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

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

發布時間: 2022-03-28 21:30:19

① 10.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A.法在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公共意志的體現

B
A錯,法在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C錯,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D錯,受規律的影響,這個很明顯

② 論述題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了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認為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這種意志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歸根結柢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的。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並不是超階級的,它是由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則,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無產階級時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掩蓋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偏見」。只有社會主義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總之,法同國家一樣,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它總是有階級性的。到階級消滅時,具有階級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
三、馬克思主義法學分析了社會階級的關系,認為一定階級的國家和法都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是有階級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階級性的。首先,取得政權、統治國家的階級必須把它的勝利果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制度。其次,法律由國家制定,還須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四、馬克思主義認為,法並不是超歷史的,既不是永恆存在,也不是永久不變的。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當法存在的時代,它又隨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政權性質的變遷而變遷。剝削階級的法律都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無產階級廢除了剝削,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則必須創建自己的法制

③ 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什麼意志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人民意志意志的體現。

對任何法學的產生和發展來說,基本原理支撐其法學形態的形成與存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來說,也是如此。

馬克思主義法學,是相對於資本主義法學而言的社會主義法學,是相對於統治者法學而言的人民法學,是相對於資產階級法學的無產階級法學,主要關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法學問題,推動完成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其根本使命。

為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法學需要梳理人類有史以來的法學觀點,結合實踐進而形成更為科學的法學觀念體系。

因為其基礎科學而且不需要掩飾階級意志,與資產階級法學觀點迥異,馬克思主義法學觀科學而且切實高效,能夠充分解釋法律的本質、作用及其各種運行。但學界一直存在一種聲音,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並未存在,因為沒有專著論述和總結足夠的基本原理。

此種論述提示出一個事實,即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迄今仍然沒有被集中總結和明晰闡述。與之相應,馬克思主義法學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促進作用仍然較小。可以說,明確總結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最終形成必要的邏輯一環。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關涉法律的根本來源、基本運轉和一般指向。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來說,其基本原理體現自己強烈的價值取向。在其價值取向的統攝下,對法律本質、特徵、運動和發展規律的一般思考,應該能成為法學一般原理。

在一般規律之外,其法學主要觀察領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法制形態,都構成總結基本原理的材料來源。

因此,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應該涉及法律本質、產生和運轉的一般問題和具體制度中的基本態勢。尤其需要強調,在社會形態替換中的法律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也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構成。

因此,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應該涉及法律本質、產生和運轉的一般問題和具體制度中的基本態勢。尤其需要強調,在社會形態替換中的法律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也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構成。

(3)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法學在改革開放中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是中國法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理論研究持續深化。繼承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內涵、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通過學理研究提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本質特徵和內容體系;

不斷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科學性、真理性和規律性,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中的指導地位提供理論支撐。

特別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精析原文原著,建立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的學術方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科學屬性得到進一步確認。

