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01 21:48:26

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內容摘要: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關鍵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獨尊儒術,德主刑輔

漢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為德主刑輔的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也」,「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減其刑」,〔9〕即「德主刑輔」。

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通過法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表現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由此可見,「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此絕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在重建古代法的倫理結構。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於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於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11〕

通過春秋絕獄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親親、尊尊等總的原則上與漢律是相同而且互補的,也就是說經義與律令絕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漢朝法律即使體現了完全意義上的法家思想,但內中也有許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條的內容。這表明了儒、法兩種思想實際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們在早期法律實踐中的融會貫通。

3、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體現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具體說來,第一,禮指導著法律的制訂。如貞觀修律時根據「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罪,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12〕儒家教條,調整了謀反大罪應誅連父子、祖孫、兄弟的血親范圍。第二,禮的基本規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子孫違反教令,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於禮以為出入。第四,禮法由互補,發展為統一的體用關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法律化的過程。下面再談另一主題——法律的道德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出禮入刑」產生了雙重結果: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另一方面,法律規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三:吳重五家貧,妻死之時,偶不在家。同姓吳千乙兄弟與之摺合,並挈其幼女以往。吳重五歸來,亦幸其女有所歸,置而不問。未幾,吳千乙、吳千二將阿吳賣與翁七七為媳婦,吳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實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歸家,至十一月,復嫁給李三九為妻,……阿吳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懷孕,他時生子合要歸著。萬一生產時,或有不測,則吳重五、李三九必興詞訟,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跡,官司亦多事矣。當廳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廳,不願理取,但乞監還財產,別行婚娶。阿吳責還李三九交領。吳千乙、吳千二、吳重五犯,在赦前且免於斷引,監三名備元受錢會,交還翁七七。〔13〕這篇判詞絕妙之處不僅在於它解決了一起糾紛,更在於它注重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停,以避免日後再因此事起糾紛。執法者著意由道德上立論,使案件的判決合情、合理、合法。從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則支配,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謝登科控戚徐有才往來其家,與女約為婚姻,並請杖殺其女。余曰:「爾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斷令出財禮若干勸放,謝以女歸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譽江南,謝女久擅其才名,既兩美之相當,亦三生之湊合,況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嫁伯比以為妻,雲夫人權衡允當,記鍾建之大負我楚季革,從一而終,始亂終成,還思補救,人取我與,畢竟圓通,蠲爾嫌疑,成茲姻好。本縣亦冰人也耳,其諏吉待之。〔14〕此案為兒女自由戀愛引起,謝登科以女兒私訂終身,違反了禮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執法官卻對傳統禮法重新釋義,「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緣。這二則判例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執法者已將法律內化為道德,追求一種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嬗變的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范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後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類良知與正義道德的法律。稱之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後的法律,至少應包含人權性、利益性、救濟性三種內在的品格。其中人權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礎,失去人權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實際價值不合理,最終會被人類所唾棄。〔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方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動中來。「越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便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則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17〕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一致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必須盡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18〕但法律並非萬能,其設定的「中人」標准不同於道德倡導的「聖人」標准,因此對雖「缺德」而不犯法的行為往往無能為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規則、道德觀念法律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道德與法律在本質和內涵上的一致性,否則會給法治帶來災害。〔20〕不論法律中的道德原則實際上能夠被貫徹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執行道德,其結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這種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們的界說,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22〕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五: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23〕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

案例六: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24〕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條文是否沖擊了法治原則?

(二)讓歷史告訴未來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情法沖突——法治的尷尬。

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前面談及的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

2、儒家倫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職能,從而使司法過程成了宣教活動,法庭成了教化的場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質。

法的品質在於公平、正義通過法而得到實現。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衡、穩定。中庸主義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審判案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徹底解決糾紛,平息訴訟。現代法同樣面臨著效率與正義的挑戰。一方面,法律要體現其威嚴,不可侵犯,人們必須遵守;另一方面,法律還要有其緩和的一面,比如法要體現人道,法要尊重私權等。

4、禮法結合——德法並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注釋:

〔1〕郝鐵川,法治的源頭是德治〔N〕,檢察日報,2000-06-14(3);

〔2〕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9;

〔3〕許慎,說文解字〔M〕;

〔4〕同〔3〕;

〔5〕左傳。隱公十一年〔M〕;

〔6〕禮記。曲記〔M〕;

〔7〕左傳。昭公二十五年〔M〕;

〔8〕荀子。修身〔M〕;

〔9〕漢書董仲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九朝律考。漢律考〔M〕;

〔11〕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全唐文。黜魏王泰詔〔Z〕;

〔13〕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蒯德模。吳中判牘〔Z〕;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華夏出版社,1987,361-365;

〔16〕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J〕,法學評論,1998(2);

