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民主是

立法民主是

發布時間: 2022-03-31 15:53:36

❶ 民主立法的民主立法含義

立法民主是現代民主原則在立法程序、形式上的具體體現, 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立法的民主化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蘊涵著新的意義。立法民主的核心含義是指在立法決策、立法活動中,依據民主原則,貫徹民主原則,立法文件的內容則不能作為立法民主的內涵要素。現代立法的要求之一是貫徹立法民主原則,其根據在於,現代法乃是人們享受良好人世生活的一種制度安排,從理性上說,公民有保留立法權力的要求;現代國家社會成員地位的平等,要求立法活動遵行民主原則。從經濟發展來看,法律和法規要適應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農業經濟向工商業經濟的轉變;從經濟體制來看,法律和法規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並且要促進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從民主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法律和法規要滿足最多數人的利益,其運行的成本要低,並且要講求法律和法規運行的效率。同時,立法的民主化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不僅需要改革傳統的政治體制,改善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方式,而且要求樹立起民主的立法意識,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層面修改現有法律,改善現有立法過程中不符合立法民主性的程序和方式,同時借鑒各國先進立法經驗,引進一些新的民主化立法程序並將其法律化、制度化。在推進立法民主化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立法活動的事後監督。只有強調立法監督,形成制度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立法監督制度,才能保證立法的質量,維持法律體系的統一。

❷ 民主立法是什麼

指立法必須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廣泛徵求民意,確保人民當家做主。以彰顯我國的立法宗旨。

❸ 民主立法的民主立法主體

對於法定立法主體來說,民主立法主要從兩個方面對他們提出要求:一方面,要求他們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為民請命的民主意識,全面了解民情,真正代表民利,及時反映民意,尤其要了解、代表和反映所在選區人民群眾的民意,以提出法案等方式為選民排憂解難;另一方面,要求他們要具備並努力提高民主立法的素養和能力,從設計立法規劃、提出立法議案,討論、審議和表決法律草案等各個環節上,從立法原則、立法技術、立法內容、法律規范等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體、科學、合理、有效地貫徹落實到法律文本的字里行間。人大代表在立法審議時要敢於發表意見,敢於並善於講真話;在立法表決時要代表人民(具體選民)的意志,如果個人判斷和組織要求不一致時,應當允許人大代表按照個人意見表決投票。在代議民主制下,全體人民很難都有機會直接參加立法,絕大多數人在立法環節只能間接當家作主。為了彌補代議民主立法的缺陷,有些國家如瑞士,設計了全民投票、全民公決、立法的民主復議或民主覆議等制度,以在代議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民主立法。在中國,正式立法程序中的立法主體(如人大代表、專門委員會成員、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等)是法定的同時人數也是非常有限的,他們代表億萬人民行使民主立法的權力。除法定立法主體之外的絕大多數人民,只能間接參與或者影響立法。
在民眾參與立法過程中,公民個人、公民代表、專家、專業(行業)團體、社會組織、利益群體等所表達的意見,其分量常常是不盡相同的,有時候還會出現彼此相左的情況。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如何受到立法者的重視,公民作為立法信息不對稱一方的意見如何能夠得到充分有效反映,如何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是對社會主義制度下民主立法真假好壞的現實考驗。對於法定立法主體之外的人民群眾來說,民主立法主要應當保障他們「知情」和「參與」(包括監督)的民主權利。民主立法中的「知情」,一是民眾應當知道立法機關的全部活動,知道人大代表在立法過程中的態度、發言和行為;二是民眾應當知道法律草案的原由、原則、主要內容、法律責任和後果等等;三是民眾了解到(獲悉)的立法信息應當是真實、全面、充分和及時的。從立法機關方面來講,就是要堅持公開立法的民主原則,以立法公開為常規,以非公開立法為例外。民主立法中的參與,一是民眾要有參與立法規劃、立法起草、立法討論等的制度化、程序性安排,如立法聽證、立法咨詢、立法座談、立法討論等;二是民眾要有參與立法的信息、資料、時間、程序等的具體安排和保障,立法參與和監督是一種常態;三是民眾參與立法不能形同演戲,他們表達的意見和建議應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立法過程和立法結果。中國不實行三權分立、兩院 制、立法游說集團、議會黨團等參與或者影響立法的制度,新聞媒體對於立法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這種條件下,如何保證民眾參與立法的真實性、有效性,保證民眾的不同利益和訴求得到尊重和考慮,是需要從體制和程序上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❹ 什麼是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實現方式有哪些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國家堅持民主立法的價值取向,使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為保護人民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良法。
民主立法途徑
第一,立法規劃、立法計劃要公開。編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是立法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通過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按照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對立法項目的輕重緩急作出統籌安排,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把基本的、急需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先制定出來。社會需要哪些法律,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起草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必須開門納言,採取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可以直接向人民群眾徵求立法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代表提出的議案,選擇出社會需要最迫切、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優先安排起草和審議。經廣泛徵求意見後形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要向全社會公開。
第二,法律草案的起草要公開。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由相關部門承擔的同時,應當更多地發揮科研院所、有關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專業性強或者涉及的利益關系比較復雜的法律,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和科研院所在立法機關的組織和指導下起草建議稿,避免有的部門通過起草法律草案不適當地擴權諉責,防止「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法律草案起草階段就應當允許公民、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團體以適當方式發表意見,以便及早地更廣泛地匯集民意。起草單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廣泛聽取意見。還可以就立法過程中存在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公開召開專題聽證會,直接聽取爭議雙方的相反意見,做到兼聽則明。
第三,法律草案的審議要公開。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的會議,可由委員會決定向新聞單位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法律草案,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法律,安排電視或者網路進行直播。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審議情況。
第四,徵求意見的情況要公開。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需要設定普遍性的公民義務的重 要法律案,要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通過電話、信件、傳真、網路等多種方式,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提出了哪些意見,也要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對於人民群眾和代表的意見,不但要廣泛地「聽」,更要認真地「取」,以保證制定的法律充分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
第五,立法文件和資料要公開。除需要保密的以外,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委員發言的記錄、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相關的立法資料等,可以摘要在新聞媒體上發表;代表大會和常委會審議法律草案的簡報等資料,應當允許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查閱。要通過立法信息的公開,保障和促進立法民主。
第六,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人大代表是人民選舉出來行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代表,立法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從提出立法議案建議、參與研究起草、列席參加審議等環節,使人大代表更多地參與立法。確定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項目,應當主要以代表提出的議案為基礎和依據;法律草案起草過程中,要徵求提出議案的代表和相關領域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和進行調查研究,應當適當吸收代表參加;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可以根據情況將草案發給有關代表徵求意見,常委會審議時邀請相關領域的代表列席會議;常委會審議法律的情況要向代表通報。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起草單位和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要及時向代表提供多方面信息,讓代表知情知政,既了解當地民意,又了解全局情況,為代表依法履行職權,更有效地參與立法創造條件。

