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啟蒙

道德啟蒙

發布時間: 2020-12-21 17:03:07

A. 家庭教育丨父母的品質在教育中起怎樣的啟蒙作用

在與一些學生家長的交往中,他們常常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我對他們講,學生的教育來自多方面,學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綜合教育和影響。我和他們講了很多,自己也綜合了下面的很多內容。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綜合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僅僅單方面地依靠學校教育,是很難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健康發展的。我們進行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就必須正確認識家庭、社區在小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動態地分析、研究和把握家庭教育、社區教育與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的關系,探尋其內在的運作規律。人的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可以說,它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和產物,教育者總是根據特定社會關系的要求,去培養新生一代的道德品質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把只有生物屬性的嬰兒(自然人)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屬性的社會人,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人的社會化。所謂社會化,就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逐漸形成適應於社會生活的思想道德品質,學會遵守社會生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成為能為社會所需要所容納的身心健康的社會人。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正是人的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剛生下來,僅是一個具有生物屬性的自然人,雖然其已具備潛在的社會屬性。如果長期脫離社會,其潛在的社會化遺傳因素就會逐漸喪夫。「狼孩」的發現就是一個例證。在正常的情況下,當人脫離母體後,就被置生於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各種社會因素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他施加影響,使其成為一個符合該社會所要求的成員。與此同時,個體也會隨時隨地對周圍環境以其自身的獨特方式作出各種反應,反作用於社會環境,從而表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至於人在與社會的互相作用中,個體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具有怎樣的人格,具有怎樣的行為方式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離開母體後第一個接觸的環境,即家庭環境。可以說,家庭環境在少年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在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作為社會有機體中的活「細胞」,具有繁衍後代、嗣續、消費、教育等多種社會職能,尤其是道德啟蒙教育,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在家庭中,父母對於女在思想品質上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其他人的影響,兒童年齡越小,這種特點越明顯。這在客觀上是由血緣關系、物質生活依附等特殊關系所決定的。它具體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兒童的可塑性強,孩子出生後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這種先聲奪人的影響在孩子的心靈中必然留下難以消抹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以延續人的一生,因此,從小就重視對於女的教育,效果最理想。二是影響的時間長,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一同渡過的。這種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思想品質的形成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定勢導向作用。三是親子關系的深層心理效應。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最親密、情感也深切、最真實。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善於模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示範作用。從人的社會化角度看,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微觀社會關系。父母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狀況、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家庭成員和親屬關系,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態度等因素,對他們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均會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因此,家庭教育這種「先入」式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種沒有專門的計劃和明確的目標,隨環境而轉移的,以潛移默化的「親子」影響為主的離散性教育,分散在千家萬戶之中,因家長的文化修養、社會地位、道德觀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而學校教育則是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一支經過嚴格培訓。德才兼備的專職教師為中堅,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宗旨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是一種正規的群體教育。由於兩者的性質、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實踐中往往很難統一、合拍,從而產生教育上的互相沖突、互相抵消等「內耗」現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改革,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日呈多元化趨勢。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育人方向上的矛盾和沖突也將日益加劇。由此,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日甚一日地凸現在我們的面前。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父母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個性、興趣愛好等心理特徵,對每個孩子都應根據其不同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父母雖然看著孩子長大,又常年生活在一起,對孩子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但這只是一種感性的了解。由於缺乏心理學、生理學等科學知識,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往往感到迷惑不解,不能採取相應的教育方法,由此產生了許多問題。從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來看,家長明確自己的教養貢任和地位,了解家庭教育的育人特點,掌握正確的家庭道德啟蒙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狀況,對孩子的影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家庭教育的是無聲教育,家長的思想作風、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無時無刻地對孩子產生一種「榜樣」的示範性影響。家長本身素質不高,是很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貢任的。因此,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是一些家長學校重點關注並試圖解決的重要課題。其次,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家長要教育好孩子,必須遵循教育孩子的內在規律。除了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外,還應掌握一些科學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如教育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基礎知識,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青少年(獨生子女)個性心理特點,心理健康與衛生、學習與行為習慣的培養,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等具體的方法和知識等。家長只有具備了相當的家庭教育科學知識與方治,才能在家庭道德啟蒙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三,遵循道德品質養成的客觀規律。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明理、激情、導行的過程,也是一個嚴格要求和反復訓練的養成教育過程。家長對孩子的道德啟蒙教育,既要講清道理,提出明確的要求,更要進行適當而嚴格的訓練。做到持之以恆。在教育中,對孩子的愛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愛,是對孩子的尊重與嚴格要求的愛,「寓愛於教,愛教合一。」要防止對孩子的寵愛、偏愛或溺愛,避免因教育上的失控而帶來孩子心理上的不穩定。其四,要創建一種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據心理學家對各種類型家庭的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氣氛對孩子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殘缺、雙親不和、父母關系沖突等都會使孩子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矛盾『、多疑、心神不定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道德品質必然會被扭曲。而那些充滿相親相愛的和睦家庭的孩子,則往往是心倩安寧、活潑愉快、積極向上。因此,創造一個團結和睦的家庭關系和心理氣氛,對開展家庭道德啟蒙教育,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健康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做好了道德品質的教育,那麼,就為學習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B. 為什麼在啟蒙時代,最容易被西方啟蒙思想家接受的中國古代的道德人格是英雄

