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元

道德元

發布時間: 2022-03-31 00:20:56

A. 道德和美德有什麼區別

一、釋義來不同
1、道德:社會意識自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之服務。
2、美德: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美好高尚的品德。
二、出處不同
1、道德:
出處:秦 韓非《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譯文:上古的時代大家都在比較道德,中古時代的人們競爭智謀,現在開始爭奪力量。
2、美德:
出處:戰國 荀子《荀子·堯問》:「 周公 謂 伯禽 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譯文:周公對伯禽的師傅說:」你們要走,何不將美好高尚的品德傳揚下去!「
三、近義詞不同
1、道德:品德、德性、德行。
2、美德:良習。

B. 道德什麼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C. 道德品質包括哪些

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
道德品質也稱「德性」專,簡稱「品德」。由道德屬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3)道德元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D. 什麼是道德

行為5規范意義b上a的道德定義n 定義w3:由個i體自我意識為8起始,引4影到群體當中3,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8》宏觀性微略統一g,即為0道德。 定義l2:道德就是脫離人m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d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a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j天d理的行為8規范。由於f人e類的智慧可以2掌握自然天u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m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o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x提高。 定義d6:道德是一a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o們共同生活及j其行為4的准則和規范。不c同的時代、不w同的階級有不p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w種道德是永恆不a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0」一s起談及l,良心4是指自覺遵從2主流道德規范的心3理意識。 道德不v是天y生的,人e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q的宣傳教育及h社會輿論的長2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p0:道德,指衡量行為0正當與v否的觀念標准。一n個i社會一m般有社會公5認7的道德規范。只涉及u個v人h、個g人o之p間、家庭等的私人s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p社會公8共部分0的道德,稱為2社會公8德。 道德和文8化6有密切6關系,有些時代又r打上p意識形態的烙印。人m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f過,不v同的時代,不s同的社會,往往有一n些不h同的道德觀念;不h同的文0化5中2,所重視的道德元h素及b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a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e相遠」,同樣一r種道德,在不e同文4化2社會背景中7的外在表現形式、風5俗習u慣往往也c相去甚遠。 以1下w原詞條釋義i僅3僅3是對行為1規范意義x上k的道德的一n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5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5規律,人d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k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t能健康和諧、人p才j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g會長2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1順應自然。社會和人a類需要發展。在不b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t,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n的事業。 也l是遵循不x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2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z類能長1久y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u到一j起就是道德,人y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20世紀20年代開n始查找道德的定義v,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i得到以1上j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f。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o,人n之u初,性本善,也d就是說人s一f生下l來只有本能(有不c少6本能會危害其他人m的生存),而不j知約束自己x。所以3,所有人i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0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v的本能中0企圖傷害他人a等對人c類社會有大e的危害的方3面;所以2,需要內4在約束(也p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1雖不e違法,但亦會對他人i(甚至是人v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4。 所以3,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b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e一j生下g來就有以7任何方6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j道德」),道德也o就是繼法律之v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d這種傷害的工w具。編輯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e個a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n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g不j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m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d個b方4面的主要功能:認8識功能 道德是引1導人z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r們認0識自己w,對家庭、對他人u、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q務,教導人g們正確地認2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6而正確地選擇自己f的行為5和生活道路。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y生活在社會中7總要和自己a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t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2俗習m慣、內3心1信念等特有形式,以1自己m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p人l們的行為0,指導和糾正人e們的行為2,使人t與s人i之g間、個v人x與y社會之i間關系臻於h完善與p和諧。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s奮進的引7路人k。它培養人w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8,樹立正 確的義p務、榮譽、正義a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4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k。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1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a種巨3大c的社會力x量和人e們內6在的意志力p量。道德是人j 以5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o種方6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6「善」與a「惡」而實現。平衡功能 道德不l僅0調節人s與w人i之e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a與i自然之q間的關系。它要求人r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3。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8德之r一l,它能教育人d們應當以7造福於d而不m貽禍於p子e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3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0遠利益出發,開l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3對自然環境的人r為8性的破壞,平衡人j與d自然之f間的正常關系。 zャむhnХuОs↓r侉tuОce⊙∏

E. 道德指的是什麼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回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答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F. 道德多元主義的含義

恐怕一般人也很難明白。多元主義容易懂,不用講吧。但道德是社會共有的行為准則,怎麼樣多元呢?難道我認為偷竊是不道德的,你卻認為不?

我當然可以說不同的階級有一些不同的道德,但是這符合自由主義嗎?

