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道德
㈠ 中國經濟學的道德基因中的道德基因指的是什麼
「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財產的道路」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經濟學界尚未嚴格分析過這個問題,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此有過思考,而且與斯密不謀而合。《傳子》認為,「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但接下來的觀點與現代經濟學完全不同,不是順應人的逐利本性,在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條件下尋找實現消費者均衡乃至完全均衡的經濟政策;而是主張壓制逐利、褒獎尚德,即「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在中國古代聖賢看來,第一,逐利對於個人是危險的。如《道德經》所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第二,逐利對於國家也是危險的。《漢書》中講,成康以來,治世夢想很多,卻沒有回歸太平盛世,只因「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第三,抑制逐利本性可以促使人們走向美德之路。《屍子》言,「無私,百智之宗也。」曾子說,「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這里「智」「學」的指向即是美德。與現代經濟學反復講述經濟人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走上廣修美德之路,如《道德經》所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為什麼?《易經》從反面作了論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無所容也」。《漢書》予以正面論述,一個有仁德的人,雖然不去追逐經濟利益,但能使人「致其愛敬」「盡其心」「盡其力」「成其功」。其內含之義是,「通往美德的道路」也是「通往財產的道路」。
最近興起的行為福利經濟學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一個人的教養所形成的「信念」決定了他的社會生態圈,從而決定了他的財富。不過,這些研究還沒有成為主流,也遠不如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深刻。中國經濟學研究者應批判吸收現代經濟學的優秀成果,從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思想資源,創造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為人類打通通往財富和通往美德的道路。
㈡ 什麼是經濟學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版,即「權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㈢ 經濟學家的道德比一般人高么
道德這個詞的評判基礎是你要站在什麼立場角度去評價的。站在資本的角度他們的存在就是要把小資本做大做強,這對需要掌握更多的資本的個人集體或國家,他們是有功的。站在小民的立場上看,他們的存在就是要做到如何坑崩拐騙的把分散的小民手裡面的分散資金想方設法地去集中起來交給大資本去運作,從而來獲取更大的利潤,小民如果投資失敗他們就是那一群無德的知囊。
㈣ 微觀經濟學中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作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或者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是由於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市場交易一方參與人不能觀察另一方的行動或當觀察(監督)成本太高時,一方行為的變化導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㈤ 微觀經濟學中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㈥ 經濟學道德風險什麼意思
道德風險是代理人簽訂合約後採用隱藏行為,由於代理人和委託人信息不對稱,給委託人帶來損失。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後,降低對所投保標的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損失發生的概率上升,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同時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
基於理性人假設,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於任何預防性措施的採取都有代價,同時保險公司承擔了保險的全部風險,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會在預防措施上投資,這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損失。更為極端的是個人會促使損失的發生,從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保險公司預計到投保人投保後的這種行為,就會要求投保人交納更多的保險金,這樣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投保人相對於採取預防措施下的收益也會降低。此外,保險公司為了激勵投保人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採用設置免賠額,並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二、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主要例證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贏利性企業。在經營貨幣資金過程中,商業銀行與儲戶(社會公眾和企業)、與貸款戶(個人和企業,主要是企業)、與它的上級管理部門形成了一連串的資金使用上的委託代理關系。在委託代理過程中,由於擁有不同的信息導致博弈雙方不作為的道德風險。下表列出了商業銀行在上述三對委託代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
商業銀行的地位
商業銀行可能的道德風險行為
商業銀行與儲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代理方
損害儲戶利益的行為
1、存款過程中拒絕接收零幣、殘破幣,不為小額存款戶辦理存款
2、低於或變相低於國家規定利率向儲戶支付利息
商業銀行與貸款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委託方
損害貸款戶利益的行為
1、高於或變相高於國家規定利率向貸款戶發放貸款
2、為了減少貸款風險減少(變相減少)甚至不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發放貸款
商業銀行與上級管理部門的委託代理關系
代理方
與上級管理部門目標不一致行為
1、貸款發放過程中的以貸謀私行為;
2、經營管理活動中謀求政績(如高息攬存行為、機構資產盲目擴張等);
3、不良貸款處置過程中的不作為或無效作為
商業銀行向博弈對手轉嫁風險後果的程度,決定了商業銀行道德風險在不同的委託代理關系中有不同的現實表現。在與儲戶的博弈中,商業銀行無法向儲戶轉嫁風險後果,因而在這一類委託代理關系中產生道德風險的機率極低;在與貸款戶的博弈中,盡管兩者都存在著嚴重的軟約束,但一旦其中一方可以將其風險外部化時,道德風險就無孔不入,這正是部分企業高息都不能貸到款(商業銀行角度的道德風險)和部分企業有錢都不還貸款(貸款戶角度的道德風險)的共同原因;在具體經辦人員與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下級機構與上級管理部門的博弈中,由於委託方的制度軟約束(特別嚴重的是國有資產出資人的不明導致的委託方缺位),致使代理方隨時隨地都有轉嫁自身行為風險後果的沖動和可能,道德風險不可避免地大量發生,並不斷強化前兩類委託代理關系的道德風險。比如在貸款發放過程中,有的貸款經辦人員並不以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和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目的,而是以追求資產規模的最大化為目的而盲目進行貸款擴張,或是以逃避貸款責任追究為目的而「慎貸」「惜貸」。
三、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監管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認為,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監管,必須注重以下幾點: 1、對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監管,核心在於監管商業銀行(包括商業銀行經辦人員)轉嫁自身風險的行為。而要監管風險轉嫁行為,必須強化對商業銀行(尤其是商業銀行經辦人員)的制度約束。 2、在商業銀行三類委託代理關系中,重點做好具體經辦人員與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下級機構與上級管理部門之間道德風險的監管。在這一類道德風險監管中,督促商業銀行健全完善內控制度,形成上下級機構、單位與部門、單位與個人共同一致的目標驅動體系,是重中之重。 3、監管當局要嚴防商業銀行第四類道德風險的產生,即在監管和被監管過程中商業銀行為了逃避監管當局的監管而採取的不合作或隱瞞重要事實、虛報相關數據等行為的發生。
㈦ 道德風險為什麼是經濟學而不是倫理學
經濟學上講道德風險講的是該風險對其他人的影響,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主要強調的是由於道德缺失所帶來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於經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㈧ 為什麼有人說經濟學不講道德
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是滿足程度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
㈨ 西方經濟學中的道德陷阱是什麼意思
因制度設計而引起或驅趕個人違背一般社會道德規范而做出符合經濟理性的舉動,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道德陷阱。
道德陷阱始終存在,一個保過險的人在避免風險方面的積極性普遍有降低的可能性。不過從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要解決的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動機問題。如果一個人對於他的行為後果只承擔一部分責任,或者根本就不承擔任何責任,那他的行為動機就被徹底改變了。在人身意外保險市場上,誰也不敢保證投保的人為了獲得保險賠償而不對自己的手腳四肢或眼睛「下手」;在人壽保險上也是如此.
㈩ 經濟學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含義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搭便車理論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於1965年發表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利益和團體理論》(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在金融市場上,逆向選擇是指市場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違約風險)的融資者,往往就是那些尋求資金最積極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資金的人。
舉例
例如,在產品市場上,特別是在舊貨市場上,由於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關於商品質量的信息,買方由於無法識別商品質量的優劣,只願根據商品的平均質量付價,這就使優質品價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場交易,結果只有劣質品成交,進而導致交易的停止。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打假」問題,關鍵是解決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舍此可能越打越假。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 ,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