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法治的認識
A. 大學生對法律觀的認識
我是一名一畢業的大學生,讓我來談談吧。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1.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以法治國的客觀要求
法治社會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現代法治社會的根本特徵是法律權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權威的確立,必須以良好的法律意識作為前提和基礎。法律只有贏得全社會普遍的心理認同,才會化為人們的內心自覺。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可見,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至少應具備兩個因素: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普遍的服從,也即完備的法律制度和積極的守法精神。如果沒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麼,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無法促成一個國家法治精神的形成。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 「法治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從精神層面上講,它還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視『法』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這種觀念與意識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信仰,並支配著社會主體的行為時,法治才能實現」。〔2〕
2. 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市場經濟是法治化的經濟,經濟活動的主體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它以利益為取向,要求的不是「重義輕利」的道德觀,而是以義為鏡、合法取利的法治觀。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必然要求大學生對公平、公開、競爭等主體精神的認同,及由此決定的對法治精神的呼喚。市場經濟的抉擇預示著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由道德本位向法治本位轉型。與之相適應,現代高校德育在內容、形式和對象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單純的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到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意識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德育。為此,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時代的這一要求,把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放到一個相當重要、相當突出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突出其應有的地位。
3. 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傳統道德教育獲得有力支持的重要保障
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這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優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極大的傳承的價值意義。不僅不能放棄,而應與時俱進,繼續堅持並發揚光大。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及社會利益分配的市場化,一方面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容易誘發人們的貪欲,加之,傳統的道德規范因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而使之呈現出了弱化的趨勢。當代大學生道德認識和行為背離現象增多的事實表明,僅僅依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無法適應客觀現實的需要。為有效地規范他們的行為,必須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傳統精神由此獲得新的力量的支撐。
4.法律意識的培養是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社會的維權角度來看,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其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學生唯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才會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法律所禁止的,什麼是法律所要求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如何通過法定程序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對外交往日漸加強,可以預見,中國的未來將不可避免地更加緊密地與世界連為一體,這種新形勢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尚需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唯有如此,才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
當前,我國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比較感興趣,且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現行的高校《法律基礎》課時有限,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加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受專業的局限,對專業教的法律知識難以深入把握,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歷史及現實造成了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不高的狀況,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與社會接觸中出現許多法律盲點。
B. 大學生怎樣理解法治
一、 樹立依法治國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大學生必須不斷 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 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二、 樹立執法為民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理論 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為大學生搞好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學習工作中真正做到以 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三、 樹立公平正義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是 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 大學生必須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學會堅持合 法合理原則、平等對 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 義。四、 樹立服務大局的觀念。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要求當代大學生, 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 立足本職, 全面正確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 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 法治環境。五、 樹立黨的領導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 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 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 學會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 人。
C. 大學生加強法制觀念的重要性
大學生加強法制觀念的重要性有以下兩點:
1、大學生肩負時代使命,在促進社會民主和文明法治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接受法律教育,樹立法治觀念,不僅有利於傳承和弘揚法律精神,而且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大學生是參與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在具備自身過硬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牢固的法律知識。這樣一來大學生既能在市場交易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又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經濟活動,更好地適應和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3)大學生對法治的認識擴展閱讀:
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路徑:
國外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展開比較早,也比較嚴格,對我國的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法治教育在法治觀念養成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於教育角度,建議通過以下路徑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
