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法治
㈠ 全面依法治國對改革開放的影響
依法治國和改革開放並不矛盾,依法治國、也是給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沒有完善的法治制度、改革就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和干涉。改革開放也有利於法律的完善和建設。
㈡ 為什麼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
因為改革開放,大家的腦筋都活了起來,各種各樣的謀財之道都產生了,如果不強調法制,就會有一些違法行為產生
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首先,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中共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第二,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冤假錯案,並加緊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2010年,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 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依據憲法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第四,政府職能逐步轉變,逐步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不斷的簡政放權,取消一些繁冗的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2006年,我國廢除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政府減免稅收的同時,還給種糧戶發放種糧補貼,不斷服務於民眾,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
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逐漸完善,但生活中不規則的事還是發生,你如何看待此
建議如下:
1、我抄們需要規襲則意識,需要深刻認識不遵守規則的代價!
2、捍衛以法律和公序良俗為基礎的規則文明,是現代化進程的一道必答題。
3、需要整個社會養成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共識和氛圍。
4、要法律知識之外要培育人們的規則意識和守規則的能力。
5、讓法律信仰和規則意識深入人心,普法工作還要做很多!
㈤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表現有哪些
一,依法糾正了一批冤假錯案。
二,法制逐漸代替了權制。
㈥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哪些成就
一、在民主建設方面的成就
1、我國的政治活動方式正在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更加細致地注重民情民意,強調可操作性和實施細節,盡可能集民眾智慧,納民眾心願。
2、更注重微觀研究,強調落實問題。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
二、在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就
1、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2、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6)改革開放法治擴展閱讀
進行法制建設的要求:
1、強化依法辦事的理念。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就是捍衛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
2、發揮好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作用。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踐表明,良好的道德風尚既可以減少各種矛盾紛爭、凈化社會環境,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精力解決一些重大疑難案件。
3、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寫在公民的心裡。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從而能夠發自內心地擁護法治、信仰法治。
㈦ 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法制建設的基本概念是完善制度和接受監督,沒有合理的制度不行,不接受民主監督不行,如果不接受監督,就會成為官僚的工具,比如別人違法可以管理,自己違法享受特權。
㈧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為了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國務院於1999年7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11月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專門部署。2004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年來,國務院以《綱要》的貫徹落實為主線,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了231件法律議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各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計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地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00多項行政審批。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
四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1997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執法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有效地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1979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復議制度。目前,全國每年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約8萬件,及時糾正了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1987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制度,一些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法規規章得到及時處理,有效地維護了法制統一。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
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方、各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領導幹部定期學法制度並認真執行,舉辦依法行政報告會、專題講座,實行公務員錄用和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依法行政培訓,利用報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㈨ 改革開放以來黨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是怎樣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6字方針。版
十五大確立「依法治權國」的基本方略
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十八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定為會議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