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立法方式的比較

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立法方式的比較

發布時間: 2022-03-31 00:33:37

Ⅰ 國際海商法和中國海商法的立法比較

沒有國際海商法這個法~但有相關的國際公約,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漢堡規則等。。。我國海商法主要是參考上述主要規則而出來的~

Ⅱ 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有哪些比較優勢

一、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的動因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呈現以下趨勢:第一,快速發展。世界服務貿易從2003年起加速增長,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比上年增長10.6%,比1985年增長了6.1倍。第二,結構升級加速。隨著服務業中技術、知識程度提高,服務貿易結構也有很大提升。運輸、旅遊、建築工程承包等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比重不斷下降,而以金融、保險、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新興商業服務出口額飛速上升。第三,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的區域性不平衡格局仍然存在並不斷擴大,佔主導地位的仍是發達國家,佔全球服務進出口總額的3/4以上。2006年國際服務貿易前10名國家中,除了中國其餘均為發達國家。第四,發展中國家貿易處境進一步惡化。服務貿易的結構升級使發展中國家原先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的傳統優勢逐漸喪失,在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不利於其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總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困境,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尋找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推動服務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動因

Ⅲ 什麼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定

東盟考試名稱解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定: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是中國在自貿區框架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第一個關於服務貿易的協議。這個協議以及新一輪的具體承諾,不僅影響中國和東盟的經貿關系,《服務貿易協議》規定了雙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開展服務貿易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包括了中國與東盟10國開放服務貿易的第一批具體承諾減讓表。各方根據減讓表的承諾內容進一步開放相關服務部門。(似乎前面就夠了:根據《協議》規定,我國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向東盟國家做出市場開放承諾,東盟10國也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遊、建築、醫療等行業向我國做出市場開放承諾。)
請推薦