一、「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樹立。
首先,加強大學生對法治運行基本理論與實務的理解。一方面增加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生法治教育應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運行理論與實務於一體,幫助大學生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其次,加強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方式的訓練。大學生法治思維教育注重以下三個維度的培養:以規則意識為核心、以合法性意識為基礎的思維;以權利意識為中心、以責任意識為條件的思維;以程序意識為重點、以證據意識為依託的思維。
最後,改革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評估方式。針對現實問題,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評估方式應作出合理的調整,鞏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目標和理念。
二、「三個並重」教育機制的構建。
首先,創新靈活性、多樣化並重的法治教育模式。多樣化的法治教育模式需要拓展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法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時事熱點,運用多媒體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學習興趣,幫助大學生更快理解法治理論知識。
其次,遵循科學性、層次性並重的法治教育規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取決於教育內容的科學性以及大學生這一主體的接納性,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設置上要探討這兩者間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結合、協同一致。
法治教育是從簡單的普法教育逐漸向深層次的思維訓練、行為養成過渡的,具有循序漸進的規律。不僅要在大學的各個階段根據大學生不同的特徵和需求適時調整法治教育目標和內容,而且還應加強大、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聯動與配合。
最後,建構互動性、參與性並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良好習慣,高校理應從「教師中心論」的舊模式轉變為堅持「大學生主體性」原則的新模式。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起「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為准則。
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做好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風尚;高校對於大學生的規范效果將會起到最為明顯的作用,高校應當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制度規范,通過社團活動、科創活動、教學活動鼓勵大學生守法用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制和引導,讓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目標。
D.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E. 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回國家、管答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大學生們要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樹立法律意識,維護法律權威,還可以積極參與宣傳普法活動,參與社會法律實踐活動,閱讀法理書籍,學習法學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並樹立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理念和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維護權利的意識。
F. 談談大學生對法律信仰的認識
淺談法律信仰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自晚清沈家本修律,歷經民國「六法」體系,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甲子之際,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了體系完備的法律制度。但我們必須承認,在當代中國法律不僅沒有被普遍認同,反而成為了社會公眾的嘲弄的對象,甚至走向對立。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前的雕塑被拆除,源於公眾對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說,在我們心中都有這個疑問,在當代中國法律有多大的作用? 一、什麼是法律信仰 馮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導論》一書中,為信仰的內涵做了如下解釋:它是人類意識對客觀世界及自身生命過程的反映,是人類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溝通與融合的願望與努力。它既包括由意識所形成的帶有價值參數的有關宇宙、社會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觀念和知識,以及由這些觀念的偶像所構成的信仰對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態度和信仰行為。具體到法律信仰,似乎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在對社會法的現象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油然而生一種神聖體驗,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識等各種心理因素的有機的綜合體,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是主體關於法的主觀心理狀
況的上乘境界。 二、為什麼培養法律信仰 1、從歷史角度看,培養法律信仰具有應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產生並非是現代才興起的產物,早在古希臘羅馬的時期,就有了這一概念的雛形,隨後經歷了西方的各種宏揚法的正義的精神文化建設將其定形,如十二世紀中葉的羅馬法復興運動以及後來的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派和啟蒙思想家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羅馬法基本精神的運動。應該說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不管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學家們,還是西方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家和啟蒙思想家,都是致力於培養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視「信仰」的權威。然而,培養對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對此,筆者將結合歷史作如下的闡述: 第一,在古希臘羅馬的時期,思維敏捷的法學家把法律提到倫理性的高度加以贊揚,認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藝術」;同時,他們十分重視從社會文化倫理角度解讀法的精神本質,將其看成是深藏在實定法之後的最高價值主體,從而確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並有利地保護了當時城邦自由民從事商品經濟的活動。不容置疑,法學家們對法律的崇高追求並達到適應當時經濟狀況的需要,很大程度激發了當時城邦人民對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對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這種信仰的產生,無疑促成了當時城邦社會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羅馬城邦國家告別原始共同體的人治模式,進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歷史進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到後來的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派和啟蒙思想家所發起的許多運動中,以各種形式來(絕大多數是以法律
的形式)提倡個性自由和解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反對和廢除封建等級和特權觀念等等,這一切無疑為後來的資產階級的法治國理論奠定了基礎。即使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等發起的以「信仰得救」信條的宗教改革運動,培育和傳播了馬克斯。韋伯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教倫理精神,這一精神高揚了「信仰」的權威和價值,因而這一信仰理念,又使廣大宗教徒從等級森嚴的教會制度的統治中解脫出來,而自願在當時已成為社會權威的象徵-法律的支配下,即在信仰法律的觀念的支配下積極投身於政治經濟活動,這促成了西方國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從而進一步為近現代的資本主義法治戰略的實施和實現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總之,縱觀古希臘羅馬和西方國家的法治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公眾的法律信仰的培養對於其法治化的形成,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養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國法治精神的形成,從而達到一國法治化狀態的確立。現在,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一方面需要自己的不斷摸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從其他法治國家中吸取經驗。而上述的古希臘羅馬和西方對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念正是我們所可以借鑒的,這對於我國法治國家的構築是不無裨益的。 2、培養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內在需要。 「法治應當優於人治」,這已
