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折衷說

法學折衷說

發布時間: 2022-03-30 21:58:40

⑴ 法律折衷主義原則是什麼意思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既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折衷主義是資產階級哲學和修正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慣用的詭辯手法。

中文名
折衷主義

導源於
希臘文

釋 義
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

拼 音
zhé zhōng zhǔ yì

基本簡介
拼音:zhé zhōng zhǔ yì

折衷:referee

折衷主義又寫為折中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把自己的哲學稱作折衷主義的是亞歷山大里亞人波大謨。19世紀法國哲學家庫桑也稱自己的哲學體系為折衷主義,聲稱一切哲學上的真理已為過去的哲學家們闡明了,不可能再發現新的真理了,哲學的任務只在於從過去的體系中批判地選擇真理。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哲學上,折衷主義者企圖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混合起來,建立一種超乎兩者之上的哲學體系。折衷主義的特點是用二元論、調和論代替和冒充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有時把矛盾的兩盒方面調和起來,否認對立面的斗爭和轉化;有時在原則上模稜兩可。折衷主義是資產階級哲學和修正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慣用的詭辯手法。

歷史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很快,資產階級已不再是為自由主義而戰的鬥士,他們的心只為錢跳動,連文化和建築也成了商品,於是,以抄襲、拼湊、堆砌為能事的折衷主義創作手法佔了統治地位。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巴黎歌劇院。(1861-1874年)它的立面的構圖骨架是魯佛爾宮東廊的樣式,但加上了巴洛克裝飾。觀眾廳的頂裝飾的象一枚皇冠,門廳和休息廳尤其富麗,滿是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等等,豪華得象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珠寶鑽翠,它的樓梯廳,設有三折樓梯,構圖非常飽滿,是建築藝術的中心,也是交通的樞紐。

財政領域
財政學所說的折衷主義是對於這種社會福利函數而言的

指介於功利主義和羅爾斯主義(即最小者最大化原則)之間。認為富人一單位的效用小於窮人一單位的效用;但富人的效用只要大到一定程度,總可以等同於窮人一單位的效用。其無差異曲線為弧線,關於45度線對稱。

心理領域
折衷主義表現在心理學領域,是指把不同質的現象或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結合在一起的觀點。心理學家亨利1957年撰文指出,在心理學體系方面,最容易被人貼上「折衷主義」標簽的是機能主義,突出表現在它把達爾文的進化論與W.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作了折衷。M.H.馬克斯和W.A.希利克斯也於1979年撰文指出,折衷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來自不同源泉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折衷的選擇。例如,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面,有的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有的認為是行為,而格式塔心理學家由於拒絕接受別人的學說而變得極端教條主義。例如,鐵欽納構造主義的失敗可以直接歸因於其研究的狹窄和單一的經驗主義技術(一種高度專門化的內省)以及理論的刻板,而沒有考慮它的對立主張可以為其理論發展提供適當的經驗基礎。同理,斯金納特別易受這種教條主義的影響,他始終忽視與其解釋相似的其他解釋。事實上,現今的科學發展需要選擇不同學科的研究結果為已所用,於是出現了心理的-社會的-生物的組合,神經生理的-心理的-生物化學的組合,心理活動的-統計測量的組合,等等。馬克斯認為,斯佩里於1968年的裂腦研究,是一項填補經驗主義研究空白的有說服力的範例,也是折衷主義選擇在跨學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證明。

其實,這種折衷傾向推動科學研究的事例在心理學中經常出現。例如,在理解人的心理實質方面,有人強調心理現象的生物制約性,人有強調心理現象的社會制約性,也有人則把兩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人的心理是生物化與社會性相結合的產物。又如,在個體心理發展方面,有人強調個體心理發展的遺傳決定因素,有人強調個體心理發展的環境決定因素,有人則把遺傳 和環境兩者結合起來,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者影響之和或乘積。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心理科學的討論和研究。然而,正如馬克斯在作出結論時所說的那樣:「認識折衷主義的暫時性和經常發生性是重要的。一般說來,在科學上,它不可能持久,它只是成熟著的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說一種現象。它僅僅出現在一門科學或學科分支的早期階段。隨著一門科學或學科分支成熟起來,新的理論和研究領域得以建立,折衷主義便會逐漸退出。」

