,內涵最窄的法治也要求規則的權威和規則面前的平等。規范調整本身,就意味著對同等的人和事給予同等的對待,這就是起碼的平等。規范調整也給行為人一定的行為自由,這也與人追求自主的天性相一致。規范調整也較少任意性和專橫,而且它的事先預知的特徵,可使承受其利弊後果的人有所趨避。經過長期的進化,法治形成了復雜的機制來發現更多的事實,容納更充分的說理和理性論證。法治雖然有時會有利於強者,但如果沒有法治,弱者的處境會更加不利。由此而言,法治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均勢,在追求一定程度的實質正義時,法治所能夠給予的也較人治要多。
(三)豐富既有意識形態體系的功能
不需加以論證和思索就被理所當然地接受為正確的論斷就是意識形態。這是對意識形態的一個簡略定義。法治的性質和水平隨著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法治本身卻幾乎已經獲得全球性認同,人們認為法治好,應該實行法治,可見法治本身已經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具有正當化和固化既定秩序的作用,法治實際上也具有這種功能。這里所說法治的意識形態功能,主要不是說法律保護既存的意識形態體系,而是強調法治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具有被人們輕易接受和不加質疑的特點。
西方學者多認為法治是中立和非政治的,與意識形態無關,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則認為資本主義法律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從而起著神聖化現存秩序和掩蓋其剝削壓迫本質的作用。西方最近幾十年崛起的批判法學也揭示了法治的非中立性,認為法治是披著中立外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無疑地,以上看法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但如果從穩定既存秩序角度看,也許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如果一個國家或秩序具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其相關的意識形態就在總體上具有正面價值。
法治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神話」。它「神化」現存的社會格局和秩序。法治的引入,可以豐富既有的意識形態體系,並使意識形態更具彈性和韌性,也提高了意識形態的安全性。
(四)繼往開來、保存和助跑文明的功能
著名法學家龐德認為,要保有文明和發展文明,就必須努力控制各種各樣互相沖突的需要和利益。如果對各種慾望不加協調和節制,文明就會停滯或者消亡,因為這樣就會導致或者過於消費而無法積累,或者缺乏、喪失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或者在互相鬥爭中同歸於盡。節制和協調的機制,可以有習慣、宗教、道德和法律。
法律在諸種機制中最為晚出,但發展速度卻很快,直至成為主導性的協調方式和手段。在近現代,法律文化在西方較為普遍地發展成為法治。法治又很快地成為全球性的流行話語。人自己建造了房屋,而後安居於其中。人自己製造了助跑器,而後藉助之以達到更高的速度。法律和法治即是此類人工設施,是主體性力量的外化和結晶,是人的對象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對象化和外化表現的法制,同時也是人類發展的跳板。法治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同時又可起著加速文明進步的作用。法律和法治保存文明,也加速文明。它翻譯、表達、保存人類的經驗和智慧,並且傳播之,擴大之。同時,作為客體化的成果,它又有超越一時一地具體存在的特性,這就是在物質和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文化。這就是制度和制度文明。這樣,法律文明就可以在代際間傳承,在空間上傳播,成為尊重和「崇拜」的對象

⑽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元素,正所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就我國而言,我認為法治的重要性有以下幾點。

一是依法治國深入黨心,深入民心,防止了貪污腐敗,塑造了一個風清氣正的和諧社會。就落馬官員而言,很多的貪污腐敗的官員大多是因為他們不懂黨國法紀,心中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從而使他們沒有扛住利益的誘惑,跨出了「紅線」,走向了貪污腐敗的不歸路。很多犯罪份子也都是如此,他們犯罪大多也是因為對法律沒有遵從,沒把它放在心上,從而使他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依法治國是防治貪污腐敗、降低犯罪率的一劑良葯,也是促進我國快速發展發展的根本之源。

二是依法治國糾正了冤假錯案,增強社會的公平性,使人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行,過去的冤假錯案被推翻,如受人關注的聶樹斌案、孟存明案以及劉志連案等等,這一系列的冤假錯案的糾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是人民群眾獲得了安全感。隨著依法治國層層推進,無論是誰都要受到法律的監管,違法必究,如震驚我國的長春長生疫苗造假案,事件發生後,我國司法機關立即響應,對長春集團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執法,沒有一人逃過法網,此事一出,得到了人民群眾的點贊,維護了人民的權利。

三是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古雲:「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從古至今,所有強盛的國家無不法治嚴明的;我國有商鞅「立木建信」,強調「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國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國外有古巴比倫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刻於石柱,嚴格要求,最終推動古巴比倫王國進入上古兩河流域的全盛時代。就中外歷史來看,強國往往通法治而生,所以,依法治國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之源。

熱點內容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
未成年把人打傷了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5:45:46 瀏覽:614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
學歷證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1 13:42:40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