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私利

道德經私利

發布時間: 2022-03-29 13:51:04

㈠ 求道德經其中一段的翻譯

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三十八章(下篇)

原文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上等的道德不顯示出道德,所有有道德。下一等的道德顯示出了道德,所以沒有道德。上等的道德自然為之而不是有意而為,下等的道德按著道德去做了,所以是有意而為。所以上等的仁義按著仁義去做了,不是有意而為。上等的義按義已去做了,是有意而為。到了用禮儀去待人,如果沒有理會,那麼只能擄起衣袖而強來!所以說失去道才講德,失去德才講仁,失去仁而講義,失去義才講理禮。用禮者是忠信之泊!禍亂的開始!而所謂的先見之明者,那是大道的虛華 ,是愚昧的開始!所以說大丈夫要厚道而不泊,真實而不虛華。所以要舍棄仁義禮選取道德。

儒家文化思想一直主張仁義禮,而道家的無為恰恰與其相反。道家思想認為正是有了仁義禮是因為人們丟失了道德之後才會出現的。

㈡ 道德經 第十章 「四達」指什麼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釋義】本章的核心是:修心循道。而且由低到高指出了通過修持而要達到的目標。道無所謂善惡對錯。修身養性,順應不爭是根本。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識道,而後才是順道。道不識,以何順?以順應不爭的心態識道;以順應不爭的方式循道。就是為人處事的明智方式。比如,索羅斯利用大眾的錯誤賺錢。比如索羅斯利用制度的缺陷賺錢。都是在識道基礎上通過循道賺錢的典型例子。而巴菲特則是通過順應道的企業賺錢。我們不否認人性私利的一面。人在道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因此,人只能把道放在第一位,去認識他,去順應它,從而達到自己私利的目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在股市上,就是把認識股市做為第一位的東西,通過修身養性去更好的順應市場,從而達到自己獲利的目的。如果以盈虧做為看待股市的重點,則是逆道而為。是本末倒置。賠錢是必然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是一種習慣。要想很好的識道循道,就必須好好的修身養性。持之以恆,修持不斷,方能逐步提高識道和循道的能力。

