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體制6

立法體制6

發布時間: 2022-04-01 07:54:05

立法程序的中國立法

1) 立法機關
我國《憲法》第58條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人大常委會是人大的常設機構,在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國家權力。具體地說,它有權解釋憲法、法律並監督其實施;有權制定和修改應由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有權對人大制定的法律加以補充和修改,但不得違背其基本原則和精神。一般地說,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等的制定權都應由全國人大行使。全國人大常委會音向全國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人大的監督。全國人大有權否決全國人大常委的不適當的立法和決定。
2) 立法范圍
從原則上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是沒有邊界的,但在立法實踐中,國家也將某些事項交給政府制定行政法規。根據2000年3月15日通過7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下列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1)國家主權事項;(2)國家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犯罪和刑法;(5)涉及公民權利自由的事項;(6)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7)民事基本制度;(8)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9)訴訟和仲裁製度;(10)必須由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從實踐來看,「必須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大體包括:(1)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其利益的事項,如《行政訴訟法》等;(2)有關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方面的事項,如《兵役法》等;(3)有關國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事項;(4)凡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認為應該由它立法加以調整的事項。我國《立法法》同時還規定,上述第8項涉及經濟基本制度方面的「部分事項」,全國人大可專門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先制定行政法規」,但不得涉及「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
3)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1) 行政立法體制。根據我國《憲法》、《立法法》和《國家機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會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經濟特區的政府,都可根據其職責范圍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發布決定和命令。這就是我國多層次、分等有序、嚴密統一的行政立法體制。
(2) 國務院及所屬部門行政立法的范圍。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就下列事項制定行政法規:①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②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職權的事項;③全國人大授權的事項。憲法規定的國務院的職權,范圍明確的有17項,外加沒有邊際的「其他」事項,因此說,除了前述應當由國家立法調整的所有事項,都可以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予以規范。簡單地說,國務院的行政立法包括執行性立法、職權性立法和授權立法。
(1) 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制定、修改、廢止行政法律規范的秩序和步驟。不象國家立法程序那麼復雜,比較簡便靈活。根據《立法法》第57—— 62條的規定,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如下程序(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由國務院規定):
①規劃、立項和起草。國務院法制機構應在綜合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具有指導性的年度計劃、五年規劃乃至十年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執行。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立法法》第57條規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相應的,國務院部門規章也應由部門組織起草。「組織起草」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②論證和聽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這是強制性的,必須遵循。
③審查和修改。根據《立法法》第59條的規定:「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審查內容見教材)
④審議和通過。行政法規起草、審議之後,就進入正式會議審議的階段,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審議決定。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不同於一般的行政決策,不是由首長個人說了算,而應當以少數服從多數決定。
⑤簽署和公布。行政法規審議通過後要「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並應「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刊上刊登」。部門規章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並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刊上刊登。
⑥備案和接受審查。根據《立法法》的規定,除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其他所有的法規、條例和規章都「應當在公布後的30日內」報送有關機構備案。行政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並接受審查,如果不適當可以撤銷;部門規章的撤銷由國務院審議決定。 根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市、自治區首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經濟特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執行國家、上級法律法規的需要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並報全國和上級人大常委會備案。相應級別的國家行政機關也可以根據執行法律、法規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地方性法規的需要制定行政規章和補充性、執行性規則或實施細則,並報國務院和上級行政機關批准或備案。
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地區,還依法享有與其行政級別相當的自治立法權。
特別行政區在不違背全國人大為之制定的基本法的前提下,享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權。 第一, 我國立法機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第二,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與其常設機構分享立法權,既保證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又能保證經常性的立法活動順利進行。
第三, 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的解釋權和執行法律的監督權使法律的解釋和適用與立法的本意保持一致。
第四, 國家立法、行政立法、地方立法、民族自治立法和特別行政區自主立法有機結合,構成了完備的立法體系。

