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德理論
A. 道德發展6個階段的理論
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6個發展階段,這6個階段屬於3種水平:前習俗水平(1. 服從與懲罰定向;2. 利己主義定向 )、習俗水平(3. 人際和諧與一致 ,即好孩子定向;4. 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即法律與秩序定向)和後習俗水平(5. 社會契約定向;6. 普遍倫理原則 即 原則與良心定向)。 ,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 也宣稱邏輯與道德發展貫穿各建構的階段。 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經驗重於道德環境。
下面是具體資料網址,這里因為字數有限就簡略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ˆ_ˆ
B. 弗洛伊德的五大理論具體有哪些
主要包括:潛意識與人格理論、本能論、人格發展理論、夢論、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和社會文化理論。
1、意識層次結構理論:闡述了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
2、本能論: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沖動和內驅力。具體而言,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後弗洛伊德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理論後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人格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4、夢論: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夢到的內容只是其表面部分,稱為顯夢;而我們真正要探究的,是他背後隱藏的潛意識動機,也就是隱夢。
5、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和社會文化理論: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論認為,焦慮來自被壓抑的利比多。在1926年,他提出了第二種焦慮論,認為焦慮是作為一種信號出現的,意味著發現了危險的情況,即所謂的「焦慮——信號說」。
C. 道德論的主要觀點和理論特點是什麼
道德論的主要觀點和理論特點主要是對當時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認識。
D. 道德理論體系通常可以叫做什麼
道德的本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道德即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一般的社會屬性。道德是具體的和發展變化的。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E. 道德起源的四種理論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F. 自古以來,道德起源主要有哪些理論
道德與法一樣,就其自身來說,不過是對人的某些慾望和自由的壓抑、侵犯,因而是一種害或忍;就其結果和目的來說,卻能夠防止更大的害或惡(如社會的崩潰)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會的存在發展),因而是凈余額為善的惡,是必要的惡.美德與道德一樣,是凈余額為善的惡,是必要的惡.所以,道德的起源與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為了道德自身、為了完善每個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標准,才可能是為了增進動植物等非人類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終極的起源、目的和標准,則只能是為了增進人類的利益.這樣,一方面,當人類與動植物等非人類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時,便應該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標准,便應該既增進人類利益又增進動植物的利益,甚至應該為了增進動植物的利益而增進動植物的利益~
G. 領導者的行為從道德層面可劃分為五大倫理類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4
H.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什麼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美德論、義務論、結果論倫理學、正義倫理。
這四種理論分別是由亞里斯多德、康德、密爾、羅爾斯這四位西方學者提出的。
美德論
美德倫理學誕生於古希臘,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其關注的中心詞便是美德、強調存在而非作為。
柏拉圖曾主張知識即美德,他以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世界,將世界劃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象的世界,並且認為由於經歷了出生的血腥,人類原本干凈純真的靈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哲學思考,不斷地汲取知識。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其最為擅長的正是哲學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建構在目的論基礎上的。
義務論
經過近代啟蒙運動的價值顛覆,道德責任確定性的根據主要有絕對命令的義務論、功利主義、契約論、美德論等幾個基本理路。
康德絕對命令的義務論思想給義務的規定性提供了一種令人震撼與景仰的理路。這是一種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種善的道德義務必定具有普遍性。
結果論倫理學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傑瑞米·邊沁等。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
正義倫理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著作,作者是約翰·羅爾斯。1971年初版,1975年與1999年出版修訂本。在該書中,羅爾斯嘗試用社會契約的衍生方式來解決分配公正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理論被稱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體現的正義,或略作公平即正義),理論導出了他的正義兩原則: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其中平等原則詳細表述為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
I. 道德的基本理論
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共同性、繼承性、穩定性、自律性、利他性和多層次性。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道德的特徵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J. 五大品德是什麼
德(意志)智(想像)體(健康)美(審美)勞(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