〔17〕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18〕郝鐵川,道德的法律化〔N〕,檢察日報,1999-11-24(3);

〔19〕吳漢東,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

〔20〕劉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與文明,1999(5);

〔2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2〕〔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6,P11;

〔23〕轉引自劉作翔,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J〕,法治與社會發展,1998(1);

〔24〕參見〔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青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14-19;

〔25〕范忠信,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㈡ 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感受800字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指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一定職業范圍內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等方面的行為標准和要求。 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
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是一般社會道德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對一般道德原則和規范的重要補充。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又相互融合、相互統一,一方面,各種職業道德都程度不同地包含有某些一般社會道德的因素,體現著一般社會道德的要求;另一
方面,某些職業道德尤其是與廣大社會成員有直接接觸的職業的道德要求,也會轉化為全體社會成員都應當遵守的一般社會道德。
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實踐緊密相聯的。從事某種特定職業的人們,由於有著共同的勞動方式,經受著共同的職業訓練,進行著共同的職業實踐,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職業興趣、愛好、習慣和心理傳統,結成某種特殊的關系,形成特殊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紀律,從而產生該職業
所特有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職業實踐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於人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道德行為,而且對於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習俗和道德傳統都有重大的影響。
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 內容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職業道德往往表現為世代相襲的職業傳統,使人們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養成比較特殊的職業品質和職業風格。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職業活動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對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職業道德起決定作用的社會經濟關系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由於職業分工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各種職業活動在總的發展方向上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職業道德在內容上必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形式上的多樣性。與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活相聯系,各個行業的職業道德的形式也豐富多樣。各個行業為了較好地規范和約束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都往往從本行業的活動、要求以及交往的內容和方式出發,根據本行業的客觀環境、職業特點及從業人員的接受能力,採用一些簡便易行的、能為本行業人員所接受的形式如規章制度、工作守則、服務公約、條例、誓詞、須知、保證等,來體現職業道德的要求,把職業道德規范具體化和條理化,這樣既易記易懂,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又易於實踐,有利於人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促使他們改進工作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再次,從調節的范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面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職業道德除具有道德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以下不同於一般社會道德的特點:第一,范圍上的特殊性。各種行業的職業道德都只能約束本行業的從業人員,而往往不適用於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們;都只能在本行業的特定范圍內起作用,一旦越出自身的行業范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最後,從產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的「職業化」,又使個人道德品質「成熟化」。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決不是離開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的道德類型。
在階級社會里,職業道德始終是在階級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下存在和發展的;職業道德和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任何一種形式的職業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樣,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在很大范圍上都是通過具體的職業道德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實際從事一定職業的成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成熟的階段。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在學校生活階段和少年生活階段所形成的品行,影響道德主體的道德風貌。
職業道德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職業道德是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各行各業的分工協作關系,對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進程直接或間接地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而職業道德則對各行各業中嚴密而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具有特殊的作用。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要求是忠於職守,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當各類從業人員把相應的職業道德要求轉變為自己的職業道德信念和責任感,形成高度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時,他們就能夠正確地處理個人、職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成員普遍地具有高度的職業道德覺悟,在每個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必然會對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反之則會阻礙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進程。
其次,職業道德是形成和改造社會風尚的重要因素。社會風尚是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關系的綜合反映,由於每一行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整個社會發生聯系,各行各業的人際關系和人員品德狀況都程度不同地影響著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俗,職業道德對就社會風尚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每個社會從業人員都能自覺地遵守和履行職業道德,必然有利於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風尚的形成與發展;反之,則將導致不良社會風尚的產生和蔓延。
再次,職業道德能夠促進勞動者的自我完善。每個人的大部分社會活動都在職業生活中實現,其社會貢獻也主要通過本職工作表現出來:而個人的知識素養、勞動技能和道德品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職業實踐活動來達到。
職業道德是人們職業生活的指南,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深刻而經常的影響,它能夠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榮辱、是非和善惡觀念,確立具體的生活理想和奮斗目標,選擇具體的生活道路,形成具體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養成具體的道德品質。在職業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學習和鍛煉,不僅可以改變人們走向職業生活之前所形成的不良觀念,而且能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積極成果。職業道德對於從業者自我完善的重要促進作用不可忽視。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勞動中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以其嶄新的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區別於已往任何一種類型的職業道德。
(1)它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除原始社會外,已往社會里的職業道德都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私有制度下職業關系的反映,有自私自利的特點,以利己主義作為自己的原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從根本上消滅了某些舊的社會分工和舊職業,也消除了舊社會職業之間及職業內部的尖銳對立,形成了職業之間的相互協助和同一職業內從業者之間的平等互助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各種職業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必要組成部分,其利益與整個社會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這就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客觀基礎,決定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根本原則必然是忠於職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社會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活動目的是一致的。在階級社會里,人們的職業活動都以個人利益和職業集體利益為目的,各種職業道德都不能很好地調解職業或行業內外的關系,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活動的目的不一致使得私有制社會的職業道德往往具有虛偽性。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個人、職業集體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人們從事職業活動既符合個人利益,又是為了他人、集體和社會,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規范和要求與人們從業活動的目的從根本是一致的,從而克服了以往職業道德中的虛偽性。
(3)社會主義
職業道德不能自發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根本目標在於謀求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從事某一具體職業的人們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局限性,往往只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本職業集體的利益出發對待和選擇自己的行為,因而必須對他們進行科學理論的灌輸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教育,以使他們自覺地進行鍛煉和修養,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規范指導自己的行為。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師要遵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醫生要遵守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而軍人一樣有自己的職業道德。 就像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 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這些都可以歸結到職業道德中來。
從七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我們就已經看到了軍人精神。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可以講,它是一種另類的職業道德。每次回顧這段歷史,就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長征精神,同時,思考在自己的崗位中需要哪些職業素質,然後去學習使他得到提高。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巨的長征。
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當然答案是肯定的。從焦裕祿、孔繁森、到時代英雄任常霞。還有抗洪戰線上的無數無名的戰士、平凡崗位中的廣大官兵,他們都在用軍人精神來向士人展示。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痴迷,都沒有迫使他們放棄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可曾想到,伴隨著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
我們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作為一名光榮的退伍軍人,我深知自身肩負的使命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在自己素質提高,加強法制觀念,才能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將是一項艱巨而任重道遠的事情,相信自己可以堅持!