建築領域
20世紀30年代以後,建築史研究大大的興盛起來。許多人測繪、寫生,新發明的照相術給建築史的研究以很大的幫助。這時的建築史純粹服務於模仿歷史樣式,於是,著重於建築外表的特徵、手法、細部等等的記錄描寫,給各種歷史風格總結出一整套標準的特點。並給這些歷史風格一個簡單的評語,以便於業主選購。例如:古典主義代表公正,哥特式代表虔信,文藝復興式代表高雅,巴洛克式代表富貴,等等。因此,建築史里泛濫著的形而上學的教條主義。而這種設計方法就叫「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也稱模仿主義建築。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為紀念義大利重新統一而建造的,它採用了羅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臘古典晚期的祭壇形制。巴黎的聖心教堂,它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拜占廷建築的風格,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博覽會建築則是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建築的風格。

宗教領域
宗教領域中,折衷主義指使用來自多種宗教的元素,人生觀,個人經歷或者其他宗教教義來建立其自己的信仰和觀點,認識到在已存系統和實踐具有共同點,並證實其有效性。這些觀點包含了人生,因果報應,來世,神和女神,大地,以及其他心靈方面的理念。折衷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真正行的通的,不管是從個人角度還是集體的角度

⑵ 為什麼要有追訴期的限制

簡單來說,任何一方面的刑事法律制定都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一種行為在一定期限內沒被發現,或者再犯的話,其社會危害性就變得很小,可以免於法律追究,減輕訴訟資源的浪費。

從法理上講,時效制度是指依照法律之規定,一定的事實狀態因一定時間之經過而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時效包括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刑法上的時效是一種消滅時效,包括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其中追訴時效是指享有追訴權的主體對特定的犯罪沒有適時行使追訴權的事實狀態經過法定的期限,則對於該罪的追訴權消滅的法律制度。關於追訴時效的存在根據在理論上有多種觀點:怠於行使說、證據湮滅說、改善推測說、社會遺忘說、刑罰同一說、法律與事實調和說、折衷說等,前6種學說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求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追訴時效存在的內在根據,既有其合理性,又難免片面。折衷說綜合以上諸說的可取之處,是目前較有說服力的一種理論,也是我國大陸刑法學界的通說。
新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
【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規定【追訴期限的延長】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條規定【追訴期限的計算與中斷】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其實現實中絕大部分故意殺人案和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是沒有時效限制的
國際上關於時效的規定,從現存的國際刑法文獻來看,直接規定獨立的追訴時效制度的國際刑法規范有三個,即聯合國1968年11月26日《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歐洲理事會1974年1月25日開放供簽署的《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的歐洲公約》以及1998年7月17日聯合國全權代表外交會議通過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這三個國際刑法文件所確立的獨立的追訴時效制度的打擊意向基本相同,均指向危害最為嚴重的戰爭等國際犯罪。
《論國際刑法中的追訴時效制度》趙秉志*於志剛**
《刑法追訴時效比較研究》商志超

⑶ 法律高手進(關於應屆生就業協議違約金的問題)