Ⅳ 如何認識和理解東盟

一、如何認識「東盟方式」
年,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作為發起國成立了「東南亞聯盟」,這被認為是東南亞區域合作的開始。1967年,東南亞推動區域合作的動力再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尼五國外長簽署了《曼谷宣言》,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取代原來的「東南亞聯盟」。此後,東盟不斷擴大,到20世紀末,東盟已有10個成員國,實現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聯合。
東盟學習歐洲聯合的經驗,但並未照抄歐洲的做法和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創建了獨特的「東盟方式」。東盟成立依據的是一份宣言(《曼谷宣言》),其內容只有一頁紙的篇幅,它不是憲章,也不是條約,只是共識,是共同的承諾。「東盟方式」的內涵被稱之為「不寫下來的規范,非正式的理解」;所依託的是「六大原則」,即尊重主權和相互依存,不幹涉內政,不使用武力,避免使雙邊問題在地區層面對抗,協商一致的決策過程和謹慎處理敏感問題。概括而言,「東盟方式」的內涵主要包括:
其一,漸進推動東盟的擴大與提升,堅持將東盟事務放在東盟框架之下解決,以增強本地區內部的凝聚力。東盟的價值不在於實現地區的高度一體性(或者單一性),而在於在保持多樣性的前提下,推進協商與合作。「東盟方式」的貢獻在於:以合作為出發點,創建「協商與一致的文化」;通過每年組織上千次各種各樣的會議,構建廣泛和多層次的「溝通渠道與網路」;通過堅守不幹涉原則,創建「安靜外交與沖突管理機制」。東南亞是世界上差異化最大的地區之一,區內各國在政治體制、發展水平、種族和宗教等諸多方面存在多樣性。東盟的作用不是要把它們統一起來,而是在合作框架下實現和諧共處。維護多樣性是東盟開展合作的基礎,而通過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則是各成員國一致的追求。因此,東盟的發展進程被認為是亞洲包容性文化的具體體現。
其二,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東盟機制逐步推進區域內的市場開放,改善發展的綜合環境。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東盟開始把推動內部市場開放、優化內部發展環境作為合作的重點。一方面,東盟內部差別大,有些成員國經濟欠發達,必須走一步看一步,根據情況和需要制定加速計劃;另一方面,內部和外部情況變化迅速,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趁熱打鐵」,不斷以新進程推動開放進程深化)
東盟開展經濟合作的方式不是靠動員內部資源開展集體項目建設,而是採取推動市場開放、改善區內市場環境、增強區內對外部資源投入的吸引力的方法。事實上,東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聯合體,內部可動員的資源有限,其最大的資源是市場潛力,因此,市場開放本身可以創造資源。特別是在發生金融危機之後,東盟是靠加速開放來增強吸引力和創建活力的。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促進了資本向東盟的迴流,加快了其經濟恢復和增長的步伐,對東盟國家走出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盟改善發展環境,不僅僅依靠推動市場開放(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還通過大力推動經濟合作。東盟開展經濟合作,一靠成員國內部,二靠拓展外部。東盟提出了互聯互通計劃,並為此制定了落實的「行動計劃」。互聯互通計劃不僅包括建設相互連接的基礎設施,也包括相關法規的互聯互通和人員流動。
經過上述努力,東盟由一個經濟落後的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區,尤其是一些新成員國,實現了持續的高增長,有的已較快走出了低收入國家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門檻。
其三,構建具有東盟特色的共同體。東盟共同體的建設確立了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定位,而不是照抄已有的模式。東盟共同體不是像歐洲那樣建立一個單一的組織,而是由「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個框架組成。東盟共同體的建設強調舒適度,即各方的接受程度,亦即可行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超出接受能力的進程,要麼會造成成員國之間的分裂,要麼會導致半途而廢。
東盟共同體的建設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進程」,東盟於2007年制定了《東盟憲章》,這是東盟合作進程的一個重要轉折。東盟的成立是以「志同道合」為基礎的,而有了憲章則不同,它意味著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東盟這個組織的地位、目標和原則。憲章規定,東盟是一個具有法律地位的區域組織,成員國應當嚴格遵守憲章的規定,在本國法規與憲章有沖突時要以憲章為准繩,從而保障成員國都在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框架下推進一體化進程;東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對外交往,並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簽署重要協議;東盟擁有行之有效的運作機構,具有集體決策權力。《東盟憲章》的制定表明,東盟已由一個鬆散的合作平台發展為具有法律地位和決策效力的區域合作組織。這是東盟由開展功能性合作走向共同體建設的一個基礎。
東盟的發展經驗表明,進行區域合作是實現地區穩定、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東南亞地區本來沒有開展區域合作的歷史,而通過漸進的合作進程,成員國逐步培養了合作精神,構建了「共享文化」和「共享利益」的基礎,提升了區域的作用和影響力。在東盟的發展進程中,懷疑甚至批評的聲音一直相伴而生。批評者認為,東盟提出的項目和計劃太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實機制。這在很多情況下是事實,特別是東盟缺乏集體資源,缺乏向區內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主要依靠外來資源。東盟的成功靠的是戰略設計和「韌性決心」。戰略設計的意義是制定推進目標,把目標作為行進動力,特別是後一個方面,是東盟推動合作進程的一種方式。所謂「韌性決心」,就是堅持不懈,面對復雜和困難的情況時,既具有忍耐性,又具有決斷性,堅持不後退,繼續推進合作進程。
對於東盟發展本身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其「軟機制」特性對落實達成的共識或者提出的計劃缺乏約束性,從而使落實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導致「說得多,做得少」。但是,也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理解,即如果是「硬機制」,差別很大的10國將很難在制訂計劃上取得共識,進而使整個發展進程陷入僵局。以接納緬甸為例。東盟的「安靜外交」還是對緬甸的政治穩定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的,避免了因壓力過大而產生「政策逆反」或者激起國家內亂。(17)當然,東盟本身是有缺陷的,例如,盡管其不幹涉內政原則保證了成員國的自主性,但是一些成員國自行其是,對他國和東盟的利益造成損害,對此,東盟幾乎無能為力。另外,東盟的「舒適性原則」雖然為成員國提供了靈活的空間,但也往往使東盟落實行動議程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如何認識「以東盟為中心」
「以東盟為中心」是東盟發展對外關系與開展對外合作的一個基本原則。「中心」原則大體上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維護東盟的核心地位,二是堅持東盟的主導性作用。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目的是維護東盟的核心利益,保證其在對外合作中不被分化和瓦解。
東盟作為一個區域組織,在拓展對外關系時始終堅持兩個戰略基線:一是構建由自身打造的地區力量平衡網,通過構建外部力量的平衡和制約,來防止任何一種力量,尤其是大國力量壟斷地區事務,防止因力量失衡而在本地區發生殃及自己、損害自身利益的沖突或戰爭。二是在推進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中,始終保持由東盟出面推動、東盟與各方進行協商的架構。這樣做有兩個重要含義:其一,東盟作為一種集體力量,以為本地區創建安全環境為己任。在這種創建中,東盟不是用自己的硬實力與大國抗衡,而是利用自己的「軟實力」,即區域組織的力量與大國周旋,利用大國力量平衡爭取自己的主動性。其二,東盟發揮導向作用,但並不固執己見,而是作為協調中心,吸納各方的意見,形成基本共識,這種共識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東盟自身同意,對自己有利。
