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和立憲

立法和立憲

發布時間: 2022-03-28 18:03:10

❶ 君主立憲制和立憲君主制有什麼區別

君主政體的一種具體形式,也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政體形式之一。立憲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實際許可權根據憲法或憲法性文件的規定設置。亦稱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議會兩個權力中心的政體形式:君主權力受到議會和憲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著政府任命權、解散議會權和欽定憲法權等權力。
立憲君主制的特點:
1、國家元首為世襲君主; 2、君主權力受法律限制; 3、國家元首享有最高統治權,是實權元首; 4、立法機構和君主分享立法權; 5、行政權由立法機構產生的內閣和君主分享; 6、司法權由法院和君主分享;
與君主立憲制的區別
上述兩種君主制的區別如同共和制里的議會制和總統制之間的區別。君主立憲制國家,只有議會一個權力中心的政體形式:君主受到憲法和議會的實際限制,政府由議會產生,君主只有國家象徵意義。不過立憲君主制國家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僅存伊斯蘭世界的部分君主制國家、非洲的賴索托王國、歐洲的列支敦士頓大公國等國家還實行這種制度。大部分立憲君主制國家在一戰後瓦解,日本是二戰後瓦解的。尼泊爾王國的末代君主賈南德拉,在2001年上台後也實行這種制度,不過2008年被廢黜,王國也改成了共和國。 歷史上存在過的立憲君主制國家有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1918)、俄羅斯帝國(1905~1917)、小日本帝國(1890~1945)、尼泊爾王國(2001~2008)

總之:君主立憲則存在於現在的英國等國家,君主名義上是統帥,實則沒有一點時權,實權全在議會。而立憲君主有實權,與議會互相制衡,各司其權

❷ 法的制定的立法的形式和

第一,按照立法的主體即立法機關的不同,可以分為:
①根據政體的不同內,可以區分為君主容立法或者專制立法和議會立法或者民主立法。
②根據立法機關的組成不同,可以分為一院制立法和兩院制立法。
③根據立法機關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國家立法機關立法、國家行政機關立法和授權立法。
④根據立法機關地位不同,可以分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
第二,根據立法主體行為的特徵不同,可以分為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
創制是具有立法權的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製作和規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認可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於社會上存在的某些習慣承認和許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
修改,又叫修正、修訂,是國家立法機關對於原先國家機關頒布生效的法律予以部分的變更,包括刪除原有內容和補充新的內容。
廢止,又叫廢除,是指國家機關終止正在生效的某些法律的活動。廢止的形式有:明示廢止和默示廢止。
此外,還可以根據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性質,分為民事立法、刑事立法、行政立法、經濟立法和立憲活動;根據對社會關系調整的作用不同,分為實體法立法和程序法立法;根據所立之法的效力的不同,可分為一般法立法和特殊法立法等。

❸ 立憲和立法最本質區別是什麼

立憲在於確定國家性質和政治體制;立法在於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制定一般性法律規范。

❹ 立法權和制憲權有何區別

制憲權高於立法權,其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一般法律都要嚴格。

❺ 論制憲權與立法權的關系

前一個是後者中的最高權力.

❻ 共和制與立憲制的區別

共和制與立憲制有國家元首產生方式、國家元首作用、國家元首任期的區別:

1、國家元首產生方式的不同,立憲制國家元首是君主,通過世襲方式來產生;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

2、國家元首作用的不同,立憲制國家君主的權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權力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而沒有實際的權力。總統共和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統帥軍隊,又是總攬行政權力的政府首腦,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議會擁有立法和監督政府等權力。

3、國家元首任期的不同,立憲制國家元首一般終身任職。共和制國家元首一個任期內任職時間一般為4-5年。

❼ 人民立憲是什麼

人民立憲初探

憲法是由誰制定的?法理學教科書中通常說:「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那麼,憲法作為法的一種形式,法律體系的一個部門,是否也是國家制定的呢?有些憲法學著作也說:憲法「是從屬於國家政權,為國家政權服務的統治工具。國家政權對憲法有著決定意義。可以說,有了近代國家以後才有近代意義的憲法,有什麼樣的國家才有什麼樣性質的憲法。」「憲法是統治階級鞏固國家政權的重要工具,而不能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削弱國家權力,控制國家權力的基本文件。」[①]那麼,憲法就純粹是國家的附庸,對國家權力沒有一點規范和約束作用嗎?