按你所描述,你必須承擔違約金,因為你的單位沒有違約。具體參考如下:
法律定義
債權人或債務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債務時,必須按約定給付他方的一定數額的金錢。違約金是合同救濟方式的一種,也是對違約的一種經濟制裁。違約金的設立,是為了保證債的履行,即使對方沒有遭受任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財產損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規定給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標准依法定或雙方在合同中書面約定。違約金有兩種:①懲罰性違約金,其作用全在懲罰,如果對方因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則違約一方除支付違約金外,還應另行賠償對方的損失。②補償性違約金,是對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他方違約可能遭受的財產損失的一種預先估計,給付了違約金,即免除了違約一方賠償對方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責任;即使損失大於違約金,亦不再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違約金的性質
我國《合同法》中違約金的性質主要是補償性的,有限度地體現懲罰性 我國《合同法》對違約金的規定強調違約金補償性的理念,同時有限地承認違約金的懲罰性。一方面,違約金的支付數額是「根據違約情況」確定的,即違約金的約定應當估計到一方違約而可能給另一方造成的損失,而不得約定與原來的損失不相稱的違約金數額。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的數額低於違約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適當增加,以使違約金與實際損失大體相當。這明顯體現了違約金的補償性,將違約金作為一種違約救濟措施,既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又激勵當事人積極大膽從事交易活動和經濟流轉。同時《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又規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實際損失的,當事人可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即一般高於實際損失則無權請求減少,這一方面是為了免除當事人舉證的繁瑣,另一方面表明法律允許違約金在一定程度上大於損失,顯然大於部分具有對違約方的懲罰性。 由於違約金是當事人通過約定而預先確定,並且違約金在彌補守約方損失的同時,還具有對違約方的懲罰作用,因此,筆者同意違約金具有擔保屬性的觀點。違約金既是一種責任形式,又是一種獨特的擔保合同履行的方式。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那麼擬違約的一方就會衡量其違約的後果,如果約定了明顯具有懲罰性的違約金,尤其是違約金超過了因違約而帶來的利益時,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會在權衡利弊後選擇繼續履行合同。因此,違約金具有擔保屬性,且懲罰性越強,擔保效力越強。
傳統的兩大觀點流派
我國理論界比較一致地認為違約金具有賠償性和懲罰性,並由對這兩種性質看法的差異,產生了幾個觀點流派: 有的認為,我國違約金制度應取消懲罰性違約金,使違約金僅保留補償性質,即僅保留補償性違約金;有的認為,我國違約金制度應在規定補償性違約金的同時,承認懲罰性違約金,即以補償性違約金為主,以懲罰性違約金為輔;有的認為,應以懲罰性違約金為主,以補償性違約金為輔;多數學者認為:應同時承認違約金的兩種性質,且應以賠償性為原則,以懲罰性為例外。 在統一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同時強調約定違約金和法定違約金,並直接規定了較多的法定違約金。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不再強調法定違約金,通篇沒有直接規定法定違約金。據此,有的學者就認為:計劃經濟體制下違約金強調懲罰性;市場經濟體制下違約金強調補償性,限制懲罰性。 由於理論界對違約金補償性、懲罰性兩種性質的不同看法,導致了判斷違約金具有賠償性還是懲罰性的標准不統一。如認為違約金數額低於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失時,該違約金就僅具有賠償性不具有懲罰性;沒有實際損失或者實際損失低於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時,便體現出懲罰性(此即違約金兼具有賠償和懲罰雙重性質功能)。此觀念長期主導理論界和司法實踐工作,幾乎成為審判實踐的處理原則。本文認為,依據約定的違約金與違約造成損失的關系去分析判斷違約金具有賠償性或懲罰性的觀點,缺乏事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編輯本段類型
違約金有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之分。
法定違約金
由法律直接規定的違約金為法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是在一些法規(如《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農副產品購銷合同條例》等)中,明文規定的違約金比例。合同對違約金作了原則性規定,且有關條例規定了違約金比例,適用法定違約金。在此情況下,由於合同的內容、違約的性質、程度的不同,確定違約金的方法與數額也有所不同。 1)有關條例明確規定了違約金比例的,即可按該比例直接計算出違約金的數額。如《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第35條第5項規定,逾期交貨的,應比照中國人民銀行有關延期付款的規定,按逾期交貨總值計算,向需方償付逾期交貨的違約金。這里明確規定了延期交貨的違約金比例為每日萬分之三。再如,《如工承攬合同條例》第21條第4項規定,逾期交付定作物,應當按照合同規定,向定作方償付違約金。以酬金計算的,每逾期一天,按逾期交付部分的酬金總額的千分之一償付違約金。由此可見,延期履行合同的法定違約金的計算標準是固定的。各種滯期費、滯納金等適用如上規定。 2)有關法規只規定了違約金一定比例范圍。這需要通過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或合同仲裁機關確定一定的比率,才能計算出違約金的數額。如《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第35條第1項規定,供方不能交貨的,應向需方償付違約金。通用產品的違約金為不能交貨部分貨款總值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一般來講,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法定違約金為一定的比例范圍。
