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徐大椿道德經陰符經注

徐大椿道德經陰符經注

發布時間: 2022-03-29 21:37:39

道德經、周易、陰符經。這三本部書哪本最厲害

你能讀懂的,領悟透徹,運用自如,每一本都厲害!

⑵ 誰能幫我翻譯太公陰符上中下全篇

正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埋。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愚,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陰符經注序
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丹經子書,俱謂陰符經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於唐虞夏商,或者黃帝撰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後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經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聖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妙旨。予於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台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釋數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⑶ 陰符經全文

原文:

《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譯文:

看上天運行的軌跡,做上天賦予的使命,(萬事萬物的奧妙)就盡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看見的人會昌盛。五行在心中體會,施行合天的行動。這樣,宇宙雖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來一掌中),千變萬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為一小天地)。

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卻是詐偽。所以要以上天之道來定人心。上天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龍蛇飛騰;人體內若出現五行相剋,就能使小天地顛倒。倘若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時發生五行相剋,就能使各種變化穩定下來。

人性雖有巧有拙,卻可以隱藏起來。九竅是否沾惹外邪,關鍵在於耳、目、口三竅之動靜。三竅動則猶如木頭著火,災禍發生必被攻克;如x有姦邪,時間一到必致潰亡。懂得如此修煉,稱為聖人。

生死循環,道的理論。萬物順應天地之規律而自然生長;人利用萬物而富足;萬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各得其宜,那麼它們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說:休養要遵循時令,身體才會得到調理;行動要把握時機,萬物才會變得安定。

人們只懂得「盜」的神妙莫測而以為神(世人只知偷盜不被查覺,謂之『神』),卻不知「盜」不神妙莫測才是最神妙莫測的(卻不知順天地、萬物之規律而公開盜之,方為『神』)。要知道,太陽與月亮各有規律,大與小都有定規,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會有大功產生,才會有神明護佑。

這些「盜」的機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見、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會躬行(能順應自然);無悟性的人得到它,卻會喪命(因違法偷盜)。

眼盲者善長聽,耳聾者善長看。(因此,如果能)斷絕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會增強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斷絕耳、目、口(勿聽、勿視、勿言),就會增強萬倍之能力。

心因萬物而躁生,因萬物而寂滅,關鍵在於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無聲無言),(因)而能產生大恩德;(而)響雷暴風(指外物)只會使萬物發生騷動。

至樂在於知足,至靜在於無私。上天因無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於萬物)。統攝的法式在於調和其氣。

生為死之根源,死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則為智慧,我卻以遵循時令、洞悉外物為聰明;俗人以欺詐為智慧,我卻不以欺詐為聰明;俗人以奇異為智慧,我卻不以奇異為聰明。所以說:(以欺詐與奇異行事,)如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為靜,所以能生天地萬物。天地的運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陰陽相勝。陰陽相勝相生,則變化和諧。

所以,聖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因而制訂了各種法則。然而,至靜之道是樂律和歷法所不能契合的。於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產生了各種象徵,是以八種卦象為本,並貫以六十甲子,來演化種種玄機的。這樣一來,陰陽循環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蘊涵於各種象徵之中了。」

(3)徐大椿道德經陰符經注擴展閱讀

關於《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經文很短,共有400餘字;但據一般說,從「觀天之道」起,至「我以時物文理哲」為止,是它的原文,僅300餘字,所以《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

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以下100餘字,說是後人增補,但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來即已經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陰符經》時,即非常贊賞其中的「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幾句話,他說:「四句說得極妙」。又說:「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說:這一段最早見於柳公權書《陰符》(《宣和書譜》有唐柳公權書《陰符經》),如《黃帝陰符經註解》引高氏《緯略》說:「蔡端明雲:柳書《陰符經》之最精者,善藏筆鋒」。那麼,應當更早了。至於它究竟是多少字?因為各家傳本不同,我們也不能肯定。

它的內容,各家看法並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認為它是談道家修養方法的書,但其中又有談「道」和談「丹」之分;有的認為它是縱橫家的書,所談都是權謀術數;也有人認為它是兵家的書。比較來說,以第一種看法為多,因為在《陰符經》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說出「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它的宗旨所在,是說道家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並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長生久視的自主之權。

宋代的學者,像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他們都很喜歡《陰符經》,對這一部書十分推重。但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如黃震說:「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

