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馮學成

道德經馮學成

發布時間: 2022-03-28 08:40:04

① 道家與佛

本人不是高人,平時愛聽高人聊天,恰好記住了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佛、道已經是三家同源,追求的東西都一樣——徹底明白宇宙終極真理,明白萬法的起源。但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儒家側重社會性、道家側重自然性、佛家側重精神性。側重點不同,理論體系不同,教學方式不同,卻殊途同歸,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儒家稱這種已經達到最高境界的明白人叫聖人,道家叫真人,佛家叫佛菩薩。
因為側重點不同,也有人把儒家比喻為糧食店,人人不可缺,缺了要餓死。把道家比喻為葯店,健康的時候無所謂,但生病了就離不開這個葯店;把佛教比喻為雜貨店,里邊的東西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類似現在的淘寶網,只有你想不到的貨,沒有你搜不到的貨。
既然說道家和佛家,那我們就不去說儒家了。
其實要達到你所期望的境界不難,你只需要精讀一本佛家的原典(沒那麼多時間就讀金剛經或六祖壇經,甚至200多字的心經),一通百通,通了一本就能通佛家的其他經典了。然後再看道家的原典——兩本《道德經》和《南華經》(又叫《莊子》),這時候一看就明白了。否則,如果純去比較兩家學問,那就迷失在浩瀚無邊、豐富無比的理論體系中,窮其一生都難以「研究」透徹。因為兩家的理論都不是用來「研究」的,其本在心。心法和知識是有本質不同的,知識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入門,但是「心法」用研究的方法根本無法窺其堂奧,越研究越頭暈。這就是知識和心法的區別。
不過,既已提及,不妨分享一二供參考
道家追求的目的就是返璞歸真,天人合一,所以把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叫真人,既然有真人,那必然有假人,呵呵,比如像我這樣的就是假人。假人在佛家的說法叫做凡夫,真人嘛,佛家叫做佛菩薩,道家的返璞歸真在佛家稱為「明心見性」、「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等等,叫法不同,境界相同。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是透徹了萬事萬物的那個機關,徹底明白宇宙的終極真理。
如何到達這樣的目的呢?道家認為要「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道德經),讀起來是不是有點晦澀啊,其實佛家說的更明白些,一個字「空」。不是事空現象空的意思,而是心空。器皿空才能裝物(器皿實就裝不下東西了),心空才能裝下無窮無盡的生命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心空才能產生出無窮無盡的各種各樣的發現和發明,心空才能容納無窮無盡的過去、現在、未來。。。
這個「空」最容易被人誤解為「什麼都不想」、「大腦一片空白」、「安靜」。不是不是,這個「空」其實是本體,不是思維卻又不離思維,不是現象卻也不離現象,他是無形無相的,只能體會,無法用思維更不能去想像,思維和想像都是他的產物,當然更無法用經過思維翻譯過濾後的語言來准確表達,《道德經》的作者逼得實在沒辦法,只好表達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為難點就在這里,所以佛家說這個東西只能靠「悟」。這也就是道家為了不讓大家誤解不斷的用其他詞來表達,什麼「太極」、「一」、「真」。。。其實給他取個名字為「空」也好,「太極」也好,「一」、「真」等等,這些都是名相,都不是真正的「空」。
因為這個是難點,難以悟到,道家第二祖師莊子,苦口婆心說了很多寓言故事去引導大家體會去悟。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又不得不在寓言中發明一些名相幫助我們領會,比如「虛室生白」、「坐忘」「吾喪我」。。。古人中能有幸讀到這些書的人很少,知識份子,士大夫階層,讀了未必能一時半會兒搞得明白。當然現代人鮮有受過文言文的教育,從小讀的是白話文,失去了打開古人智慧的這把鑰匙後,讀起這些文字就更如同天書了。
但是,佛家卻在教學方式上更顯靈活也更細分,一是不少翻譯的佛經是唐朝的大白話,今人看也容易懂;二是佛經的原典比道家的原典更豐富,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佛家為了方便大家搞明白,有若干若乾的細分的教學方法來針對不同的人群,歸納起來大致是三種。即覺、正、凈。三種方法類似於三個方向的大門,你喜歡從哪個方向的門進去就從哪個方向的門進去,但進去了看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覺門,也叫慧門,就是靠智慧的方法來悟這個「空」,以「禪宗」為代表,其實這也是莊子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智慧天賦較高的人群。其理論代表作有《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直接從智慧入手,沒有程序沒有步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頓悟,當下解脫。因此,仔細看禪宗和《莊子》,吻合程度極高,包括很多意境、語言都有相通之處。
道家的核心教學方法類似於佛家的覺門,可這個門的門檻實在太高,門可羅雀,後來不得不向下調低門檻,即力求通過穩健的步驟和程序,先讓學習者到達覺門的門口,自然就容易進門了。於是就結合了《黃帝內經》形成了後世的內丹學,奇經八脈,這個也是現代醫學之謎,西方主流科學界承認其種種神奇的現象,卻不敢承認其理論。奇經八脈也類似佛家的四禪八定,是一種專門在身體上做功夫的理論,因為身心一體,身通則心通,心通則身通,大慧者畢竟稀有,既然無法直接從覺門進去,那就退而求其次,先在身體上一步步的打基礎,一步步的到達,這個方法見效雖慢但是穩妥,適合的人群就多了廣了。其法類似於印度的瑜伽理論,也類似藏傳佛教的修拙火啊明點啊等,反正真理只有一個,教學方式不同但意思都是相同的。
佛家的正門和凈門不詳說了,太博大太豐富。總之,針對不同的人群特點實施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但教學目的都是一樣的,最終收獲的境界都是一樣的。