約定違約金
違約金是由當事人約定的,為約定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是一種合同關系,稱違約金合同。這種合同屬從合同。主合同無效,違約金合同無效。違約金合同是諾成合同,與定金合同不同,不以預先給付為成立要件。約定違約金又是一種附條件合同,通常,違約行為發生,違約金合同生效;違約行為不發生,違約金合同不生效。 違約的種類繁多,違約金合同則有概括性和具體性之分。概括性違約金合同,指當事人對違約行為不做具體區分,概括約定凡違約即支付違約金。具體性違約金合同,指當事人針對不同的違約行為所約定的違約金,如約定根本違約違約金、債務不履行違約金、債務部分履行違約金、債務遲延履行違約金。
編輯本段作用
違約金的主要作用,這一點歷來是學界爭議的焦點。對此,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擔保說
一種觀點認為,違約金的主要作用在於擔保合同的履行。認為它「是當前社會主義組織間合同擔保的主要形式,社會主義組織間的經濟合同,如果沒有違約金的規定,就是不完整的」。因而是一種擔保方式(擔保說)。
責任說
第二種觀點認為,違約金是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所應承擔的違約責任。由於違約金與傳統民法中擔保方式存在著性質上的差別,所以「違約金不是債的擔保方式,立法和法學理論也不應該要求違約金發揮債的擔保作用」(責任說)。
折衷說
第三種觀點認為,違約金既是擔保方式,又是違約責任方式(折衷說)。 現在持第三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多。其實這三種觀點只是第二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之爭,因為現在沒有人認為違約金是一種純粹的擔保方式,將其認為是純粹的擔保方式與違約金在各國的運用是不相符的。因而,我們這里只對第二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進行分析比較。
折衷說具體理由
考察一般持第三種觀點的論著其具體理由主要有四: 第一、違約金具有從屬性。違約金與違約金的支付不同,前者一般依違約金條款產生,是從屬於合同債務的從債,後者僅使債的標的。正是依違約金約款產生的違約金債務是合同的從債務,違約金才發生其擔保作用。因為保證、定金、抵押、質押等傳統民法的擔保方式也正是為主債實現而設立的從債,因而才具有擔保性。 第二,違約金的設立可以使當事人預知不履行的後果。在合同訂立以後,當事人對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及承擔的責任的范圍,均能事先了解,而當事人為避免承擔支付違約金的責任,就必須正確履行合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違約金可以督促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確保債權實現。此點也是違約金與傳統擔保方式相同之處。 第三,第二種觀點一般以違約金債務人喪生清償能力後的實際結果來否定違約金具有擔保屬性理由不充分。擔保不是保險,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債權人利益的作用,即使傳統的民法中的擔保方式也不能保證債務人履行到期履行債務。 第四,由於懲罰性違約金的數額較多,且多與違約所致損失無關,故更能有效的督促當事人履行合同。 而持有第二種觀點的論著主要認為合同法設立違約責任制度,通過懲罰過錯違約,使債務人積極適當的履行其義務,從而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違約責任也是對合同的擔保。但是在擔保債權實現這點上,違約責任畢竟有其不足,主要體現在:要受制於債務人的財產狀況;作為事後補救顯得消極;在效力上屬於債的范疇而無法與物權對抗;違約責任多以過錯為要件而對於無過錯情形無濟於事。而在將違約責任同債的擔保做分析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如果說違約金有擔保功能,那也沒有超出其他違約責任方式所具有的擔保作用的限度,因而從其擔保力不夠來最終反對其具有擔保屬性。
編輯本段評價
可以看出主要的差異點在於對擔保的本質的認識理解不同。按照折衷說,擔保是「促使債務履行的法律手段」,這種法律手段的效力的強弱,對最終實現債權的保障作用有多大應不是擔保的實質,不是判斷某法律手段是否為 擔保的標准;而責任說則認為擔保不應僅僅具有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性質,而且應有保障債權實現的性質。那麼這兩種觀點那種更為合理呢?這里我們認為責任說的觀點更為合理: 第一,觀察傳統的債的擔保方式(保證、定金、抵押、質押),我們可以發現其共性為除了增強債的效力和保障外,另為債的實現提供了途徑,而這一共性恰恰也是這些傳統的方式有別於違約的民事責任與違約金之處。 第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律體系的和諧。如果將擔保僅僅停留在「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上來認識,無疑民事責任也是債的擔保,這樣,民事責任同債的擔保就沒有區別,使得在民事責任之外創立「債的擔保」概念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基於民事責任是法定擔保而保證、抵押、質押等是約定擔保方式而使「債的擔保」仍有必要存在的話,那麼為了使債的擔保體系完整、統一,也必將違約的民事責任納入債的擔保體系中,從而造成作為債的效力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違約民事責任人為的與債的效力體系分離,破壞了債的體系的完整;而如果將違約的民事責任在債的擔保和債的效力兩個部分來規定,會造成立法上的重復。因而「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應為債的擔保與民事責任的共性而非債的擔保的本質。 另外,折衷說的理由之一「違約金為從債」,也不是很科學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論,「這種認識是從合同當事人間的請求與被請求關系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如果從違約金可以得到公權力的支持角度觀察,則為責任無疑。」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認為違約金只能作為違約責任形式,而不是債的擔保方式,但我們依然不能否認其對債權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擔保性。
編輯本段違約金責任
所謂違約金責任是指一方違約後,適用的以支付違約金為內容的民事責任。違約金具有約定性,而解除合同具有消滅合同效力的法律後果。