❺ 民主立法指的是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國家堅持民主立法的價值取向,使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為保護人民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良法。

❻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問題在哪

在我國,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斷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後,利益集團這種參與和影響立法的方式早晚會盛行起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推動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為了保證利害關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許多國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審議階段,都要召開主要由法案利害關系人參加的調查會、聽證會、座談會等,以專門聽取意見。同時,他們還可以其他各種形式主動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見和要求。
在我國,完善現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擴大提出法案主體的范圍。在我國有關組織法和議事規則中規定的立法提案主體,不包括政黨、社會組織和一定數量的公民個人,這對於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國,弊多利少。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在共產黨之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還有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其他黨派和社會組織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它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鑒於它們的代表性、組織性和實際作用,建議通過立法允許它們享有立法提案權,即規定上述黨派組織可以依照憲法和法律向立法機關提出其任務范圍內的法案。這種設計在我國是有先例可循的。從1988年以來我國三次修改憲法,最初的修憲動議均由中共中央提出來。這種作法在外國也不乏其例。據世界議會聯盟對83個國家的統計,有8個國家的法律規定政黨組織、社會組織或者經濟組織享有立法提案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卻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機關提出法案,這在民主實踐上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人民享有立法創制權並不是一種創新,在一些國家早已實行這種制度。例如,奧地利規定,20萬以上的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義大利和瑞士規定,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馬里規定,1萬以上選民可以聯名提出法案。(25)為了更加充分地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無比優越性,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建議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組織法時,應當允許5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案;3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2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提出法案;1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10萬以上選民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規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議案和立法動議是不同的,但我國立法機關常常把立法動議等同於立法議案。例如,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統計,共收到立法議案830件,這些立法議案往往僅有建議"應當制定×××法"或者建議"應當修改×××法"的內容和極為簡單的理由。在立法學上,這些"立法議案"只能稱作"立法動議",因為立法議案最少應當有:名稱,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內容,條件論證,選擇方案等。有少數國家的立法程序開始於提出立法動議,其後的程序是將立法議案交由議會和政府的有關部門(如法律委員會)加以論證,如認為需要和可行,則委託立法專家會同相關人員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國的立法程序中,沒有這種咨詢論證程序,也缺少專門的立法起草機構和人員,而且採行這種模式的立法程序給立法機關增加了許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國不宜採行這種立法程序的模式。
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質量,應當把好立法的"入口",即從立法程序一開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須提交規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機關應當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須具備有關內容:(1)法案的名稱;(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架構;(5)法案的主要條款極其內容;(6)提案人署名,附議者聯署。對於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法案,應當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處理。
實行法案咨詢論證程序。立法機關在受理法案時,應當在一定時期內由專家機構或者專家小組對法案進行咨詢論證,以便立法機關決定是否接受法案,並決定是否以及何時將法案列入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這種程序實質上是對法案的專業預審,目的在於保證立法的質量和效率。法案咨詢論證程序主要是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考慮立法的條件和時機。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規范化要求;審視法案的實質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內容是否符合憲法、相關法律和基本國策。如果法案經審視獲得通過,專家應當建議立法機關受理該法案,否則就由立法機關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對於已經受理的法案,專家還應當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列入立法機關議事日程的建議。法案咨詢論證程序與審議法案程序有明顯區別,從目的來看,前者主要是解決立法機關是否受理法案的問題,一旦受理,法案即進入立法程序,反之則退出立法程序;後者主要是解決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諸表決的問題。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將法案退回原提案主體,而應當擱置法案,對它作進一步修改,待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再提交審議。