中國古代的道德人格不外乎仁,義,禮,智,信,忠,勇。其實你問的不太對,英雄,是個名專詞,不是形容屬詞。那麼,代換一下就是有勇有謀。啟蒙思想家提倡的是理性,是對人類理性的探索。除了伏爾泰,大家都反對君主制。伏爾泰也反對君主專制,他提倡開明君主制。那他們能看得慣三綱嗎?

C. 道德啟蒙對人生意義是什麼

人生價值觀的改變,一旦價值觀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改變,同時,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在言行舉止上都會被影響。按照普通的說法,人的修養好了,有內涵了。這可是我個人悟出來的,望採納!

D. 如何正確做好幼兒教育階段美的啟蒙教育

最好的啟蒙是去上有品質的幼兒園,有的東西不是大人可以給的。在家就是要用最好的愛心和關心對待好他,站在孩子的思維去和他一起共同度過。實在不知道就引誘她多運動。多給有聲響的東西給他玩,給他聽比較溫和音樂。有空多和他說話!做到這些保證你的孩子智商不會低於105 網路知道用戶 2013-11-22 12:4...5 幼兒道德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目標、方法如何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相結合,如何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始終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探詢的問題。幼兒園促進孩子在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中,德佔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認知等方面。一個人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是一 項有連續性、一致性的系統工程,幼兒德育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尤其是現代社會呈開放型、多元化走勢,各類新聞、公眾媒體,傳播信息量大,范圍廣、內容多,幼兒在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的接受來自各方面對他們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不良影響。幼兒正處於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一歲看小,三歲看老。」幼兒德育將影響到整個德育工程的質量。因此,德育應從小進行,即從家庭和幼兒園開始。如何實施道德教育?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 方面入手進行教育。 一、幼兒的道德行為表現及道德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養幼兒的社會化發展 道德教育的培養應從培養兒童的社會化入手,社會化是一種過程,—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逐漸充實,從而形成個性,融於社會,成為社會成員,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兒童的社會化學習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處事的規范。社會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詐虛偽、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師與家長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隨時隨地,有目的的對兒童進行教育。因為孩子從呱呱落地起本身就處在社會中,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手段,孩子通過在社會中模仿好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道德認知。所以,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會社會化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 2、從小重視孩子的良好品格行為的養成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寵兒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為他們的驕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受委屈、從而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樣會導致孩子自尊心太強而內心太脆弱,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艱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愛惜勞動成果、任性、自私、爭強好勝等不良品格,阻礙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知識需要道德的引導,幼兒良好品格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重人的影響作用。 3、萌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們過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對祖國的熱愛,很少人想到我做這件事對國家有利還是有害的。愛國教育應從小培養,作為教師,有責任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思想氛圍,用豐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愛國主義教育灌輸於孩子的生活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幼兒園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關於幼兒道德培養的渠道和方法 根據孩子道德行為的表現和道德培養的重要性,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習慣培養,應從以下幾點開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我們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2、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 家庭教育是幼兒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3、通過各種感官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孩子通過閱讀圖書、聽故事、看動畫片等輔助手段及時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准去認識那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4、幼兒園環境創設是培養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認識的重要手段 注重環境美是我們幼兒園環境布置的一個重要原則。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於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幼兒園通過環境的創設與美化、設計來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利用環境與兒童相互關系,來誘發和調整改變兒童的行為。 5、德育教育滲透於各領域教學中 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利用各教學領域教學和游戲進行德育教育。 6、要做好家庭、幼兒園、社區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到一致性 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則相反,孩子就會迷失方向,無法樹立正確的道德標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確實施必須要加強家園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家園聯系冊等,及時傳遞信息,相互溝通,同時要充分調動社區資源,家長、教師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社區做好調節作用,使幼兒好的道德修養從小建立起來。 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幼兒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只有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修養,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世紀人才。因此幼兒園、家庭、社會各方面要相互協調一致,根據孩子的發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良好的教育氛圍下茁壯成長。