有興趣可參閱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等;有一定基礎後可讀馮學成的《禪解莊子》、《信心銘》。

② 問道典故的出處

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麼,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一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樁等等,都屬於「正汝形」;軍隊里要求軍容軍姿,也屬於「正汝形」。前幾天,我這邊的讀書社進消防大隊搞活動,我也去聽講了,期間發現所有軍人都端端正正地聽完了一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一汝視」,就是專一你的視線,不要東張西望。一個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游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談心定了。專一,很重要,凈慧老和尚講「守一不移」,講了整整一本書。

「天和將至」,就是自然的和氣即將到來。《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正所謂「與心和,神自全;與境和,事自圓」——這個和,非常重要。馮學成先生常教人「養喜神,養和氣」,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攝汝知」,就是收攝你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你的態度,《史記·老子列傳》里記載孔子見老子,老子告誡他「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神將來舍」,就是神就要住進來了。正所謂「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神能夠安住下來,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們看到一些人身心不安,就會說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游移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

「德將為汝容」,就是德將成為你的容貌,一般人是以皮相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為容貌。比如佛教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種美德綜合示現的報身。《禮記·大學》上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也是這個意思。

「道將為汝居」,就是道將成為你的居室。一般人,要找個房子,才會安住下來;修行人不同,他們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犢一樣清澈明亮,不會無端刨根問底。陶淵明說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無記」,這些都是「無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這兩句話很有名,《莊子》一書曾多次引用兩句話,蘇東坡也曾引用過。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機,道家看到的則是生機背後的靜寂。

「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歸真其實際的智慧,但不用偽詐裝點門面,堂堂正正沒有什麼心機可以謀劃。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也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這句話其實是解釋前面那句的,其含義是真正的智慧通達無礙,能不用不要使用權謀?

③ 請高人推薦比較好的《道德經》白話註解書籍,謝謝!

非高人,推薦南懷瑾《老子他說》

④ 相傳一代宗師孔子問道於老子而得道這里指的是什麼

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麼,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一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樁等等,都屬於「正汝形」;軍隊里要求軍容軍姿,也屬於「正汝形」。前幾天,我這邊的讀書社進消防大隊搞活動,我也去聽講了,期間發現所有軍人都端端正正地聽完了一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一汝視」,就是專一你的視線,不要東張西望。一個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游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談心定了。專一,很重要,凈慧老和尚講「守一不移」,講了整整一本書。

「天和將至」,就是自然的和氣即將到來。《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正所謂「與心和,神自全;與境和,事自圓」——這個和,非常重要。馮學成先生常教人「養喜神,養和氣」,就是這個道理。

「攝汝知」,就是收攝你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你的態度,《史記·老子列傳》里記載孔子見老子,老子告誡他「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神將來舍」,就是神就要住進來了。正所謂「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神能夠安住下來,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們看到一些人身心不安,就會說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游移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

「德將為汝容」,就是德將成為你的容貌,一般人是以皮相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為容貌。比如佛教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種美德綜合示現的報身。《禮記·大學》上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也是這個意思。

「道將為汝居」,就是道將成為你的居室。一般人,要找個房子,才會安住下來;修行人不同,他們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犢一樣清澈明亮,不會無端刨根問底。陶淵明說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無記」,這些都是「無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這兩句話很有名,《莊子》一書曾多次引用兩句話,蘇東坡也曾引用過。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機,道家看到的則是生機背後的靜寂。

「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歸真其實際的智慧,但不用偽詐裝點門面,堂堂正正沒有什麼心機可以謀劃。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也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這句話其實是解釋前面那句的,其含義是真正的智慧通達無礙,能不用不要使用權謀~