G. 道德是什麽

功利與道德

——兼論道德的本質和起源

應陳希剛同學的盛情邀請,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共同就「功利與道德」一題來探討一番。功利和道德的關系,用我們先人的話來講就是「利和義」的關系,可見,這個命題真是由來已久了。可是這個如此古老的命題為什麼至今仍然充滿懸疑,議而不休呢?原因只有一種:結論不科學。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二者作一個深入的本質研究,才可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那麼首先,什麼是功利?所謂功利,是指與事功、功勞所對應的價值、效益、報酬。對個體的功利而言,它可以表現為純精神的自豪感,也可以表現為純物質的獎勵,更可以表現為二者兼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就主要表現為一種為君國犧牲的精神功利。焦裕祿則更是一種犧牲小我利益,實現精神大利的典型。同理,如果一種功勞,對應於恰當的物質獎勵和榮譽,也是無可厚非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功利對應的比例失調,就會出現利大於功的情況;比例失調越大,對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可敵國者,就是利大於功,以致功不抵罪的典型。這是罪惡的資本主義的產物。也是蓋氏之流被世人廣為詬病的原因。這樣,功利就直接觸及到道德問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了。由此可見,道德的核心是一種公共利益(從這個角度上講,「功利和道德」的關系也可以說成是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要言之,所謂道德,就是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為一體,在二者發生沖突的特殊情況下,克已奉公,犧牲前者服從後者的一種自覺的認識和行為。沒有這種自覺的認識,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所謂良心,正是一種不自覺的道德)。那麼很自然,所謂不道德,就是損公肥私,並最終害人害己的這么一種認識行為。

始終把公共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人,謂之有道德;反之,謂之缺德或無德。愛因斯坦說得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無不是他人勞動的成果,我們個人做得再多,都無法回報。是的,如果因為個人的某些微功而大發其財,從而危害他人的生存,那麼其不惟無功,反而有罪。

道德是社會勞動分工的產物。

我們不禁會問: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提出道德問題?「道德」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如果我們連道德的來源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弄清與道德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常識告訴我們,一種美好的思想感情來源於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是希剛所說的物質的人的由來)。比如,我們喜歡牛不喜歡老鼠。所以,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各自為戰的獨立經濟體,不需要分工合作、互為服務,那麼,人類決不會形成社會,更不會有道德的產生。

正是由於勞動分工,產生了互為服務的勞動合作關系,形成了聯結人與人的共同利益的紐帶。道德就是維系這種共同利益紐帶的自覺行為。分工越細致,個人利益之間的聯結就越緊密,直至最後融為一體,無分彼此。對萬事靠自己、沒有分工合作的生物來說,存在就是天理,哪怕同類相殘,都不存在道德問題。對一些「社會性」生物,比如螞蟻蜜蜂之類來說,為什麼不會出現自相殘殺(指窩里斗)的情況呢?就因為它們是密切分工的合作關系。任何有損對方利益的行為,都是對自己利益的損害。所以,對螞蟻蜜蜂之類的社會昆蟲來說,「道德」行為是它們的本能行為。而人類社會卻不是自然天成的,是由三三兩兩的散居到群落到部落再到社會這樣慢慢融合、壯大、演進、發展起來的。在私有制下,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化導致了社會分工的無序化。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盲目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惡性競爭,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演變為各個局部生產領域里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試想:在成百上千個大學生爭搶一個職位情況下,焉有道德的容身之地?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至今仍在進行著最殘暴最野蠻的掠奪斗爭的根本原因。毛澤東時代,為什麼涌現出許許多多像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式的道德楷模呢?原因正在於此:計劃經濟下,團結友愛,互助合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道德想不高尚都難!此外,我們知道,原始落後的勞動生產是艱苦的,哪有一勞永逸的掠奪和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剝削來得輕巧、輕松呢?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把勞動分為二重性:艱苦性和配合性。前者產生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不道德認識,後者產生互助友愛的道德認識。因而從邏輯上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密,組織化系統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就會越來越相親相愛,道德水平自然就會越來越高。當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已經發展到牽一發動全身、缺一不可的地步了,人類社會的天堂時代就到來了!在這里,有一個重大問題必須引起注意:不能把官僚和資本家所從事的剝削活動與社會必要的組織管理分工混為一談,這些食利者和剝削者純屬寄生蟲和掠食動物。而且,正是由於有這類掠食者的存在,才使得本應如桃源仙境般的人間成了地獄。這些變態的異類道德已經完全淪喪,拚命鼓吹所謂的叢林法則,實不知,人之所以成為人,恰恰是因為成不了獸。必須互助友愛才能生存立足。而要寄希望於統治者剝削者進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恐怕比寄希望於老虎不吃人、蒼蠅不逐臭還要渺茫。因為他們全部的生命活動就是剝削寄生行為本身。沒有外力的強製作用,不可能自行改變,就好像不經過外部劇烈刺激自己很難斬斷自己的手足一樣。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見,請諸位不吝批評指正。

長歌 初稿於08/04/27 繕於即日

H. 道德品行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指一個人的善良本性,做人的基本准則,例如,孝敬父母,關愛弱勢群體,扶老攜幼,扶危救貧,有社會正義感;品行是指人的內心和外在的綜合表現,品行與道德相聯系,道德不好的人往往品行也不好。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