E. 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有力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西方啟蒙運動中「網路全書派」 ,以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為有力的思想武器。這主要表明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A、C、D三項都不符合題乾材料的含義。

F. 什麼是組織意識,道德養成,政治啟蒙 和成長取向的培養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一、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道德建設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決。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鞏固已有成果,加強薄弱環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把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G. 金波的這首詩歌《花朵開放的聲音》是如何激起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如何進行道德啟蒙的

《花朵開放的聲音》詩意的感受和詩的創作,就是愛的交流,就是美的發現,就是狂回喜劇痛答。
詩人,是種太陽的人;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和傳遞詩篇的你,也是種太陽的人。

花 朵 開 放 的 聲 音

文/金波

我堅信

花朵開放的時候,

有聲音......

它們唱歌,

演奏音樂,

甚至歡呼、喊叫。

蜜蜂能聽見,

蝴蝶能聽見,

那隻七星瓢蟲也能聽見。

我卻聽不見。

我摘下的鮮花,

已停止了開放。

H. 啟蒙思想與人文主義的區別是

人文主義(humanism)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都有人文主義的派別。甚至古羅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今天可以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想流式。那時的人文主義當然與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非常不一樣。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詞語概念

作為文藝復興核心思想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

作為歷史概念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唯一進路

根據前面的疏解,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特點和功效容有差異,然其所以成立的機緣卻是驚人的一致,這便是唐君毅所說的都是「由於欲對治或反抗某種文化上的偏蔽而興起」,而決不是從人自身的覺悟而進入。這兩種進路,前者取外在的反顯觀解進入人文主義,後者取內在的主體證悟進入人文主義。前者不能開「道德主體」之門;後者可以開「道德主體」之門。但真正的人文主義,唯有開「道德主體」之門,才能臻於綜攝的籠罩形態,而成為領導文化生命的最高原則。因此,始終未能叩開「道德主體」之門,為西方人文主義各階段的最大特點,也是形成其限制的根本原因。

