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軍事法治文化

軍事法治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3-30 18:39:08

❶ 如何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法制文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5年10月出版了由楊一凡主編的中國法史學科新教材——《新編中國法制史》。作為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通用教材,《新編中國法制史》在吸收以往教材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新嘗試,採用法制通史和部門法史相結合的方法,從「科學地認識中國法制史」、「中國古代法制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國傳統法律的形式」、「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以及「中國近代的法制變革」等諸多方面,分為九章敷陳論列,以嶄新的視角和開闊的眼界描繪出中國法制發展的全貌。該教材從法律體系的整體性高度進行把握,無論在體例上,還是內容上,均有許多創新之處。

(一)體例革新,重點突出

《新編中國法制史》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在於編寫體例的變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法史教材的體例大多是以朝代或政權的更替來分章布局,敘述法律制度的演變和發展過程。這種「斷代式」的體例,能夠使每個朝代或每個時期的法制狀況保持相對完整,使人一目瞭然。在中國法史學發展的初期階段,它使內容龐雜的中國法制史從局部到整體迅速積累並成熟起來,曾經為本學科的發展發揮過應有的作用。

但是,「斷代式」的體例同樣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第一,因為各章篇幅有限,許多法制史教材採取以刑為主線的寫法,從而使中國法制史變成了刑法發展史,無法全面展現各個朝代的法制特色。第二,有些教材則力求全面展現中國古代的法制全貌,在每個朝代之下,分別按照部門法體系,面面俱到地進行論述。但是這種「斷代式」+「部門法」的體例使得每一章開始,都會把一些共有的東西追根溯源地重復一次,對於每一章節,即每個朝代或每段時期來說相對比較完整,但是從中國法制史的整體來看,則顯得零亂分散,不成體系。而且,這種「斷代式」+「部門法」的體例將各部門法的發展變化分裂開來,使各部門法的發展線索和邏輯順序斷裂破碎,不能夠清晰地描述其歷史聯系和繼承情況,從而不易使學生掌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第三,雖然伴隨著朝代的更替,中國法制的發展演變歷時久遠,但其自身真正發生質變卻只有兩次(分別在春秋戰國之交和清末民初之際),而大多數時間內則一直呈現出緩慢發展的狀態,許多重要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處在一種漸變之中,代代相因。「分裂割據」似的呈現,反而打亂了中國法制史的內在連續性、統一性,影響了其內部秩序的和諧。事實證明,傳統法史教材的編寫體例不但無法引起部門法專業學生的興趣,而且不利於有志於法史研究的學生真正地掌握中國古代法制的全貌,已經不適應高等法學院校的教學要求。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歷史上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實施、作用、特色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它是法學和歷史學相交叉一門學科,具有二者的雙重特性。歷史學重在描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展現社會整體的發展演變,因此,採用以斷代設章構篇,再將各個歷史片斷組合起來反映整個歷史內容的體例是科學的。但是中國法制史「其主要內容、研究目的和基本方法是法學的,法學屬性在這門學科中佔主導地位,所以,中國法律史學主要是屬於法學領域的基礎學科。」 受制於法學專業的特殊性,中國法制史教材的編寫應該以法律的內在構成為出發點。《新編中國法制史》採用法制通史和部門法史相結合的編排體例,很好地體現了這種特點。第一章主要介紹方法論和重大前沿問題,其中第二節「中國傳統法制的基本特徵」和第三節「科學地認識中國法制史」從總體上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法制的基本輪廓。第二章「中國古代法制發展的基本進程」以及第九章「中國近代的法制變革」將中國法制發展的總體進程躍然紙面。而行政、刑事、經濟、民事法律制度及司法制度各自單獨成篇,每章集中筆墨,重點論述法律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注意使用前後朝代比較的方法,重「變」不重「全」,突出了法律的發展過程,力求輕簡,突出重點。這樣就達到了宏觀描述和微觀表達有機結合的雙重效果,既避免了部門法史的支離破碎,明晰了部門法和重要法律制度的發展進程、演變規律,又得以鳥瞰中國法制史的全貌,使學生對中華法系的總體形象瞭然於胸。更為重要的是,法制通史與部門法史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大大擴展了該教材的使用范圍,為學習法學各分支學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法制史知識,更加具有實用性。該教材出版以後,許多學習部門法專業的學生也對此表現出較大興趣,說明了部門法專業對法史知識的需要,也證明了中國法制史正從過去的「死人學」、「無用學」真正變成為法學的基礎學科。正如該教材的編者所言:「對於善於反思、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營養的人來說,中國法制史其實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