又說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

⑷ 劉一明的著述

劉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闡微》、《孔易闡真》《陰符經注》《道德經會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國初年匯刻成冊,稱為《道書十二種》。
劉一明是清代著名內丹家,精研易理與丹道,著有《周易闡真》、《參 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針》等多種著作。他在醉心於丹道的同時,「猶不忘情於 醫道」,還著有《眼科啟蒙》、《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症治》等醫書。劉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製丹葯,以醫葯濟人。《會心集》卷下就載有一則《眼葯方》,並雲:「若知自己痛與癢,急求明師問端詳。先積法財買葯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遲速合度數,進退止足定柔剛。靈葯成就隨手效 ,立竿見影不荒唐。」
《道書十二種》為清乾嘉時龍門派道士劉一明所撰之道教叢書。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刊本;民國二年(1913)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書局石印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據常郡護國庵本,並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補缺,於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針》,收書十二種,後收書增加,但仍沿襲此名。現共收書十七種。劉一明所作之書,除《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匯集在此叢書內。
《眼科啟蒙》是在明代眼科專著《審視瑤函》的基礎上,按照「刪繁為簡,集亂為整,可錄者錄之,不可錄者去之」的原則整理而成,堪稱眼病論治的佳作;《經驗奇方》是一部病症與方葯相結合的內外、婦兒科的綜合性專著;《經驗錄方》是對前代名醫醫方的具體應用與創新,大都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至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劉一明內外丹並重,善於利用外丹技術、設備來制備醫用丹葯,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醫學思想,有助於促進傳統制葯學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劉 一明還將醫家區分為神醫與人醫兩種類型:醫有神醫,有人醫。神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後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葯三品,除歷劫病根 ,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里施功。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 、抱朴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聖賢,皆有實學,先治已而後治人。所以葯到病除, 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醫者,後天之學,全在五臟上用功夫,草術上 用心思。雖明的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的應生之人,醫不得應死之人;醫得後起病, 醫不得根本之病;復得後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無形之病。如促 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舍己從人, 顧外失內。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也。爾近日醫道,不知神醫之道乎? 抑人醫之道乎? 果是神醫之道,則治己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人我共濟,遂心運用,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劉一明從道教內丹術的角度將醫家區分為神醫和人醫,認為神醫乃先天之學,能培養先天元氣,既能治己又能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而人醫則是後天之學,只有五臟上用功夫,以草木葯去邪除疾,不能治己專治他人。這是一種典型的道教 醫學觀,反映了清代道教內丹術與傳統醫學融通的特色。

⑸ 有誰研究過陰符經,怎樣看待它與道德經的關系

陰符經 作者:黃帝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子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陰符經》與《道德經》齊名為道家雙璧,它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謀之士,對它十分重視。

陰符經中有道家的養生之道,有富國安民之法,有強兵戰勝之術,有明哲處世之方。
大家可知,相傳古代有一名隱士姓王,名栩,隱居於扶風池陽,潁川陽城,人稱鬼穀子。他是一位縱橫家,軍事家,謀略家,據說他用陰符經,調教了古時四大名家,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二個政治家二個軍事家)。
《陰符經》它不僅適用於養生,還適用於治國和治軍,能掌握這些規律和運動法則,就能在現實社會中自由發揮。並為我所用。

⑹ 有哪本《道德經》釋義的書好.、誰寫的,求推薦

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老子》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連載狀態。
90後酷說老子。
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儒學、基督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
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
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時候感覺痛快淋漓,豁然開朗。
有一篇是:為什麼「吃肉」「殺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們對佛家和道家的誤會一直太多了。
他的學識遠遠勝過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傅佩榮的《老子新解》。
我相信你讀了以後,也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⑺ 《陰符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陰符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典範,是道學中一部重要典範。此書作者不詳,偽托為軒轅黃帝所作,故名《黃帝陰符經》,歷代名家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對此均頗有深研集注。有將此書列入兵家類,也有列入道家類,歷來對其注釋有上百種之多,各言其是,從諸多名家之研,注釋之多,可見其在中華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響之大。《陰符經》全文四百四十八字,包羅廣大,含意豐富。歷代學者認為《陰符經》與儒道有密切關系,清朝名醫徐大椿曾說:「陰符贊易之書也。」即《陰符經》是有助於對《周易》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說的「贊易之書」,而是一把金鑰匙。此經與易道廣大處差不多,包含有極廣極深的哲理,歷代人們認為它「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按所需將其用於政治、軍事、治國、修身、處世、養生及練功、練丹等等。