西方的人文主義之所以不能打開道德的主體之門,這與西方文化中的思考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前面說過,西方文化是以「神本」或「物本」占統治地位。就「神本」來說,這是要拉空甚至撤消人的主體性,把一切都交付於至高無上的神。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誠,便越是要消解掉自己的主體性,「將自己投擲於神的面前而徹底皈歸於神」。在這里,當然不存在打開主體的問題;再就「物本」來說,西方文化的心思全在把握外物之理上,這樣,以客體為主而欲把握其理,則主體方面最當行的機能便是「理智」,理智撲著外物轉而活動。主體若只限於撲著外物而轉的理智上,至多隻能盡觀察、分析、推理之能事。並不能打開主體之門,超越地分析、批判主體的各種能力。故主體之門在「物本」這里依然是閉鎖的。克就西方的人文主義而言,雖然西方的人文主義者叫囂要回到「人本」,然切就他們所開出的人文主義而言,如前所述,並沒有真正地回歸到「人本」,或者說,並沒有真正打開「人」這個「本」。就他們所開出的人文主義的形態來看,實際上依然是停留在「物本」上,至多隻是一種特殊的「物本」。也就是所,他們只是把「人本」作為一種特殊的「物本」,這當然也不能開「人」這個主體之門了。這樣看來,無論「神本」、「物本」,還是所謂的「人本」,都是站在「客體」方面而有所成,並不能收縮回來站在「主體」方面,叩開主體之門以見其所成。在西方文化中,真正能觸及主體之門的是作為啟蒙思想的完成者和克服者的康德。康德從客體方面收縮回來,以三大批判分別透顯主體在成就知識、道德和審美三個方面的能力。他在這三個方面的哥白尼式的回轉,使得他不但在啟蒙思想所提出的「抽象知性」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透顯了知性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啟蒙思想的完成者。而且進一步檢定了知性主體的限度,從而更進一步地透顯出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啟蒙思想的克服者。但是,康德畢竟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家,他之透顯各種主體,乃是通過先驗的批判,他要拉掉內在於生命的存在感受,這是一種純粹的、抽象的哲學思考。此適合於講批判哲學,但並不適合於講人文主義,因為人文主義,如前所言,必須內在於生命而開啟一個質實的居間領域。而康德由先驗批判而透顯的主體,無法避免其抽象性,他所透顯的各種主體,只是知識的邏輯圓滿。也就是說,他只是把各種主體作為知識放在他的義理系統中予以解析,檢定限度、釐清分際。這樣,各種主體在康德那裡,只是有概念性、形式性,故我們說康德只是觸及了主體之門。

但人文主義要成為領導文化生命的最高原則,就不能從康德的那種概念性的主體之門進入。因為概念都有一定的內涵和外延,這表示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作為文化生命領導原則的人文主義,不能有這種限制,它應該是「一切建構一切成就之本」,這是現代新儒家對人文主義的基本看法。故唐君毅說:「人文主義不僅不會與一切含真理的主義相敵對,而且他(它)正當肯定在各種人類文化領域中,之各種主義相對的價值」。這就是說,真正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來建構人自身的文化,而不是一種哲學學說之一,故應該綜攝、消融一切有價值的思想與文化。現在的問題是:人文主義的開啟點在哪裡呢?要找到這個開啟點,這既不能取西方各階段的人文主義所走的外在的反顯觀解之路,因為如前所述,它們並沒有真正地回歸到人這個主體之上;亦不能取康德的先驗批判而透顯各種主體之路,因為同樣如前所述,這各種主體因其形式性與概念性的限制,並不能完成人文主義所本有的綜攝、消融一切有價值的思想與文化於其內的理想形態。這樣,要找到人文主義的開啟點,便只能走中國文化內在於生命、生活的逆覺、證悟之路。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中國文化就是要在人的具體生命中凸顯出這個「幾希」,以開啟其內在於人的生命、生活的人文世界。這個「幾希」既確保了人之為人的意義,並由此而開啟了真正的人的生活。但這個「幾希」並不同於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者,如歌德,藉助柏拉圖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它是內在生命、生活而逆覺、證悟出的一個精神實體。這個精神實體可以切就孟子的「性善論」而說「性體」,亦可以切就陽明「良知教」而說「心體」,其實皆是一「道德的主體」。中國文化始終肯定在人的生命中有一個完全可以自我作主的道德主體,只要去作操持涵養的工夫,則這個主體便自然會在生命中呈現。故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孟子亦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在中國文化里,通過人格的修養工夫而呈現的道德主體(心體或性體),才是真正的人之「本」,人文世界即是由這個「本」所開啟。正因為人文世界系由道德主體所開啟,故它並不是一種義理系統,而是一種精神境界,乃至強健的生活態度(「強健」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這就不是西方的人文主義所能盡其意的了。所以唐君毅說:「將中國之人文主義譯為Humanism時,在內涵上受了委屈。」中國的人文主義是在由道德主體所開啟的精神境界中綜攝一切真理,消融一切價值,即在這種精神境界的潤澤中,一切真理與價值不至於發生偏執與流弊。這若借用莊子的話說,便是:「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莊子•天下》)。