❷ 什麼是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單一的二級立法體制

從實踐來看,世界范圍內的立法體制大致可以分為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和制衡的立法體制。
(一)單一的立法體制
單一的立法體制是指立法權由一個政權機關甚至一個人行使的立法體制。它包括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和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
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是指立法權由一個中央一級的政權機關行使。實行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的國家又有不同的地方:
1.立法權是由一個專門的立法機關,即議會專門行使立法職能,享有完全的立法權,因而稱為立法議會。
2.立法權是由一個以立法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職能的機關行使。
3.立法權是由一個兼有立法和行政兩方面職能,甚至握有一切大權的機關行使。
4.立法權是由君主(或總統、總督)、議員聯合組成的議會行使。
5.立法權是由一個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基礎上的議會行使。
6.立法權由國家元首單獨行使。
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權各自由一個而不是由兩個或幾個機關行使。實行這種體制的一般是實行共和政體的聯邦制國家

❸ 簡述我國的立法原則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鼓勵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令行禁止,全社會都要一體遵照執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劃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嚴肅的事情。嚴肅立法是嚴肅執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

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



(3)立法體制6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與這一國情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的需要,在實踐中能行得通;

憲法和立法法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確立了我國的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5、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6、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種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又是怎樣體現和保證法制統一的呢?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明確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另一方面,實行立法監督制度。

行政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規章要向國務院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規章。


❹ 立法體系和立法體制是一個概念嗎如果不是,請分別解釋一下,謝謝啦

立法體系或稱制定法體系,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的體系。它與法律體系之間的密切聯系概括地說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法律體系是內容,立法體系則是它的文件表達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結構。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現是:法律體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又按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所以法律體系就是法律部門的體系。立法體系的構成基本要素是法律條文組成的法律文件,法律文件體系只是法律體系的文字表達形式。http://ke..com/view/1003710.htm
立法體制(legislative system)是關於一國立法機關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 ,即有關法的創制的許可權劃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結構,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也包括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及地方各國家機關之間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
http://ke..com/view/18987.htm
你可以在這兩個網頁上看看哈

❺ 我國的「一元、兩級、多層次」立法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的二元或多元的立法體制有什麼區別

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 兩級: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 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1,議會君主制
君主制政體包括專制君主制和立憲制兩種:
(1)專制君主制是在奴隸制專制的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
(2)立憲君主制是資產階級國家以君主為國家元首.但君主的權力按憲法規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
立憲君主制又分為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兩種形式.
(1)二元君主制是君主通過掌握內閣的任命權而控制著國家的行政權,因此內閣向君主負責,與掌握立法權的議會構成兩個權力中心.故稱為二元君主制。
(2)議會君主制的特點:議會不僅是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權力機關。

2,議會共和制
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繳為普遍的政權組織形式。它通常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實現其階級統治的理想形式。
(1)議會共和制:凡是政府(內閣)由擁有多數議席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的國家,稱為議會制共和國。
(2)總統共和制:凡是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的國家,稱為總統制共和國。
(3)委員會制:瑞士聯邦是採取委員會制的典型,所謂委員會制,是指國家的最高行政權由委員會集體行使的一種制度,亦稱「合議制」。

3,總統制
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政體形式。與內閣制相對。在總統制下,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總統只向人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有些國家雖然也設總統,但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腦,內閣由議會產生,只對議會負責。這種情況不屬總統制。
美國是實行總統制的典型,其特點是: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實際權力非常廣泛。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只對總統個人負責。總統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內閣由總統指定的官員(通常為各部部長)組成,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國家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完全分立,權力相互制衡。議員和政府官員不得相互兼任,國會無倒閣權,政府也無解散國會的權力。但國會行使立法權受總統的制約,如美國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可行使否決權,但國會再以2/3 多數通過,不經總統批准即可成為法律。總統的權力也受國會的制約,如總統對政府高級官員的任命要得到參議院的認可,總統和政府高級官員如違憲犯法,國會可提出彈劾。

4,半總統半議會制
5,委員會制
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❻ 法律體系,立法體系,法規體系 各是什麼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現行的全部有效的法律。立法體系是指一國的立法主體、程序、法律的廢除等等,主要以程序法為主。法規是指一國行政機關頒布的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