(二)實事求是,內容全面

從現存的大量史料來看,中國古代法制體系是一個多種法律形式並存,刑事、民事、軍事、行政、經濟、文化教育等部門法律並存,朝廷立法與地方立法(包括少數民族立法)並存,成文法與判例法並存的綜合體。只有實事求是地進行闡述,才能全面展現中國古代法制的全貌。

《新編中國法制史》力求比較全面、准確、客觀地闡述中國法制史的全貌、發展進程及演變規律,實事求是地評析傳統法律文化。首先,該教材歸納總結了中國傳統法制的基本特徵。除了公認的「禮法結合」、「家族主義」之外,一反「君主專制」、「義務本位」以及「一任刑罰」等傳統觀點,,提出了「以民為本,抑強扶弱」、「天下本位,義務互負」、「追求和諧,注重調解」等較為科學的看法。「中國傳統法制的基本特徵」一節統領該教材,為以後各個章節的寫作定下了基調。其次,該教材獨創性地增加了「中國傳統法律的形式」一章,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做了一個全面的介紹,不但闡明了律典、令典的發展變化,而且對君主敕令和朝廷頒行的其他法規、法律解釋、司法判例、典章及法規匯編,以及地方和少數民族立法均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用事實說明了中國法制史並非刑法史、並非中央立法史、並非大漢民族法制史;古代法制也不僅僅是解決階級矛盾、鎮壓勞動人民反抗的政治工具,那些在法律體系中占絕大多數的行政、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管理以及處理民族矛盾和對外關系方面的法律,更是進行社會調節的有效手段。第三,結合時代條件,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進行了客觀闡述與合理評價。一方面,糾正了中國古代「司法和行政合一」的錯誤觀點,同時分析了古代地方司法與行政合一機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利用現存的歷代判例判牘,反駁了一些著作中將古代司法審判描述為「一任刑罰」的說法,客觀展現了中國古代嚴格的司法程序。此外,還提出了將立法與司法結合研究、司法制度與判例判牘結合研究、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結合研究的新方法。第四,運用大量史料,從行政、經濟、地方、民族立法,宋明理學、明刑弼教、明清律學,甚至刑事立法的內容和法典編纂體例以及現存大量判例判牘、題本奏本中所包含的豐富司法思想等方面,以發展變化的眼光證實了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法制走向更加成熟的時期,也是中華法系進一步完善的時期,反駁了那種認為唐代以後,中華法系進入了僵化期或衰退期的觀點。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法制並非一團漆黑,開始提倡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以便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具體到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究竟有哪些優良傳統,往往語焉不詳,而說到其消極方面,卻是生動具體,常常給人造成一種「糟粕大於精華」的錯誤印象,似乎中國傳統法制中,除了君主專制、刑罰殘酷、控制和鎮壓人民,司法和行政不分以外,並沒有多少積極意義。《新編中國法制史》按照實事求是的認識論,比較全面、客觀、動態地闡述了了中國傳統法制,對於學生消除諸多誤解,客觀了解中國古代法律的狀況,從而正確地認識中華法系,實為大有裨益。

(三)關注學術前沿,拓展知識容量

一本好的教材,應該做到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同時應該能夠匯聚該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向讀者提供更多的科研新信息,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該學科發展的現狀和規律性。

《新編中國法制史》比較關注學術前沿的最新進展,力求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甚或僅僅通過閱讀,即能夠基本了解本學科的發展狀況,緊跟學術發展的進程,而非埋頭於故紙堆,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一些甚至已經過時的知識。例如:該教材認為,唐代以後,中國法制並未停滯、衰敗,明清時期法制不斷變革、律學進一步繁榮、法律思想取得重大發展,這種觀點即是對長期以來,認為《唐律疏議》是中國古代律學的最高成就,古代法律到唐代已經基本定型,自唐代以後,傳統法制處於停滯、衰敗時期這種錯誤觀點的反駁與糾正。又如:該教材比較注重對律學的介紹,這也是近年來學術前沿發展在教材中的反映。再如:地方立法和民族立法首次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中國法制史教材當中,這既是對近年來學術前沿新發展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學術發展領域的一種預見和指導。除此之外,該教材對《欽定憲法大綱》以及清末立憲較為客觀的評價等很多方面,無不是對學術前沿領域新理論、新成果的吸收。學習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停滯不前不但不會取得進步,更會喪失寶貴的求知慾和進取心。因此,教材的推陳出新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