⑷ 牽連犯與吸收犯如何界定

對於牽連犯問題,在刑法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牽連犯是實質的數罪,處斷的一罪;新刑法的規定對牽連犯既有適用從一重處斷,又有適用數罪並罰。因在司法實踐中這兩種處罰原則並存,極易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第一,數罪必須出於一個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通過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犯罪目的不同於犯罪構成中的主觀方面的故意,在一個犯罪目的支配下實施的牽連犯罪行為,其故意內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須是故意。過失犯罪不成立牽連犯。 第二,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 第二,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且觸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個犯罪行為,即使觸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牽連犯而是想像競合犯。 犯罪行為的個數可根據犯罪構成判斷。觸犯不同的罪名,既行為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是異質數罪。如只觸犯同一罪名,是連續犯而不是牽連犯。 第三,數個犯罪行為須有牽連關系。 牽連關系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具有方法與目的或原因與結果的密切聯系。 如何認定牽連關系,學術界主要有主觀說、客觀說、折衷說三種觀點。筆者認為這其中的要堅持主客觀一致,綜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既要求牽連意圖、又要求行為之間內在因果聯系的折衷說比較科學。 編輯本段處理原則 牽連犯 牽連犯是裁判上的一罪,因而實行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也就是說, 牽連犯 對牽連犯應當採用吸收的原則,按照數行為所觸犯的罪名中最重的罪論處。一)刑法條文規定的牽連犯處罰原則 牽連犯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涉及。構成牽連關系有很多種可能。刑法分則中對個別牽連犯規定的處罰原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規定也不是適用統一的處罰原則,而是既有從一重處斷又有數罪並罰。 第一種規定:從一重處斷原則。例如刑法第399條第3款規定:司法工作人員貪贓枉法,有前兩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385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即徇私枉法罪與受賄罪或枉法裁判罪與受賄罪構成牽連犯,要從一重處斷。 第二種規定:數罪並罰原則。如第157條第2款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277條規定的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即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構成牽連犯,實行數罪並罰。 類似的規定還有一些。這些牽連犯的特例,法官在具體定罪量刑時可以直接適用,不會有太大爭議,而實踐中還存在大量的刑法條文未提到的牽連關系,該適用什麼處罰原則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司法實踐中牽連犯的處罰原則 實踐要受理論的指導,理論界對牽連犯應適用什麼處罰原則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有從一重處斷說、數罪並罰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從一重處斷說認為牽連犯應按數罪中最重的一個罪定罪,並在該罪的法定刑內從重處罰,不認定為數罪;數罪並罰說認為牽連犯都應並罰;折衷說認為對牽連 牽連犯 犯不能一律適用從一重處斷原則,也不能都適用數罪並罰,而應以法律規定為標准,對刑法無明文規定的適用從一重處斷原則,對刑法有規定的依刑法規定處罰。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實質上還是主張從一重處斷,因為對於刑法明文規定的處罰原則不能變更,是要在討論范圍之外的。因在刑事訴訟中,由於公訴人、法官各自對牽連犯認識的不統一,類似的案件,在不同的公訴人或法官手中,就會做出不同的處理結果。