東盟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操作,看似有些自私和霸道,但事實上,它不過是一種務實和技巧的選擇。其實,堅持以東盟為中心對於東亞地區的合作來說也有著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在其他國家不能合力推動的情況下,東盟就成了真正的「馭手」了。當然,有時這也會對東亞地區的合作進程產生不利的影響,即東盟在重要的問題上可能會猶豫不決,缺乏推動落實共識的實際手段,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拖後腿。盡管如此,其他國家依然認可和接受東盟,甚至等待東盟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的推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中日兩國在推進東亞自貿區進程上出現分歧,中國力推以「10+3」為基礎,日本則堅持以「10+6」為基礎,在此情況下,只能由東盟發揮作用,提出推進方案。但是,從2006年到2011年,東盟遲遲不做決斷,只是到了美國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取得進展,4個東盟成員國參加TPP,東盟和東亞合作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東盟才在2011年提出構建RCEP的計劃。該計劃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中日韓和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支持。東盟為RCEP提出了指導原則,並出面組織談判議程。這樣,東盟的「中心地位」得以確立。
堅持和確保以東盟為中心的最好體現是其推動的「10+」框架。這個框架既包括東盟推動的東盟—對話夥伴國機制,也包括東盟與多個國家分別構建的自貿區,以及「10+3」、「10+6」自貿區框架。各個層次的「10+」對話框架及自貿區框架,都由東盟作為設計者,形成東盟優先、以東盟為基礎和東盟主導的結構。在國際關系和區域秩序的構建上,像東盟這樣能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動性和建設性的尚無他例。
東盟對話夥伴機制的建立體現了「以東盟為中心」的戰略。東盟先後確立了10個對話夥伴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應該說,建立對話夥伴國機制是東盟發展對外關系的一個創造,它有別於傳統的結盟關系,也不同於不結盟關系,是其開展平衡外交的一個手段。不僅於此,東盟還利用這一機制與對話夥伴國發展起了多樣性的合作,而對話夥伴國也利用這個機制拓展了與東盟的合作關系。
構建「10+1」自貿區使東盟的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本來,與東盟構建自貿區是中國的提議。但是,東盟堅持以「東盟+」框架來構建,把它作為「10+1」對話機制下的合作內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建中,中國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談判,這對東盟意義非凡。事實上,在此之前,東盟作為一個整體與外部並沒有達成實質性的自貿區協議。當然,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對中國也是求之不得的,此舉可以使談判變得「簡單」,因為與一個整體談判,顯然要比與10個差別很大的成員國分別談判容易得多。東盟與中國構建自貿區的成功,增強了其拓展「10+1」自貿區框架范圍的信心,助其積極推動與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以及歐盟構建自貿區。把推動市場開放與開展經濟合作融為一體的自貿區建設,大大豐富了東盟與對話夥伴國關系的內容,深化了與對話夥伴國的關系,也為東盟發揮「進程設計者」的作用,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積累了經驗。
其實,在上述機制的構建過程中,東盟並不具備居高臨下、掌控方向的能力。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對方推著東盟往前走。例如,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建中,中國提出的許多創意,都得到了東盟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以東盟為中心」並不等於一切都由東盟說了算——實際上,東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而是讓東盟更有參與合作的自信。與東盟開展合作,獲取東盟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而要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則必須充分考慮到其特殊的利益關注和接受能力。例如,中國提出的「早期收獲」計劃,就考慮到了東盟欠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提出談判內容可先易後難、分步推進(先貨物貿易,後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對欠發達成員給予照顧等,就是充分考慮了東盟的利益關注和新成員參與合作的能力。中國提議與東盟共同建設博覽會平台,就是考慮到為雙方,特別是東盟國家提供商品展示平台,擴大交流渠道等等。當然,中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考慮。這里所要強調的是,理解和認可東盟的中心地位,對於合作方來說,重要的就是充分考慮東盟方面的特殊利益關注;而從東盟方面來說,則是要把握住進程的主導權,讓合作夥伴考慮和照顧自身的利益關注。東盟這樣做非常必要,因為其內部無論是發展水平還是利益關注差別都很大,如果東盟不能體現其整體與差別利益的均衡,它自身就失去了內聚力。
東盟地區論壇是東盟構建以己為中心的大國平衡戰略的重要機制。東南亞地處海陸要沖,是各種力量博弈的重點地區。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後,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面對新形勢,東盟於1992年決定啟動地區政治與安全對話,次年的第26屆東盟外長會議安排了東盟6個成員國、7個對話夥伴國、3個觀察員國和2個來賓國外長就開展安全對話進行協商,各國外長同意在1994年啟動東盟地區論壇機制,就地區政治安全問題進行對話與協商。此後,東盟地區論壇每年在東盟國家召開,成為地區最有影響的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目前,該機制已有23個成員國,不僅包括亞太地區的國家,也包括歐盟。東盟地區論壇是官方合作機制。按照設計,該機制的功能將逐步提升,合作內容將逐步深化。其發展進程被分為三個階段:「建立信任措施」,「開展預防性外交」和「探討解決沖突的方式」。截至2011年,東盟地區論壇實施了100多個建立信任措施的項目。2011年的第18屆外長會議通過了《ARF預防性外交工作計劃》,表明它准備進入第二個階段,即「開展預防性外交」階段。為了維護東盟在東盟地區論壇中的中心地位,一直以來,東盟地區論壇作為東盟外長會議的後續議程,由東盟當年的主席國主持,主要的議題和規劃設計均由東盟秘書處負責。
當今世界和地區的安全問題復雜多變,安全力量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調整和轉換,新的矛盾和戰略競爭加劇。東盟一直把握住兩個要點:一是就危及安全的重要問題展開官方對話與討論;二是使論壇成為加強交流、縮小分歧、凝聚共識的平台,避免成為爭斗的場所。做到這些很不容易,因為地區安全問題不像經濟關系那樣存在市場機制的內在聯系,而往往是國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和爭斗,尋求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構建合作機制都涉及復雜的因素。因此,盡管東盟地區論壇一直堅持開展活動,但並沒有按照原定的構想使合作的機制和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從特徵上講,東盟地區論壇是一個由中小國家集團主導的國際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盡管東盟基本上掌控了其發展方式和節奏,使大國參與而不是主導,對大國力量進行「軟制衡」,但是,一些大國還是可以突然推出自己的議程,有時候還會與東盟的個別成員國聯手提出本不屬於設定議題的問題。
事實上,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最大的挑戰是其自身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問題。鑒於東盟本身的限制,它並不能完全掌控成員國的自我行動,也不能限製成員國發言的自由。如何讓東盟地區論壇的進程轉入具有效力的預防性外交階段,對東盟來說是一個考驗。在構建以東盟為中心的經濟開放合作框架中亦如此。一些成員國盡管參與和支持東盟的整體構建,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受東盟整體議程的限制。