西方各階段的人文主義,為了救治文化上的偏執與流弊,外在地、對顯地構造一義理系統,其結果是雖克服了這一種偏執與流弊,而自己卻不知不覺地生發了另一種偏執與流弊,這個中的關鍵是:他們始終沒有找到文化的生發點,以中國文化來說便是:道德的主體沒有被打開,文化便不能依靠人自身的覺悟而臻整全。其結果便是:「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而不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莊子•天下》)。中國的人文主義之所以能使一切調適而上遂,關鍵是它打開了一個「宏大而辟,深閎而肆」的道德主體,故在這里的一切,可以「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何以能如此呢?乃是因為人類的一切文化成就,皆系這個「宏大而辟,深閎而肆」的道德主體依其自身覺悟所漸次開發出。這樣,人類的文化成就便不是「得一察焉以自好」的主觀建構,而系這個作為文化基點的道德主體質實地流出。關此,牟宗三曾有一妙解。他認為,中國文化內在於生命、生活本身所覺悟到的道德主體,它是一個圓輪,亦是一個中心點,或者說「道樞」,人若在此不能提挈得住而得其全,則這個圓輪亦可上下、內外、正負地開,此上下、內外、正負之開即是世間各種文化系統和哲學:

1、上下的開。道德的主體一旦成為生命的主宰,則上帝亦可內在化,人若不能隨此的內在化而提升生命,則多從人的負面性(如罪惡)與有限性著眼而蟄伏於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的威嚴之下,此即是基督教的形態。

2、內外的開。道德主體本是「宏大而辟,深閎而肆」的,這表明文化系由這個主體由內向外的開辟。但人若只站在外面的某一點,見其相對的客觀性與獨立性,由此而展開為文化或哲學。如:就宇宙論方面說,「脫離那主體主義的中心而向客觀主義走,建立那客觀建構的宇宙論」;就存有論方面說,「脫離那主體主義的中心而向客觀的獨立的存有本身之體會走,建立那客觀自性的存有論。……面對實有而站出來,把自己掏空,一無本性,一無本質,然而完全服役於實有便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質」。西方文化中的各式的宇宙論、存有論(或本體論)大約皆如此,這用《易經》的話說,便是「後天而奉天時」的開。然而這些各式的宇宙論、存有論(或本體論)若要尋求其最後的根據,必須克就道德主體,至「先天而天弗違」的合,始能最後站得住。

3、正負的開。從道德主體的踐仁盡性達到圓熟之境,則一切平平,一切落實,即儒家的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境界。但人若在此平平落實處,只見到那形而下的器而膠著於事相上,則易從負面著眼,從「空」、「無」兩方面來觀察宇宙人生。從「無」方面說:「無」卻那事相對事相的執著,人為造作的不自然,而超顯那自然無為的境界,此即為道家;從「空」方面說:「空」卻那事相緣起流轉的自性而當體證空,此即為佛教。