④ 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摘要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一切為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⑤ 馬克思主義法學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法學
不論是中國歷史上的法學還是西方法學,都是剝削階級的法學,是為奴隸主、封建主或資產階級的法說教,為他們的生產方式和政治統治服務的。盡管這種法學曾經提供了大量的法學歷史資料,有的在闡述法律現象的某些方面也提出了合乎科學的觀點,有的還不同程度地起過歷史進步作用;但由於階級地位和時代的局限性,他們的學說都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沒有也不可能真正科學地闡明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直到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法學出現,法學領域才起了根本變革。馬克思主義法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深刻地分析了社會各方面的現象,揭穿了剝削階級的偏見,科學地闡述了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使法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法學同以往法學的根本區別,主要有下列幾點:
① 在各派剝削階級法學中,有的認為法與經濟無關,甚至說法是決定經濟的;有的雖也承認法與經濟有關,但否認經濟對法的最終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了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認為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這種意志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歸根結柢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然,法與經濟以外的其他各種社會因素,例如政治、哲學、宗教等也相互起作用,但這只是一方面的現象,而追究到它的根本,「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頁)。
② 剝削階級法學家盡管對法的本質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一個共同點是在不同形式上否認法的階級性,甚至認為法是超階級的「全民意志」的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並不是超階級的,它是由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則,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無產階級時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掩蓋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偏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2頁)。只有社會主義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總之,法同國家一樣,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它總是有階級性的。到階級消滅時,具有階級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但馬克思主義在肯定法的階級性的同時,也承認法在歷史發展上同其他社會文化一樣,都可以批判地予以繼承。馬克思主義法學就是在總結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人類歷史上的法律文化遺產而創立和發展起來的。
③ 剝削階級法學一般也承認實在法是國家制定的,但由於他們往往把國家說成是超階級的,把國家制定的法律說成是社會公共意志的體現,從而模糊了國家和法的階級本質,曲解了國家和法的關系,鼓吹所謂「法律至上論」,把法置於國家之上。馬克思主義法學分析了社會階級的關系,認為一定階級的國家和法都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是有階級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階級性的。首先,取得政權、統治國家的階級必須把它的勝利果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制度。其次,法律由國家制定,還須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其實施。「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迫使人們遵守法權規范的機構,法權也就等於零」(《列寧選集》第3卷,第256頁)。但國家既然制定了法律,就應當使之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社會主義國家制定了法律,它自己也有必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活動,否則法律就不能發生預期的效果。
④ 剝削階級法學大都認為法是超歷史的,永恆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法並不是超歷史的,既不是永恆存在,也不是永久不變的。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當法存在的時代,它又隨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政權性質的變遷而變遷。剝削階級的法律都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無產階級廢除了剝削,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則必須創建自己的法制。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國家的消亡,法也將趨於消亡。那時當然還有調整人們共同生活的各種行為規范,但它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法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法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中都包含有法律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精密地考察和分析了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也清楚地說明了法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規律,並深刻地批判了資產階級思想家以及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或其他機會主義者在解釋法律時的各種唯心主義觀點。他們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 《論住宅問題》、 《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此外,在他們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系列書信中,也有不少是直接涉及法律問題的,如恩格斯於1890年和1894年分別致J.布洛赫、C.施米特和W.博吉烏斯的信。
馬克思和恩格斯經歷了英國的階級斗爭,法國和德國的革命,特別是巴黎公社以及其他直接參加的革命斗爭的實踐,分析和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進行了總結,進一步闡述了國家和法的理論。他們在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英國狀況 英國憲法》、《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8年 11月4日通過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法蘭西內戰》以及《資本論》中關於工廠法、其他勞動立法和關於原始積累的血腥立法等問題上的論述,等等。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帝國主義的發展規律,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親自領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創建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也第一次創建了社會主義法制。他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
列寧在領導革命斗爭、特別是在與俄國自由資產階級、孟什維克、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其他機會主義者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俄國以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度,特別是與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相聯系的資本主義法制的本質及其虛偽性。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工廠法》、《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論國家》和《關於專政問題的歷史》等。
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創建蘇維埃政權的過程中,開始提出了有關社會主義法制的學說。他認為,無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應廢除被推翻的地主、資產階級的法,而為了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和建設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又必須建立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蘇維埃政權制定的社會主義法體現了無產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法又是無產階級專政實際經驗的總結,在立法工作中不應仆從式地模仿資產階級法律;但對各國文獻和經驗,凡能保護勞動人民利益的,則一定要吸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法制應統一,法律應嚴格遵守,應堅決地懲辦犯罪行為,要運用法律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等等。他在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務》、《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以及《論「雙重」領導和法制》等。此外,他在給蘇維埃政權初期司法人民委員Д.И.庫爾斯基的許多信件中,也包含了不少有關社會主義法制的觀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能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提出法的一般理論,沒有也不可能具體地論述社會主義法制問題。列寧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具體地提出了有關社會主義法制的學說。他的這些學說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創造性的發展,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極為寶貴的遺產。但由於他過早逝世,未能進一步闡述和發展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理論。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作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者,在為保衛、鞏固和建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斗爭中,也對蘇維埃社會主義法制和馬克思主義法學有所發展。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總結》、《關於蘇聯憲法草案》、《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於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等。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以後,工人階級翻身成為國家的領導力量。蘇聯培養了大批無產階級法學家。 他們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 在列寧、斯大林的領導下,從事社會主義法制工作,協助制定了社會主義的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法典及其他法律,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他們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國家與法的理論、國家與法的歷史方面,在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以及國際法學方面,撰寫了大量著作,初步建立起馬克思主義法學體系,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⑥ 馬克思恩格斯對法律的本質有哪些論斷

