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
A. 簡答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有哪些內容
中華民族優抄良道德傳統的襲主要內容是:第一,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第二,「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第三,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第四,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第六,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B. 中國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什麼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具有哪些內容。公、善、誠、義、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傳統的中國道德。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捨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捨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還有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內容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般說來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賈誼講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斷強調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
宋代名將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
文天祥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親歷危難,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明末顧炎武則以天下為己任,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代林則徐主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與何香凝夫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等等。
這些詩句都顯示了強烈地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獻身的精神。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依靠這種精神,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體頌歌。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人際和諧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准則。「仁」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准則,也是實行這一準則的普遍的方法原則。「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在人我關系中,惟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立足社會達到理想目標,同時也要使有關的人立足達到目標。
在孔子看來,以愛人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即可融洽和諧;如果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人人愛人的基礎上,那麼社會自會太平。它提倡人與人相愛,尊重人的價值、同情人、幫助人,體現了古代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制度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從《尚書》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開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關系,再到《禮記·禮運》中所強調的「十義」,既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從各種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規定了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人倫要求。維護封建制度,是這些關系中的糟粕,應當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強調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涵義,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改善人倫關系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在人倫關系中,儒家特別重視父母同子女的關系,即所謂「父慈子孝」。撫養子女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要求。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淳樸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傳統美德。「孝」被稱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發點。《論語》中有「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歷代統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為立身教民之本,建國立邦之基。孝道除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也有較深厚的社會基礎。「孝」還規定了做子女的家庭義務:
首先在生活上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其次在態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的贍養,只有從深愛出發,才能有和氣悅色、承順父母之心。父母有過應當勸諫,但要注意態度,不可強違父母之意。這些道德觀念對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加強家庭和睦,維護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
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傳統倫理認為:
(1)在「義」和「利」即道德原則和個人私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義以為質」,「先義後利」。這是孔子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准則。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時,要「見得思義」和「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的思想行為,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義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處處要唯義是從,時刻不忘按義字從事。在必要的時候,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注重大義講求奉獻的高貴品格,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 ,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注重道德踐履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養的方法可供借鑒:
(1)立志樂道
立志,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樂道,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其志也。」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克己內省
克己,指一個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養,並能在理智或理性修養的指導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內省,是指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自覺的做到符合道德規范,這就是具有仁德修養的表現。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不信乎?傳不習乎?」強調自己每天都要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
(3)改過遷善
改過,是指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與錯誤;
遷善,是指如何對待別人的優點。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改之為貴」。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意志磨礪
意志磨礪是指後天的環境對促進人的道德修養和聰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篤實躬行
篤實躬行是指對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具有忠誠老實的態度和躬行踐履的行動。
第一、慎於言,敏於行。強調慎言敏行,少說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須做到言而有信,表裡如一。
C.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回意識和奉獻精神。答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3)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
D.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整體至上。
整體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 。
2、仁愛兼利。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
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
3、自強不息。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
《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夏歷(農歷)新年。
時間:漢代前春節為干支歷的立春,後來演變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現今春節時間為: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別稱:歲首、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等。
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E.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內社會容、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第二,「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第三,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第四,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第六,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F.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版意識和奉獻精神。權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6)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G.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氣節。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四、提倡身體力行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功效。當代中國已進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是中國的大局。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建設水平的如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加強道德建設必須承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從來就是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社會主義道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升華。承接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以中華傳統道德的背景為基礎,把傳統道德中的這些符合時代要求,有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容承接下來,推廣到全體人民中去。梁啟超在《新民說》一書中曾說:「中國要想建設一個新國家,必須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於舊時的中國人,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最必須的條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變革推動下,當今社會的道德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一些新領域、新趨勢。進行道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優秀傳統,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發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發揚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中國傳統美德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同時又在新時代人們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必須使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建設和諧社會,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願。和諧社會不會憑空而至,也坐等不來。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和諧美好的社會,需要腳踏實地的艱苦奮斗,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各司其職,承擔起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各守其則,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循社會規則、規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動,人人有貢獻,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和諧。
H.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內容: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⑵勤勞勇敢,酷愛自由的民族精神。⑶樂群貴和,孝慈友恭的傳統美德。⑷崇尚志向,重視節操的精神境界。此外,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還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務實求真、廉潔奉公、艱苦樸素、誠實守信、尊師敬業等等。
I.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