❼ 六法一條例是什麼

我國目前尚未頒布獨立的「物權法」,有關物權法的稱謂還只是法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部分物權制度散見於《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婚姻法》等單行立法中。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我國的物權立法從此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但對物權法草案的意見繁多,爭議頗大。其中有關熱點問題更是論著輩出,卷軼浩繁。筆者根據司法實踐和對物權法原理的理解形成此文,意在從法理學角度對物權法進行一些探析。
一、典權制度

典權是一種典型的用益物權,我國是典權法律制度的獨創國。直至民國時期,我國的成文法里均有典權制度。1949年2月,國民黨六法全書被宣布廢除後,典權制度才在我國(大陸)的法律制度中被消滅,但民間的設典行為一直未停止,只是處於自然法約束的狀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典當方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司法性文件即達15個之多。可見,典當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典」是買賣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的結合物,介乎於抵押和買賣之間,是用益物權中極為靈活的融資方式。在典權制度中,除其一般原理外,還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典權的設定應否經物權登記。

我國目前的物權交易登記制度中,較為典型的是房地產轉讓過戶登記和抵押登記。過戶登記主要是保護買受人的所有權,抵押登記主要保障債權人的抵押權。那麼,典權制度中是否應當設立登記制呢?筆者認為,雖然不是所有的物權均須設立登記,但在某一物權有可能涉及第三人利益時,應當以其登記制度來對不特定的第三人起公示作用。否則,有可能影響物權交易秩序,這里主要涉及的是不動產設典行為。如某人因設典行為而獲得典物房地產一宗,在典權存續期間,其向第三人轉讓了該房產,典期屆滿後,出典人因回贖而必須恢復對典物的佔有狀態。此時,由於承典人並非所有權人導致其處分行為將法定無效,第三人即買受人的房產所有權將無法實現,其只能向承典人(即出賣人)主張債權。因為在典權法律關系中,出典人雖不佔管典物,但其仍保留典物所有權。只有當其在回贖期逾期不贖時,方才形成絕賣,即喪失了所有權。如果設有登記公示制時,第三人即不至於因盲目交易而受損。因此,對不動產典權設立登記制度是對第三人利益進行合理保護的體現。
(二)典物的回贖期和絕賣期是否同一。

這里應當區別三個概念。第一是典期,即典權合同約定的典權存續期間,一般不超20年。第二是回贖期,即出典人可以行使回贖權的期限。第三是絕賣期,即典期屆滿後的一定時期,出典人超出該期間而不贖典物的,則喪失所有權,形成絕賣。

回贖期與絕賣期是否同一,應考慮兩種情形。一種是定期的典權,另一種是不定期的典權。在定期的典權中,典期並不是回贖期,在典期內,出典人不得行使回贖權。只有當典期屆滿之次日起,方才開始計算回贖期,該期間由當事人約定,但一般不超過二年。在約定期內或法定的二年內,出典人不行使回贖權的,從期滿之日起,其喪失典物所有權,形成絕賣。故在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回贖期與絕賣期實際上是同一的。

在不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出典人可以隨時主張回贖權,只有當超出法定年限不回贖的則視為絕賣。就是說不定期典權中,回贖期等同於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而絕賣期則為回贖期滿後的兩年內,二者存在不同一的情形。
(三)找帖(找補)制度的效力

找帖制度是消滅典權的一種方式。也即在典權存續期間,出典人與承典人就典物讓與達成協議時,由承典人向出典人支付該典物應值市價超出原典價的部分,並據此獲得典物所有權而消滅典權的行為。找帖實為一種以買賣消滅融資的行為。具有提前結束融資行為,使典權與所有權的主體同一,從而一次性消滅典權的法律意義。
二、農地使用權
(一)物權還是債權?