作者認為,國家制定憲法或者憲法從屬於國家政權的觀點,混淆了憲法與國家的關系,是憲法理論的一大誤區。首先,這種觀點不符合憲法自身的性質和立憲的目的。眾所周知,立憲的目的,就是為了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以保障社會成員的權利和自由。憲法通過規定國家權力的來源、權力的分工和制約關系、行使權力的組織體系、權力在人權面前的界限等,明確了國家權力的范圍和活動方式,使這種強大的物質力量受制於法。從這種意義上說,以君權神授和權力專橫為特徵的國家及其統治者,不可能也不願意制定憲法。因為憲法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意味著他們的大權旁落,沒有一個國王或皇帝願意受到這樣的規制,更不要說制定束縛自己手腳的法律。上述類型的國家不可能制定憲法,那麼,憲法是由民主的國家政權制定的嗎?也不是。因為對於一個民主的政權而言,不是權力炮製了憲法,而是憲法產生了權力,政權組織依據憲法建立並運作,憲法先於政權而存在。離開憲法,權力就成為無源之水,就是一種非法的權力,何談國家的民主性質?

國家制定憲法的觀點也不符合憲法產生的歷史。從憲法的產生看,憲法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民間」作品。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進步的社會力量,才是制定憲法的真正主體。憲法的產生通常表現為,一個歷史時期中有民主要求的階層或人士團結起來,向當時的國家要求權力。而以君權為代表的政治權力則是憲法的敵人,決不是憲法產生的推動力量。例如,作為英國憲法萌芽的《自由大憲章》,不是當時在位的約翰王朝制定的,而是在野的封建貴族、教士、騎士,利用約翰遭受教皇處罰、連年的對外戰爭失利和國庫財政匱乏的危機,向國王施加壓力,迫使國王同意的。在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處於被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依靠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先同意後納稅,不同意不納稅」的憲政理念指引下,迫使查理一世接受了《權利請願書》,作為同意撥款三十五萬英鎊的前提條件。在其後的斗爭中,那些企圖恢復往日大權、踐踏民主的國王,有的(查理一世)被處死,有的(詹姆士二世)被驅逐,才最終確立了議會對於國王的權力優勢,產生了《權利法案》這個著名的憲法文件。

歐洲大陸上的第一部憲法是1791年的法國憲法,這部憲法也不是當時的「國家」制定的。而是作為被統治階級的第三等級代表,利用國內的財政危機,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迫使國王將最初召開的三級會議兩易其名,先由三級會議更名為國民會議,繼之由國民會議改名為制憲會議。在會議的議題上,將國王提出的征稅問題放在一邊,發表了《人權宣言》,並著手制定憲法。在人權宣言和憲法草案的討論過程中,國王路易十六不甘心失敗,調動軍隊准備血腥鎮壓制憲會議。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發動起義,攻克了作為專制暴政象徵的巴士底獄。最後,國王偕同王後暗中出逃,陰謀敗露後被押送回巴黎。這時,身敗名裂的國王,除了接受憲法已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美洲大陸上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是1620年的《五月花號》公約,這個公約是五月花號船載運的102名中的41名清教徒訂立的。這個散發著人民主權思想的文件成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基本法規,一直施行了71年。這個文件是哪個政治組織制定的嗎?不是。恰恰相反,該殖民地的政府是根據該文件組建和運轉的。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以後,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各州開始制訂憲法。其中,馬薩諸塞州的制憲歷時6年之久,其憲法一直施行至今,是歷史上生效時間最長的州憲,而其制憲的方法,也成為以後制憲程序的典範。其制憲過程是:該州的州議會根據市鎮的建議,首先要求選民在他們的城鎮大會上,做出是否需要設立制憲會議的決定。當選民做出肯定的表示後,州議會下令舉行制憲會議選舉。制憲會議成立以後,推選了一個憲法起草委員會,擬定憲法草案。經制憲會議確定以後,分送各城鎮大會討論、修改、批准和拒絕。制憲會議最後集會,審定各地投票的結果,發現每一條文都得到三分之二的選民同意,於是宣布這一憲草成為本州的憲法。這一過程的特點就是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使憲法具備最廣泛的民意基礎。

