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日本國會的立法權包括

日本國會的立法權包括

發布時間: 2022-04-01 01:03:24

㈠ 日本政府首腦與議會的關系,國家權力中心及立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

首腦簽署的命令要得到議會的授權,議會是限制和約束首腦權力的。國家行政、立法、司法三者互相獨立平行。三權分立。這個和美國一樣。國家首腦天皇,只是象徵性的。無實質權力。

㈡ 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
國家政權:資本主義國家
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民主制
國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腦(內閣總理大臣):菅直人
國家領袖(三權分立)
行政(內閣總理大臣):菅直人
立法(國會):橫路孝弘(眾議院)、江田五月(參議院)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㈢ 日本國會由什麼組成

日本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擁有立法權、修改憲法的倡議和提案權、締結條約的批准權、財政統治權、行政統治權和司法監督權等。

㈣ 國會和議會有什麼區別

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構,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就是立法機構!每個國家的議會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權力也不同。議會是由該國各個政黨進行競選來取得議會的席位,議會制共和制(義大利)或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英國)國家的議會非常重要,各個政黨你死我活的競選就是為了取得在議會的多數席位,獲勝後才能組閣,取得任期內的最高國家行政領導權。總統制的國家也有議會,但是議會的地位就低得多了,它只起到監督內閣或總統的作用。比如美國,國會就是議會,行駛最高立法權,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國會的主要職能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但是,國會通過的決議案如果沒有總統簽署同意,是根本不能生效的,所以當初美國國會通過了制裁中國的貿易條款,美國總統給否了之後就不能生效!因此國會的決議案大多表明國會的態度而不能上升為法律!但是國會(眾議院)對總統及各級官員犯罪(注意不是犯錯)有彈劾的權力(總統犯法了還管不了那不成總統專制了?)俄羅斯的議會地位更低了,國家杜馬(相當於議會下議院)如果對聯邦政府(就是總理領導的內閣)不滿,可以要求總統解散內閣,總統可以選擇去解散內閣還是重新選舉國家杜馬!
最後說國會:國會就是議會。其實和議會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權力范圍和叫法不一樣!一般來說總統共和制國家的議會叫國會!

㈤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㈥ 立法權包括哪些要素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1.立法的概念

我國當今法學中,對「立法」一詞有四種理解。
從狹義的解釋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制定和變動法律這種特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從廣義來看,立法是指從中央到地方一切國家機關制定和變動各種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兩者之間的解釋,立法是指一切有權主體制定和變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北大教科書解釋:立法是由特定的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規范的活動。
編輯本段
2.立法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國家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國家的一項專門活動。
第二,立法既包括有立法權的專門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也包括經授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一項包括多種法律變動的專門活動。
編輯本段
3.立法部門

立法部門是現代社會中負責制定法律的機構,通常由當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通常稱為國會或議會,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立法部門除了制定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在總統制中,行政首長並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編輯本段
4.不同時期的立法

制定法律的權力不是一開始在議會手上的,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中,立法權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時代,法律一般是習慣法,由一個氏族內大家共同的習慣組成,大家共同遵守。
在奴隸社會時代,法律已經成文,不同國家法律制定的權力也不同。獨裁君主國家,立法權屬於君主。在古代印度,則屬於祭司階層 - 婆羅門,隸屬於神權。古代雅典,立法權由奴隸主組成的議會共同決定。
在封建社會,立法權一般都掌握在君主手裡。
編輯本段
5.現代的立法

現代社會,各國的立法權一般都是掌握在議會,各國的議會制度也不相同。三權分立的國家,議會單 相關書籍獨掌握立法權。議會除了具有立法權外,通常都具有運用稅款的權力。兩院制的議會制度國家,一般下院掌握最根本的賦稅權,能以否決政府財政預算的方式控制稅款的運用。
在美國,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離,互不幹涉,互相牽制,各自單獨選舉。行政權首腦 - 總統對立法有部分否決權,但如果經議會2/3多數通過,總統無權干涉。經常有總統的反對派掌握議會多數的情況。
在日本,議會多數黨首自動接管行政權,擔任首相,所以行政和立法互相配合。要犯了錯誤,大家一起下台。
荷蘭女王不僅是禮儀元首,尚掌握部分立法權。
芬蘭總統不僅是行政機構首腦,也掌握部分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僅是立法機構,而且是最高權力機構,掌握任命行政長官 - 總理和司法長官的權力,但不單獨掌握全部立法權,行政機構 - 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權,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單獨頒布具有法律效力規章
編輯本段
6.院制

現時大部份國家的議會都可分為兩院制或一院制兩種。兩院制的來源通常有兩種:英國式或美國式。英國式是源於英國國會建立初期,貴族和平民的利益無法平衡,於是設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和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以互相制衡。美國式是源於合並成美國的州份各有自己的淵源和文化,為避免人口多的州份侵害人口少的州份的利益,於是設立參議院,各州不論人口均派有兩名代表,以平衡以人口比例分配的眾議院。一院制的好處則是簡單,實行的多是人口少的國家。
編輯本段
7.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審議法案
3.表決和通過法案
4.公布發

㈦ 關於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的政治制度 以及各部門的分工 權利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英國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現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為國家元首,但統而不治。立法權由議會掌握,行政權由議會多數派即執政黨掌握。議會分上、下兩院。下院又叫平民院,由600多人組成,握有通過法律、選舉首相的權力。上院亦稱貴族院,立法權很少,最多隻能將下院通過的議案拖延一年生效而已,但上院卻擁有最高司法權。操縱行政大權的機構是內閣,由首相主持。多年來,一直由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

法國的政體是半總統制,這是一種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混合物。這一政體的建立與戴高樂的政治主張有密切的關系,戴高樂為革除第四共和國黨派林立、政治動盪、政府軟弱的弊端,於1958年主持制定了第五共和國憲法,變議會制為半總統制。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利的中心,憲法賦予總統一系列重大職權,除了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統帥軍隊、主持外交、發布咨文、頒布法律、監督司法等權利外,還擁有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和「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權力。總統直接由選民選舉,直接對選民負責。政府由總統任命,雖然政府也要對議會負責,但議會的倒閣權受到嚴格限制,使政府對議會有相對獨立性,加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明治維新及其意義 推翻幕府統治以後,明治政府一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另一方面,「求知識於世界」,向西方國家學習,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力爭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政治方面,改革落後制度,建立新的體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廢藩置縣,在全國建立了府、縣、道地方體制,日本的封建領主制被廢除。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逐漸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特權,取消了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許不同階層的人通婚,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

明治政府改大名、公卿為華族,一般武士為士族;後來,正式確立了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的份制,農、工、商及賤民一律歸為平民;又逐步剝奪了武士壟斷軍職、佩刀等特權,還通過贖買的辦法,取消了武士的俸祿制度。武士階徹底瓦解,中上層開士演化成資本家,下層武士成為勞動者。
軍事方面,實行軍事改革。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富於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天皇的新式軍隊,並積極准備對外侵略擴張。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

㈧ 日本國會的職權有哪些

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佔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參議院在國會中制約眾議院。參議院可以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但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但是此方法不能過度使用,否則會讓人認為參議院形同虛設,眾議院獨攬大權。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決定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㈨ 日本國會的立法權包括()。A. 立法提案權 B. 通過法律權 C. 公布法律權 D. 監督法律權 E. 修改法律權

A.D.E 望採納。

熱點內容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