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哪裡

法治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3-31 20:39:15

A. 法治中國法治力量在哪裡看全集

法治中國法治力量可以在央視網看全集。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國思想家盧梭的這句警言,凝煉道出了「使法必行之法」在於人心這一道理。

法治的真諦,在於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

在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如何做到人人尊法、守法,這是世界法治史上獨一無二的課題。

總結如下: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精神融進民族精神血脈,法治文化注入國家文化內核,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推進,法治力量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正在成為現實。

B. 法治之窗是哪裡的網站

是三水區的網站。
1、《法治之窗》是三水區司法局與三水電視台共同打造的法治電視專題欄目,由區司法局、區普法辦負責策劃、采編、製作,佛山電視台三水分台則負責欄目監制。
2、法制之窗》已連續播出20年,並於2019年6月改版為《法治之窗》後繼續播出,是全省唯一由縣區級司法局連續播出時間最長、固定頻次最密的普法電視欄目。電視網路覆蓋人口的90%,有效推進了「法治三水、平安三水」的建設。

C. 法治在哪兒

法制還在健全中,一點也不完善,正是國家看到了不完善,才總是強調要健全法制,保障人權、自由。這是明顯的缺什麼喊什麼的行為。別觸犯法律,別打人,別被別人打,壞人躲遠點就行了。那些機關人員都是不觸犯他們的利益的時候,他們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能不動就不懂。吃著人民的,喝著人民的,其他人的事,他們可沒良心管。

D. 法治是什麼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內,小到個人的言行,都容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E.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在哪裡

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法制通常是指國考研政治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F.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究竟在哪兒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方法。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要有健全、可行的法律;(2)這種法律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要得到普遍的服從和遵守,核心是依法辦事。法治思想最早是我國古代法家為反對儒家的「九治」提出的,那時「法」的含義是君主制定嚴令臣民遵守的政策和法令,是實行君主集權,以維護封建階級的統治地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很重視法律,認為法治的意義在於普遍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公眾制定的,眾人比任何個人都可能做出較好的判斷。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G. 法治始於哪個朝代,代表是什麼

在我國依法治來國的主張,最早是由源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韓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韓非為代表。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本,他主張「霸道」和「以法治國」。秦統一天下後,全面推廣法家思想,依法治國。但是過於嚴峻,忽視了人情和道德因素,摒棄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H. 什麼是法制,什麼是人制,區別在哪裡。

人制和法制 區別:

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②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歷史上對法治與人治的三次爭論與三種不同理解 :

(一)三次爭論 :

  1. 儒法之爭:這是第一次爭論,儒家主張人治(或德治、禮治),而法家則主張依靠法治,提倡「法、術、勢」;

2.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爭:這是第二次爭論,其中柏拉圖提倡「哲學王」治國,即提倡人治,而亞里士多德則主張法治。

3. 17~18世紀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之爭:這是第三次爭論,其中資產階級主張民主和法治,而封建地主階級則主張人治與專制。

(二)三種理解 :

  1. 第一次爭論引起第一種理解,即「治理國家主要依靠什麼,是法律還是道德?」

    (1)總觀點:人治論認為國家由具有高尚道德的明君賢臣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法治論認為國家由主權者通過法律來治理。

    (2)在中國古代,儒家(人治論者)將天、道德、權力溶為一體,強調以德取天下,以德治理天下;而法家則主張主要應由掌權者通過強制性法律來治理,提出「務法不務德」。

    (3)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主張賢人政治,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法治優於人治」、「多數人之治優於一人之治」,並且在自己的《法律篇》中第一次提出並解釋了「法治」一詞。

2. 第二次爭論引起第二種理解,即「對人的行為應採取一般性指引還是採取具體性指引」 (1)總觀點:人治論認為應對每個人採取個別的、特殊的指引;而法治論認為應對所有人採取一般的、共同的指引。

(2)在中國古代,法家盡管也提到了法的規范性,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古代儒法兩家並未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3)古希臘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柏拉圖認為法律是硬性條文,不可能對社會事務的處理做到面面俱到,法律不可能規定出適合於每一個人的特殊情況的法律條文,所以必須依靠「哲學王」利用技術來管理社會。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可以克服人的弱點的,法律上是眾人之治,因而它更應該適用於大多數人,因而它必然具有原則性、普遍性,同時為適用於具體情況,可以通過修改法律,解釋法律,授權法官造法等方式來克服法的原則性帶來的局限性。

3. 第三次爭論引起第三種理解,即「政治制度上應實行民主還是專制?」

(1)總觀點:法治論認為應該主張民主、實行共和政體,而人治論認為應該主張君主,實行專政。

(2)主要出現在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些先進思想家反封建專制時所提出的思想和政治綱領中。

(3)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中,也有反映,但在中國古代儒法兩家的爭論中並末出現,因為這兩家在政治制度上都維護君主制或君主專制。

I. 法治和人治,的優缺點各在哪裡

1. 法治的優點
法治的社會中,法具有絕對的權威,一切的行為與交往都有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們憑借法律的指引來確定自己的行動,人們憑借法律可以預見他人的行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為的結果。人們合法的預期利益可以得到實現,人們權益的受損可以用法得以補償。許多的社會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穩定地進行著,人們享受法所帶來的穩定與安全。
2. 法治的缺點
法雖可以確立一種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社會秩序,但是正是它的優點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點。秩序一定的穩定性、持續性、連續性往往意味著一定的保守性和滯後性。社會生活的繁紛復雜,以及社會的變動不居,有限的條條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會規則往往因為社會的變化變得不合時宜,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應對的辦法。
1. 人治的優點
人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正是認識不斷變化世界良方。社會不斷在在進步,人也不斷在發展。雖然,過去的規則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時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認識與現實的一致。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可以針對現實生活的千變萬化和適用對象的不同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個別正義,從而使法律規范所追求的社會正義獲得有效分配,有利於緩解法律規范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內在的緊張關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這方面判例法國家通過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內部衡平法對普通法的特殊補充機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會適應性。規則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長期的時間,因此法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變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頭」個人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總是敏感的,個人的反應總是迅速的,個人的意志總是集中的。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
2. 人治的缺點
作為社會的一種治理的模式,則應當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認可。人治,必竟是一種個人表達的意志,這種個人意志和眾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個人與眾人總是存在差異的,個人的決定未必就符合縱人的需要。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許多人的命運常常因為有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掌權者的號令朝令夕改,人們的行事則完全憑著對掌權者個人意志的猜測作為指導。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滿著危險,人治往往有走向專制,人治往往損害人們的合理預期,人治也往往與人們追求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J. 法治是從哪個歷史階段出現的

法律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當時使用的是習慣法和自然法,崇尚同態復仇。有法律之日,就是法治之始。
中國有記載的法治始於夏朝。

熱點內容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