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也受到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沖擊。美國是超級大國,在亞太和東亞有著重大的利益和影響力。本來,東盟一些國家企圖通過拉美國介入地區事務來平衡中國,但是,美國的「重返」戰略使得力量的天平向美國傾斜,東盟一些國家(如菲律賓和越南)借機拉美國與中國對抗,把東盟的整體平衡戰略給肢解了。事實上,美國的過度介入和重塑主導權的努力對東盟的整體團結和發展是一個威脅,使得一些進程難以按東盟的核心設計發展。在世界與地區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的新形勢下,東盟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如何運用自己的集體力量維持地區力量平衡,如何維護地區合作的大框架與利益均衡,使自己處在「四兩撥千斤」的中心位置,對它來說是一個新的考驗。在復雜劇變的東亞和亞太地區,東盟如何維護和進一步加強其中心地位,還有很多未知數。不過,東盟肯定會努力的,因為若不如此,其本身的發展就會受到更大的挑戰。
當然,值得思考的是,從東亞區域合作的角度來認識,以「東盟為中心」也提出了一個東亞區域合作的目標和架構問題。從目標來分析,如果東亞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單一的區域合作機制,那麼,其路徑就可能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實現東盟的擴大,即吸收其他國家參加,將其擴展成一個以東亞地區為基礎的大東盟,如果這樣,東盟就只剩一個名稱,而其內涵和結構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東盟恐怕不願意讓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加入。另一種選擇是東盟解體,東南亞國家融入到更大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如果這樣,以東盟為中心也就無從談起了。也許,這正是東盟所擔心和極力要避免的。如果這兩個選擇都不現實,那麼就要思考和設計一個包容的東亞區域合作大框架,既可以保持東盟的存在,又可以讓東亞區域合作機製得到發展。
其實,東盟堅持以己為中心所構建的也是一個具有很強包容性的框架。以RCEP為例,其目標是建設一個包含16個國家的大市場,推動一個包容的大框架,東盟以一個區域組織的定位參與並發揮領導作用。盡管東盟在RCEP的設計和談判中保持了中心地位,發揮了主導性作用,但是,RCEP所創建的是一個參與者平等與共享的開放大市場,也就是說,東盟市場將被融入到一個更大的市場框架之中。東亞的金融合作也基本上如此,由13個國家組成的東亞貨幣儲備基金也沒有設立單獨的東盟機制。顯然,對於功能性大區域機制的構建,東盟並不反對,也許,東盟所排斥的是那種能稀釋掉東盟的統和的東亞地區制度性構建。這為我們構建未來東亞區域合作的目標和框架提供了一種視角,比如,把東亞共同體作為一種寬松的包容性地區合作目標和框架,其中仍然可以容許東盟存在,並使其保持「中心地位」,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樣,也許東盟會對其給予更大的支持。
三、如何認識東盟共同體
按照規劃,到2015年底東盟共同體就要建成了。實際上,東盟共同體是一個「大廈」,由三根支柱支撐: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與社會文化共同體。這樣的設計是獨一無二的,是區域合作制度建設的一個創新,也是東盟包容性原則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建立經濟共同體不是要建立超國家的區域管理機制,而是建立單一市場和單一生產基地,也就是說,在自貿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加強區域生產網路的鏈接,降低產業鏈運營的成本,以促進區內經濟的全面發展。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基本特徵是:一個單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經濟區,一個經濟平衡發展的經濟區,以及一個與全球經濟接軌的經濟域。而一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主要體現在商品、服務、投資、資本和技術工人的自由流動上。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設不是遵循傳統的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共同體的路徑,而是根據東盟的具體情況另闢蹊徑。東盟經濟共同體是在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發展的,實際上是一個升級版的自貿區。2015年是東盟建設經濟共同體的時限,屆時必須完成一系列必要的指標,但它不是最後的期限——這與歐洲方式很不相同——在此之後還會不斷深化。事實上,東盟內部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而東盟作為一個組織並沒有為欠發達成員提供援助的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東盟內部缺乏很強的「共享認同」感。特別是,共同體建設自上而下的認同和推動方式,使得民眾對共同體的認知比較弱,許多國家的民眾並不知道經濟共同體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而當年歐盟建立統一大市場時,除了進行完備的立法准備外,還花了很大的氣力進行社會宣傳和公民教育,以讓民眾對其有充分的了,從而獲得民眾最大限度的支持。與歐盟相比,迄今,東盟在普及有關東盟共同體的宣傳和教育方面所做甚少。
根據《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行動計劃》,社會文化共同體的目標主要包括:共建社會關愛,共同應對貧困、平等和發展問題;提高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推動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應對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社會影響;推動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的環境治理;提升社會凝聚力的基礎;等等。社會共同體的基礎是相互理解、睦鄰友好和共同的責任,保護人權及社會正義。而文化共同體的基礎是尊重多樣性發展,加強相互交流、借鑒和學習。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不是推行共同的社會政策、共同的文化與價值觀,而是發展互助合作的精神、相互尊重與學習的精神,建立一個和睦共處、相互支持、共享安康的地區。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其內容不僅涉及社會公平問題和文化認同問題,還涉及環境和生態保護等問題,強調把東盟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區。
安全共同體的目標是維護地區的共同安全,但它不是通過加強東盟組織的集體維護能力來實現,而是靠加強內部協調、降低發生沖突的風險、消除或削減危及安全的因素來達到。東盟安全共同體的建設堅守尊重國家主權、互不幹涉內政和不使用武力的原則,致力於創建內部的和平環境,如非核化、避免軍備競賽、不使用武力和不以武力相威脅、和平解決爭端、培養和平意識與責任等。顯然,東盟安全共同體所創建的地區安全,並不是以集體的安全力量解決對安全的威脅,或者通過成員國讓渡國家的安全管理權、提升集體的管理權來解決,而是通過集體達成共識、對危及和平的行為進行規范來實現。
東盟的安全涉及對外關系,因此,如何處理好與外部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大國的關系特別重要。東盟採取對話合作、力量平衡的戰略,即與外部國家進行政治與安全對話,開展協商與合作,構建以東盟為中心的大國力量平衡機制,消除外部力量在本地區發生對抗與戰爭的可能。東盟制定了《東南亞友好與合作條約》和《東南亞無核條約》。東盟的所有對話與合作夥伴國都需要簽署這兩個條約,承諾遵守條約的原則。
由「盟"到「共同體」,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這是因為,一則,共同體的建設有了經成員國簽署的法律文件——《東盟憲章》。《東盟憲章》從起草到通過,歷經三年,先是成立名人小組就憲章的框架與原則提出建議,後由高官提出憲章草案交由首腦會議討論通過,最後再由各成員國簽署。鑒於憲章已經過各國議會批准,落實憲章應是各成員國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二則,東盟由此具備了法人身份,成為代表成員國的國際組織。這樣,其他國家就可以向東盟派駐大使,發展與東盟的關系,從而使東南亞地區「有一個穩定的地區秩序」。三則,構建支持東盟共同體發展的管理制度,使其有一個「內聚性的制度框架來管理」,變成一個「更有效率的組織」。
東盟共同體的建設按照「東盟方式」進行。它不像歐洲統一大市場建設那樣,需要制定幾百項法律,把每一個方面的問題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凡事都要「依法辦事」。東盟共同體建設是靠落實成員國達成共識的建設指標,各成員國都為完成這些指標做出具體的努力。

