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韓愈的道德

韓愈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9 10:20:13

A.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為什麼韓愈卻要極力貶低老子

韓愈曾在《原道》中提過老子對仁義不是詆毀,而是由於他的觀念狹窄,對仁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就像坐井觀天的人說天小,實際上天並不小,以此直指老子觀念狹小,以小見大,輕視仁義。其實韓愈貶低道教思想,是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的,因為儒家思想對於當時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道教思想有其自身的閃光點

老子的思想並不一定都是錯誤的,它有它自己獨特的閃光點。比如儒家思想認為社會要有一定的規則規律,而道教思想則講究無為而治,凡事順其自然。道德經中的話就是很好的體現。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韓愈貶低道教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而道教思想的無為而治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作用較小,比較難以實現,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韓愈推崇儒家思想,貶低道教思想。

B. 韓愈的文以載道理論內涵

「文以載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文學也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這樣的文學觀念偏於文學的教化目的。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

(2)韓愈的道德擴展閱讀:

韓愈出生在唐朝的後期,25歲的時候他就登進士第。29歲,他步入了仕途。官場沉沉浮浮,他從監察御史到刑部侍郎,韓愈勇敢的為民請命,他始終堅持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在中國的歷史上,他以文學家的地位所被我們皆知。但是他又不失掉風格和氣節,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番的見解和作為。

韓愈主張以儒學來取代佛道的宗教地位。韓愈認為人們對儒家裡面的君臣之大義,夷夏之大防發生了動搖,就是對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的封建道德的准則的破壞。而這種對封建等級制度的破壞就意味著整個封建統治秩序即將走向崩潰。

韓愈的散文裡面,他的雜文的成就是最高的。他運用這種文體,對當時的不合時宜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嘲諷。內容雖然短小,但是卻很有價值,具有很深的思想境界。

C. 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的教育思想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理在哪,真正的老師就在哪),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

他把「道」作為擇師的根本標准。他認為可為師者,不在於其年齡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於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

師與生的關系,是以「道」和「業」來衡量的。誰先有「道」,誰有專「業」學問,誰就是教師。教師不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

在一定條件下,老師比學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專長的,做學生的應向老師學習,同時學生在老師啟發教導下,也在不斷提高,在某些方面會有獨到之處,或有專長。因此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

(3)韓愈的道德擴展閱讀

韓愈的主要成就:

1、文學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2、教育

韓愈曾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

3、思想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4、政治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對於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學者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

D. 韓愈的理論是什麼

韓愈的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教育思想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韓愈的一生,曾從事過不少活動,應該提到的主要有三項:
一是「道濟天下之溺」的反佛興儒活動。這是當時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要求。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唐時期,他一生經歷了代、德、順、憲、穆宗五個皇帝的執政年代。這個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和藩鎮割據的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認識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統地位,才能形成適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意識形態,鞏固其統治地位。韓愈自幼學六經百家之書,《舊唐書?韓愈傳》記載:「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答李翊書》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收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說明韓愈的世界觀自幼就是在儒家學說的熏陶下形成的,成為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歐陽修說:「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蘇軾謂:韓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浩然而獨存」。(《潮州韓文公廟碑》)韓愈自認為在「抵排異端,攘斥佛老」,復興儒學方面有「回狂瀾於既倒」之功勞。
韓愈的政治觀點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談荀》、《州孔子廟碑》等文章中,文中表達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禮法、重傳統的一整套新儒學的思想。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論基礎和具體內容。他的反佛斗爭中的批判精神,對當時的教育有積極的影響。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韓愈提倡古文,是為了「文以載道」。古文運動在意識形態方面主張儒家思想。古文運動在文體上排隊自魏晉以來盛行的淫靡空泛脫離實際的陳詞濫調,給古代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古文運動名為復古實則是革新。
三是與以上兩項活動相濟相成的教育教學活動。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敢為人師,注重師道,傳道授業。提攜後生,在我國古代教育中也是有著很好的影響的,對形成我國古代優良教育傳統,起著積極的作用。
韓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除親自執教之外,還表現在對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的批判上,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指出當時科舉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惡出於真心。」他認識到靠科舉考試是選不到人才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識別人才、培養人才的有見地的學說,如他在《雜說四•馬說》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這就是說,他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於能否加以識別和扶持,只要善於鑒別又培養得當,人才就會大量涌現出來。
韓愈對當時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批評。他做四門博士時,請求恢復國子鑒生徒,要用學校來培養人才;做國子博士時,作《師說》、《進學解》,倡導尊師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國子祭酒時,奏請嚴選儒生為學官,整頓國學。
韓愈作《子產不毀鄉學頌》,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地方教育的現象,歌頌鄭子產的不毀鄉學。他重視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時,拿出自己的薪俸興辦州學,發展地方教育。