此外,《新編中國法制史》以豐富的資料,大量的引證充實了自身的內容,不僅提升了學術價值,更為學生和各類閱讀者提供了有用的資料。此前的中國法制史研究及教材的編撰,在史料准備上是不夠充分的。近年來發現的數百萬字的少數民族習慣法、地方性法規和鄉規民約,數千萬字的判例判牘資料,浩如煙海的律學著述以及散見於各種史籍、地方誌中的法制史料,大多尚未進入前此法制史著作和法史教材的視野。而該教材的一大特色就在於對資料的運用。例如:第三章「中國傳統法律的形式」在闡述明清的私家注律時,開列了許多律學著述;在介紹地方立法的狀況時,列舉了自秦至清的大量地方性法規;在論述少數民族立法狀況時,引用了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法規和習慣法。第七章「民事法律制度」則運用習慣和歷代官方的民事判決書,並大量參考和吸收了外國學者的觀點。這樣一來,不但通過翔實的史料對所持觀點進行了堅實嚴密的論證,更為該教材的使用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並為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而且,《新編中國法制史》設立了「閱讀書目」一項,意在為學生開出一個精選書單,使學生能夠在教材的基礎上研習更深更廣的知識。「閱讀書目」是對教材內容十分有益的補充,更是學生自學的階梯,它有效地將課堂有限的時間延展開來,為有志於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同學打開了一扇寬闊的知識大門。

(四)注重論證過程,培養自主思維

《新編中國法制史》比較注重論證的過程,不輕下、不妄下結論。在進行論證的過程中,重視對各種資料辨別真偽,闡明不同觀點之間的差異,不以下結論為目的,重在培養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例如:該教材在對「成文法的公布」進行論述時,全面敷陳了包括根據《左傳》的記載得出的一般看法、對傳統看法的質疑、中外諸多學者的不同觀點以及對各種觀點的評論,而非簡單地下定論。又如:關於李悝造《法經》和商鞅「改法為律」的問題,通過對所存爭議的闡釋,列舉各位學者的不同觀點,並佐以考古發現,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諸如對《周禮》一書的定性等很多問題,都鮮明地體現出本書編撰者注重論證過程的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良好意願。

「問題與思考」則是《新編中國法制史》特別設立的一個部分,其實,在每章之後給出復習題,並非該教材的首創,而是傳統教材相沿已久的做法,但是對學生或讀者如何解答復習題目給予提示卻是該教材的特色所在。首先,「問題」的提出就是相當科學的,是經過編撰者的認真、全面考察的結果,比如如何認識中華法系和傳統法律文化,封建社會中後期法律是否處於停滯、衰敗的狀態,如何描述和評價司法判例在中國古代的作用,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君相權力的消長與中樞機構變化之間的關系,古代法律制度和少數民族習慣法與法制現代化的關系,「民間法」問題,中國古代司法中的「情理」概念以及如何認識和評價清末預備立憲等等,無一例外是中國法律史研究領域內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均是對認識中國歷史上的法律全貌構成重大影響的問題。其次,「提示」部分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給出問題的答案,更是廣泛地延展開來,精闢、深入地進行分析和講解,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新編中國法制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於該教材各個部分的撰寫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因而存在著材料取捨標准不一、研究深度參差不齊、寫作風格不夠統一的問題。其次,該教材的整體結構不盡完整。本書結束於中華民國時期,但是卻未對革命根據地法制史進行闡述,而且新中國已經成立了五十餘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作為中國法制史的重要組成部門,也應對其進行梳理,以便及時地總結經驗,為中國的法制現代化