Ⅳ 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競爭優勢有哪些

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為568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其中出口185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服務貿易進口38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約15%;逆差累計1980億美元。①我國服務貿易是短板,服務貿易逆差年年攀升,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服務貿易逆差連年增長,表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處於劣勢。從具體行業看,我國服務貿易優勢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以及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的服務貿易均呈現逆差,這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領域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客觀反映。

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2013年這一領域的服務貿易順差達到466億美元,2014年由於統計口徑調整,商務服務差額由正轉負,使得這一類服務貿易順差減少至152億美元。

建築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這是我國當前的優勢領域,隨著我國周邊基礎設施開發計劃、「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帶動的建築服務和勞務輸出服務的快速增長趨勢是可以期待的,建築服務的貿易順差還將進一步增長。2014年建築服務增長近40%,貿易順差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億美元。

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屬於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但對於我國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出口而言,更多地是利用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離岸服務外包,更屬於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離岸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服務業新型國際分工方式,未來的市場前景可觀。隨著2015年初《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的實施,作為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佔主導的我國離岸服務外包,在未來5年將保持不低於20%的速度增長。因此,信息和計算機服務仍是我國的優勢領域。2014年信息和計算機服務貿易增長25.6%,貿易順差2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億美元。

咨詢服務也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我國擁有大量相對較低成本的高素質勞動力,因此,有發展咨詢服務的優勢。同時,咨詢服務貿易收支也會受到國內外金融環境的影響,不排除各類企業通過咨詢服務貿易收支轉移資本的可能。從短期看,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會有升值預期,加之人民幣進入適度寬松周期,國際資本通過咨詢服務收支流入我國境內的動能將逐步減弱。因此,咨詢服務貿易順差會有所減少,貿易總額將會保持適度增長。

技術知識、資本、環境密集型服務是競爭劣勢領域。技術知識版權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總體競爭力不足。2013年貿易逆差分別達到190億美元、5億美元、769億美元,2014年逆差分別變化至219億美元、9億美元、1136億美元。

專有權和特許權的轉讓與許可貿易是技術貿易的一種形式。由於我國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總體上,我國這類服務逆差還會持續一段時期。但隨著我國技術實力的增強,技術引進的增長速度會放慢,而技術出口會有所加快。

廣告、影視等文化服務屬於知識密集型和版權密集型產業。在這方面,我國要素稟賦優勢決定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不會太強。但是,隨著國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會逐步加快,這一競爭劣勢會逐步得到緩解。

金融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雖然我國是金融大國、外匯儲備全球首屈一指,但是,金融業開放度低,體制機制、管理和經營模式、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與先進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

旅遊服務是對良好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遺產及良好的生活休閑服務的一種消費。然而,我國目前景區因旅遊環境、大氣污染等客觀因素,加之受國際經濟增速回落影響,國外遊客消費能力收縮,使得我國入境游市場發展慘淡。同時我國國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國內旅遊社等機構仍然熱衷做出境游。目前,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證制度逐漸便利,總體上旅遊服務貿易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入境游將長期滯後於出境游,服務貿易逆差擴大趨勢和國際競爭力不足的現實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扭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旅遊服務貿易包括了教育、醫療等服務,數據有虛高成分。2014年旅遊服務貿易增長近20%,貿易逆差為1136億美元,為第一大逆差來源領域,逆差比上年增長367億美元。

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服務的競爭優勢遠未發揮出來。運輸和保險這兩類服務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雖然我國擁有每年超過4萬億美元貨物進出口規模,但是相關的國際運輸和國際保險服務卻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兩類服務的競爭力仍然較差,這直接體現在貿易差額上。2014年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共758億美元,僅比上年增長10億美元。但隨著我國貨物貿易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話語權的提升,將逐步掌握跨境運輸和國際保險的權利,這會使我國運輸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的趨勢有所緩解。

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和劣勢領域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高企的態勢短期內也難以扭轉。但是,未來一個時期,為實現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支撐中國製造升級換代的目標,就必須大力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既要彌補競爭劣勢部門的短板,又要鞏固優勢領域的長處,全面實現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躍升,這是實現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關鍵。

培育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應遵循參與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

服務貿易是服務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具體體現。國際分工的基本原理與合理內核仍然適用於服務產業的國際分工。其中,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優勢理論等所包涵的生產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產要素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互動,對於籌劃服務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顯得尤其重要。

我國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要素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隨著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生產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使得我國生產要素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勞動力絕對優勢在逐步消彌,而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優勢正在形成。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國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模式,中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國受過較好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勞動力佔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業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數量超過一般勞動人口。因此,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正面臨從利用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向利用勞動力的高效率轉變。勞動力優勢內涵的轉變,也給我國發展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業創造了條件。

