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地方誌立法研究

地方誌立法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4-01 12:13:35

① 地方誌和地方通志有什麼區別、

你好,簡要解釋如下:
【地方誌】,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記錄,也就是記載地方歷史,各縣市區以上行政區域都有地方誌編寫辦公室,有的每年編輯出版,有的3-5年編輯一次,也有的十年編輯一次。
【地方通志】,是指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主要是寫當地著名人物紀傳體通史 ,根據需要編輯出版。
地方誌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部分內容。

② 地方誌辦公室屬於法律法規授權的公共事務范圍嗎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屬於。簡單來講就是封建社會的史官。

③ 地方誌主要記載哪些內容它的重要性在哪

地方誌是一方之全史,所記載的內容非常全面,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等,他的重要性在古代就有,下車伊始,先讀志,不管是從事什麼工作,你對你所從事的工作都要有個系統縱向的了解,特別是了解你所從事的行業在當地發展的歷史,現在全面的資料,從而獲取詳盡的參考資料,作出正確的決策。

④ 「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是誰提出的呢

「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是由梁啟超提出的。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實為方誌。」並舉例說,如孟子所稱「晉《乘》、楚《壽杌》、魯《春秋》,莊子所稱」百二十,國寶書「比例今著,則一府州縣志而已。」

方誌是記載某地的地理、風俗、教育、物產、人物、名勝以及詩文、著作等的史志,是歷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4)地方誌立法研究擴展閱讀

梁啟超與方誌學

據考,梁啟超在1923年曾系統論述了我國地方誌的歷史和現狀,理論和實踐,並冠以「方誌學」的標目,作為「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之一,載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這樣,方誌學才作為一種專門的科學,出現於學術之林。在這以前,還未曾見過方誌學這個概念。

⑤ 最古之史 實為方誌是誰提出的

「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是由梁啟超提出的。方誌就是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實為方誌

1、方誌起源於史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實為方誌,如孟子所稱「晉《乘》楚《壽杌》、魯《春秋》,莊子所稱'百二十國寶書七附今著,則一府州縣志而已。」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方誌起源於《周官》。所謂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後成書《周禮》亦稱《周官》,宋代司馬光在《河南志序》中認為,周官中的職方、土訓、誦訓的職掌,於後世方誌都不無相似之處。代方誌學家章家誠從「志為史體」角度出發込為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記載地方史事的書籍,如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等,應是最早的方誌。後代許多學者也認為這些史書,類似後來地方誌,具有地方誌的雛形,應稱為方誌之源。

2、方誌介紹
方誌,是指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志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誌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誌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3、方誌遺韻
方誌是介紹地方情況的志書。編修方誌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歷朝歷代從未間斷過編修方誌,所謂「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國有史,即二十四史,為我國的國史,它是中國歷代史官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起於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祟禎十七年(1644年)。家有譜,即家譜,又稱譜牒,為家族宗祖檔案。清代學者章學誠有言「物之大者,莫過於人;人之重者,莫過於族。」所以我國民間一直延續著修家譜的傳統。日本學者田仲一撰寫的《中國戲曲史》《明清戲曲》其中大部分資料取自於中國譜牒。

⑥ 史志研究室是做什麼的求大神詳解。還有待遇問題等。

主要研究地方史志的,編纂史志書,比較清水,但很清閑,穩定

⑦ 改革後地方誌研究室參公嗎

摘要 你好,除行政執法機構有可能保留參公屬性外,其他所有的參公事業單位都需要取消參公屬性,徹底轉換為普通事業單位,不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⑧ 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是什麼時候是誰提出的

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是梁啟超說的一句話,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誌。」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方誌起源於《周官》。所謂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後成書《周禮》亦稱《周官》,宋代司馬光在《河南志序》中認為,周官中的職方、土訓、誦訓的職掌,於後世方誌都不無相似之處。

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方誌起源於《周官》。所謂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後成書《周禮》亦稱《周官》,宋代司馬光在《河南志序》中認為,周官中的職方、土訓、誦訓的職掌,於後世方誌都不無相似之處。

清代方誌學家章家誠從「志為史體」角度出發,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記載地方史事的書籍,如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等,應是最早的方誌。後代許多學者也認為這些史書,類似後來地方誌,具有地方誌的雛形,應稱為方誌之源。

方言資料,深藏於方誌中的巨大寶藏

我國方誌修撰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存舊志多達八千種以上。所謂「志載網路,事及古今」,地方誌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資料價值巨大。

舊志中的「方言」包括漢語方言和中國境內民族語言兩大類,其中漢語方言是主體。宋元之前,方言相關內容尚未納入方誌載記框架之中;大約從明朝開始,修撰者開始有意識地把方言詞語、方音、俗語、歌謠等作為方誌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記錄。方誌修撰者多為當地學術或文化名流,以當地人記錄當地方言、方音,准確性相對較高。

這些方誌中的方言資料極大彌補了我國傳統文獻中對方言記錄的不足,不僅為我們了解、研究漢語方言及民族語言的歷史、演變提供了可靠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也為歷代小說戲曲文獻中方言俗語的釋讀提供了新的視角,為大型歷史方言工具書的編撰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語料。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歷代方誌方言文獻集成》:深藏於方誌中的巨大寶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方誌

⑨ 地方誌是什麼

地方誌,簡稱「方誌」或「地誌」

就其名稱而言,「地方」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政單位。「志」就是記載或記錄的意思。一般來說,地方誌是以一定的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區域內從自然到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綜合性資料著述。地方誌是「記載一個地區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從自然到社會,從人物到風貌,一應俱全的全面、系統、准確的社會大觀的綜錄」。有的人將其稱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總覽」等。總之,地方誌的內容極其廣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都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記載了各時期的自然開發、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為後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資料。地方誌一般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兩種。全國性的為總志(即一統志),如《大清一統志》。

地方性的為區域志(即省、府、州、縣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絳州志》《平陸縣志》等。兩者相輔相成,修總志促進區域性方誌的發展,而區域志又為總志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

熱點內容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
民法典橫幅 發布:2025-01-20 16:40:47 瀏覽:667
勞動法頒布和實施 發布:2025-01-20 16:30:34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