這樣一來,要麼是對犯罪行為的輕處,要麼就是重處。這種同一行為的不同處罰,客觀上形成司法不公。同時也可能為個別司法人員開脫罪犯製造條件。 要解決適用處罰原則混亂的問題,辦法就是要對處罰原則進行統一規定。從一重處斷、數罪並罰這兩種並存的處罰原則各有利弊,對其進行比較分析,以期能夠找到一種博採眾長的最為適宜的牽連犯處罰原則 什麼是吸收犯?刑法學界觀點大體一致。「吸收犯,是指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為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 ① 根據這樣的定義,顯然無法將吸收犯與牽連犯區別開來。因為它們沒能很好地給出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原因。如有人認為,吸收犯的吸收關系應根據一般觀念和法律條文的內容來加以認定。 ② 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一般觀念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無法明確吸收犯的標志。也有人認為,一罪吸收他罪,是因為「一罪之構成要件為他罪所當然包括,或所犯之罪為他罪必然得由之方法或當然可得之結果」 ③ 這種觀點雖給出了部分原因,即「一罪之構成要件為他罪所當然包括」,這是其值得肯定之處,但對於什麼樣的方法為「必然得由之方法」,什麼樣的結果為「當然可得之結果」,缺乏判斷標准。雖然有人主張以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去判斷一罪是否是實現他罪之目的的必由之方法或是否是實現他罪之目的的必得之結果。 ④ 但我們認為,這種標准,將一種犯罪形態的成立任由犯罪人解釋,是不足取的,而且僅從主觀方面去找根據,很難說不會帶有片面性。 基於上述,我們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吸收犯是指在一個犯罪過程中,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因屬於同一罪質,而由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的犯罪形態。」 ⑤ 據此,吸收犯由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構成,但因觸犯同一罪名,屬於同一種犯罪的不同形式,而且,這些行為之間有高度行為與低度行為之分,從而產生吸收關系。從法律意義上講,高度行為一般社會危害性較大,處罰較重,低度行為常常社會危害性較小,處罰較輕。從行為人主觀上看,高度行為是更有利於其實現犯罪意圖的行為,低度行為是有助於實現犯罪意圖的行為,無論從犯罪人的自我評價去看,還是從法律對吸收犯的實質評價而言,用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都有合理的。例如,某甲殺害某乙,未遂。過幾天後,又用刀將乙殺死。殺人的既遂行為與未遂行為都是故意殺人行為,二者相比,當然既遂行為是高度行為,未遂行為是低度行為,所以,本案只追究行為人的故意殺人既遂,未遂行為被既遂行為吸收,不再論罪。可見,吸收犯吸收關系的成立,是源於一罪之構成要件為他罪之構成要件所包括,也即一罪之不法內涵與罪責內涵為他罪所包括,或者說是「同一犯罪的低度行為與高度行為之間的依附關系。」① 無論是高度行為還是低度行為,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是獨立的。 幾個特徵: 第一,數個相互獨立的犯罪行為的存在,是吸收犯成立的前提條件。吸收犯是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吸收,如果只有一個犯罪行為,便無吸收的必要。吸收犯的數個犯罪行為應該是獨立的。 第二,吸收犯所具備的數個犯罪行為,均發生在一個犯罪過程中。這是吸收犯的本質特徵。吸收犯只發生在同一犯罪過程中的數個行為之間。所謂「同一犯罪過程」,包括三個涵義: 編輯本段主觀特徵 一是基於一個確定的犯罪故意,這是吸收犯的主觀特徵。行為人實施的數個行為是為實現同一個犯罪意圖,由同一個犯罪故意支配。數行為由一個故意支配,說明吸收犯只能發生在一個犯罪過程中。例如,行為人為殺害李四,第一次殺人未遂,第二次將李四殺死。兩個殺人行為都出於一個殺人故意,是吸收犯。不論吸收犯表現為幾個犯罪行為,其犯罪故意只能是一個,而且是一個確定的犯罪故意,指向具體的危害結果,這是吸收犯區別於連續犯的一個重要特徵。 編輯本段行為特徵 二是數個行為指向同一個被害對象,這是吸收犯的行為特徵。吸收犯的數個行為都作用於一個侵害目標,也表明處於同一個犯罪過程。例如,行為人教唆他人殺害王某,又與他人一起直接參與了殺害王某行為。其教唆殺人行為與實行殺人行為都指向王某,符合吸收犯的條件。如果行為人指向不同的對象,不是吸收犯。 編輯本段直接客體 三是數個行為侵害同一直接客體。反之,如果數個行為雖針對同一個犯罪對象,但不是侵害同一犯罪客體,則不能構成吸收犯。如行為人搶劫某女的財物,又強奸該女,兩個行為之間不是吸收犯。