憲法的產生是人類制度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專制、人治向民主和法治的轉變,這種巨變的推動力量不可能是少數掌權者,因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②]社會大眾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以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憲法,更體現了立憲權的人民性和社會性。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制定過程中所進行的「全民討論」,即是一典型的例證。當時的情況是:首先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的工作。憲法起草委員會接受了毛澤東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憲法草案初稿。「為了廣泛的徵求各方面人士對憲法草案初稿的意見,在北京成立了十七個討論組,在各大行政區、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組織了五十八個討論單位,討論進行了兩個多月,參加討論的有八千多人,在討論中提出的修改意見近六千條。修改後的憲法草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一致通過,於1954年6 月14 日公布,交付全國人民討論。全民討論也進行了兩個多月,參加學習和討論的約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在討論中提出了一百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根據各方面提出的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對草案再次進行了修改,最終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

我國於1980年進行的對1978年憲法的全面修改,也採用了與上相同的做法。首先成立了憲法修改委員會,負責修改憲法的工作。經過廣泛徵集和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於1982年2月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討論稿,並於4月26日公布,交付全國各族人民討論。「從4月底到8月底,各地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成年公民參加了全民討論,提出了許多修改的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各部門、國務院各部門和直屬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共九十多個單位,向憲法修改委員會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也參加了討論,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③]由此才產生了我國的現行憲法。

人民是立憲的主體,那麼,有沒有國家制定的憲法呢?當然有。1850年的普魯士憲法、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以及我國清朝末年的欽定憲法大綱等「欽定憲法」,即是其典型的傑作。首先應當看到,這些國定憲法的出現,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有的是因為看到他國憲政體制煥發出的巨大活力,因而在權力的主導下向立憲政體過渡;有的是面臨著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把立憲政治作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良葯;有的則是面臨著國內民眾的壓力,把立憲當作維護舊統治的救命稻草。其次,這類憲法在內容上確認的不是人民主權,而是君主主權。君主仍然集各項大權於一身,權力的行使幾乎不受任何限制。議會不過是君主的「協贊」機關,沒有君主的批准就什麼事也做不成。憲法中規定的公民權利,大部分作了「法律上的保留」,不是不可侵犯的人權,而是可以用法律的任何形式加以限制和剝奪的權利。因此,有的憲法學者把這類憲法稱為「外表性立憲主義型市民憲法」,以區別於英、法、美的「近代立憲主義型的市民憲法」。[④]即使是這樣的「憲法」,也不能得到完全實施。普魯士1862年—1866年的預算爭議,明治憲法下的軍人干政即是典型的例子。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這種體制下的國家只能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的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⑤]