4、最後,道德主體的踐仁盡性而至圓熟平平之境,則「抬頭舉目渾全只是知體著見」,則是「天下歸仁」。但人若在此提挈不住,不知是「知體著見」,而只見到「抬頭舉目」之生理活動,如是,只去研究這生理活動本身,此即為科學。
以上所說,包括宗教、哲學和科學,均系於道德主體所開發出,這才真正盡了「人文主義之為一切建構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蘊,這才真正使人文主義成為一個綜攝的系統,不與一切含真理與價值的文化相對立,並能使之調適而上遂,成為領導文化生命的領導原則。正因為如此,方可以說,要完成人文主義的全蘊,其唯一進路便是打開「道德主體」之門。
但上述牟宗三的分疏,完全是一種理論的解說,是切就「道德主體」作為文化之本的義理解析。但人文主義,前文說過,必須內在於生命、生活本身開啟一個質實的居間領域。人的內在於生命、生活的質實的居間領域主要包括:慾望的滿足(幸福)、宗教的祈向和美的愉悅(審美)。真正的人文主義必須意涵這三個方面,才能內在化「神本」與「物本」,真正地回到人這個「本」上來。這才是真正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這里將主要論述中國由「道德主體」所開啟的人文主義在「幸福」問題上具有怎樣的表現和深刻內涵。後兩個問題將留在本文之下篇中討論。

發展與不足

「人文」二字雖為中國文化所固有(《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人文主義卻是西方文化中Humanism一詞的譯語,也有人把它譯成人本主義。所謂「人本」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對於「物本」和「神本」而言的。然西方文化占強勢地位的是「物本」和「神本」,前者成就科學和形而上學(哲學);後者成就宗教信仰。人文主義只是在「物體」和「神本」之間作一些補漏救弊的工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唐君毅才說:「西方之『人文主義』,差不多均是由於欲對治或反抗某種文化上的偏蔽而興起。」也正因為如此,牟宗三才說:「在西方學術思想傳統里,人文主義不是主流。而且它也是潛伏在那裡,時隱時顯,因此它始終沒有彰顯出來,完成其自身之系統,以為領導其文化生命前進之骨幹。」這就是說,人文主義雖然是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但因「人」這個「本」被「物本」和「神本」給悶住了,故從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的發展來看,並不能盡人文主義的全蘊。那麼,在現代新儒家看來,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的發展中到底有哪些限制與不足呢?