四是數個行為分開來看,均是獨立成罪的。這里,數行為與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中的數個身體舉動不同。數個身體舉動,是一個行為的數個動作,它們整體合成一個犯罪行為。如殺人行為可含有舉槍、瞄準、扣扳機、擊中等數個動作,這些動作不具有獨立意義且它們之間往往沒有間隔。但吸收犯的數行為獨立成罪且中間往往有些間隔。 需要說明,犯罪的時間和地點對吸收犯的成立沒有影響。只要處於一個犯罪過程中,無論行為在何時何地實施,都是吸收犯。但吸收犯因法定原因而中斷。如某甲殺乙未遂、案發,被判刑,刑滿釋放後,甲又殺死乙,不是吸收犯而是獨立犯罪。 第三,數個行為屬於同一罪質,這是吸收犯的法律特徵。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之所以可以吸收為一個犯罪,是因為行為人的數個行為具有同一罪質。同一罪質,就是具有同一的犯罪性質。具有同一的犯罪性質,一般表現為觸犯同一罪名,但不是指相同的犯罪構成。同一罪質,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構成犯罪既遂、未遂、預備、中止各犯罪形態的各種行為是同一罪質。二是共同犯罪中組織犯、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或者主犯、脅從犯的諸行為是同一罪質。 編輯本段吸收犯與牽連犯的區別 傳統的吸收犯與牽連犯確實有許多交叉之處。然而,這里,我們所說的牽連犯與吸收犯的區別,是指牽連犯與狹義吸收犯的區別。 牽連犯與吸收犯都具有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而且它們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聯系,並且都是發生在一個犯罪過程中,都是出於犯一罪的目的。但是二者之間仍具有質的區別。 1、數行為觸犯的罪名的性質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不同的罪名,是罪質不同的犯罪。吸收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相同的罪名,是罪質相同的犯罪。 2、數行為間關系的含義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是牽連關系,具體說來,牽連關系是手段與目的、原因與結果關系。從實質上來說,牽連關系也是一種吸收關系。但這是一種刑的吸收關系,而不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仍獨立存在。吸收犯數行為間的關系是吸收關系,這種吸收關系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不再存在。 3、行為的具體表現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表現為手段行為、目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吸收犯的數行為表現為預備行為、未遂行為、實行行為、中止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等。 4、犯罪故意的性質不同。吸收犯數行為的故意是同一的;其數量可能多個,但性質是相同的,且是針對同一行為對象,侵犯相同直接客體的故意。牽連犯的數行為的故意不是同一的。支配方法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行為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雖然是為總的犯罪目的服務,但其本身則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 5、侵犯的客體和作用的對象不同。構成吸收犯的數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體,並且指向同一的具體犯罪對象;而構成牽連犯的數行為侵犯的直接體必然是不同的,也不必作用於同一具體的犯罪對象。 6、主觀方面的差別。牽連犯雖然是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但行為人在這個犯罪目的的制約下,形成了與牽連犯罪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犯意的異質性和相對復數性是牽連犯的構成特徵之一。吸收犯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了數個犯罪行為,犯意的同一性和單一性是吸收犯的顯著特徵之一。 7、兩者在處斷原則方面存有差異。通常認為,牽連犯的處斷原則,一般為從一重處斷,即按重的罪從重處罰,有時還並處輕罪的附加刑。吸收犯的處斷原則是僅以吸收之罪論處,對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論。