韓愈的教育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為實現「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學說;與其人性論觀點相聯系的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尊師重道的「師說」;在《進學解》里及其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概括出來的關於教學思想方面的理論。
1、關於教育目的的學說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養目標,即人才的規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張規定著培養人才的標准和要求,政治主張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韓愈的政治主張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以及「三綱」「六紀」之說。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繼傳統幾個要點。為此,韓愈闡發了《大學》的「修齊治平」的觀點,進一步將培養目標標准化。《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自韓愈起《大學》的地位被提高了。韓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學》里的一段重要的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其意者,將以有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將修心養性看成是萬事之本。強調:「誠意」、「正心」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朝以後,《大學》成為獨立的儒家經典,被列為「四書」之一。
韓愈所說的「清政」,是指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鞏固封建國家的政權。
關於兼禮法,這里的禮指的是封建等級制度。「仁」與「禮」是儒家思想中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兩個方面。韓愈將禮樂刑政並提,做為治國之方。他奉「六經」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軍事,因此,在治國問題上,他主張儒經與法律兼顧,刑政與教化並重。
禮樂是指思想文化、行為舉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兩者不可或缺。
韓愈說的「傳統」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體現「三綱」、「六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倫常道德和行為禮儀。
在上述諸標准中,忠群是核心內容,清政、兼禮法、重傳統都是培養忠君,實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備了這些品德,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按著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內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義道德的整套儒家論理;二是知識教育,包括書、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禮樂刑政。

2、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
這里所說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發跡人性上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談關於人性的問題,就儒家而言,在韓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惡 」「性三品」等學說。他們談論「人性」的目的,是說明統治階級均受命於天,生來就是「治人者」,勞苦大眾生來就是「愚」的、「惡」的,是「治於人者」。
韓愈是「性三品」論者。他寫了《原性》一文,表達了他人性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則是「惡焉」;他認為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於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種。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認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現都能「適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適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過與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韓愈認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內,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轉化。在「品」的內部,可用教化和刑罰,使人發生一定的改變。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內使性移動。韓愈的性三品說,堅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說,對宋明理學是有影響的。

3、對教師問題的論述
韓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貢獻是他關於「師道」的論述。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02年),社會上存在著嚴重的「恥學於師」的風氣,而且,這種風氣已從魏晉始流傳幾百年了,「師道之不聞也久矣」,當時韓愈剛進國子監當四門博士,面對這種不良風氣,為恢復師道,不僅自己抗顏為師,並做《師說》,對師道作了精闢的論述。當時柳宗元評論說:在「師道不存的情況下,唯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師說》的基本精神與「古文運動」中的「文以載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師說》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較全面地從理論上論述師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義在於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師道的觀點,是有創見的,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為我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較進步的見解。《師說》這篇文章雖然只有456個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卻一直影響著歷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中珍貴的教育文獻。是一份寶貴的教育遺產。
《師說》中所論述的觀點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和「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是闡述教師標準的,意識是一個教師沒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道」是師存在的基礎,是師存在的前提條件,師道不可分離。我們將「道」理解為一種主義、信仰和理想,那麼它就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教育思想。教師承擔的社會職責是離不開政治信仰和理想的。離開政治信仰的教師是不存在的。
(2)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師說》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教師的職責進行了論述。這個論述從韓愈作《師說》起至今一直在啟示著教師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天職,這個論斷的生命力就在於韓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師的職責這一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指的是傳儒家之道,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評天下之道。授業是指講古文六藝之類的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解惑則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在「道」與「業」兩方面的疑。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是方向,授業解惑是進行傳道的過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地論述了教師的工作,在當時起到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開創一代師風的作用。
(3)「聖人無常師」。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觀點,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觀點在師生關繫上的一種論述。他認為,人不分「貴賤、長少」,只要有傳道授業的本領,就具備了做教師的條件。「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三人行必有吾師」是韓愈「聖人無常師」的思想淵源。「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這精闢的論斷,使《師說》放出異彩。
韓愈在闡述教師問題時,認識到了「道與師」、「道與業」、「師與生」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含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師既應忠於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提出了既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又要學生以能者為師,提倡教學相長,這些卓越的見解,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們今天正確理解教師職責、政治與業務、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均具有啟發意義。