其次,資本要素已經由稀缺轉變為相對豐裕。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國已經由資本凈流入國轉變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其中對外直接投資也已超過千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有望超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資本要素的相對豐裕,也為我國發展金融、保險、運輸、電信等資金需求大的基礎設施服務業創造了條件。但是,要把要素優勢轉變產業競爭優勢,還需要諸多其他條件。

再次,在技術和知識要素方面,我國仍相對稀缺,體現為我國技術貿易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專有權利轉讓費和使用費總體處於較大逆差狀態,製造業領域的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我國80%晶元都要靠進口,而在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2/3的設備投資依靠進口。技術和知識要素的短缺,是制約我國大文化行業、技術服務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後,自然資源要素在我國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不僅石油、礦產等資源需要大量進口,而且由於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我國旅遊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開發利用和消費也受到影響。這對我國發展旅遊服務極為不利。

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亟待轉化為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首先,服務貿易對生產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遠不足貨物貿易。雖然生產要素優勢作為客觀既定的現實,反映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表現則有較大不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貨物貿易中,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仍是貨物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貿易也是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僅有自然資源密集型商品是貿易逆差。這與服務貿易的要素密集度結構有較大差別。這表現為,雖然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是培育競爭優勢的基礎,但是,貨物貿易對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更加充分,相關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將部分劣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在培育服務貿易競爭中應加以借鑒。

其次,應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尋找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雖然競爭優勢來源於要素稟賦及由其決定的比較優勢,但現實中的國家競爭優勢更具多樣性、豐富性,如大國優勢、制度優勢、加工製造產業優勢、外匯儲備優勢、中華文化優勢等,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或是局部的優勢轉化為我國參與國際服務產業競爭與合作的優勢,需要在戰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導。

從貨物貿易看,我國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自主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優勢,生產製造加工優勢還未轉化成為技術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和品牌優勢。從服務業開放看,服務業開放度低,國際競爭力較弱,貿易逆差大,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相關的國際運輸和保險等服務貿易優勢,中華文化優勢還未轉化為文化貿易和版權貿易優勢,服務貿易中的人才優勢還未顯現出來。從吸收外資看,利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更高水平引進目標,實現從引資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轉變,外資企業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從對外投資合作看,我國資本和外匯儲備優勢還未轉化為更大規模服務業「走出去」的優勢。從國家戰略與政策看,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參與對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政策優勢,尤其是體現在服務業開放、服務貿易發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性問題仍然突出。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的思考與建議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必須立足當前我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動態變遷,在開放型經濟大格局下不斷拓展服務貿易競爭優勢來源渠道,推進服務貿易發展模式與促進政策的創新與完善。

服務貿易發展的重點領域應與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總體格局相適應。當前,我國部分高級生產要素優勢正在局部形成,新型生產要素正在加速積累。如勞動力優勢正逐步向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本優勢轉化,資本優勢正逐步傳導到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知識產權、標准等高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積累中。因此,我國在確定服務貿易發展重點領域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比較優勢現狀。

一是大力發展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這類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建築服務、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咨詢服務、商務服務,以及離岸服務外包等。中國應充分利用高素質勞動力資源豐富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此類服務,在相關領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服務產品和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高鐵、橋梁、電站等建築服務品牌,以及軟體外包、信息技術服務、呼叫中心等服務產品。

二是推動將開放型經濟大國優勢轉化為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如利用貨物貿易優勢,逐步發展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服務,包括轉口服務貿易;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培育我國歐亞鐵路運輸服務優勢。

三是積極發展跨界服務,利用中國優勢服務彌補中國服務短板。如充分利用我國中醫葯優勢,積極發展健康旅遊服務產業,吸收國際遊客消費中國的中醫葯、保健和養生服務,帶動我國入境游市場。

充分發揮雙向投資大國優勢,積極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新優勢。服務業國際投資是服務貿易四種提供模式之一。雖然我國雙向投資規模均超千億美元,其中服務業雙向投資均超過製造業,但服務業投資質量有待提升,服務業雙向投資優勢還不夠突出。應充分發揮我國雙向投資大國優勢,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新優勢。

一是充分發揮外資企業在發展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我國服務產業的外向化程度。要加大服務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把外資企業逐步打造成為提升我國服務業競爭力、增強我國服務業出口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重點引進一批面向國際市場的外資項目,積極鼓勵外資企業發展服務出口業務。

二是積極推動服務業「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一方面,「中國服務」可以支撐我國能源資源、製造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可帶動國內服務更加貼近國際市場。2013年,雖然我國對外投資中近70%都是服務業投資,但很多投在香港地區,而且集中在商貿批發、商務服務等領域。服務業海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中國製造業、礦產資源等領域的海外投資需要大量的「中國服務」跟進,除了與投資直接有關的投資咨詢調查、會計律師、金融、保險、物流等服務外,還有生活性服務,都需要中國本土服務企業跟隨「走出去」。同時,隨著製造業服務化的深化發展,「中國服務」升級「中國製造」已成必然趨勢。必須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雙重優勢。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日本,其高水平的製造業都有高水平的高度國際化的服務業支撐,製造業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服務業的國際化。

深入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逐步形成我國服務貿易多元化國際市場新優勢。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佔比較小。今後,要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引導下,加強與沿線國家服務產業合作,推進服務貿易國際市場的多元化布局。

一是以服務貿易引領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每一方面都與服務貿易緊密相關。傳統上,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俄羅斯、中亞、西亞等國家的合作重點在於貨物貿易和製造業領域。然而,服務貿易是更高層次的合作,是人心相通的關鍵,要在技術、建築、運輸、旅遊、文化、商務咨詢、品牌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等方面,提升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層次,擴大對沿線國家服務貿易規模,提升在我國服務貿易中的比重。