研究立憲主體,有助於深入認識有關的憲法理論和實踐問題。首先是憲法與政府的關系。從人民立憲這個角度講,憲法是人民對政府的授權法。正如美國政論家潘恩所說:「憲法是一樣先於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它包括建立其政府的原則、政府組織的方式、政府具有的權力、選舉的方式、議會——或隨便叫別的什麼名稱的這類團體——的任期、政府行政部門所具有的權力,總之,凡與文官政府全部組織有關的一切以及它據以行使職權和受約束的種種原則都包括在內。因此憲法對政府的關系猶如政府後來制定的各項法律對法院的關系。法院並不制定法律,也不能更改法律,它只能按已制定的法律辦事,政府也以同樣的方式受憲法的約束。」[⑥]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權力的所有者,政府只是權力的行使著,必須在憲法授權的范圍內,按照憲法規定的權力分工關系和權力運行秩序活動。

其次,憲法與政治權力的關系.在憲法產生以前的社會中,法律主要用來限制和約束老百姓的活動,是治民之法。而憲法則主要規范國家的活動,是治權之法。憲法決不是政治權力的附庸,而是人民創造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摧毀了專制權力,締造了民主權力,並且成為衡量政治權力是否合理合法的標准和尺度。法國憲法學家狄驥說:「政治力量所發布的命令只有不違背『法』才是正當的,政治力量所採取的強制手段只有是為確保對『法』的認可時,才是合理的。」政治力量對法的遵守,奠定了法律對於權力的權威,法治社會的理想才有可能實現.對此,狄驥又說:「國家受『法』的約束首先意味著『法』允許作為立法者的國家制定某些法律,並禁止它制定另一些法律。國家受『法』的約束還意味著,國家制定一條法律後,只要該法律存在,國家就受它制定的法律約束;國家可以更改、廢除法律,但只要它存在,國家就必須遵守該法律;國家的行政人員、司法人員與立法者應執行該法律並在法律的法定范圍內工作。這就是法治。」 [⑦]

第三,憲法與法律的關系。憲法與普通法律的區別,不僅在於內容、效力以及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而且制定主體也不相同。那就是:立憲權屬於人民,是一國的主權者直接行使的權力;立法權屬於議會或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選出的代表組成的機關行使。憲法之所以稱為根本法,是因為它造就了包括立法權在內的政治權力。憲法的地位和效力之所以高於普通法律,是因為人民的意志高於其代表的意志,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生活的最後決定者。

第四,憲法的實施和保障。憲法的生命存在於社會對政治權力的制約關系中,憲法的實施則是把這種制約關系落到實處。法學教科書中通常說「法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那麼,憲法的實施單靠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是否足夠呢?作者認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國家強制力自身的守法,正是憲法實施的主要問題。如果這種強制力整體腐敗,濫用暴力,又靠誰來制止呢?這種糾正的力量只能存在於社會之中。約翰·密爾說:「要刺激這個團體的能力使其保持高度水準,唯一的條件是應對在這個團體外面的有同等能力的監視和批評負責。因此,要在政府之外保有某些手段來形成這種能力,並給以為對重大實際事務做出正確判斷所必須的經驗和機會。」要監督政府遵守憲法,就必須在政府之外存在足夠強大的社會民主力量。沒有這樣的力量,既使設立一萬個憲法委員會或憲法法院也無濟於事,因為那樣的監督機關也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才能正常運轉。這並不是說設立憲法監督機關不重要或沒有意義,而是說建立大廈應當從基礎做起。用自由平等意識武裝起來的人民大眾,才是托起這座民主大廈的基石。