❼ 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的關系

故事一:立法在新時期分了這么幾個階段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那時的立法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數量到質量一步步走到今天。
從1978年底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這個新時期的立法工作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從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至七屆全國人大期間,加快制定一批實踐急需的如刑事的、民事的、國家機構的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探索構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階段,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八屆全國人大加快經濟立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第三階段,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要求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九屆全國人大初步形成,十屆全國人大基本形成,到2011年初,十一屆全國人大宣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十二屆和十三屆全國人大的立法進入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新階段。
另外一個重要特徵,新時期法制建設方針是16個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入新時代,新的法治建設方針也是16個字,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參加過幾部支撐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律的起草和審議,深感立法不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易,而要良法善治、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更是不易。

故事二:民法先後啟動五次,民法通則在通過前還歷經了三個回合的交鋒
先講一下新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新中國成立後,制定民法經歷民法——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民法典,曲折坎坷,漸行漸進。民法起草工作先後啟動五次。第一次是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五四憲法」通過不久,即組織民法起草。據當時參與起草的當事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金平回憶,他在中南海里為民法的起草一直工作到1957年,起草小組擬出了民法典第一稿(個人資料統計443條)。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被擱置。第二次是1962年,民法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個人資料統計262條),後因「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而停止。第三次是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重新啟動,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465條)。當時,由於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先制定了民法通則。第四次是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啟動,2002年12月提交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1209條)。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後,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范體系,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法律基礎和實踐基礎。第五次是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2016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經常委會三次審議,去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民法總則。按目前工作安排,加快編纂民法典各分編,已於2018年8月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1.制定民法通則首先遇到民法與經濟法立法方向、定位之爭。當時制定民法通則,曾經發生過民法與經濟法之爭,不是小爭論而是一場大爭論。改革開放伊始,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經濟發展。當初要吸引外商來投資,一些地方領導見了外商就拍胸脯,你到我這里來投資,我可以給你稅收優惠、土地優惠等,但外商有擔心,今天你領導在位拍胸脯,過兩年你走了我找誰。對外開放外商要求法制保障,領導人重視經濟立法,不少高等院校設立經濟法系,經濟法很熱門。當時,有人把凡是涉及國家經濟方面的立法都稱為經濟法,認為民法只能姓「民」,只能管「民」事行為,限於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經濟法應當姓「國」,管的是「國」事行為,如法人(企業)及它們之間的財產關系。特別是1981年通過的經濟合同法冠以「經濟」兩字,已故的張佩霖教授曾言:合同法是民法的心臟,而現在我們的心臟被經濟法拿走了。這場爭論從197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其間,1985年民法通則草案徵求意見時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❽ 如何在立法實務中貫徹立法民主原則

立法原則是復指導立法主制體進行立法活動的基本准則,是立法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指導思想.我國《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為:
(一)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
(二)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
(三)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

(四)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此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立法的原則為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1.法治原則
立法的法治原則要求一切立法活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符合憲法的精神;立法活動都要有法律根據,立法主體、立法許可權、立法內容、立法程序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立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2.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應當通過法律規定,保障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應具有開放性、透明度,立法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3.科學原則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❾ 民主立法這一說法正確嗎

民主立法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因為法律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他也應該徵求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看法和意見,我國的法律都是通過民主集中的方法

❿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什麼的根本途徑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