二是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積極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東盟各國開展服務業貿易投資合作的力度。重點加強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提高我國在東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與運營、旅遊、文化、醫療保健、技術和知識產權、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領域的商務存在規模。

發揮制度高效靈活與政策創新優勢,逐步形成與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優勢。一是體制機制。服務業作為三大產業中最大的產業,其在經濟增長、就業中的貢獻最大,也是決定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地位的關鍵。建議強化服務業綜合統籌協調機制,如建立國家服務業委員會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協調機制,在此機制下,制定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年度推進計劃,解決制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規劃和其他重大政策問題。

二是財稅政策。我國財稅政策是按照製造業的模式來設計的,相關財稅優惠政策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的。出口退稅、對出口的財政政策支持等也主要是針對貨物貿易來設計,而對於服務貿易出口,還沒有統一的財稅支持政策。下一步應逐步將製造業時代的財稅政策過渡到服務經濟時代的財稅政策,逐步建立一套適應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財稅政策體系。

三是金融體制。與財稅政策類似,我國的金融財政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而設計的。然而,服務業由於輕實物資產,沒有像製造業那樣的大型廠房、機器設備、不動產等可以抵押,因此,服務業的融資更難。對於針對服務貿易出口的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政策也不完善,支持力度遠不及貨物貿易。因此,建議要加大針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特點的金融產品,利用無形資產和公共融資平台等方式加大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金融支持。

四是招商引資政策。貨物貿易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特別重視招商引資,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資的外向化程度高的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各地經濟增長和促進出口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各地的招商引資仍然更青睞製造業項目,對於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較小。應像過去抓製造業招商引資那樣來抓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制定相關的招商規劃、投入足夠的招商資源、制定相應的招商激勵措施等,這是將國家鼓勵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落地的關鍵舉措。

五是服務貿易方式政策。發展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外包、邊境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不斷創新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在繼續建立和完善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政策的同時,重點加大創新邊境服務貿易政策力度。邊境地區適合自然人流動,也有利於境外消費服務貿易提供模式的發展,應針對邊境地區毗鄰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服務貿易,利用邊境特殊經濟區,在旅遊、分銷、醫療保健、娛樂等領域發展「飛地型」服務貿易,在服務市場准入、人員出入境管理、服務提供人員資質互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與邊境服務貿易相配套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體系。

六是統計制度。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統計制度極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漏統、統計不準確等情況,低估了我國服務經濟發展程度,這直接導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資源投入不足。服務業統計應改變按社會管理來分類的模式,引入國際通行的服務業分類標准,細化服務業分類,增加對近年來新興的服務產業的統計分類。對於服務貿易統計,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BOP統計,將教育、醫療等服務貿易從旅遊項下剝離出來,增加環境等服務貿易分類,細化旅遊、咨詢、商務服務等服務貿易分類,增加國別雙邊服務貿易統計以及企業所有制性質的服務貿易統計方式;另一方面,推進實施境外分支機構銷售統計,並擇機發布相關數據,完善行業管理部門的服務貿易業務統計。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Ⅵ 請問東盟自由貿易區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別是什麼

歐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於2002年11月簽署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協議是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1997年12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在首次東盟-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確定了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系的方針。 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199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三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願加強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聯系,這一提議得到東盟國家的積極回應。2000年11月,朱鎔基總理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並建議在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就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在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框架下正式成立。專家組圍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及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兩個議題進行了充分研究,認為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東盟和中國是雙贏的決定,建議中國和東盟用10年時間建立自由貿易區。這一建議經過中國-東盟高官會和經濟部長會的認可後,於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朱鎔基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 《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中國與東盟加強和增進各締約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逐步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並創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資機制;為各締約方之間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開辟新領域等全面經濟合作的目標。 2004年11月,中國-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規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獲產品和少量敏感產品外,雙方將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降稅。 貿易區分布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涵蓋18億人口,GDP接近6萬億美元,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Ⅶ 阿根廷公司法的立法情況與中國的公司法比較,並指出其值得中國公司法借鑒的地方

這個題目太大了,不怎麼好回答,如果是西班牙公司,我可以提一些建議

Ⅷ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有哪些不足之處請舉例說明,謝謝!急需!!~>.<~

【1】每部法來律都在使自用過程中都在不斷的修改,法律中的條文規定就沒有永遠不變的。
【2】根據《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3】可見每部法律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包括服務貿易法律法規。
【4】但是每部法律在有效期內,必須嚴格執行。
【5】提問者要是認為哪部法律該修改,你可以提建議給製作單位,也許你提的建議會有利於下次這部法律的修改。
*************************************************************************************************************************【6】我的答案為什麼不按默認順序?
【7】我的答案是3月8日失效後2013-03-09 17:43找回的。
【8】後來又失效,3月15日找回來的。