㈢ 談談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之後的收獲1500字的文章

首先要知道考試重點的側重,一般從業中的重點都是第一章,基本上60%左右,看書時候就是每個小分類都有仔細閱讀,然後就是稅法部分,後期的比例可能會有所提高,最後就是職業道德部分了,一般都是在案例題中出現,要牢記會計職業道德都是什麼,並且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其實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找幾套當地的歷年真題,上面考過的都是出題點,就是每次的考法不同罷了,祝你順利通過!

㈣ 求中職《職業道德法律》的論文,2000字左右,謝了

我是一名中職學生,求一篇職業道德與法律心得體會,1500字左右,謝謝

㈤ 談談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認識

1、愛崗敬業。愛崗敬業要求從業人員,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干一行愛版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權益求精,盡職盡責,「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精通業務,就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2、誠實守信。誠實守信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誠實勞動、表裡如一、信守諾言、講求信譽、遵守職業紀律。誠實守信作為職業道德的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辦事公道。辦事公道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秉公辦事、平等待人、清正廉潔、不謀私利、不濫用職權、不損人利己、不假公濟私。

4、服務群眾。服務群眾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盡力設法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處處為他們的實際需要著想,尊重他們的利益,取得他們的信任和信賴。

5、奉獻社會。奉獻社會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樹立為社會、為他人作奉獻的職業精神。

㈥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1500字以上,急需!!!

道德職業相互關聯

㈦ 學習職業道德和法律的啟示和幫助!(500字左右的論文、急、幫幫忙)

你是什麼專業的?不同專業的職業道德課內容不同呀。。
既然有法律,應該你不是法律專業的

給一篇範文你看看

學習職業道德心得體會

職業道德,是每個從事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與其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學習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也是規范我們從事園林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和提高從事園林行業人員素質,加強園林綠化事業的建設發展,因此,

就必須以園林行業的職業道德作為從事園林綠化人員提高職業素質的內在要求。要從內心地自覺地樹立園林行業職業道德觀念和規范自身的職業道德行為。

我們既然選擇了從事園林綠化行業這個崗位,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熱愛園林事業。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通過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能做出成績,取得成功,只有熱愛園林綠化工作,尊重園林職業,才能獻身於園林事業的建設發展,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園林綠化事業,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園林行業領域做一番成績,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通過學習,下面有幾點收獲:

一、通過學習,了解社會主義事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深刻理解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實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信念,自覺進行職業道德修養,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具良好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人。

二、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增強了搞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從而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己的遵紀守法意識得到強化,政治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組織紀律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盡管這次園林系統工人技術等級崗位考核的職業道德培訓課時短,但覺得這次職業道德學習的輔導老師對職業道德學習的內容,從淺引入,講解深刻,結合實際,生動有趣,使我深刻領會學習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難得的學習機會。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熱愛本職工作,樹立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對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從事園林行業人員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同時要遵守園林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要不斷學習提高園林綠化職業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自覺樹立園林行業的良好形象,做到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立志在本崗位多為首府南寧的綠化、美化和創建全國園林城市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通過學習,要在今後工作當中,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牢固樹立起來、自覺踐行開來,一定要模範帶頭把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己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貫穿於實踐工作生活中去,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當作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身作則,努力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範實踐者和積極推動者;要在全園林系統職工隊伍中形成見榮而為、遇恥而拒的良好風尚;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以一流的標准創一流的業績,為園林事業,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㈧ 中職生如何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需求,各地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中職生將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而市場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個職業中學的德育教師兼班主任,應針對中職生的職業特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職業行為習慣,為將來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職生就其特殊性,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並且少數學生的思想道德及行為規范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對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為規范養成的培養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可以說,在校三年的學習生活中,職業道德行為規范養成的培養是老師對其教育的重中之重,並且也將影響到中職生三年後的就業情況良好與否。