㈢ 求老子(道德經)的全部翻譯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意譯:「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討論的,但通過語言這個不精確的工具表達出來的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姑且命名為「道」,但這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名字的,它是天地開創者;經過命名之後稱之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們這個世界的最高法則。不帶著貪念,能體會到「道」的精妙;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能看到道與萬物的精確關系。兩者的名稱雖然有差異,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體,它們同樣令人驚嘆,它們都是一個混沌。認識到混沌是客觀事實和客觀存在,是一切學問的開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譯:世人不依據道,而主觀形成的所謂優秀的概念,事實真相並不是想像的那樣;不依道而主觀認為的良好的形式,未必就是有效。相輔相成的規律,是永久的法則。聖人做符合客觀規律事情,違反規律的事情不做,教導別人的東西能夠對實踐有積極意義,能夠抓住本質和根源性的東西教給別人;付出努力但不貪天功為己有,創造事物而不帶著貪念過多佔有,作出貢獻但不驕傲。只有他不驕傲不帶著貪念,他才能保存自己的努力成果。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譯:不推崇虛偽的道德化身和道德制高點,使人們沒有人斗人的工具;不用資本來衡量物品的價值,使人們沒有盜取之心;不讓什麼是需要爭奪才能獲取的,使社會風氣不亂。聖人這樣的哲人王來治理天下,使民眾不帶著貪念,能實現溫飽,身體能健康。令到人們相對的地無知無欲,即是一個社會不必要有太多偏離道的東西要學,此為相對的「無知」(例如潛規則這些東西,就是垃圾,不好的社會,人們就得去學習這樣的「知識」,就是「多知」,不是相對的「無知」);民眾不帶著貪念,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尋找生命價值和意義,這是相對的無欲。同時讓狡猾的人不能想入非非。做的事情除了符合道的之外就不做,則沒什麼難題不能解決。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意譯:「道」雖然是看不見的,但它的作用又是那麼的無窮無盡。深遠啊!就好像是萬物的宗主的感覺,但是又不能直接這樣說和類比,只能說是「好像」。它消磨了自己的銳氣,消除了紛擾,不露鋒芒;它調和自身的光輝,混同於俗世。它是那樣的深遠無形啊,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創造的,但它肯定是超越人類頭腦裡面的「帝」這樣的級別,在「帝」這樣的地位之上,但不能直接這樣說和類比,只能說好像這樣。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譯:天地沒有虛偽的仁義道德,它對待萬物就像人類對待牛羊豬狗等牲畜一樣,人類對待畜生,符合我們實質性要求的就疼愛,天地的境界高於人,但也類似,不論是什麼,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會對其愛戴;聖人也是類似的,平等地對待每一百姓,不因為某些人有虛偽的仁義道德但無實質而偏愛,不論是誰,只有言行符合道的百姓才得到聖人的支持。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看不見但並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運動的絕對性。太多的規范,太絕對化走極端會加速失敗,不如發展相對性的概念。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意譯:生育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久的,它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的生育之產門,就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它孕育萬物生生不息。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譯:天地長久地存在著。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不將自己的貪念帶入局中,將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這樣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譯: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且不帶著貪念,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著服務的價值。向善的人,處於像水一樣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樣淵博,和人相處能有像「道」一樣的仁德,說話像「道」一樣有實質,為政能從服務者的態度去治理,處事能有按規律辦事的能力,行動能夠按照規律尋找合適的時機。因為不帶著貪念去生活,所以沒有多餘的憂慮。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過度持有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成就功業之後,不貪戀名利,不貪天功為己有,對人不帶著貪念,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做法。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意譯:
心裡謹守著道,就能不離開道嗎?
調氣做到最柔和,能像嬰兒一樣柔順嗎?
心如明鏡,能做到無不良的習慣嗎?
治國安民,能做到只按規律辦事而不節外生枝嗎?
茅塞頓開時,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樣守而不躁動嗎?
明白了包容性大的哲學原理,可以海納百川而不必學多餘的偏離「道」的知識嗎?
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主宰它們,不要帶著貪念過分要求它們。這才是最深遠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譯:
三十根輻條共用一個軸,在它相對空虛的地方,才是車有用之處,才能發揮載人的作用。
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對空虛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處,才能放東西。
做房屋門窗有了房間,在它相對空虛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處,才能住人。
所以相對的「有」之所以能夠帶給人很多的便利,是因為相對的「無」發揮了「有」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譯: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後一定眼花繚亂,視覺遲鈍;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最後一定聽覺不靈;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後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覺喪失;過分放縱地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最後一定無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過分追求金銀珠寶,最後一定行為墮落,身敗名裂。
聖人不屈從於感官的誘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內心心靈的閑適和恬淡,所以他們相對地放棄前者而求取後者。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譯:寵辱若驚,重視私利就像大禍害一樣。什麼是寵辱若驚?得寵(本質上)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驚恐不安,失去寵愛也感到驚恐不安,這就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是重視私利好像大禍害一樣?人之所以有禍害,是因為人有私利,有不合理的要求,帶著貪念,如果人沒有私利,則還有什麼憂患呢?所以,私利這個東西能夠轉化為了實現天下的福祉而服務的動機,貴天下就像他沒轉變觀念之前貴其身一樣,則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將私利這個東西能夠轉化為了實現天下的福祉而服務的動機,愛天下就像他沒轉變觀念之前愛自己一樣,並以這種態度去處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意譯:看但看不見,曰夷;聽但聽不見,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希、夷、微,無法用這三種感官呈現出來,所以混沌一體。它上面不顯得光明,下面也不顯得昏暗,渺茫幽遠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歸到無形的狀態。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背後。根據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認識我們這個宇宙的起始,這就叫「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譯:古時候懂得「道」的人的情況是,細致、深邃而通達,深刻到難以認識的地步。正因為難以認識,所以只好勉強地形容他:小心謹慎呵,象冬天踏冰過河;警惕疑懼呵,象提防著周圍的攻擊;莊重嚴肅呵,象在作客;融和疏脫呵,象冰柱消融;敦厚質朴呵,象平淡無奇的素材;空豁曠達呵,象深山幽谷;渾樸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濁;誰能夠在渾濁中安靜下來,慢慢地澄清?誰能在長久的安定中變動起來,慢慢地趨進?保持這種「道」的人,他不要求圓滿。正因為他不自求圓滿,所以雖然破敗,卻不會窮竭,不必製造新的東西去補充。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譯:盡量使心靈達到一種沒有貪念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相對寧靜的心態。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由此觀察到了循環往復的規律。萬物紛繁茂盛,雖然循環發展,但總會有返回到它的出發點的時候(才能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歸回本原叫「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認識了「常」,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歸順;天下歸順才能符合規律;符合規律,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長久,永遠都不會遭受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譯:最好的政冶,民眾根本意識不到統冶者的存在;其次的政冶,民眾親近君王、贊揚君王;再次一等的,民眾害怕統冶者;更次一等的,民眾輕蔑統冶者。統冶者的誠信不足,民眾才對他不信任。(最好的統冶者)是悠閑自如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民眾都說:「我們本來就該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意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所謂「仁義」存在;「道」被廢棄後而到導致的聰明智慧發揮了,但很多已經是偏離了「道」,是捨本逐末的智慧,是「大偽」的智慧;有家庭糾紛,才需要所謂的孝慈;國家陷於鍺亂,才需要所謂忠臣。
有字數限制發不完你把Q或郵箱給我我給發過去