農地使用權在我國目前的法律形式主要即指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經營權是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貫徹落實而產生的一種土地使用權制度。2003年3月1日,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農民的承包經營權由此前的債權性向物權化方向轉化。此種農地使用權不僅取得了對抗相對人即發包人的權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世權的特徵。承包經營權的取得不再僅僅依據承包合同,而且實行物權性的登記制度。承包人的經營權具有流轉和處分上的相對獨立性。如果將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定位於債權的范疇,則由於債權的效力弱於物權,承包人無法對抗發包人和來自政府部門及第三人的侵害,轉包時也應獲發包人同意。租賃、抵押、轉讓受到禁止,引發承包人大量的短期行為。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前,由於限制交易,從而長期制約了農地權的融資功能,承包人對所承包的土地沒有主人感,這正是困繞我國「三農」問題最核心的根源。因此,使承包經營權物權化是在我國現行法統下解決土地使用權的根本出路。未來的物權法將農地物權化,其必要性自不待言。
(二)土地所有權主體虛擬化的問題。

一方面有著農民傾向於土地相對私有化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由於憲法、土地法等法統的限制,在所有權方面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致使所有權主體和使用權主體越來越分離。所謂的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越來越成為法律上的一種虛擬化權利。因此,物權法只有擴大使用權主體的各項處分權能,方能使使用權與所有權最大限度地靠近,並使之實質上回歸所有權的原本要義,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因所有權主體虛擬化而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問題。

我國的集體地權基本可分為農地和宅基兩種。宅基地應與城鎮建設用地歸為一類,共同納入基地使用權制度中,可以充分流轉,以增加其交易和融資功能。農地是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核心問題。目前的集體地權是禁止使用權人抵押、轉讓、出租、出借等流轉的。這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農民的自由融資權,也限制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能力,更嚴重的是限制了農民的財產權。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明確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民房地產,實際上是違反市場需求和規律的。因此,未來的物權法應打破這種限制,使之物權化。唯獨如此,農民方可對抗來自集體經濟組織和各級人民政府的不當侵害。
(四)農地使用權的設立和取得方式。

1、原始取得。該權利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以分配方式取得。在現有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不因人口數量變動和戶籍遷移而直接由國家發給農地使用權證並登記於國家土地文冊中。為了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配套,不得侵犯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並嚴格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農民獲得原始土地證書後,可對其農地使用權進行合法的自由流轉。

2、流轉取得。包括繼受和交易兩種形式。非社員的任何組織或公民可基於合法交易或繼承、贈與、抵押、典權等法律制度而獲得農地使用權,並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流轉權。流轉以書面合同為設立要件,並以登記為設定條件。但繼承人的權利不因未登記而受損,且繼承登記既能作事實上的分割,亦能作法律上的分割,從而產生新的物權主體。

無論以何種方式取得農地使用權的人均應按約定或法定要求對土地所有人和相對人承擔地租義務。除法定稅賦外,任何人不得要求農地使用權人承擔其地費用。但我國中央政府已計劃徹底取消農業稅,故農地權人已不再承擔地租義務。
三、基地使用權制度
(一)基地使用權的概念與特點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指的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其應包括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權,各種建設用地等統稱基地使用權,並不得在流轉功能上區別對待。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其范圍涉及地上權、地下權和空間權。「基地」與「地基」是性質不同但又有牽連的兩個概念。「基地」是法律術語,是地權的一種。「地基」是建築專業術語,是指承載建築物或構築物的基礎部分。
(二)基地使用權的原始設立和流轉設立。

原始設立分以下兩種情形。第一是指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分配獲得的基地權,但此種權利的享有僅限一次。另一種是國家授予某機關或企、事業法人基地權,主要指劃撥。
流轉設立主要是指以徵收、交易、贈與、抵押、設典、拆遷等方式獲得的物權,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設立均應以物權的登記公示為設定要件。

任何基地使用權均可自由流轉並不受他人干涉。基地使用權的存續系永久性的,不因建築物的滅失而消滅。基地使用人只因徵收、交易、流轉、拆遷等行為方可喪失該權利,否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該權利。更不能因基地權人對基地不開發利用而強制剝奪之,無論是荒蕪或利用,均是基地權人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以某一期限內不開發即取消物權的立法具有明顯的掠奪性和不正當性。

基地權的設立以法定和書面合同設立並行,但自登記時設定,並不得違反土地用途管制規定。當房地權不統一時,應以基地權為主要判別根據,這是由於基地權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交換價值確定的。
(三)基地使用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