職業道德行為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的職業道德知識、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採取的自覺活動。對這種活動按照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進行有意識、有目的訓練和培養,稱之為職業道德行為養成。養成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貫徹落實到職業活動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進而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並達到崇高的職業道德境界。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德育教師,本人本著對學生負責的積極心態全方面了解、分析、掌握中職生的行為習慣特點及思想感情,對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的小結。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對任何人的習慣養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認為讓中職生在日常生活中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自我約束

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得讓學生明白職業道德行為是十分關鍵的。然後正如我們所知,任何習慣的養成都得靠自身行為約束。要想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必須從自我約束做起,認真對待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日常生活的各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恆,從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二)從身邊小事做起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十分明白,但要完完全全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並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作為德育教師,我們應讓學生們明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簡單道理,讓他們從自己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嚴格自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處理並妥善解決身邊的日常小事。

二、在學習中培養

大家都知道作為人民教師就得「為人師表」,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課堂內外,作為教師,我們得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到表率作用,樹立起好的榜樣。我們知道,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尤為重要,而課堂也正是學生獲得文化及專業知識的重要場所。

(一)增強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

職業意識是人們對求職擇業和職業勞動的各種認識的總和,它是職業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職業規范是指某一職業或崗位的准則。包括操作規程和道德規范。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要在專業學習和實習中增強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這是未來干好職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前提。

(二)重視技能訓練,提高職業素養

作為職校的老師,對每位同學都要重視技能訓練,向勞動模範、先進人物學習,刻苦鑽研,培養過硬的專業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三、在社會實踐中培養

社會是培養學生的最好舞台,任何知識的獲得都得在社會上得以實踐。

(一)把學和做結合起來

社會是檢驗知識的最好,也是最終的場所,因此社會實踐,也就是實習階段對中職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此階段,中職生雖然脫離了學校在社會上進行相關的實習,但卻能得到實習老師的指導,因此實習是學生從校園向社會轉化的關鍵階段。每個學生都應珍惜並好好利用這短短的一年的實習期,把在校園里學到的專業知識真正的轉化到自己今後將要從事的工作實踐中去。

(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中職生應珍惜實習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怕苦不怕累,在此階段內好好的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為今後所要從事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在自我修養中培養

「修」是指陶冶、鍛煉、學習和提高;「養」是指培育、滋養和熏陶。「提高」意為使水平、質量等方面比原來高。周恩來同志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會生銹,就會受到腐蝕。」自我修養應注重:

(一)體驗生活,經常進行「內省」

「內省」一要嚴於解剖自己,善於認識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點滴滴二要敢於自我批評、自我檢討;再次,要有決心改進自己的缺點,揚長避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學習榜樣,努力做到「慎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新時期各行各業涌現出了無數的職業道德先進人物。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更要向先進人物學習,激勵和鞭策自己,加強道德修養,自覺做到「慎獨」,努力提高職業道德素質。

五、在職業活動中強化

職業活動是檢驗一個人職業道德品質高低的試金石。IQ(智商)可以得到錄用,EQ(情商)可以得到提拔。在職業活動中強化職業道德行為首先應將職業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其次將職業道德信念外化為行為。

總之,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在學習生活中,要注重行為規范訓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職業道德素質,要堅持參加各種實踐,在實踐中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

㈨ 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收獲與感悟作文不少於600字

(3)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信念等。

(4)職業道德 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

(5)職業道德大多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6)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對員工義務的要求。

(7)職業道德標准多元 化,代表了不同企業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

(8)職業道德承載著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影響深遠。

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職業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點:

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 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熱點內容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
安徽當塗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6 18:00:21 瀏覽:201
法規教育課件 發布:2024-11-16 17:52:09 瀏覽:183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發布:2024-11-16 17:51:28 瀏覽:287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發布:2024-11-16 17:49:38 瀏覽:972
道德具有廣泛 發布:2024-11-16 17:48:15 瀏覽:44
2016年勞動法陪產假 發布:2024-11-16 17:48:10 瀏覽:105
兩高貪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16 17:34:31 瀏覽:980
刑事訴訟法第二第七節 發布:2024-11-16 17:24:22 瀏覽:847
法律法規文本資料庫 發布:2024-11-16 16:53:09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