關於陰符之名,諸家解說相同無異,楊文會在《陰符經發隱》中說:「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符者即合也,故有符合之說。鍾離真人曰:「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而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大道之高卑,即陰陽終始之期而知大道之前後。」明代著名學者呂坤在《陰符經注》中說:「《陰符經》天載之玄秘,三教之心傳也。《易傳》、《道德》、《清靜》三經皆從此出。……,陰而符之天下,天地也,聖人也;陰而符之身,仙也,佛也;不符,養陰之道也;符,用陰之道也。天道體陰而用陽,故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可見《黃帝陰符經》中心思想是告誡人們遵從天運自然造化之道,法於陰陽消長、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剋制化之機,在修練身心、理政、治國、統兵等等諸方面行藏舉止都要密吻道數、人天合一。《陰符經》與八卦甲子相表裡,相符合,互為發明。全書自始至終暗喻「陽符」二字之義。首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提醒人們,隨時順應天地自然之道,觀天而後行,法於陰陰,消息盈虛,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如此才符合至靜之道之意蘊。告誡世人明辨制化的生殺之機,恬淡世情,心神專一,歸根復命,時時謹防天之五賊(天既生人,亦能殺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五運陰陽之氣四時循環,迭為消長,生、長、斂、藏循環圈,生殺萬物者也。春夏為生,秋冬為殺;陽主生,陰主殺。殺即賊也。五氣殺人,故名五賊)侵害人體。故要恬淡虛無,抱元守一,如此才能洞察五運陰陽之奧秘,偷奪天之五氣,所謂見之者昌也。天地人(萬物)之間,永遠處於一種互為吐納交換的動態平衡之中,這種吐納交換即「盜」之意蘊。「盜」者,暗行、竊取之謂也,所謂福來而不覺,禍發而不知。所以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即宜,三才既安。」人們只要虛懷若谷,以靜觀動,遵循「八卦甲子」天運規律,行藏舉止皆符「諸仁」、「諸用」,則道之佑我,觀、執由我了。

《陰符經》一經問世,廣流傳。呂坤評價說:「其言洞察精微,極天人之蘊奧。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唐李荃在驪山逢一老母,與他坐樹下解《陰符》元義,最後告誡其:「《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愚智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聖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智人學之得其術,小人學之受其殃。識分不同也。」並誡其:「此書又名《黃帝天機之書》,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痴、瘋癇狂誑者,並不得聞。如傳同好,必清齋三日,不擇卑幼,但有本者為師。不得以富貴為重,貪賤為輕,違者奪二十紀。」從上述大家應知道《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及古人對學習此書、傳授此書的要求了。我們在研究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了一定境界後,若要想再上一個高度是不得不讀此書的,尤其習《易經》研易學者更需要學習此書,以深入認識、掌握、運用自然法則,進入人天合一,達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測之謂神」的境地。先秦文化文簡意駭,難懂,而先秦以前的則更是難弄明白了,今人學習起來就更困難了。好在歷史名家對此書注釋不下百餘,一般將這不長經書分成上中下三篇來解說,更有將其分為道、法、術三個章篇來演釋的。版本繁多,各有千秋。選用的是當今陝西婁關台任法融道長所注的版本。其在書首先擬文介紹了「《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後,將全經分成三章來解釋,這三章是:「一、神仙抱一守道章; 二、富國安民演法章 ;三、強兵戰勝演術章。」我們安排每章分二次連載,加上本次的「《黃帝陰符經》基本思想」一文共七次連載完畢。

若能夠知道,更能夠閱讀中華文化之經典的人都是有緣者,我們是在弘法,《易魂》弘揚的是天地自然道法,教給大家的是知天曉地(萬物)的天機大法,能領會能掌握多少是大家的先天天份、後天修為及自身努力。希望大家能認識到,認真領悟它,都為有緣者。

⑻ 求鬼穀子《陰符經》解釋

愚以為這是迄今最好的注釋。
不過,需要點古文知識。
祝你如願!