馬克思恩格斯對法律的本質論斷

一 法的根源的物質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科學地揭示了法與經濟的內在聯系,指出法的性質,內容和發展歸根到底都是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同時法又對其經濟基礎有積極的反作用。

任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必然引起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發生變化,因而法律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法律還要受到其他社會現象的影響。

政治、哲學、宗教、倫理等觀點,以及政治制度,階級斗爭狀況。文化傳統等等,都對法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二 法的本質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深刻地揭示了法的本質,認為法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

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的是生產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維護統治地位,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

三 法的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指出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而是階級社會里特有的產物。

它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法沒有脫離開社會物質生產發展史的本身獨立的歷史。

參考鏈接:網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

⑦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法的本質是法的內在聯系,是決定法律存在的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具有三個層次的本質:
1.法的本質最初表現為法的正式性
2.法的本質其次反映為法的階級性
3.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

法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⑧ 馬克思主義法制觀的內涵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的,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特別是法律現象,如法的產生、本質、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而形成的基本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工人階級世界觀的法律表現,是為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服務的法律觀,因而它是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的法律觀。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有豐富的內容,一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關於法和法律的觀念、主張,都屬於其列,但其最基本的部分是那些屬於世界觀性質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它們應是一切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觀察法律問題的人們努力學習和把握的基本原理、出發點。我們認為,至少以下三個方面的原理應屬此列。
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現象的法、法律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上層建築現象,對於這種現象,「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但法不是消極地,而是積極地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法與社會生活諸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對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相互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這不僅揭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規律性,也指出法、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這一原理為科學地觀察法律現象奠定了最基本的方法論原理。
用這一原理分析法與經濟的關系,可以得出:經濟關系是法發揮影響的源泉,又是法影響、作用的結果。對經濟關系考察必須充分估計到法律對這種關系的調整。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人們預見到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並為此制定出法律,就表現出利益(需要)首先在法中得到實現,後來依靠法而體現在社會關系的其他領域,包括生產關系之中;但更多的情況是利益(需要)往往一開始體現於新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之中,後來才固定在法中。新的利益往往通過事實上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自己開辟道路,而且法律上的固定經常是始於個別的法律判決、審判實踐。這無論在工業文明前,還是在工業文明後,都大量地存在。法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法具有超前性或滯後性。法是最接近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現象,民商法等法律表現為直接為經濟生活服務,但刑法、行政法等也同樣在直接或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又加上人的價值追求,形成法,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所以,法是人從實際關系出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發展,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的重要環節。
我們後人在對法、法律現象的探討中,不斷細化了法的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法與道德的聯系,民族、宗教因素對法的影響,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對法的發展的制約等等,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是上層建築現象的原理。