4、關於教學的論述
韓愈自己勤奮求學,曾幾度做大學教授,招收過很多學生,成為當時大批青年的導師,所以,在自學和教學方面均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見解。
在《師說》中,關於教師職責,師生關系的論述已是教學客觀規律的很有價值的概括了。關於學生如何「進學」的問題,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是他治學多年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先人治學經驗的總結。在這里他要求學生在業務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達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遊終日,不勤奮用功,那麼學業就會荒廢,如果隨隨便便,不認真思考,那麼德行就會毀墮。這些雖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卻是學習成敗的規律。韓愈用明確、形象的語言固定下來了,對後來人們的學習和思想修養,起了極為有益的影響,成為人們的座右銘。自古以來,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和獨到。韓愈在文學方面高深的造詣,就是靠這兩條得來的。
韓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生動活潑。他「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明。」教學是一種感情藝術,韓愈「抗顏為師」「以師自任」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學生動活潑、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寫作教學上韓愈是更有見地的。從「文以載道」觀點出發,「以道弘文」。他認為「道盛則氣盛,氣盛則文昌,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文以載道」,這是寫作的基本特點。他還認為寫文章要奇雄簡約,浩浩盪盪,勢不可擋。他的文章自成體系,形成所謂「韓文」派,影響深遠。
總之,韓愈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終以天下為已任,始終奉行「達則兼濟天下」,似乎從來也沒有甘心「窮則獨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雖然遭到被貶山陽令和潮州刺史等幾次重大打擊,然而並不灰心頹廢,報國之志不減,仍然關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偉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於為天下先,敢於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偉岸氣節。如諫迎佛骨,說服王庭湊之舉,均為彪炳千秋史冊的偉業。韓愈一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這種精神,可以說是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韓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師徒的基本內容,使其成為一代師表,他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成就及才華使其教育思想大放異彩,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前導。他的教育思想流傳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學習、研討與借鑒。

E. 簡介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後因論事被貶陽山。817年,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

F. 問一個關於韓愈的問題,韓愈在《原道》中批評老子的那些言語顯得特別淺薄,難道韓愈沒認真讀《道德經》

「海納百川,來有容乃自大,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包容太多,歷史上才出現三歲皇帝,包容太多,科學技術上沒有能人,包容太多,感情上沒有真愛,……因為太過縱容和太過苛刻都不利事物發展,所以,伏羲八卦本意是陰陽平衡,不是易經、道德經等經那種偏說,建議多運用自己的智慧多做些邏輯推理,不要人雲亦雲的跟風,謝謝!(本段是摘自氣數學創始人對一位資深古學易人的評說)

G. 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7)韓愈的道德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文學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

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說出別人該說而不說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H. 為什麼韓愈說仁義有定名 道德為虛位

《原道》之作,遂指道德為虛位,而斥佛、老與楊、墨同科,豈為知道哉?韓愈工於文者也。」(見注)可見人們看得都很清楚。盡管如此,韓愈的道統論畢竟在歷史中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所以不能不重視。像這里的排摒佛、老,就很為理學所喜歡。韓愈說得明白,仁就是博愛,所謂仁即愛人,這是直接從古義套下來的。而義就是得當、得宜、適宜,也就是做得恰到好處(該怎樣就怎樣)。道就是路,就是從這里而去達到的軌道,所以遵循、所以憑借的軌跡。所謂道猶路也,道就是所以之、所以由、所以達。道規定了一個定向,朝向那裡,所以道路一定不能錯,錯了路頭,就滿盤皆空了,因為所有的道路都是送達一定目的地的。德就是內自足,無待於外的,也就是個人完滿。可以注意的是,韓愈在這里講仁義、道德,所做出的區別,是有專門定指的,就是指對老子,這種排闢佛、老的做法與宋儒如出一轍。所以韓愈才會說仁義是定名,而道德是虛位。並且說明,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他自己所說的道德是不相同的。所以,這里與仁義對列的道德,乃是一種專門的東西。仁義是一定的,而道德是有輕重升降的。道有君子、小人之分,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所以,道是有分別的,要具體看。而德亦有凶有吉,這應該是說小人之德凶、君子之德吉了。因為德者得也,小人之道當然不可能致吉。韓愈說老子把仁義低估了,這不是毀謗的問題,而是認識的問題。因為老子坐井觀天,看不到仁義的偉大。所以韓愈說,他所說的道德是指仁義之公而言

I. 韓愈的文學思想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說出別人該說而不說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例如《雜說》對於人材不為世用所發的不平之論,《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也是宣傳選拔人材的一篇宏論。所謂「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雲雲,這正是韓愈對於國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韓愈自己是屢試而不得志於有司的,所以對於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於有司」,便感同身受,無限嘆惋。悲歌慷慨,發自肺腑。
韓愈為文的又一特點是突破傳統寫法。例如墓誌銘這一文體,在韓愈筆下,便頗有新的特徵,形式多樣,甚至「一人一樣」(李塗《文章精義》)。與墓誌近似的文體,還有哀祭之文。這類文字韓愈也有獨創,不同尋常。例如《祭河南張員外文》,茅坤就評為「奇崛」。姚范以為「他人無此」。劉大櫆也說:「祭文退之獨擅。」至於《祭十二郎文》,曾國藩雖然認為這類文章「究以用韻為宜」,但他又說:「韓公如神龍萬變,無所不可。」就是說,韓愈之寫祭文,也是變化不測的。

熱點內容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
行政法控權理論 發布:2025-01-21 10:01:33 瀏覽:74
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1-21 09:59:22 瀏覽:917
宅基地清理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9:43:54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