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若就其粗線索勾勒,可分為西塞羅時代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這三個階段的人文主義其具體內容或容有差異,然就它們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擔當領導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則系其共性。因為它們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與不足。關於西方人文主義的限制與不足,牟宗三在其《人文主義的完成》一文中有詳細的分疏與指陳。首先,看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一概念,在希臘並未成立,其成立在西塞羅時期的羅馬,故西塞羅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人文主義內容及其價值的人。他之所以有這種自覺的意識,牟宗三認為:「是由於羅馬原是一野蠻民族」,故西塞羅的人文主義自覺「正表示野蠻無文的民族開始自覺到自己之野蠻,自己之純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傖,而想要過一種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羅的人文主義,正盡了這個責任。」但因這個責任只落實在「現實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這種廣泛意義的生活情調」之上,因此,這時的人文主義只注意到廣度方面的禮儀規范之上,並沒有由此復向內向深處開發,以彰顯出人文主義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後根據。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人文主義自覺,正如唐君毅所說,是基於由外在的觀解而來的補漏救弊,並非直接從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來。這實際上並不是自覺,而是他覺,依他而覺。這樣一來,此時的人文主義則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其成就在:這種人文主義能極成有教養、合規范的社會政治生活;其限制在:這種有教養、合規范的社會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諧,實不能凝聚收攝於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後的貞定。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間境觀,而這種美的人間境觀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鬆散的、虛脫的,隨時可以滑墜墮落。這是因為,人文主義若只落實在現實的生活情調之上,即是鬆散的、無「本」的,而無「本」,則自身並不能挺立得住。其次,再來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之得到世界的意義,是在這個時期。但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依然承繼了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傳統,是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桎梏的對治和超克。故此時的人文主義還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後的補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覺自立。Renanissance的本來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從神的蟄伏之下解救出來。所謂「再生」,依牟宗三的理解,就是:「對於現實的人生,現實的自我,個性的自我,有一種春天之情的喜悅感,而且有一種現實的人間愛」。這樣,因重視個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別重視人的氣質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因對治基督神學而標舉的人的再生,實乃對人的才情等氣質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現其創造力的科學家、藝術家。對人的特殊的氣質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諧的社會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觀之上,可以說是更進一步地收攝到人自身上來,這是人文主義發展中的一大進步,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最大成就,因為對於人文主義來說,這是逐漸回歸到「人」這個「本」上來了。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義對生命的反省若只到這種程度,而把人文主義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氣質之性上,則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這種限制——依牟宗三的看法——主要表現在:此時的人文主義尚不能由個性之我進一步內透反顯出一個與「神」通的普遍的自我。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總是同基督教神學對顯而成立,其個中關鍵是:此時的「人」,即個性自我只是一個渾淪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內在工夫,而見一個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為個性自我的領導原則。這樣一來,「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雖表示人性的覺醒,個性自我的覺醒,然其所謂人性仍只是對自神本落下來而說,而落下來自其自身而觀之,又只是一個渾淪的泛說,而個性自我亦只是一個渾淪的整全,因此亦只偏於就才情氣而說」。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其精彩處乃在:能盡人之才情的個性創造,而產生出偉大的科學和藝術;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蠻性的權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盡量表現之機會;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種人之神性與其獸性之糾纏」。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最後再來看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是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而啟蒙思想則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反省而作的凝斂、收縮與沉著。前面說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執著於生命個性的歡欣而成就了偉大的科學和藝術,但這種成就是基於個體生命對大自然的愛好與追逐,它並沒有收縮回來在主體內作一超越的反省與分解。因此,這個時期的科學成就大多尚處於經驗層面,而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知識之學並沒有成立。啟蒙思想就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那種個體生命的愛好中收縮回來,沉著而為知性的精神。所謂知性,就是邏輯數學所規定的「思想主體」(注意,這個「思想主體」並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因為它——若按康德的哲學來講——實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時空或范疇,如質、量、關系、模態的范疇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觀的、抽象的。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這樣一來,「知性」一出現——依牟宗三的看法——「則人之心靈之具體而渾全的活動即被破裂分解而為各方面的形態。知性與直覺分開。因此,了解人的本質亦以『抽象的理性』視為人之本質」。主體為純知性,客體為純自然,知性為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這種收縮回來的基於主體的超越的反省與分解,使得「學之為學」的知識之學得以成立。這是啟蒙思想的最大貢獻。但另一方面,正如牟宗三所言,使得啟蒙思想脫離了人文主義的母體,而成為「非人文的」。因為,若僅以「抽象的知性」視為人的本質,則勢必將人的豐富而質實的內容拉空,而人文主義必須從整全性、豐富性和質實性來看人。這是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者起來反抗啟蒙思想的根本原因。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起初是由一批文學家所發起,被稱為狂飆運動。他們從一種新的生命感情出發,而反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盡管狂飆運動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一樣,均是從一種生命之情而進入,但狂飆運動有進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地方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中世紀的神本對立,與宗教不相融;而狂飆運動則通過對生命的深深體驗,則見出了宇宙大生命的無限性與彌漫性,從而有一種泛神論的傾向。盡管這與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離,但可以見出此時的人文主義與神本並非絕對地不相容了。但這,正如牟宗三所言,畢竟是基於文學情調的主體主義的浪漫精神,這是一種絕對的主觀主義,然人文主義必須由主觀主義而進到客觀主義,主體的客觀主義。後來的萊辛、歌德適時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義由主觀主義向客觀主義牽引。

他們借用柏拉圖哲學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為生命的理型而內在化於生命之中,導入人文主義之中,從而使人文主義克服主觀主義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觀主義。這樣,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內在的形成法則,各個人都是從內的無限發展達到其整嚴規定的個性。牟宗三認為:「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內在地客觀化,然後始能肯定人間的一切人文活動,見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養作用。這就是移向客觀主義」。