法、法律的內在矛盾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由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法的公正性最終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法同國家一樣,本身也充滿內在矛盾,它既履行社會公共職能,也實行階級統治職能,既要代表社會共同體的共同願望和利益,同時也代表在社會上占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的願望和利益。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法、法律公開規定不平等,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明顯,這是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但它同樣也得顧及人民大眾謀生存的起碼要求,體現該社會對法律的共同需要,否則就是無休止的戰亂或同歸於盡,不可能建立統一的秩序。法對統治階級內部及同盟者和被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協調,確能起到定分止爭的作用,並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保護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只要階級或階級殘余還存在,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就會同時並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過在不同時代,法的矛盾的這兩個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樣的。當一定階級的統治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相一致時,法的這兩種職能就能比較好地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相反,如果社會矛盾尖銳化,法的這兩種職能就會發生抵觸,階級統治職能就成了主要方面,社會公共職能往往就化為烏有。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繁榮,廣大人民群眾對權利要求的增強和民主的推進,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全人類面臨的生存和生態危機等迫切問題的出現,要求法的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減弱,社會公共職能不斷擴大。人類文明的發展要求超脫人民和民族的沖突,走向民主,走向協商、共處。無論對本國,還是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言,用非沖突、非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呼聲日益強烈,法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也日益成為緩和、化解矛盾的手段。在國際方面,法的發展隨著國際交流的緊密、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相互借鑒與吸收,在保留各自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共識逐步增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成為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尋求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有力手段。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拒絕使用強制和暴力,也不否認法所固有的階級職能,而是使強制、暴力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文明。法是各種力量較量的結果,法所體現的公正也就是對各種力量較量所達成的妥協和一致的神聖化。法所建立和維持的秩序也是各種力量協商、妥協,達到一定平衡的反映。對內民主,對外協商,人的自由的擴大,都意味著法、法治價值的增加。
法、法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的現象的內容不可能是法律自身,而只能是一種現實的關系。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一定要通過國家的願望,並以法律形式才能取得普遍效力。法律所體現的願望的內容,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正義觀、價值觀,決定著人們意志的內容。法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法權要求的法律表現,是經濟關系的意志化形態,它通過國家,藉助於法律的形式,具有了人人必須遵守的普遍效力。我們由此得出:法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法中的正義、公平是相對的,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條件下,對社會各種利益的協調。法在斗爭中表現出協調,在協調中存在著斗爭。
法是「理」與「力」的結合。法中蘊涵的「理」,至少包括三個因素,即對一定事實或規律的承認;在一定事實狀況基礎上形成的公道觀、價值觀;人類積累的調整社會關系的知識、智慧、法律文化。從根本上說,法中的「理」來自社會生活,是當時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經濟發展需要的反映。百姓觸犯了法律,受到處罰,而他又能夠接受,就反映了法中有讓百姓服從的「理」;王子盡管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分子,但他犯了法,也應與庶民同罪。法中的「理」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而變化,尤為明顯地表現在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中。王位世襲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被認為是正當的,篡位被認為是有悖於「理」;到工業文明時期,通過選舉擔任國家領導被認為合「理」。法中同樣蘊涵著「力」,它來自國家權力,但「力」最終取決於物質生活條件,大家服從於強制力的基本原因是法中的「理」在起作用,這也是法的普遍約束力的可靠來源。「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必須是「理」與「力」統一。法中的「理」的內容與法中的國家強制力的形式的矛盾及其解決,推動著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和法律文化的積累,為人類向更高歷史階段的發展創造前提。
法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法的作用也隨社會對其需要的逐步擴大而逐步增強。隨著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的循環,法的發展呈現出趨同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我們正確認識法和法律的理論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但絕不能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個別論斷,否則就會因為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

⑨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法學主要有下列幾點:

①在各派剝削階級法學中,有的認為法與經濟無關,甚至說法是決定經濟的;有的雖也承認法與經濟有關,但否認經濟對法的最終決定作用。

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了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認為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這種意志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歸根結柢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的。

②剝削階級法學家盡管對法的本質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一個共同點是在不同形式上否認法的階級性,甚至認為法是超階級的「全民意志」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並不是超階級的,它是由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則,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無產階級時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掩蓋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偏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2頁)。

只有社會主義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③剝削階級法學一般也承認實在法是國家制定的,但由於他們往往把國家說成是超階級的,把國家制定的法律說成是社會公共意志的體現,從而模糊了國家和法的階級本質,曲解了國家和法的關系,鼓吹所謂「法律至上論」,把法置於國家之上。