❷ 軍事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軍事文化整合了體現軍事文化精神實質和內涵的標志性理論、人物、事件、活動、傳統、載體等,從不同的側面形成或加深人們對軍隊、軍人的了解。在8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我軍軍事文化符號日漸豐富,涵蓋軍事理論文化形態、制度文化形態、行為文化形態、科技文化形態和藝術文化形態等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軍事文化不僅僅是抽象、概括和提煉,也是一種有力的導向,能催生引導我軍軍事文化的實踐發展。目前,軍事文化符號作為了解、掌握、引導官兵情趣愛好志向的有效途徑和展示軍事文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正日益凸顯其戰略地位。促進我軍軍事文化符號創新發展,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事文化符號體系,是繁榮發展我軍特色軍事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先進典型歷來是軍事文化符號的基本元素。在先進典型身上,集中體現了革命軍人的意志品質、道德覺悟和我軍的優良傳統。不斷把先進典型升華為文化符號,要求我們在宣傳具有時代特徵的先進典型上主動作為,增強典型宣傳的時代感、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要在宣傳的角度、力度、深度上著力開拓,使其適應社會全面了解軍事文化的強烈需求,發揮好典型應有的啟迪、教育、感召和激勵功能。

❸ 中國為什麼必須建設開放性軍事法治

中國的開設,嗯,軍事性的法治社會的,是因為國際上跟中國接軌了。

❹ 政治 經濟 文化 軍事 還有什麽呢誰能全面回答一下

政治包括:民族問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民族凝聚力,國家向心力,當前時代背景。領導
集體,政府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國土面積等等。
經濟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國際經濟貿易中所處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
生產總值GDP,CPI指數。資源數量,資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統,傳統節日,民族,民族歷史,宗教信仰,地理
文化
軍事包括:國防能力。

❺ 什麼是軍事文化

軍事文化顧名思義就是軍隊軍營的文化,表明它服務的主要對象是部隊官兵,服務陣地,是軍營和練兵場,直接或間接地同軍事戰斗聯系一起。
軍事文化指從軍隊的任務和特點出發,軍營形成的要求軍人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奮斗目標,以及為反映這些文化物質所制定的紀律和規章等。
軍事文化是軍隊精神的體現與物化形態,軍營文化是部隊進行政治教育載體。是官兵陶冶情操,成長進步的階梯,是鑄造軍魂,凝聚軍心,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倍增器」。
針對當代職業軍人和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特點和興趣,特別是針對這個群體中廣大基層官兵、莘莘學子和社會青年的特點和興趣,從中外軍事歷史、軍事理論、軍事科技、軍事文化和戰爭實踐或軍事實踐等等所匯聚的軍事知識海洋中,萃取其精要和「管用」的知識,精心打造了一套軍事知識與軍事精神的文化大餐,傾力鉅獻,是以饗之。目的就是要為我軍年輕的士兵和基層軍官,同時也為社會上那些有志青年和廣大軍事愛好者,提供一套可資學習、了解和借鑒的軍事學識方面的書籍。

❻ 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還有嗎

社會有三大基本領域,軍事從屬於政治。
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以獲利為目的的活動;
政治是以權力為核心,處理公共事務的活動;
文化是真善美為主流,以心靈為內涵的事物。

❼ 從孫子兵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有什麼特點

西方學者稱,一個以兵法著稱的中國古代人物,怎麼會作為中國軟實力的象徵在全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從2003年開始,中國提出和平崛起、和平發展,而伴隨著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曠日持久的戰爭,還有比說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的孫子,更具有和平思想號召.

連「中國威脅論」的始作俑者、日本防衛大學校教授村井友秀都承認,《孫子兵法》認為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與其他
軍事書籍相比,《孫子兵法》視野更廣,論述更深,實用性更強.這就是它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❽ 軍事法學有哪些特點

