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別解

道德經別解

發布時間: 2022-03-29 08:07:58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1)道德經別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❷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各位智者解釋一下,謝謝!

「無為」是一個哲學概念,不能從字面去理解。
無,在哲學上表示無形、無名、虛無等,或指物質的隱微狀態,意思是一種不顯形、不著痕跡的東西。如《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可見,「無」不等於「沒有」。
為,指行為、作為。
無為,指一種「順應自然」的作為。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以書法藝術舉例。書法家畢生苦練,是「有為」。當他掌握了規律、藝術水準足以駕馭書法的時候,寫字時不再在「技法」上人為地刻意地「作為」,一切順乎「筆意」,其作品才算得上「自然天成」。
人們在改造自然、改變社會的「作為」中,同樣要順乎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主觀妄為、不該為而為之就會失敗。無為是有為的否定,也是更高層次的有為。
無為與有為是對立統一關系,假如一味地強調無為,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消極泥坑。

❸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起點。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開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為起點。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
「博學的起點,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行為,使人改邪歸正,以臻圓滿善境。」
《大學》起始的「道」只有一種翻譯:「起點、出發點」,即「從頭開始行走到尾」。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一簡
從通行本與《郭店楚墓竹簡》的諸多對比中可發現,文字內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會導致意思全變,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相反含義,可見通行本已發生了很大的流變,與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沒有多少關系,現代人以通俗通行本為基礎解讀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後人以老子之名創造出來的一個偽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礎上的空中樓閣,是以玄解玄、故顯高深的自娛自樂;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從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礎才能正確誤讀,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遠是少數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❹ 道德經為何叫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因為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4)道德經別解擴展閱讀

在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❺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通俗地講,道是萬物的規律,而德是道的外象,一種准則。第38章的「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含有這重意義

❻ 「道德經」三個字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請高人指點一二。

道是規律,是真相,是本質,是本體,是本性,是自性,是永恆不變。德是事相,是得失,是表現,是變化無窮,是用。道是能生能現,德是所生所現。

❼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❽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主要是什麼誰給寫寫第一篇的讀後感

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說的「常道」,能用語言陳述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常名」。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與名都不是用語言文字能描述出來的,它們只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觀察到它們的奧妙,就要學會怎樣體會無的狀態。

「無」是無形無相無聲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種狀態,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表示事物具體的產生,是能看到的物質的產生,是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一種無形,是一種感覺,一種美好的感受,是一種狀態。「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是一種有形,是一種狀態,萬物產生的具體形象。它們是宇宙產生的先後兩個階段,兩個過程。

有和無同出一個根源,都來自於宇宙,這兩種狀態,同出一門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遠很神秘,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是不生不滅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層面的東西,個別是指物質方面的,是能量顯相的能看到的物質的層面,是可生滅的。

老子所講的道與儒家的道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義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它是無名的,它是統領宇宙萬物之門的,是宇宙的總根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無」比「有」多,無是生命的本源,是現象背後的部分,是創造的基石。「有」是物質,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數派。

(8)道德經別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❾ 關於道德經第一章

支持三樓的斷句。
樓主先讀完《道德經》,這本經書各種解釋都很有歧義。因為作者老子說的非常少,也沒多做解釋。
天地伊始,萬物是沒有名字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了它們的名字,這是無名,天地之始的解釋。它對應的是名可名,非常名。這些人給予萬物可稱說出來的名字只是暫時的,短暫的,非永恆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認識萬物的根本。這是有名,萬物之母的解釋。人要認識萬物,所以加以稱說。
在《道德經》四十章說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來源於有物質狀態,那麼有物質狀態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虛無。
宇宙起源學說證實早期宇宙是個很小的坍縮的能量體。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可以得出物質來源於早期的能量。應了這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但是無從何而來呢。從道中運化而出。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有實有的萬物,必然有虛無。虛無和實有就是相輔相成矛盾統一體的兩級。他們是對立的。沒有無就沒有有。

熱點內容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
行政法控權理論 發布:2025-01-21 10:01:33 瀏覽:74
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1-21 09:59:22 瀏覽:917
宅基地清理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9:43:54 瀏覽:560
皮城執法官上單怎麼打 發布:2025-01-21 09:41:47 瀏覽:663
律師營業執照 發布:2025-01-21 09:12:45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