馬克思主義法學分析了社會階級的關系,認為一定階級的國家和法都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是有階級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階級性的。

④剝削階級法學大都認為法是超歷史的,永恆存在的。

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法並不是超歷史的,既不是永恆存在,也不是永久不變的。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

當法存在的時代,它又隨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政權性質的變遷而變遷。

剝削階級的法律都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無產階級廢除了剝削,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則必須創建自己的法制。

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國家的消亡,法也將趨於消亡。

(9)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擴展閱讀:

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真正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⑩ 馬克思主義法學關於法的起源根本原因的觀點

法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法理學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分析和闡述也有一個逐漸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恩格斯針對蒲魯東主義者散布解決工人階級住宅問題的資產階級慈善家的改良方案,撰寫了一組重要文章,先後發表在《人民國家報》上,而後以《論住宅問題》為題出版了單行本。在《論住宅問題》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蒲魯東主義者解決住宅問題的方案的理論基礎——「永恆公平」論,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住宅問題的解決總是有利於資產者,資產階級法律不可能解決住宅問題,並從正面科學地揭示了法、法學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內在聯系,對法律起源問題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闡述,然而由於受科學資料和研究成果的歷史局限,恩格斯關於法律起源的論述中仍然包涵著若干沒有獲得解決的重大存疑。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人類學研究的迅速進展尤其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關於史前史研究的權威成果,才為解答恩格斯的存疑提供了客觀條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吸取摩爾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一本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和法的問題的傑出著作,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定型之作。
《論住宅問題》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闡述與存疑《論住宅問題》是恩格斯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尤其是蒲魯東主義者)論戰的產物。法律的起源是這場論戰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恩格斯看來,與國家起源相一致,法律起源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根本對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他指出:「唯物史觀是以一定的歷史時期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實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但是,這個研究的基本點卻很容易被忽略,「人們往往忘記他們的法權起源於經濟生活條件,正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起源於動物一樣。」(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9頁。)例如,拉薩爾在他的那本法學專著《既得權利體系》中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是「要證明法權不是起源於經濟關系,而是起源於『僅以法哲學為發展和反映的意志概念自身』。」(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頁。)至於蒲魯東主義者A·米爾伯格,更毫無掩飾地宣布法權為「永恆公平」或「永恆正義」的產物。諸如此類的觀點,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予以嚴厲駁斥的「法學家幻想」的典型表現。

華裔人類學家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認為,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有兩種類型:一是西方式的,其社會的演進以突破性方式為特徵,另一種是非西方式的,社會的演化進程是連續性和非突破性的,以中國文明最具典型。比較中西國家和法律的起源,可以看出中國國家的形成並不是如同古希、羅馬那樣以氏族組織的瓦解為代價,也不是表現為調和舊貴族與平民的沖突,它有自己的發展道路。隨著原先部落社會的平等原則被打破,社會出現了「分層」,男子的勞動在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主要生產部門中占據主導地位,少數人控制、掌握了生活資料、資源,這些人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權,在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中,位於頂端,是最高的權力中心和主宰,所謂「帝,天神也」,「執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1]《說文》中也說「帝、諦,王天下之號也」,可見,中國國家前的這種組織結構明顯與以「民主」、「平等」為組織原則的西方部落聯盟不同,它沒有相應的權力或機關可以與之抗衡,由於國家的產生沒有民主的、平衡的色彩,家與國、政權與族權混然一體,融為一爐。這種獨特的國家演進模式,對中國法律有重大影響,致使中國法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赤裸裸的暴力征服和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此外,戰爭對中國法律的產生也有重要影響。我國史前的「五帝」時期,社會極不平靜,不同血緣、不同地域、不同氏族、部落之間的沖突、戰爭經常發生,為了爭取勝利,調整在戰爭中所發生的長官與士兵、士兵與士兵、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戰爭中往往要頒布一些誓詞、軍紀、軍令,《漢書. 刑法字》認為「黃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在我國《說文》解說中,法的古體為「 」,古法音廢,廢、法往往通義,廢有廢止、禁止、限制的意思,另外古音法、伐相近,法借為伐,具有攻擊、懲罰的意思。「刑始於兵」、「兵刑合一」、「法就是刑」的這種傳統在史前和上古三代形成之後,對中國法都有重要影響。在奴隸社會,法律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刑」,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2] 此階段基本上是用血緣來確定社會成員的法律地位,法律兼有國法和家法的兩重性,或者說宗法就是國法。習慣法還起著很大作用。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法律的發展,經歷了確認、成熟、發展和解體的幾個階段。