現有部分物權法理論認為,基地權不得以時效取得。但實際上,這是很不嚴肅的,也與社會現實之間有極大的矛盾。如某人以改造自然而取得某基地且持續性地達到一定期間,後該基地的范圍已納人政府的建設規劃中,如不給此類權利人以基地權,則勢必引發社會物權秩序的混亂。故基地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但應以時限較長為宜,一般以20年為准。
四、抵押登記中存在的有關問題
抵押是一種重要的擔保物權制度。由於我國擔保法的立法缺陷,致其在登記方面存在重大暇疵。
(一)應以「登記對抗主義」取代「登記生效主義」。

我國現有抵押登記採用登記生效主義的原則,即抵押合同自登記時生效。這種立法導致了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也混淆了合同法上的生效條件和物權法上的生效條件。抵押合同受債權法調整,其成立與生效均應受當事人意志的約束,不應受登記這一國家意志的干預。抵押登記與抵押權的實現以及抵押物的權屬改定不同,登記僅起公示作用。因而不能以登記這一公法上的效力而否認抵押合同這一私法意志。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應以對抗主義取代生效主義。即抵押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且抵押權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設定,經登記的抵押權自登記之日起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權利。這里的關鍵的確認善意第三人的范圍。該第三人應指在抵押合同生效後而在抵押物上享有合法物權或經申請而被人民法院在抵押物上設定司法負擔的申請人。如果抵押人有證據證明第三人在明知已投抵押的情形下而仍與抵押人串通改變物權的,不屬善意第三人。
(二)對單方登記效力的認可。

現行擔保法要求抵押人和抵押權人雙方共同登記方為有效,並未規定單方登記的效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應當規定,只要債權人已合法持有抵押物權利證書的,即應推定抵押人有授予抵押權人登記的意思表示,抵押權人有權持證到登記機關單方進行登記,其效力與雙方登記相同。

上述制度可有效地解決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債權人雖持有抵押人交付的權利證書,但又未履行抵押登記的問題。從而使當事人的私法意思和國家公法意志統一起來。因為,從雙方簽署抵押合同的目的來看,就是為設定有效的抵押權。抵押人當初對權利證書的交附也足以推定其意思是對該目的的支持。如果在此種情形下不賦予抵押權人單方登記的權利,則勢必會使抵押人惡意改變意志,拒絕登記,從而使抵押存有暇疵,這對債權人將構成極大不公。
(三)抵押的實現順位與登記的關系。

抵押物被設定多重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應以抵押權登記的先後順序來確定各權利人的優先次序。凡經登記的,應以登記在先的為優。同日登記的,按比例受償。未登記的不得對抗已登記的。各未登記的權利人之間,應以設立時間先後為序。同日設立的按比例受償。如前一順位受償後無余值的,後順位不再於該物值中受償。
五、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范圍與特點: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實際上是為解決基地使用權與建築物所有權相分離以及多個建築物所有人之間的所有權關系的制度。最常見的區分所有是指單元樓式的建築。其范圍既涉及各專有部分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專有權與共有權部分之間的關系。此外還有物業管理、小區建設等各方面的物權法律關系。
建築物與區分所有權的各專有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自由性和排他性。共有部分具有附隨性和與專有部分的不可分性,即一體性的特點。
(二)對基地使用權的限制

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基地權一般由各區分專有人共有或由第三人擁有。由於區分建築物的自然特性,基地權的行使必須以整體安全為原則。故基地權人不得損及各區分所有人的權益,上下層之間也不得相互基於地利優勢而限制他人權利。在基地權人和區分權人之間,以及各區分權人之間均存有法定相鄰關系的權利與義務。
(三)物業管理

由於區分權人的分散性、多重性等缺陷,在組建首屆物業管理機構時,開發商應負主要義務。也即開發商對啟動物業管理負有責任。如果區分權人會議另有決議的,開發商的義務可以免除。

