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法治知識

論法治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3-31 11:30:26

1. 法治知識內容簡短有哪些

法治知識內容簡短有:

1、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制觀念,弘揚法治精神。

2、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共創文明和諧家園。

3、學法方懂法,懂法則畏法,畏法而不違法。

4、增強法制觀念,建設法治政府。

5、堅持學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質。

6、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法制宣傳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8、誠信在心,法治在行,平安在望。

9、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

10、讓法律與我們相伴,讓文明與我們相依。

2. 論述依法治國與法治(只要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都行)

十七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論斷。從中可看出:「依法治國」與「法治」並不能劃等號,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什麼是法治?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既指一種治國的思想體系,又指一套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還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狀態。
一般認為,法治包含如下基本涵義:第一,是一種社會調控模式;第二,是指法律主治、法律至上的原則;第三,是指法律秩序。換言之,所謂「法治」,其實不僅僅是「以法治國」的意思,而且含有用以治國的法律所必須遵循的原則、規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原則」、「平等原則」和「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法治的核心在於保護公民的權利,約束國家權力」。

而依法治國,則是強調以法治國的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一種治國方式。在理解依法治國時,需要注意「法律工具論」的認識誤區。這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歷史的國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眾所周知,在舊時代的中國,我們的祖先曾經締造過一部部法典,它們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界碑般劃分著一代代輝煌,在縱橫數萬里的中國版圖上曾經鐫刻出典型的民族特色和風格。我們今天的一切共性和民族性,都可以從中找到根和源。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舊時代的中國始終未能真正實現法治。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無論法律制度多麼完備,它們都只是統治階級統治民眾、治理社會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統治權力本身並不受約束!

總之,依法治國是強調以法治國的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一種治國方式。具體來說,根據黨的十五大報告精神,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可見,依法治國是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實現過程,法治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和原則。依法治國應當體現法治的精神和原則,而法治又必須通過依法治國來實現。

應當說,關於依法治國與法治二者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人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升華的認識過程。1997年9 月,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提出:「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但是,十五大報告並沒有進一步闡述依法治國與法治的關系。這樣一來,在實踐中就可能產生「法治」是「依法治國」的簡稱,「依法治國」與「法治」是一回事的誤解。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可以說,這是對於「依法治國」與「法治」二者關系的准確詮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於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間關系的科學把握,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 法治知識內容有哪些

1.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徵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4.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中推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

5.青少年要學法、懂法、守法、護法,增強法制觀念。

6.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則——法律。

7.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8.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9.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依法自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0.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11.法律打擊各種經濟犯罪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

12.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和鞏固,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律。

13.違法和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一般違法發展下去就是犯罪)

4. 論社會主義法治論文1千500字

論據
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理論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論證
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表明自己的態度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這些看法和主張必須是經過認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實踐,確實是自己所獨有的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切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張。要使讀者感到有新意,增長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2)必須圍繞所論述的問題和中心論點來進行論證。開篇提出怎樣的問題,結篇要歸結到這一問題。在論證過程中,不能離題萬里,任意發揮,或者任意變換論題。如果有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要與中心論點有關聯,要從屬於中心論點。所有論證都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論點和中心論點。議論文的邏輯性很強,論證必須緊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讀者不會誤解自己的觀點。

5.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6. 關於法制的知識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6)論法治知識擴展閱讀: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

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令制度:

《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

漢賈誼《新書·制不定》: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清何琇《樵香小記·鈞金束矢》:夫聖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強縱暴,有舉其官者矣,安用訟哉?

