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使用者

道德使用者

發布時間: 2022-03-28 17:06:02

A.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B. 道德可以調整人的所有行為是否正確,為什麼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准來自於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C. 什麼是道德領悟

把一個尺子的一段壓在桌子的邊緣,你用手扳下尺子的外端你發現尺子在來回的震盪,在震盪的路徑上沒有一個點是實的,但每一個點曾經都是實的過程,震盪的這個路徑就是宇宙,時間是震盪前後的相續,空間是震盪的展現,所以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時間、空間是一不是二,時間、空間就是「事」,「事」就是「物」,「物」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就是「時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尺子的外端就是尺子的另一端,壓在手掌下的那一端,根本就沒有動,只是在震盪,外端是我們的意識把內端的展現,展現的這個空間就是我們的這個世界。立體的空間是意識的留存相續形成的。
生命體的體態仿於環境及其他生命體的體態的表裡如一演化現象是因意識發動「意念作用力的結果」,是意識長期關注形成的,其實就是生命體不切底的轉胎現象,是轉胎的原理,當生命體生命結束後,根據生命體前世獲得的各種復雜信息的反饋形成下世的切底轉胎體態,包括各種奇異的怪胎現象。也就是說生命意識形成的生命體的流轉現象是真實不虛眼見為實的,論證了六道輪回是確實存在的。
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的善、惡、愛、恨、喜、厭、願、慈,是強烈的意念作用力的方向趨勢,所以用智慧去獲得下世如意生命體態的方法就是「佛法」,生命意識具體怎樣去操作自主掌控生命體流轉輪回的的方法就是「道德」,也就是應該怎樣正確的掌握使用「善、惡」控制「意念作用力」的機理!所以有智慧的有識之士知道用佛法可以創造無量個福德永恆無邊無量美妙絕倫的佛國世界,清靜、平等是諸佛國的共性、基礎,所以願眾生應首選清靜佛國聖境,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獲固四無量心、四無相再趣擇十方諸佛國剎土!
耶穌的死與二祖慧可自行斷臂是同理不同因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向眾生示道的不同的表達,慧可是無外因示道,耶穌把四無相在現實生活中示現出來!他隨意教導眾生的『道』上帝的福音總結就是(凈業三福),他一言一行是四無量心展示。
「上帝」、「真主」是互稱,是道家所說的「元級」是佛家所說的「靈性」,是真正的我(真我靈性)也就是創世主。佛家學術說觀「我命於我不於天」,天就是「相」是大到宏宇星辰小到微塵沙粒及萬物運行規則的法理是創世主之心的傑作,所以心系於性不離本性,親智離愚,獲慧除痴,不為欲失智慧,禪定於「真如本性」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兩塊麵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也曾經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不管你在哪裡,天邊只要有風吹過,我們就堅信你在那裡,我們將把上帝的福音(凈業三福)傳送給您!不管你在哪裡,天邊只要有雲飄過,我們就堅信你在那裡,我們將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宏願傳送給您!

D.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E. 語言 為什麼說教育者是使用道德語言的專家

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涉及心靈上的教育,目的傳播正確的道德思維,而道德語言版作為傳播道德思維的權重要工具之一,不同主體間傳播體驗有區別,理解有分歧,要易於主體理解和接受,自然需要專業的科學技藝。而教育者正是這方面的專家。

F. 為什麼古代中國可以使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統治者想出台些什麼,只要往道德上一綁,頓時萬民臣服

因為古代社會是比爛的社會,也是生產力非常不發達,死亡隨時伴隨人們如影而行的時代。

所以人們必須需要道德才能活著,因為道德雖然不能帶來安全,帶來物資,帶來生產力,但是他能保證社會的有序性,這種有序性能讓人們從互相提防的無間地獄中解脫出來,可以得到喘息休息的機會,才有時間從事生產,人們從生產和學習得到的積累才有價值,而不是被人粗暴奪走或中止。(舉個例子,非洲人懶不愛種地,是因為戰火連綿,種了也會被人搶走,那還不如混日子)

所以人類作為守序生物,必須依賴於道德才能活下去。所以維護道德者,萬民稱贊,違背道德者所有人都恨不得殺了他,因為這觸及到了人生活下去的必需品——秩序

天下人供奉一人固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供奉的這一人能利用這么巨大的權威維護道德,從而維護社會秩序,那麼在那個混亂年代簡直是一種無形的巨大財富,一個穩定的社會,一個有道德所有人去維護的社會才有人活下去的基本條件。

所以古今中外,哪怕是孤懸海外和我們無法溝通的北美部落,都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皇帝制度,而且所有的皇帝都需要維護一套適合當時國家需求的道德標准。這就是人類的客觀需求導致的——是社會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客觀條件下,就必須走這一步。不走這一步的部落,分分死亡滅國,自然淘汰留下了皇帝制度的國家,直到下一個生產力革命的來臨

所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無形道德的固化,人們終於脫離了隨時死亡的命運和失去秩序社會的恐懼後,人們才可以抽出手來,追求民煮,追求自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制度是建立在當時客觀的條件下的,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就必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集全皇帝來維護一種道德,這樣才能保持秩序

所以違背道德,違背秩序的皇帝,下場一般都很慘,因為他不懂皇帝這個職業的本質。

G. 道德表現有哪些方面

個人品德、社會公抄德、職業道德襲、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 守法 明禮 誠信 團結 友善 勤儉 自強 敬業 奉獻

2、「五講」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3、「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4、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5、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6、家庭美德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H. 什麼是個人品德

個人品德,即個人的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

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則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品德修養是一個人的第二身份證,雖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還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修養,首先需要禮貌。俗話說禮貌是修養的外衣,如果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能夠優雅大方,那麼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則是美好的,並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8)道德使用者擴展閱讀: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為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慾。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事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拚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游手好閑,專干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為兩類: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煉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范,是難能可貴的。

優良品德修養的熏陶和潤澤,能夠內化為個人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准則,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完善我們的人格和道德品質,成為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推進力量。

熱點內容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
學歷證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1 13:42:40 瀏覽:88
北京司法鑒定機構名冊 發布:2025-01-21 13:12:56 瀏覽:7
年薪百萬律師 發布:2025-01-21 13:12:55 瀏覽:818
太原市法院網 發布:2025-01-21 13:05:50 瀏覽:752
楊祖國律師 發布:2025-01-21 12:31:00 瀏覽:984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