在物業管理中,管理機構是服務者,區分權人會議是最高權利機構。二者是物業服務與消費的關系,其權利義務由合同法進行調整。經區分權人會議議決的物業公約具有自治憲法的效力,有違反者,物業管理機構應在約定或特別授權的范圍內承擔排除責任。管理機構因服務暇疵而給任一區分權人造成損失的,得負有賠償責任。管委會的權能只能由區分權人會議授予,不得由其自行確定。
(四)對共有共用部分任意變更的禁止。

無論是管理人或區分權人未經區分權人會議決議或授權,一律不得對共有共用部分的建築或基地作任意變更。但維修或增益行為除外。必須確認區分權人會議的權威性,因為其建築物所有權關系中,只有區分權人是實體權利和義務和承擔者。管委會的責任和權利只能限於正當、善意和有授權的范圍內。對於改變構造、顏色、使用目的以及設置廣告物等方面必須由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管理人的修繕義務也只能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或特別規定的范圍內承擔。公共基金的設立由各區分權人出資,由管委會負責理使用。但須向區分權人會議報告並得到事後核准方為有效。使用不當的,管理服務機構應承擔賠償責任。
(五)區分所有權的滅失與重建。

區分建築物因任何原因滅失的,均不消滅區分權人的基地權。即便是基地由第三人享有的,也不例外。此時,區分權人享有重建的權利。即滅失區分建築物的權利人有權根據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重建各區分建築物,重建權不因時效而消滅。區分權優於基地權,後者不得阻礙前者的重建權。
六、土地徵收、徵用和房屋拆遷中的重大問題。
徵收與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徵收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大量的商業拆遷主體假借行政和司法權力對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予以強制剝奪。這實際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和「行政權力土匪化」在物權法領域的體現。

根據憲法規定或自然法的約束,任何人的財產不應受非法強制剝奪。徵收應嚴格限定在確為公共利益且不得不為之的情形下。而徵用則只能依憲法規定適用於國家緊急狀態下才可實施。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徵收拆遷並非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商業目的。許多開發商與行政權力下的既得利益集團形成利益共同體並對公民財產進行強盜式的剝奪。國務院的《拆遷條例》設立的各種強制制度將被拆遷人的實體性權利幾乎剝奪殆盡,而司法救濟力又微乎其微,幾乎起不到任何強效的作用。

在具體操作中,往往只對建築物或附著物予以補償,而不對基地權和農地權進行補償,且補償價格不是以民事方式協議或司法方式公正裁決確定,而是以政府定價乃至行政命令強制實施。許多開發商只付出極少的補償費即可獲得巨額地產利益的不公正對價。而公民幾乎沒有公平救濟的途徑,形成嚴重的交易不公態勢。尤其是動用國家強制力實施拆遷和徵收,則更為任何國家物權民事變動法中所聞所未聞的方式。新的物權法應絕對禁止此類「匪化」的物權變動形式。
七、物權法與現存有關法律的相互關系。

這一問題主要是指物權法與民法通則、擔保法、繼承法、婚姻家庭法之間的吸收與並存關系。繼承法與婚姻法中的財產問題可准予適用。民法通則中的財產法的規定的效力應低於物權法的效力。但擔保法中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應予廢止。這樣才能解決立法體繫上的矛盾,並使之歸於統一。

物權法無論是單獨成法,還是直接統一於我國民法典之中,均是我國財產法中的一項重大制度。期待未來的物權法是一部真正符合中國實際和發展規律並具有前瞻性的成功立法。

❽ 法律制定的含義和特徵,什麼是立法體制

法律制定也稱法的創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專機關,屬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
法律制定有如下特徵;
1、法律制定是國家的一項專有活動。只能由有權制定法律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來行使,其他任何機關、社會組織、團體和個人都不能行使這項職權。
2、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法律制定活動,也包括經授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法律制定活動。但授權立法要有嚴格的法律限制和充足的授權理由。
3、法律制定既包括法的創制活動,也包括法的修改、補充、廢止以及認可的活動。
4、法律的制定是一種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為使民意能夠正常地表達,多數國家都為立法活動設計了職權范圍和程序。
立法體制,它既包括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機關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國家機關之間及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之間關於法制制定許可權劃分的制度。

❾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熱點內容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
民法典橫幅 發布:2025-01-20 16:40:47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