㈣ 李宗悟說道德經也是一部厚黑學,這書為什麼呢

厚黑學是李宗吾的作品。因為厚黑學對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很深,影響很大,所以有人寫了薄白學與他對抗,但影響力明顯不及厚黑學。 厚黑學絕非教人臉皮厚心子黑,只是教你認清人性的本來面目。 仁義道德是孔子擋在人性面前的偽裝,而厚黑學就是要把這偽裝揭下來。 仁義道德是教人揚善。善為何要揚?是因為惡之不盡?惡,何以不盡,只因人天性如此。 黑厚學是一把刀。 若人有刀而我無刀,則人易殺我。 若人人有刀,則有刀等於無刀。 你有刀不必殺人,然而必須要有。就像中國有原子彈不一定要放,但必須要有。 教主說,有些天性高的人天生就明白厚黑的道理,只是默默地去用而不說。有些資質差些的雖不明白道理,但做起事來與厚黑隱隱相合。我說,最笨的是我這種,即不明白厚黑的道理,也不懂的隱隱相合。聽了仁義道德那一套就全盤接受。 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好人」,那你一定要讀厚黑學。因為「好人」難做! 話不多說,讀厚黑學並不丟人,彷彿要研究陰謀詭計一樣。因為你既然要讀就說明你不懂得厚黑的道理,既然不懂得厚黑學的道理,又有什麼丟人的呢? 最可怕的是那些深諳厚黑的傢伙,哎,你總會碰到這些厚黑大師的。 最後請記住教主的話,用厚黑謀私利則必敗,又厚黑謀公利則必勝。如果你有能力謀公利,請盡管厚黑吧! (全文手打,尊重勞動。)

㈤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道德經》第十三章(按王弼本)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也下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不妥,請見諒:
世人太重個人榮辱,於一榮一辱間,每每似受驚一般;世人太重一己私利,將這些身外大患,看得跟本我一樣重要。(寵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受寵,而是指榮耀;大患,也有人認為就是指上句的「寵辱」)
什麼叫「寵辱若驚」?無論得到還是失去它們,都好像受到了驚嚇一般,不能淡然處之。其中,榮比辱更為卑下,更容易引起人心的起伏。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名利得失這些大患,是因為我有「私利之身」。如果我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不計較個人得失,那我哪來什麼大患呢!
因此,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貴的人,方可寄之以天下;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志的人,方可托之以天下。(貴以身為天下,即以「以身為天下」為貴,貴作為動詞理解,以……為貴,下句「愛以身為天下」義同)
查看全部4個回答
老子的道德經超值低價,盡在淘寶!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亞馬遜書店,亞馬遜Kindle海量電子書,超低價格!