目錄[隱藏]

簡介
正文
陰符經注序
陰符經註解跋
上篇
中篇
下篇

[編輯本段]簡介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洛陽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編輯本段]正文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富 國 安 民 演 法 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強 兵 戰 勝 演 術 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編輯本段]陰符經注序
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丹經子書,俱謂陰符經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於唐虞夏商,或者黃帝撰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後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經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聖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妙旨。予於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台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釋數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 棲雲山 素樸散人悟元子 劉一明 敘於 自在窩中
[編輯本段]陰符經註解跋
陰符經者,黃帝演道書也。而談兵之家,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人事進退存亡之因,即緇黃之流,淺窺聖經,謬為註疏者亦不少,不幾誤璞為鼠,以青作黃乎?我悟元老師,造性命之精,證天人之奧,體古聖覺世之婆心,思發其覆,憫後學窮理而無門,詳為之解,掃諸說之悖謬,詮陰符之肯綮,其中盡性至命之學,有為無為之理,靡不詳明且備,將數千年埋沒之陰符,至今原旨畢露,而無余蘊矣。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仆則曰:聖經之精,聖道之微,盡矣。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 受業門人 王附青 雲峰甫 沐手敬題 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 張陽全 校閱
悟元子 劉一明 注
後學 陶鑄靈 重刊
陰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見,莫能知,而己獨見獨知之謂;符者,契也,兩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謂;經者,徑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經久不易之謂。陰符經即神明暗運,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則人與天合,一動一靜,皆是天機,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無非申明陰符經三字,會得陰符經三字,則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編輯本段]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觀能執耳。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迴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專心致志之為執,身體力行之為執,愈久愈力之為執,無過不及之為執,始終如一之為執。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聖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後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見之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惟大聖人觀天道,執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生,故天之殺機一發,則周而復始,而星宿移轉,斗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則剝極而復,龍蛇起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痴。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後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葯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並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後天五行所拘者,非聖人其誰與歸?
[編輯本段]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復始,循環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人即見景生情,恣情縱欲,耗散神氣,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盜耳;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大修行人,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之,並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並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氣長存,萬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須要不先不後,不將不迎,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坎來則離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陽復以陰接之,大要不失其時,不錯其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食時則後天之氣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復,萬化俱安,可以延年。時也機也,難言也。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苟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烏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古今學人,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相,千奇百怪,到老無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為後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後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輪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焉;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以其聖道無形無象焉。如日月雖高,而有度數可推,日則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見;月則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大為陽,小為陰,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大往小來,小往大來,陰陽循環,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陰陽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時辰內,采鴻蒙未判之氣,以為丹母,奪天地虧盈之數,以為命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聖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盜機也,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天下烏得而見,烏得而知?如其能見能知,安能盜之?