所以,在歌德的基於人格的人文主義看來,人格的發展是個性,同時也是整全性。完全的個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發展。這便克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對單純個性的喜悅,而使得人的能力雖得以充分發展,卻又與獸性相糾纏的弊端。這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最大貢獻。然而,歌德等人根據柏拉圖哲學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來進入人文主義,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的。生命誠然要客觀化,從而開出其意義與價值。但歌德等人取途於柏拉圖的「理型」,則是不夠的,因為柏拉圖的「理型」是從對象方面,以一種美學情調的觀解,再佐以邏輯思辯,而把握的「體性學的有」,一種純「形式的有」。這是一種思辯哲學,由此而進入人文主義並不能盡其全蘊,因為人文主義必須依仗生命自身的覺悟而開啟一個質實的居間領域。也就是說,依據柏拉圖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並不能盡人性主體之切義,不能樹立人之為人的「道德主體性」,並以之真正開辟出價值之源與理想之源。

以上論述了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盡管在西方文化「神本」或「物本」的壓迫之下,作為「人本」的人文主義並不是主流,然而它畢竟或多或少地盡了它提澌心靈、潤澤生命的功效。但是,如上所述,它的限制性又使得它不能成為綜攝而籠罩的形態,而成為領導文化生命前進的最高原則。那麼,形成西方人文主義的限制性的關鍵點在哪裡呢?人文主義建基在哪裡,方能成為領導文化生命前進的最高原則?

辯證性評價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世俗主義又分為很多支流,例 如無神主義、懷疑主義、理性主義,及啟蒙運動以後所 產生的種種學說流派。世俗主義的基礎信念是無神,因此研究道德、學問,不論是人倫、教育、科學等,都是 從無神的觀點出發。這思潮在十八世紀末,即美國立國 期間,盛行於南歐一帶,尤以法國為甚,對於當代的文 學、藝術、戲劇、教育等,都帶來極大的沖擊。世俗主義者中,也有自稱信有神的自然神論者,不過他們眼中的 上帝是創造後便撤手不顧,不管這個世界,所以他們的 理論和無神論者如出一轍。世俗主義的思想,可說與基督教全面對立。基督徒信聖 經是上帝的啟示,信有絕對的道德標准,人的自由須對 上帝和對人負責;世俗主義者不信上帝,不信聖經是上 帝的啟示,他們鼓吹「自由、快樂、不受約束」。

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者大力倡導尊重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而啟蒙運動中的人文主義則始終抱著「人是可以得到完善的」這一希望。人是世界的最高理想,因此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不過是用來實現這個理想的工具而已。

人文主義特點

第一個特點

第一,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學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兩者都不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與此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經驗開始。它的確認為,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據的唯一東西,這是對蒙田的「我是誰」問題的唯一答復。但是,這並不排除對神的秩序的宗教信仰,也不排除把人作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作科學研究。但是這說明了這一點:像其他任何信仰——包括我們遵循的價值觀,還有甚至我們的全部知識——一樣,這都是人的思想從人的經驗中得出的。

第二個特點

人文主義信念的第二個特點是,每個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價值的——我們仍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話,叫做人的尊嚴——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權的根源就是對此的尊重。這一尊重的基礎是人的潛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這種潛在能力:那就是創造和交往的能力(語言、藝術、科學、制度),觀察自己,進行推測、想像和辯理的能力。

這些能力一旦釋放出來,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選擇和意志自由,可以改變方向,進行創新,從而打開改善自己和人類命運的可能性——我強調可能性,不是比這更多的東西,不是肯定性。

為了要

I. 如何教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首先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同時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以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來教導孩子。

熱點內容
支部學條例 發布:2025-01-20 13:30:43 瀏覽:433
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發布:2025-01-20 12:18:52 瀏覽:806
黨員法治意識不強表現 發布:2025-01-20 12:10:41 瀏覽:617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