7. 論法治的分類

題,或是從概念上探討「移植」的「本質含義」是什麼。如果僅僅想表示一種態度,坦白地說,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是太容易了。翻譯一些外國學者的理論著作、法典,這很容易;考察和模仿一下外國有關司法機構的設置和運作,也並不太難;如果要有整整一批真正在靈魂上而不只是在言說和文字上接受現代法治的法官和其他執法官員,在我看來,就不大可能通過移植來實現;至於「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使法治的話語實踐真正得以暢通,則與移植或接軌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因此,如果中國的法治要想建立並成熟起來,中國的法學能擺脫「幼稚」之標簽,那麼我們作為法學家就不僅應當重視純粹理性,而且應當重視實踐理性,重視法律技藝;並在可能情況下,將後兩種知識以恰當的方式轉化為可言說、可交流且交流起來經濟的知識。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這種知識品格之轉化並非不可能,不可能的只是這類知識的完全轉化。前面說到的醫學的變遷以及能工巧匠的衰落就是兩個明證。轉化的條件則是社會的變化,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相關技術的發展。在法學上,這種例子也有。英美法官對法學(而不是法治)的一個最大貢獻就是將法官審判這個先前人們認為「幾乎無太多話可說」[6]的領域內生產的知識變成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交流、對話因此可供分享的知識,即所謂的「實踐理性」,盡管新的不可或難以言說的個人性知識還將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我想,只要人類在延續,這類知識的領域就永遠不會荒蕪。 參考文獻: [1] 參見,汪丁丁在1995年第11、12期《讀書》的文章。 [2] 參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3] 參看,蘇力,「什麼是法理學」,《中國書評》,1995年5期。 [4] 例如,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Vintage Books, 1978. [5] Michel Foucault,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Dangerous Indivial』 in 19th-Century Legal Psychiatry」, trans. by Alain Baudot and Jane Couchman,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vol. 1, p.2. [6] Benjamin N. Cardozo, The Nature of Judicial Proc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1, p.9. 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

8. 怎樣做到厲行法治知識點

(1)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學會在法治狀態下生活,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培育法治精神,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樣,帶動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實現社會的有序、公平、正義。

9. 法治知識摘抄內容

1、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

2、人心是桿秤,法律是准繩。

3、法律不知父母,只知真實。

4、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

5、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

6、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7、不平何以持法,不廉何以為人。

8、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

9、法律是人民道德觀念的具體化。

10、舉證職責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11、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12、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

13、法律不能被執行,就等於沒有法律。

14、法律和制度務必跟上人類思想進步。

15、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16、不貪不惰弘正氣,無私無畏護法威。

17、種德者必養其心,守法者必利自身。

18、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

19、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20、公平、公正的實現要有廉潔自律來保證。

21、恪守法官職業道德,獻身司法神聖使命。

22、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

23、像房子一樣,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24、身披法袍,心存道義。慎獨、慎言、慎判。

25、守義持正,巍如泰山。嚴肅執法,無愧天平。

26、法律規定得愈明確,其條文就愈容易切實行。

27、了解和掌握神聖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越少。

28、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

29、法律是用來保護我們的,而不是用來欺負別人的。

30、國家一旦沒有了正義,就淪落為一個巨大的匪幫。

31、心中有法,逢權勢不折腰;手中有案,遇親情不徇私。

32、慎言慎行一身正氣明是非,勤思善斷兩袖清風判糾紛。

33、一心為公,莫讓先賢專美;兩袖清風,堪當今世楷模。

34、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35、法律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它是公道與正義的標志。

36、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

10.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熱點內容
勞動法提前解約賠償 發布:2025-01-21 00:46:09 瀏覽:84
法院涉案款項 發布:2025-01-21 00:39:47 瀏覽:46
合同法代理制度 發布:2025-01-21 00:16:04 瀏覽:513
經濟法法律體系 發布:2025-01-21 00:15:55 瀏覽:126
依法治國的保證 發布:2025-01-20 23:53:47 瀏覽:834
中國美女法官 發布:2025-01-20 23:30:49 瀏覽:330
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有圖片 發布:2025-01-20 23:21:48 瀏覽:885
曾志強道德經 發布:2025-01-20 23:01:07 瀏覽:470
綿陽法官通姦的女的叫什麼 發布:2025-01-20 22:24:17 瀏覽:846
隱名代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0 22:14:41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