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自律
❶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麼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❷ 自律道德的概念
自律是相對他律而言。皮亞傑從大量研究中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總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皮亞傑稱這種規則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此相對立的是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規則。
❸ 自律道德的道德自律期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這種為兒童自己掌握的價值標准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一種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當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自律水平時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發展。初、高中以後,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自律水平達到了比較全面和成熟的水平。
❹ 道德自律包括三個環節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回具有了主答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
自律是相對他律而言。皮亞傑從大量研究中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總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皮亞傑稱這種規則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此相對立的是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規則。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
❺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學用語。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純由自己的理性所決定,而不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與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決定。
2、康德認為,在他以前的倫理學都是從行為主體的意志之外如從上帝或神,從感官慾望、情感、利益、世俗權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則,都是他律倫理學。這種他律道德論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則,是不科學的;他要在倫理學領域實現「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倫理學。
3、這種倫理學認為,在道德領域,人人遵守理性規律或絕對命令,但這種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體之外的某個存在為其制定、迫使其執行的,而是主體「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制訂道德准則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堅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為。康德通過自律原則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與他律對立起來,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現象的最後根據,也表明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
❻ 職業道德和自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
❼ 道德修養中自律和他律哪個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檢查與監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園里,他律幾乎隨處可見。《入學須知》上寫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就是對我們行為的約束;操場上,多功能廳里,實驗室中能見到一系列的安全須知,這也是他律;老師的管理、班幹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員會的管理,都屬於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會,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見他律的運用是廣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礎,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礎上誕生的。自律必須由他律建立,由他律來奠定一個准則。沒有了准則,自律也無從談起。人最初並無自律意識,在成長過程中受他律約束,才建起自己的內心准則。自律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是對他律的認同與他律的內化。
我們不能高估我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無法做到完全自律。因為,中學生還處於未成年人階段,還沒有具備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進行自我約束;這時,我們就十分需要他律。我們必須有成年人的監護,來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特別是校園,為增強我們的是非觀念,充分發揮他律的作用,引導我們在日後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為使我們行為正確,就需要有各種措施。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約束作用。
同樣,青少年階段的我們對於生活與社會中對與錯、好與壞的認識不同,這也導致了我們的內心准則不同,對自己的要求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而這時,成長中的我們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標准,來告訴我們對錯的劃分,從而給予我們正確的認識。這個標准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一系列的他律的約束。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由自律進行大部分的管理,而應更多地從他律中認識到是非。
再則,對於我們這些未成年的中學生來說,即使自律能起到一定作用,它的效果也是短期的,不穩定的,具有包庇性、波動性,無法對於我們進行長期的約束與控制。而校園他律憑借對於學生嚴格的管制與分明的獎罰,並且能對症下,作用也會更好,也從而漸漸樹立我們的自律的更好一些的意識。
❽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❾ 認為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是誰
認為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是康德,他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
此外,中國的儒家、墨家和西方的基督教倫理學家也認持有此觀點,認為道德和美德是一種純粹的善,是一種純粹的好東西,因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自律的。
❿ 什麼是自律道德
認為道德只應該用於自律,不應該用於他律,他律應由法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