戰國李悝著《法經》六篇,打開了中國成文法發展的先河,但將《盜法》和《賊法》列為其首,是受「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指導思想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法律重罪名,重刑罰,重打擊的格局。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當數先秦法家。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3] 法家「法治」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和發展進化的歷史觀。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的本性,這種本性不可抑制和教化,只能用法令加以防範,所謂「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行」[4]秦統一中國,第一次建立全國統一的法制,圍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統一的法律調整,改法為律,從此法稱為律,如《秦律》、《漢律》等。漢初,倡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統治者採用,引禮入法,禮法結合,德主刑輔,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法律下降到從屬的次要地位。歷史進入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興盛時期,法制趨於完備,以《唐律疏議》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法系。《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5]這標志著禮法結合以法典的形式穩定下來,封建法制趨於完備。在宋時,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嚴重,統治階級全面強化專制主義集權,皇帝頒發的敕令是最有權威的法律,編敕成了最經常、最重要的活動。到元時,大多法規是條格匯編、律令判例混為一體。內容龐雜,結構鬆散。明時,法律出現了兩個大的變化,一是加強對經濟領域的立法,如制定了鹽法、茶法、稅法等門類。二是在司法實踐中廣泛用例。清朝,皇帝的諭令是最主要最經常的法律,單行條例也成為重要的法律形式。清入關後,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突出,在法律形式上出現了針對少數民族的立法加強,如《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苗例》等,宋、元、明、清,由於君主專制主義日益發展,導致法律成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封建「法治」漸漸走向它的盡頭。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產階級「法治」(Rule by law)理論被介紹到中國。 特別是沈家本主持變法修律輸入大陸法系以來,中國傳統的法律開始解體,中國法制的發展開始與世界法制的發展連結起來。法律中才出現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等部門的分類。在此法律的演變過程中,圍繞中西法文化的「體」「用」問題,有過激烈的爭論,值得一提的是,梁啟超極力宣傳和鼓吹西方的法律,認為中國貧窮、落後、軟弱的根源是歷代統治者長期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的法制,他:「自秦迄明,垂二千年,法禁則日密,政權則日夷,君權則日尊,國威則日損。」[6]「法治主義,為今日救時唯一之主義」[7].孫中山以西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等先進思想為武器,對封建政治制度和傳統的法律學說也進行了徹底的清算。他認為中國的出路在於推行民主法治,他大聲疾呼:「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民主政治賴以維系不敝者,其根本在於法律,而機樞在於國會。必全國有共同遵守之大法,斯政治之舉措有常軌,必國會能自由先例其職權,斯法律之效力能永固。所謂民治,所謂法治,其大本要旨在此。」[8] 他說我們要承認「歐美近一百年來的文化雄飛突進,一日千里,種種文明,都是比中國進步得多」[9]應該「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範,同時仍取數千年舊有文化而融貫之」。但由於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妥協性以及封建專制主義的頑固性,建立民主法治的重擔最終還是落到無產階級的肩上。

熱點內容
葛鵬起律師 發布:2024-11-17 06:44:25 瀏覽: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
企業法律顧問公示 發布:2024-11-17 05:37:34 瀏覽:986
經濟法基礎教材電子書非廣告 發布:2024-11-17 05:22:41 瀏覽:101
參與傳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7 05:21:48 瀏覽:149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