一般認為,軍事法的特徵有八個:強烈的階級性、內容的綜合性、特殊的強制性、高度的統一性、相對的保密性、體系的多重性、目的的特定性和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軍事法的特徵,是指軍事法本質的外在表現,也是軍事法與其他部門法的主要區別。軍事法的特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軍事法的特徵。相對於其他部門法來說,軍事法具有以下兩大基本特徵:
1、軍事性 軍事法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首要特徵是其具有軍事性。這是由於軍事法的調整對象——軍事社會關系所決定的。相對於軍事社會關系而言,軍事法以外的其他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非軍事社會關系,因而不直接具有軍事性。但是,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卻直接具有軍事性。軍事的基本性質是暴力性,「軍事的暴力性是軍事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內在根據」,「暴力的核心是武力對抗與較量,是武力的發揮和強制的運用」。軍事法的任務之一就是為軍事的暴力性提供法治規則保障。 首先,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構成要素具有軍事性。無論是主體、內容還是客體,都直接包含著軍事性。從主體來看,必然要有軍事法律關系主體參加;從內容來看,必然表現為軍事權利和義務;從客體來看,必然是有關軍事方面的物、行為或非物質財富。 其次,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的目的指向具有軍事性。「軍事法是維護國家軍事利益的法律形態。」「國家軍事利益是軍事法的內在生命,它決定了所有軍事法的『軍事性質』。換言之,國家軍事利益是軍事法與其他法律相區別的根本標志,如果某一法律不是主要涉及國家軍事利益,或者不是維護國家軍事利益,那麼,它就不可能成為軍事法,最多隻能屬於一般法。」因此,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是以維護國家軍事利益為目的的,軍事社會關系直接作用於並服務於國家軍事利益。
2、綜合性 軍事法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第二個特徵是其具有綜合性。與法學中的經濟法學等相類似,軍事法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部門。 首先,軍事法所調整的軍事社會關系是綜合性的。軍事法既調整軍內關系,也調整一定范圍內的軍外社會關系;既調整國內軍事社會關系,也調整一定范圍內的國際軍事社會關系;既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軍事社會關系,也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軍事社會關系。 其次,軍事法的調整方法是綜合性的。軍事法的內容體系,涉及經濟、行政、刑事等各個領域,這就決定了其調整方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既有強制、強迫和命令方法,也有平等、說服教育的方法,還有某 |||些特別的方法。有時候,它要以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對等為前提,採用經濟的手段來調整某些社會關系,如某些軍事經濟關系;有時候,它要以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不對等為前提,採用行政的手段來調整某些社會關系,如軍事行政關系;有時候,它還要以特殊的防暴手段,調整某些特定的軍事社會關系,如軍隊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防暴條令》的規定,執行懾止和平息暴亂的任務。 第三,軍事法的法源是綜合性的。軍事法是由許多軍事法律規范所組成的。如果從軍事立法的角度來看,它是由許多軍事法群所組成,每個軍事法群又是由若干軍事法律規范所組成,每個軍事法群又有相應的該軍事法群的基本法起帶頭作用。「軍事法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不同,沒有一部獨立、完整、系統的法典,而是由專門的軍事法律規范和其他法律規范中的軍事法條款、軍事法律規范解釋、軍事法律規范性文件、國際軍事約章等有機結合、相對獨立的綜合體。」

❾ 法治文化指的是什麼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❿ 軍事文化有哪些主要功能

軍事文化主要功能如下:

一、充分發揮先進軍事文化引領功能,自覺高揚黨的思想精神旗幟。黨的旗幟就是我軍的旗幟,我軍前進道路歷來由黨的旗幟指引。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掌握文化改革發展的領導權。

因此,文化發展越是多樣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越嚴峻,我軍就越要唱響主旋律,越要堅持黨的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主流意識形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武裝官兵,構築堅固思想防線,鑄牢軍魂意識,從而使我軍始終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發展道路的正確性。

二、充分發揮先進軍事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基本涵義是「人化」與「化人」,最基本的功能是對人的教化。軍人在軍隊特殊環境中經過教育訓練和實踐,軍事文化便內化於軍人頭腦中,影響、貫穿、滲透和制約著軍人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可以說軍事文化是造就軍人品格的偉大力量。

軍事文化對軍人和軍隊的培育功能主要表現在,對軍人的心理性格、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的教化,對軍事領域活動的規范導向作用。我軍文化的先進性,是核心價值體系決定的。由此可見,我軍開展政治教育活動,就是在大力加強先進文化建設中建立先進的價值體系,用先進的價值體系培育廣大官兵先進的價值觀念。

特別是社會轉型時期也是價值觀念變革時期,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新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不可避免。我軍開展政治教育活動,應著力引導官兵從舊的價值觀念過渡到新的先進的價值觀念,並對新的先進的價值觀普遍認同、敬守和自覺踐行。