G.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大學生如何樹立法治觀念的理解
法治中國的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維護法律權威,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關系,逐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培養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很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養成依法辦事習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治思維方式。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調整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涉及的專門領域和專業問題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門專業學科,因此,了解並掌握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
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現在,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一是參與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
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大學生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沖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糾紛就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同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二、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要深刻認識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尊重法律權威是其法定義務和必背素質。就大學生而言,作為一個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權威方面加強砥礪,在學習和生活積極作為,養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質,努力成為尊重法律權威、信仰憲法法律的先鋒。
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遵守法律。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處理問題、作出決定是,要先問問在法律上「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否合法可行。在處理守法和違法的關系是,要防微杜漸,防止因小失大。在面臨選擇的重大關頭,要依法冷靜權衡,防止頭腦發熱或心存僥幸而鑄成大錯。
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一切依據法律和事實作出的決定,真心接受與認可,自覺予以執行。如,對學校依據法律和校紀校規作出的各種獎懲決定,要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尊重法律權威的習慣。
維護法律。大學生應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對違法犯罪行為,要敢於揭露、敢於抵制;堅決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消除袖手旁觀、畏懼不前的恐懼心理,抵制遇事迴避、私下了之的懼法現象。對於大學生及社會其他公民來說,幫扶弱智、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要遵法守規、抑惡揚善,做新時代的護法使者。
H. 大學生對法律教育的認識
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占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曾主持過一項調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個社會刑事犯罪中約佔33%,其中大學生犯罪約佔1%;「文革」期間,青少年犯罪開始增多,佔到了整個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學生犯罪佔2.5%;而近幾年,青少年犯罪佔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而且犯罪類型向智能化、多樣化發展,同社會犯罪比,其涉罪范圍、性質及危害沒有質的區別。數據顯示:「象牙塔」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包括法律意識狀況令人憂慮。
1、溫州高教園區2007年在校大學生生法律意識狀況調查。
2007年,筆者對溫州高教園區三所高校04、05和06三個年級共580多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其結果顯示:
(1)法律知識的來源及對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34.23%的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於學校的教育,45.34%的學生法律知識來源於電視和報紙,受家庭影響及其他來源的佔20.43%。自己認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識且能靈活運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生佔22.5%,77.5%的學生認為自己法律知識不足或不能靈活運用。78.6%的學生認為需要學習或深入學習法律知識,13.8%的人認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學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約1/3的學生認為造成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為法律教育活動的局限性,1/2的學生認為社會的不良風氣及貧富懸殊是主要原因。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法律知識缺乏,學校系統的法律知識教育不足,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
(2)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參加勤工儉學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佔62%,無意向的人佔38%;被騙或被盜、被搶時選擇向公安機關或學校保衛處報案的佔87%,不報告的佔13%;認為報案沒用或司法機關不能提供有效保護的人佔15.2%。遇到不法行為時,男生選擇漠不關心的比例佔到10%左右,女生比例佔6%。
(3)對法律的信任度和對當前法治的整體現狀的滿意度
對法律保持信任的學生佔35%,認為法律會越來越完善的學生佔31.2%,而認為法律不如權利有用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工具的佔33.8%。對「法院做出公正判決有信心」者佔26.4%,對「當前整體法治環境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達69.8%。這一方面說明作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還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敗現象仍然暢通無阻;另一方面這種消極的法律意識也會嚴重地影響到公民法律信仰確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終建立,表現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於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法治環境和氛圍。
2、調查結果分析。
由於大學生法律意識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的復雜系統,要精確全面地概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現狀並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結合調查結果,對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所存在的問題作一個粗淺的概括:
(1)大學生缺乏從總體上准確理解和把握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現代法治是以民主為基礎,以保障人權為核心,與傳統的法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視法為工具與目的的統一,並更加強調法的目的價值,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存在著一種傳統意義上將法作為統治工具的法律觀。譬如,他們也認可「法治」反對「人治」,但受到傳統人治觀念和現實中一些「權大於法」現象的影響,往往認為法律只具有工具價值而非目的價值;他們也認可民主反對專制,但受到中國現實國情的制約,往往認為法制只存在於民主制度而專制制度下就沒有法制,沒有認識到法制既可以與專制相結合,也可以與民主相結合,而只有以民主為社會基礎的法制模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識,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識
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大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只處於初級的感性階段,正是因為缺乏系統的法學理論學習,使得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處於對法律本質認知的啟蒙狀態。比如,多數學生都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但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內容卻知之甚少,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都是實行憲政的國家,若不能將憲法提到憲政的高度加以認識,在論及憲法內容時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權利以及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等諸如此類的關鍵問題,則是缺乏現代法治意識和憲政意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