此其所以為聖,此其所以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賢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後,不肯泄漏圭角,固窮而如無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嘗滋味,自滿自足,又不自重性命,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適以自造罪過,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編輯本段]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善於聽,非善聽也,以目無所見,而神藏於耳,故其聽也聰;聾者善於視,非善視也,以耳無所聞,而氣運於目,故其視也明。即此二者以觀,閉目而耳聰,塞耳而目明,況伏先天之氣,舍假修真,存誠去妄者,何患不能長生乎?清靜經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絕此利之一源,則萬有皆空,諸慮俱息,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誠去妄,朝乾夕惕,晝夜殷勤,十二時中,無有間斷,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蓋師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與人規矩,而不能使人巧;絕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師力焉得而及之?至聖雲: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節妙諦。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門戶。本來真心,空空洞洞,無我無人無物,與太虛同體,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後天肉團之心耳。心不可見,因物而見,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蓋目有所見,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機,實在目也。人能返觀內照,外物無由而受,生死從何而來?古人雲:滅眥可以卻老,此至言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至高而萬物至卑,天與物相遠,似乎無恩於物矣。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天之氣鼓而成雷,噓而成風,迅雷震之而萬物發生,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發生榮旺,萬物皆蠢然無知,出於自然,此無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樂者,萬物難屈,無拘無束,性常有餘;至靜者,萬物難移,無貪無愛,性常廉潔。樂者無心於余而自余,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無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道行於無象,運於無形,為物不貳,其至私與。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奧妙,其一氣流行,禽制萬物乎?禽者,擒也,統攝之謂;制者,造作之謂;言統攝萬物,製造萬物,在乎一氣也。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制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氣流行,循環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氣。上下運用一氣,上為陽,下為陰。陽者,生也,恩也;陰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為根,死以生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裡求生,則長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尋恩,則有恩而無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環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為聖矣。我則謂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見可知,未足為天地之聖。若夫時物之文理,無象無形,乃神運之道,藏之於內者,不可見,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蓋物有時而生,有時而死。當生之時,時生之,不得不生;當死之時,時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時運之,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觀於物之生死有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故古來修真上聖,當有作之時,黜聰毀智,韜明養晦,斡天關,回斗柄,采葯物於恍惚杳冥之鄉,行火候於無識無知之地,委志虛無,神明默運,雖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奧妙,或以愚度聖人,彼豈知良賈深藏,若虛而實有,不愚之運用乎?當無為之時,和光同塵,積功修德,極往知來,一叩百應,神通廣大,智慧無邊,而人或以奇期聖人,彼豈知真常應物,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聖人不愚,亦如時物文理之哲,聖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聖。聖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人之慳貪恩愛,如水淵也;酒色財氣,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聖功性命之學,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然靜者動之基,靜極而動,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潤漸入之謂,亦自然之義。惟其浸潤自然,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陰陽勝。動為陽,靜為陰,動極而靜,靜極而動,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推,四時成序,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蓋以自然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者也。惟與天地合德,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製變通,與天地同功用。何則?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無兼該,虛實並應者也。故以言其無,則虛空一氣,無聲無臭,其為道也至靜,靜至於至,雖律歷之氣數,有所不能契。夫律歷能契有形,不能契無形,至靜則無形矣,律歷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則造化不測,包羅一切,其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謂神器。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萬象森羅,八卦相湯,甲子循環,神之伸機,鬼之屈藏,無不盡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者是也。靜道者,無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其始也;有欲以觀其竅者,即觀其母也。非有不能成無,非觀竅難以觀妙。觀妙之道,萬有皆空,無作無為;觀竅之道,陰陽變化,有修有證。聖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觀天道,執天行,從後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陰養陽,以陽化陰,陽健陰順,陰陽混合,由觀竅而至觀妙,由神器而入至靜,由勉強而抵自然,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要知此術非尋常之術,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乃轉璇璣、脫生死之術。昔黃帝修之,而乘龍上天;張葛許修之,而超凡入聖;以至拔宅者八百,飛升者三千,無非由此道而成之。吁!陰符經三百餘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開萬世修真之路,天機大露,後世丹經子書,雖譬喻千般,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有志者若見此經,誠心敬閱,求師一訣,倘能直下承當,大悟大徹,勤而行之,以應八百之讖,有何不可?