三、充分發揮先進軍事文化的整合功能,加速軍隊建設現代化轉型。社會歷史發展證明,文化貫穿社會經緯,沒有文化形態的轉型就沒有社會的轉型。新的軍事變革帶來新軍事形態的建立,必然要求對原有的軍事文化形態進行革新和改造,並構建與其相適應的軍事文化形態。

軍事文化變革更具有結構性、根本性意義。面臨社會新的轉型和新的軍事變革時期,胡主席提出了「主題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要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全面推動我軍科學發展。

因此,在進行現代化建設中,文化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又是現代化建設的先導,用先進軍事文化的力量整合各種文化資源,盡快構建新的軍事文化形態,讓充滿新生機的軍事文化要素體現和滲透在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實現我軍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催生適應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戰鬥力快速生成。

四、充分發揮軍事先進文化的激勵功能,培育戰斗精神。軍事文化對軍隊戰斗精神培育功能,體現在軍事文化營造的軍事職業獨具的威武、壯烈、慷慨的美感,極大地激發軍人職業的自豪感,建立功名的成就感,精忠報國的崇高感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愉悅感。

「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因此勇氣是軍人應該具備的首要品質」,特別是信息化戰爭,敵我斗爭更為殘酷,對軍人犧牲奉獻的戰斗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用先進軍事文化培育戰斗精神,就是把中華民族傳統武德中的愛國尚武精神和我軍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貫穿到政治思想教育和實踐錘煉中,引導官兵樹立先進的價值觀,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利益觀和職業觀。

在和平環境中始終保持軍人的血性本色,在多元價值觀並存和利益追求多樣化的考驗面前,始終保持注重氣節、捨生取義、敢於戰斗、勇於犧牲、無私奉獻、嚴守紀律等精氣神,在愛武習武、學習攻關、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始終保持昂揚戰斗精神。

五、充分發揮先進軍事文化的規范功能,提升部隊科學化管理水平。先進軍事文化的規范功能,是指把先進軍事文化外化為先進的條令條例、規章制度等顯性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官兵的個人言行、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及個性品格等隱性的內在品質,使官兵按照先進文化理念規范、評價、調適自己的行為。

軍事文化的規范功能,表現在它對軍人道德觀念的教化。我軍之所以始終以「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是由於我軍官兵從開始接受無產階級軍事文化教化的同時,也就接受了革命軍人的道德教育,經過系統了解、掌握革命軍人道德的基本原則、規范和品質,並自覺用以規范個人的行為,評價他人的行為,逐漸把自己鍛煉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革命軍人。

外部環境對軍隊管理沖擊力增大,官兵追求自由的思想強烈,我們要加快軍事文化制度創新,為從嚴治軍做好制度保障。官兵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的增強,對公開公正公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用軍事文化營造公平正義的內部環境,擴大官兵參與民主決策、管理、監督的權利,充分調動官兵軍隊建設中展示才智、建功立業的積極性。

(10)軍事法治文化擴展閱讀

軍事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形式、思想都反映軍事需求和社會期盼。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軍事文化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軍事題材的文學、影視、戲劇、音樂、美術等成為文化思想領域的「領頭雁」「常青樹」。

《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突出重圍》《長征》等數百部軍事題材影視和文學作品受到觀眾和讀者熱捧,像《士兵突擊》里的台詞「不拋棄不放棄」,像《亮劍》里的台詞「狹路相逢勇者勝」,像《戰狼2》里的台詞「脫下軍裝,職責猶在」等,不僅讓部隊官兵熱血沸騰,而且對社會青年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些令人血脈僨張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恰恰反映了社會大眾對軍人血性和擔當的期盼。人民群眾通過軍事文化的方式得以感知軍隊發展的脈動和當代軍人的風采。

在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征程中,軍事文化要展現人民軍隊具有新時代特質的精神和備戰打仗的風貌,為實現強軍偉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熱點內容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
公安機關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發布:2024-11-17 04:00:40 瀏覽:959
古代刑法枷 發布:2024-11-17 03:55:40 瀏覽:873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條 發布:2024-11-17 03:45:50 瀏覽:579
水路貨物運輸條例 發布:2024-11-17 03:45:05 瀏覽:862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辯論賽 發布:2024-11-17 03:13:19 瀏覽:507
廣西南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639
刑事訴訟法審限延長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713
依法治國對大學生的意義 發布:2024-11-17 02:41:28 瀏覽:113
福建省價格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19:38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