Ⅸ 張曉君的主要成就

一、課題類(1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政府間合作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項目6項,校級重點項目2項;其他項目含立法項目3項)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研究》,重慶市社哲規劃項目,2011--2013年。
2.《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影響與對策》,重慶市人文社科項目2010-2011;
3.《國家稅權合法性研究》(完成),重慶市人文社科項目2008-2009;
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法制建設研究》,重慶市社哲規劃項目2008-2010;
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規則缺陷與完善》,中國法學會課題,2011-2012;
6.《WTO與西部服務貿易法律政策研究》(完成),重慶市社哲規劃項目2007-2008;
7.《國際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研究》,重慶市教改項目2008—2009;
8.《國家經濟安全法律保障機制》(完成),重慶市軟科學項目2005—2007;
9.《服務貿易救濟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重點項目2008-2009;
二、論文(近6年核心20篇,近5年核心17篇)
1.《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戰略法律機制探究》,載《暨南學報》2010.3;
2.《我國區域貿易安排戰略的實施及其制度實踐》,載《特區經濟》2009.3;
3.《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協議與中國服務業發展》,載《河北法學》2010.3;
4.《論稅法中的稅收適度原則》,載《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5;
5.《關於稅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載《理論探索》2008.1;
6.《西部地區國際法律服務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1;
7.《個體生態環境權論》,載《法學家》2007.10;
8.《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監管問題》,載《政治與法律》2007.10;
9.《國家經濟安全與法的關系探析》,載《求索》2007.9;
10.《服務貿易多邊法律制度現狀、問題與發展》,載《湖湘論壇》2007.9;
11.《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資產證券化研究》,載《重慶大學學報》2007.7;
12.《商事仲載的司法干預及其路徑選擇》,載《法律適用》2007.5;
13.《司法權對仲裁的干預及其限度》,載《河北法學》2006.4;
14.《歐美對華啟動紡織品特保程序的背景分析及我國的對策》,載《甘肅社會科學》2006.1;
15.《多邊貿易談判新議題的產生背景、發展及其啟示》(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005.3;
16.《反傾銷成案的哲學分析》,載《學術論壇》2005.1;
17.《跨國公司的環境法律責任緣起,》載《甘肅社會科學》2004.6;
18.《國際貨物貿易中因違約而產生的風險責任探析》,載《西北師大學報》2004.2
19.《反傾銷因果關系標准探微——基於貿易政策的分析》,載《甘肅社會科學》2004.3
20.《反傾銷因果關系的立法分析及我國的對策》,載《現代法學》2004.1;
21.《國際經濟法學教學模式的現狀、問題及改革》,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10;
22. 《服務貿易領域的反傾銷問題探微》,載《西南國際法評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4;
23.《澳大利亞電信監管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經濟法論叢》2007.1;
24.《新形勢下國際經濟法教程的教學改革》,載《走進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5.《WTO體制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載《中國法律與法學家》2005.10;
26.《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救濟體系的缺失及完善》,載《WTO與中國經濟》,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2;
三、專著(含課題報告、教材)
1.《國家稅權的合法性研究》,人民出版社(個人專著)2010年版;
2.《生態環境保護的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廈門大學出版社(專著)2007年版;
3.《國家經濟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研究》,重慶出版社(專著)2007年版;
4.《實施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爭端典型案》廈門大學出版社(專著)2006年版;
5.《國際經濟法》(法學核心課程教材),法律出版社(副主編)2005年版;
6. 《WTO與西部服務貿易法律政策研究》,重慶市社哲規劃項目研究報告(主編/負責人)。
7.《國際服務貿易救濟法律制度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個人專著)2011年版。
8.《區域貿易安排中自由化規則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主編,2011年版。
9.《中國—東盟法律評論》,廈門大學出版社,主編,2011年版。

Ⅹ 中國對東盟的貿易政策有哪些!

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定》

中國和東盟各國根據《服務貿易協議》做出了相互開放承諾。
根據《協議》規定,中國將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服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分部門,向東盟國家做出了新的市場開放承諾,具體包括進一步開放上述服務領域,允許對方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放寬設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內容。
東盟各國也在其WTO承諾基礎上作出了新的開放承諾。新加坡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分銷、教育、金融、醫療、娛樂、和體育休閑服務、運輸等部門;,馬來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築、金融、醫療、旅遊和運輸等部門;泰國的承諾主要包括專業服務、建築及工程、教育、旅遊和運輸等部門;菲律賓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築及工程、環境、旅遊等部門;汶萊的承諾主要包括旅遊和運輸等部門;印度尼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建築及工程、旅遊和能源服務。此外,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4個東盟的新成員國,也在商務服務、電信、建築、金融、旅遊和運輸等部門做出了開放承諾,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了市場准入限制。
3、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開放是互利共贏的。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將為中國和東盟雙方搭建一個新的合作平台,營造更加穩定、開放的貿易環境,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根據雙方在《協議》中做出的承諾,中國和東盟10個國家都將在各自WTO承諾的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提供更加優惠的市場准入條件。例如,中國在機動車保養和修理服務方面允許東盟企業設立獨資公司,在排污、垃圾處理、減低噪音等環境服務方面允許設立獨資企業;東盟很多國家也對中國開放了旅館、餐飲服務,允許成立合資企業,新加坡、汶萊等國家還向中國開放了海洋客運和貨運服務。這些市場開放承諾,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拓展雙方服務部門的互利做作,實現優勢互補,增強競爭力,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而且還可以使雙方的消費擴大選者服務范圍,先手到更多的優質服務。
4、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開放是漸進式的。
根據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的特點,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開放是漸進式的。目前《協議》所涵蓋的減讓表是各國的第一批開放承諾。根據《協議》規定,在《協議》生效生效一年內,雙方將就第二批服務部門的市場開放問題進行談判。而且,將來雙方還可就服務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問題積極進行磋商,以逐步實現本地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2005年7月,《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簡稱東盟自貿區協議)的核心內容,即中國-東盟自貿區降稅計劃全面啟動,雙方對成員方的大部分原產產品相互給予關稅優惠待遇,其中由東盟國家進口的動物、植物產品已全部實施零關稅,油脂、化工品、礦產品和橡膠製品等東盟優勢產品的進口關稅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優惠,標志著東盟自貿區協議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也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入到全面和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