⑤ 馮學成的主要事跡

文革後期,先生以「現行反革命」之莫須有的罪名,含冤入獄,並於康定新都橋監獄服刑八年。在雪域高原服刑期間,先生雖備受艱辛,歷盡磨難,九死一生,然矢志不改初衷,借逆境而修心,於苦難中煉禪;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難行;以苦海為道場,轉大火聚為清涼門。經過此番艱苦歷煉,先生獲得了彌足珍貴的內證經驗,為日後精思中外古今之變,咀嚼諸方百家之言,逐漸形成個人特有的氣象與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先生平反後復歸成都,繼續就學於蜀中禪門大德賈題韜居士、楊光岱居士、李緒恢居士等,並在樂至報國寺極具傳奇色彩的禪門尊宿離欲上人處全力參叩,得其心髓,使向來所修所證,漸趨圓融。在此期間,先生參與了《四川省佛教志》的編修工作,以先生為主,與趙立明、杜大威等共同編著了《巴蜀禪燈錄》。《巴蜀禪燈錄》繼清代丈雪通醉禪師所編之《錦江禪燈》,成為禪宗史上又一部恢宏的地方禪師言行錄。此書重新梳理和充實了巴蜀禪宗的歷史源流,彌補了《錦江禪燈》的局限和偏見,尤其補充了宋元之間向日本國傳播禪學、使日本禪文化繼唐朝之後再次達到高潮的禪門領袖無准師范、蘭溪道隆等傑出人物的行狀語錄,釐清了巴蜀禪學與日本禪文化之間的承繼關系,使該書有「青勝於蘭」之譽,成為目前中國禪學典籍中惟一一部最全面、最豐富、最成系統的地方性禪宗史料長編。其中,由先生執筆的長篇導言《四川禪宗史概述》,為公認的「有質量、有見地的學術之作」(龍晦教授語,見賈題韜所作之《巴蜀禪燈錄》序言),對源遠流長且浩繁駁雜的巴蜀禪宗歷史,起到一目瞭然、提綱挈領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生先後受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及凈慧大和尚之請,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三省佛學院,為廣大僧尼講授《中國佛教史》及禪宗典籍。在教學期間,為了救世救心,先生筆耕不綴,先後以其深厚的學養,結合現實人心問題,寫出了《環境憂思錄》、《生活中的大圓滿法》、《棒喝截流》、《心靈鎖鑰》、《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等10餘部著作,從宏大的佛教思想文化體繫到具體的個人禪修見地功行,無不娓娓道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2000年以後,先生更以《雲門宗史話》和《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這兩部巨著的問世,體現出其獨步於禪海之識見。《雲門宗史話》為一部浩瀚詳盡的禪宗專宗之史,除一般宗史通常的史料梳理和評述之外,本書更從筆法到內容,把雲門祖師「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之三句綱宗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之不僅僅成為一部優秀的禪宗學術著作,更成為一把使禪修學人籍教悟宗、透關入局的難得的鑰匙。同時,該書歷陳雲門宗在北宋迅速勃興為全國第一大佛教宗派,而到南宋又迅速衰落、乃至絕傳的因果得失,其分析之詳透,見地之灼然,讀後不禁使人心為之怦慟。該書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則是通過對雲門宗興衰得失的分析,給目前中國佛教所面臨的復雜境況敲響了一記警鍾。佛教界人士若能夠以史為鑒,則可從該書中得到極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趙州禪師語錄壁觀》與前者迥異,是一部《碧岩錄》式的「繞道說禪」之書。先生通過對趙州禪師五百餘條語錄的評唱解說,對趙州禪法之神髓妙意和盤托出,可謂是妙手拈花,稱性極談。這部書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評價,為當代雲門宗碩德佛源老和尚所激賞,稱此書是先生最好的一部著作,也是近年來有關禪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更有學者評價說,《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的出版,是禪宗史上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趙州叢諗老和尚語錄的整理和闡揚。
在雲門寺參訪和教學期間,先生淵博的學識和精深的禪宗見地功行,深得全寺僧眾的稱贊,更為佛源老和尚所推重,被譽為「當代維摩居士」,並親書「學佛超然人我外,成名不住有無中」一聯,以贈先生。其後,先生以其「深厚的修養,卓越的禪宗功底」(佛源和尚語,見《雲門宗史話》序言一),得蒙佛源老和尚印可,成為自雲門偃祖開宗以來的第十四代雲門宗法脈傳承人、自虛雲老和尚續興雲門宗以來的第三代法脈傳承人,且是居士中唯一的得法傳人。
近年來,先生有感於國學之凋敝,世風道德之日下,於2003年創辦儒商書院,開始面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2004年初,先生創辦了全國首家以弘揚國學為已任的私人書院——龍江書院,從此開始系統講授傳統文化經典。兩年多以來,先生陸續開講了《通書》、《菜根譚》、《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六祖壇經》、《莊子》等課程;2006年初,先生更是面向社會,逐條宣講《論語》,從頭到尾,已歷時九個月,預計10月內將全部結束,為國內所僅有。
自書院開辦以來,四方前來從學者日眾,受到了國內各界及海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影響極大,開當今民間人士致力於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教育之一代風氣。

熱點內容
根據勞動法訴訟時效期是多少年 發布:2025-01-21 17:53:36 瀏覽:762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
未成年把人打傷了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5:45:46 瀏覽:614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