⑸ 法學是不是嚴謹意義上的科學

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
法學是一門研究法律現象及其規律的學問。法學知識直接作用於人們的行為,進而作用於社會,人們通過法律規范來建立社會的規則秩序。在現代社會,法學和經濟學等學科一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於研究方法的進步,特別是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廣泛運用,經濟學實現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與研究,因此,人們可能並不懷疑經濟學研究的科學性。但同樣作為社會科學,法學問題的共識性相對而言,似乎主觀性更強,容易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一個問題,往往出現甲說、乙說、折衷說,甚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

⑹ 中國法律的折中主義原則的具體實施

1可以按照中國法律處罰,也可以不按。2對,如果在國內也屬於犯罪行為,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但因為已經實際服過刑,所以可以減輕甚至免除處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有疑問請追問。

⑺ 什麼是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表現在心理學領域,是指把不同質的現象或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結合在一起的觀點。心理學家亨利1957年撰文指出,在心理學體系方面,最容易被人貼上「折衷主義」標簽的是機能主義,突出表現在它把達爾文的進化論與W.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作了折衷。M.H.馬克斯和W.A.希利克斯也於1979年撰文指出,折衷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來自不同源泉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折衷的選擇。例如,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面,有的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有的認為是行為,而格式塔心理學家由於拒絕接受別人的學說而變得極端教條主義。例如,鐵欽納構造主義的失敗可以直接歸因於其研究的狹窄和單一的經驗主義技術(一種高度專門化的內省)以及理論的刻板,而沒有考慮它的對立主張可以為其理論發展提供適當的經驗基礎。同理,斯金納特別易受這種教條主義的影電子商務資料庫+0.)6-*70(4"991響,他始終忽視與其解釋相似的其他解釋。事實上,現今的科學發展需要選擇不同學科的研究結果為已所用,於是出現了心理的-社會的-生物的組合,神經生理的-心理的-生物化學的組合,心理活動的-統計測量的組合,等等。馬克斯認為,斯佩里於1968年的裂腦研究,是一項填補經驗主義研究空白的有說服力的範例,也是折衷主義選擇在跨學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證明。

其實,這種折衷傾向推動科學研究的事例在心理學中經常出現。例如,在理解人的心理實質方面,有人強調心理現象的生物制約性,人有強調心理現象的社會制約性,也有人則把兩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人的心理是生物化與社會性相結合的產物。又如,在個體心理發展方面,有人強調個體心理發展的遺傳決定因素,有人強調個體心理發展的環境決定因素,有人則把遺傳 和環境兩者結合起來,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者影響之和或乘積。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心理科學的討論和研究。然而,正如馬克斯在作出結論時所說的那樣:「認識折衷主義的暫時性和經常發生性是重要的。一般說來,折衷主義是一種過渡現象,在科學上,它不可能持久,它只是成熟著的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說一種現象。它僅僅出現在一門科學或學科分支的早期階段。隨著一門科學或學科分支成熟起來,新的理論和研究領域得以建立,折衷主義便會逐漸退出。」

⑻ 折衷法學派的影響

折衷法學派又叫格老秀斯學派

格老秀斯的學說的中心思想是無論國內法和國際法都以自然法為基礎,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應受國際法的約束。在17、18世紀古典自然法思想家中,他第一個使自然法概念擺脫宗教神學的約束,恢復和發展了自然法的世俗觀念,認為自然法代表理性或人的本性。他雖然也承認自然法符合上帝意志,但堅持自然法永恆不變,即使上帝也不能改變。他認為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人具有社交性,即建立社會並在社會中與他人和平共同生活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自然法的來源。在自然法與人定法中,人定法應當服從法然法。國家通過契約而成立,它是自由的人為享受法律的利益並謀求共同福利而聯合起來的一個完善的結合。主權即自己的行為不服從他人制訂的法律,從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人的意志認為無效的一種權力。總的來說,主權屬於國家,具體來說,屬於某一個人或一群人,即並不屬於人民。人民不能因君主濫用權力而加以反抗,只有在極端情況下例外。

格老秀斯認為,國際法代表一切或許多國家的意志,也來自自然發病服從自然法的一般原則,尤其是信守諾言的原則。戰爭也應遵守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戰爭有爭議和非正義之分,正義戰爭的理由是自衛、恢復財產和懲罰過錯。應當以最大努力防止戰爭。戰時實行人道主義,避免野蠻行為;戰後則應遵守和平條約。海洋不得為任何人私有。

⑼ 關於法學的一些問題

1 是對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的效果持放任態度
2 既可能是現實可能性,也可能是抽象可能性,不同犯罪要件要求不一樣,一般來說,和刑法通常要求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可能性有較高的認識才能構成間接故意,
3 這個有N種說法,一般人說,社會人說,折衷說,通說是。。。。
4 不答了,麻煩

⑽ 我國物權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什麼意思什麼是折衷主義我是非法專業的,最好詳細的解釋一下,謝謝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戲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