關注亞馬遜圖書的人也在看
亞馬遜亞馬遜書店,每日精選特價電子書,使用Kindle設備或者下載Kindle App均可閱讀!
北京世紀卓越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當當網上商城書店「當當圖書」百萬圖書,正版低價,快速到家!
「當當圖書網」匯聚百萬本圖書,各類圖書應有盡有,來當當低價任性go!買書當然是當當!
572020-05-05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意思就是: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使人口不辨味射鵰逐鹿,騎馬打獵,使人精神瘋狂金銀珠寶,鑽石瑪瑙,使人犯法背德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首先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裡東張西望. 所以舍棄繁華奢侈,而選取淳厚樸素.
3 瀏覽3352017-03-25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

㈥ 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內容

(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正如柳宗元《種樹郭橐傳》一文中所說;"....順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移栽時,謹細珍視若子,植後聽之任之若棄,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長而已。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則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後者,好煩其令,摧種摧收,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柳宗元記傳其事,囑為官者戒。事自躬親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頻示,有因層層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變其實質者;有因中間滑吏,藉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發揮,裝神弄鬼,殘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煩苛,動多忌諱,民無所措手足者:結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禍焉?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這句話用來表述濫施政令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結果往往與其本意大相徑庭是頗為貼切的。

 上失無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問道:"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並囑曰:"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私意妄為。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也應效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營造了宜於萬物生長的環境,而任萬物自由生發,不替萬物做主宰的作法:盡量不用繁雜的關卡衙門、苛刻的政刑法令來滋擾百姓,不給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機;不用一己或少數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來強奸民意;而是用宏觀調控來營造適宜的環境,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任意自便,休養生息。做到這樣可謂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老子崇尚本真,真誠,反對最高境界的道德含義。本真狀態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羈絆,依天性自然而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黃帝內經》中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認為道不涉及倫理性,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東西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歸真,民抱質朴,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於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這意思都是說,善以道治國者,可聽任人民依其淳樸的天性隨由自便,而不可讓其薰染得智詐奸滑。用智治國,則下亦以智應,惟務穿鑿,不循自然,以致奸詐斯生,上下相欺,國將無寧日。明曉這道理,便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營造一憨厚淳樸的大環境,不以機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為明,與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詐不作,禍亂不起,使復至於大順,此真可謂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無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偽美善者雜糅其間,長此以往,將使人離質尚文,漸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運用手段、利用權勢、操縱輿論、炮製出各種"當然對"和"可惡罪"來蒙蔽人民。魯迅說:"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嚴復評論老子之道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三)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謂至德之時,人皆仁義,故仁義不見,及人君失道,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沖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頹廢,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征暴斂,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朴","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朴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㈦ 道德經的功德利益能跟楞嚴經能相提並論嗎