⑼ 求黃帝陰符經解釋

[編輯本段]黃帝陰符經通釋
黃帝陰符經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通釋經源
少寶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雲:「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手灰滅。 ————《黃帝陰符經疏 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驪山老母之言「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歷代經注者有: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醫徐大椿曰:「陰符贊易之書也。」
經譽:「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
《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
楊文會《陰符經發隱》曰:「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略補註:黃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統五行,帝以先萬物,調合萬有,誠乎中庸也。
吾文所謂『通釋』者,黜其定相,得其綱常也。
黜相綱常
上篇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略釋]:
觀天之道,蘋果落地矣;天行健,執天之行乃同之也。盡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統貫全經矣。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此處單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間,獨泥於地故。
另,天有五氣,地成四時;四時著形,五氣神神;神氣通暢,形隨以遷矣,物物不物於物者也。況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略釋]:
先賢所註:五賊者,在道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味、利、反、怨與小大。推而廣之,萬象之定盡於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此知之五賊之生,本自有也,自居、執、住、止,毀天常故成五賊。若不有者,何出五賊?!是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謂見之者,即非見之者,絕之而已矣。
百方經教,虛廣故也,故仲尼雲:「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筌注
[原文]: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略釋]:
此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法天象地以盡行也。
五賊在心,非心、非非心則天下無賊。
施行於天,天行健,以執有故,壞天常。然以五賊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於天,故謂五賊施行亦本諸天。是同出而異德也,玄玄歸根復命,反運五賊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數之運。雙手者,左象右數。艮為手,《通書》以艮終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數萬有之先也。
身於兩手之間,是其中也。一身合雙手以象『三』,三生萬物故曰『萬化生乎身』。單言身,乃明中軸為運之旨也。
此則窮究之,化賊為仁備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釋]:
此言於天道與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為仁。
人心,機也。機者,萬有樞紐。生化運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略釋]:
所謂殺機,反常也。所謂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謂反常;是無常之本體也。
有生必有殺,有殺者其生亦微明矣。見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發,順天應命以行。萬化定基,奠基以出萬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釋]: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殺道之常也,非所當執,伏藏以歸。此以世人知有用之為用,不知無用之為用故。
[原文]: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略釋]:
九竅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聽妙音、目欲觀妙色、口欲嘗妙味。先賢以三要為神、心、志者,乃窮其根也。
動者,命之行也。靜者,命之歸也。
非動、非非動之體,盡拙此動靜,故謂可以之動靜。執動者棄靜,執靜者棄動,均背於大道,故謂邪宗。入無極之真,運此動靜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略釋]:
火生於木,克於木;奸生於國,害於國;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與焉。
禍與時,無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時禍何嘗害吾?!
此則知幽明故,防微杜漸,斯遠害矣。
[原文]: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略釋]: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無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略釋]:
上篇以『執天之行』為則,不以理勝。中篇此以『順天理,滅人慾』也。軌輒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略釋]:
理曰:恩生於害,害於恩。
言盜者,失道廢德故。失道故,必以『順天理,滅人慾』成之;成之終,當明本也,故立盜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盜,直達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萬物賴天地而成,待於天地,自受天地所盜也。人賴萬物以養,待於萬物,自受萬物所盜也。萬物賴人以化,待於人,自受人之盜也。
本自恩,害於恩,明之者,兩得。故謂世間教化德山棒、臨濟喝最親。
三盜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賴故,盜不稱謂盜,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略釋]:
『四時,五氣』言之於此矣。
時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顧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時順成,五氣朝元,開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略釋]:
神神之謂,乃以知無用、無為之貴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數、有定,知幽明故。實為虛,虛為實;安時處順,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數者,知機宜也。《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莫能見、知者,棄自能之執,不以知、見故,信之、法則之可矣。《老子》曰「則我者貴」。
所謂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謂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謂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略釋]:
固窮者,窮通故,數本非數,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輕命者,居盜故,物於物,不物物,時動必潰。
下篇
[原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略釋]:
此言於窮通之道也,是謂修道。修道之謂教,教之道,貴以專。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師者,師心也。
絕利者,依義棄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務,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盜盡黜。晝夜者,背明故,絕聖棄知。
[原文]: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略釋]: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長生久視之道也。
[原文]: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釋]: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絕眾途也。索跡者無盡,道成者非天也,盡自然,故謂無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風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樂者,閑閑。至靜者,純真。此以卻妄也。
至私者,棄聖同天。至公者,與民無犯。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則非相、非非相之道也,歸根以復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後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略釋]:
禽者,乃非離,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氣,五氣之謂也。
制,謂其關要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五者,五氣下行,四時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萬物者,死萬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制五氣以歸根,伏心畢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無待者可了生死義。世之執、止而不知解脫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略釋]:
所謂天地文理者,乃知見並生,功名互顯之謂也。落於有為法,不知盜而自盜也。
若乎時物文理者,彼所謂時物文理即非時物文理,所謂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謂聖即非聖,是謂為聖。以異之者,言哲。所謂哲者即非哲,是謂為哲。
執相言之,哲者,擇折澤,無有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聲色之於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略釋]:
此及以下之文,當謂必後人衍文也。
靜者,一之也。所謂靜者,即非靜,是謂為靜。
浸者,天覆地載,行之不已也,故得對待之定體。
[原文]: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略釋]:
至靜,深闡於上文『自然之道靜』也。此謂於無極之真,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律歷所不能契,謂其於異俗識之動靜,類於佛家所謂『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緣執也。有者,有生於無。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謂。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掛,言於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機鬼藏。神者,申之也。機者,定、數也。鬼者,歸也。藏者,一之也。
陰陽相勝之術,括前言所謂之要也。
昭昭乎進於象矣。昭昭,微明日顯也。此言於象,前則以數,是象本乎數也。進者,漸也。

⑽ 道藏、道德經下載

道藏、道德經下載:道藏: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133 道德經: http://www.wuhan.cc/book/txt/softdown.asp?softid=3991 http://www.eshuba.com/soft/2191.htm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辯論賽 發布:2024-11-17 03:13:19 瀏覽:507
廣西南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639
刑事訴訟法審限延長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713
依法治國對大學生的意義 發布:2024-11-17 02:41:28 瀏覽:113
福建省價格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19:38 瀏覽:626
勞動法往年試題 發布:2024-11-17 02:12:20 瀏覽:999
公司法的特徵包括 發布:2024-11-17 01:26:26 瀏覽:903
刑法害羞 發布:2024-11-17 01:18:06 瀏覽:356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