最後,憲法的修改。既然立憲是人民的權力,那麼修憲也應當有人民的廣泛參與或由人民做出最後的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在制定或修改憲法的時候,廣泛採用「全民公決」或「公民投票」的形式,並把這些形式寫入修憲程序.例如,1946年和1958年的法國憲法、1987年的大韓民國憲法、1993年的俄羅斯聯邦憲法等,都經過公民投票予以通過和批准。法國1958年憲法第89條規定:「修改憲法的倡議權同時屬於共和國總統和國會議員。對憲法的修改需由公民復決,才最後確定。」日本國憲法第96條規定:「本憲法的修改,必須經各議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由國會創議,向國民提出,並得其承認。」韓國憲法第128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總統或國會半數以上的議員的發起提出之。」第130條規定:「憲法修正案經國會議決後,於三十日內交公民投票,應經過半數國會議員選舉者的投票並獲過半數投票參加者的同意。」瑞士聯邦憲法第三章規定:聯邦憲法的全部修改或部分修改,須經瑞士公民的多數票表決,以及聯邦各州大多數同意,才發生效力。等。在我國的修憲程序中沒有公民投票這個步驟,但我國制定1954年憲法和1980年修改憲法時採用的全民討論,同樣是一種集思廣益,由人民參政議政的好方法。到目前為止,我國的1982年憲法已經進行了1988年、1993年和1999年的三次修改,但遺憾的是,沒有繼續採用「全民討論」這一好的傳統。應當看到,隨著市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公民的參政熱情日益高漲。試想,一個城市修建一座標志性建築,還要拿出幾套方案徵求市民的意見,修改憲法這樣重大的政治活動,怎能沒有人民的廣泛參與?怎能不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呢?因此作者建議,把「全民討論」作為一項憲法慣例固定下來,作為以後憲法修改的一個必經程序。

--------------------------------------------------------------------------------

①羅豪才、吳擷英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04頁。

[③] 吳家麟主編:《憲法學》,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頁。

[④] 〔日〕杉原泰雄著:《憲法的歷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1—22頁。

[⑥] 潘恩著:《潘恩選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46頁。

[⑦] 狄驥著:《憲法學教程》,遼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頁。

❽ 議會君主立憲制的確切概念是什麼

君主立憲制就是將以前的以國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權、行政權過渡到以憲法為中心的國會中但國家任然保留君主。

君主立憲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現在世界上大都為後者,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從政府結構來講君主交出了立法權但保留部分行政權,首相只是輔助君主治理國家,憲法和其它法律由議會制訂,重體制上看就是議會制訂憲法和法律限制君主,君主在制訂的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治理國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權利(有些國家的紀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國家的主要行政人,立法和實君一樣,重體制上來看憲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來限制首相,首相只能在憲法和法律內治理國家。其缺點在於國家內任成在著特權階級,優點是不用戰爭就可實現憲政。
君主立憲制亦稱「有限君主制」,是資本主義國家君主權力受憲法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有二元制和議會制兩種。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和議會分掌政權,君主任命內閣,內閣對君主負責,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權,而議會則行使立法權,但君主有否決權。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和明治維新後一段時間的日本。在現代,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制只有個別國家實行。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則仍為現代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如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瑞典、泰國、日本等。是在君主立憲的基礎上隨著近代政黨的形成和議會作用的加強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在這種制度下,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君主的實際權力減弱,其職責大多是禮儀性的。
目前世界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一般認為有:
歐洲: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
亞洲:日本、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巴林、卡達、不丹、約旦、科威特
非洲:賴索托、摩洛哥、史瓦濟蘭
大洋洲:湯加

❾ 憲法制定權與立法權的聯系與區別

一、性質不同

1、憲法制定權:從制定憲法的過程來看,憲法制定者應當是屬於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的人民,憲法制定權也只能屬於人民。

2、立法權:立法權構成國家的主權,這通過法律來組織和調整一切。

二、作用不同

1、憲法制定權:制定憲法。

2、立法權: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

三、特點不同

1、憲法制定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修改憲法,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沒有這項權利;但憲法未賦予任何機構和個人制定憲法的權利。

2、立法權:在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還享有提出法案的權力。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法行使立法權。

熱點內容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
該公司產生法律訴訟 發布:2024-11-17 08:42:29 瀏覽:476
漢堡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7 08:22:08 瀏覽:562
農村換屆選舉票多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7 07:59:18 瀏覽:912
政府規章縣級 發布:2024-11-17 07:31:28 瀏覽:794
葛鵬起律師 發布:2024-11-17 06:44:25 瀏覽: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