兩個概念 內容不同的 ············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㈧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在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翻譯出版,是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中國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魯迅更是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觀對現代社會生活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筆者就從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來談談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無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礎
談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書都會將其與「消極避世」相聯系,這是對老子思想的廣泛誤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讀導致對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無為」思想時常被誤讀為不作為,因而老子的人生觀被曲解為消極避世,我們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通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對世界的認識是透徹的,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深邃的。
「無為」在《道德經》中的首次出現是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現老子就開宗明義,說「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法則。第三章又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寫道「無為而無不為」,可見老子的「無為」並不能理解為不為,「無為」的結果是無不治、無不為,而「無不」有兩個意思,「有」和「沒有什麼不」,也就是說「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有為和沒有什麼不能為兩個含義。如何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寫到「聖人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寫「為而不爭」,可見「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妄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為,而是依照規律的自然發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為。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把老子的「無為」解讀為「無意於為,沒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筆者認為這同樣是對老子的誤讀。《道德經》第三章寫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在這里就是一種治國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國家「治」。第二十九章寫「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這里無為是一種做事方式,而「無敗」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則直接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說「無為」是有其好處的,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無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思想非但消極,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積極入世的。
「有無相生」、「無之以為用」、「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無為「思想是老子辯證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體現,做事的時候不一心想著所以達到的目的,心無旁騖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結果,取得好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無為」中自然成就有為的典範。如果說「無為」是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那麼老子處無為之事追求的什麼呢?
二、復歸嬰兒――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張為「無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錢與權力隨之而來,這就是老子的追求嗎?對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做了明確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顯然金錢與權力並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對利益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外在的聲、色、貨、利對人是有害的,無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終,利祿、名聲和權勢必將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誡世人不要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慾望的滿足,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
《道德經》第九章又寫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認為金玉滿堂,並不能夠長久,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給自己留下禍根。貪慕權位利祿得寸進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過多的財富不但不能長久且對人有害,面對利益,我們要努力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至無知無欲,沒有名、物之知,沒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這種樸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無的嬰兒。所以,老子提出「復歸於嬰兒」,像嬰兒一樣保持純潔朴實、恬靜無欲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這不只是老子個人的道德修養之道,也是老子對管理國家提出的治國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來的純朴狀態,內心淳厚無妄念,行為樸素而自然,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巧詐與欺騙,盜賊也就沒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終極歸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以「道」字開篇,「道」也是其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眼,可以說整個《道德經》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字展開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終其一生的追求。那麼,「道」到底是什麼呢。
雖然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但是在後面的篇幅里還是為我們竭盡所能的對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它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也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存在萬物之中又是萬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體,即不可捉摸又有跡可循,老子把道總結為:「玄之又玄,眾秒之門」,道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洞悉宇宙天地萬物變化奧妙的門徑。
道如此高深、玄妙,對道的具體運用老子也舉例作了具體說明,《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第三十七章寫道:「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為政為民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他,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那麼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詞在《道德經》第十七章就已經出現,「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在這里是形容詞,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樣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純然自然,本來如此。道衍生萬物而任其自然發展,並不對萬物妄作干涉,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無為」。而正是這種「無為」,使得萬物蓬勃生長,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學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為天下貴」、「為百穀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卻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而是整個生命過程。見素抱朴、處無為之事,與道法一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道長久,不生不滅,將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種超越物質而在精神意義上的追求。「道乃久,沒身不殆」,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許啟彬.《道德經》的生命倫理精神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

㈨ 道德經有些思想是消極無為的。

不是"有些",而是"主要"。道家以"無"為思想核心的這一套人生哲學,不但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純粹哲學思辨,而且含藏拯救世道人心的政治社會功用。觀諸漢初"與民休息"政策與歷代士人"儒道互補"處世態度可知。儒家之積極有為猶如太陽,道家之消極無為猶如太陰,一陰一陽之謂道,乃我華族祖先智慧之造福子孫後代者也。道家之消極無為,亦人生之所需也。不可不知。

㈩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們現在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和啟示

1.首先體現在認知觀方面。
認知是指通過心理活動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道德經》提供了大量的樸素的辯證認知方式與內容,例如《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義稱「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意義上可以說任何東西不能阻礙認知的寬闊性。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經》可以以究其意義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於《道德經》中以辯證方式說明處世認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貴富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道德經》所提供的認知方式不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內容都關聯於人生社會,的確應值得大學生們思考與借鑒。
2.其次體現在價值觀方面。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經》上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會對個人利益的強調與關注,固有其合理之處,但自私心會不會因此而助長,實在難以預料。大學生應該根據其意義調節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眾而不爭。「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就是告誡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謀私利,就可以萬事無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適可而止,就能避免災難。道德經在涉及人生價值提出了無私、簡朴、知足等等多種觀念應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3.再次體現在人際觀方面。
人際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稱為為人處世。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於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喜歡和舒服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驗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從「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極大的迷惑。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道德經》上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謂聖人,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以身體上好的德行來教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塗,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之所在.

熱點內容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
行政法控權理論 發布:2025-01-21 10:01:33 瀏覽:74
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1-21 09:59:22 瀏覽:917
宅基地清理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9:43:54 瀏覽:560
皮城執法官上單怎麼打 發布:2025-01-21 09:41:47 瀏覽:663
律師營業執照 發布:2025-01-21 09:12:45 瀏覽:619
婚姻法一妻二夫 發布:2025-01-21 08:23:50 瀏覽:25
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7:56:14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