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綜述範文

法學綜述範文

發布時間: 2022-04-02 04:02:47

『壹』 法學文獻綜述怎麼寫

磁控濺射 防盜報警系統是用物理方法或電子技術,自動探測發生在布防監測區域內的侵入行為,產生報警信號,並提示值班人員發生報警的區域部位,顯示可能採取對策的系統。防盜報警系統是預防搶劫、盜竊等意外事件的重要設施。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就能通過聲光報警信號在安保控制中心准確顯示出事地點,使於迅速採取應急措施。防盜報警系統與出入口控制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訪客對講系統和電子巡更系統等一起構成了安全防範系統。 防盜報警系統通常由:探測器(又稱報警器)、傳輸通道和報警控制器三部分構成。 報警探測器是由感測器和信號處理組成的,用來探測入侵者入侵行為的,由電子和機械部件組成的裝置,是防盜報警系統的關鍵,而感測器又是報警探測器的核心元件。採用不同原理的感測器件,可以構成不同種類、不同用途、達到不同探測目的的報警探測裝置。 (1)報警探測器按工作原理主要可分為紅外報警探測器、微波報警探測器、被動式紅外/微波報警探測器、玻璃破碎報警探測器、振動報警探測器、超聲波報警探測器、激光報警探測器、磁控開關報警探測器、開關報警探測器、視頻運動檢測報警器、聲音探測器等許多種類。 (2)報警探測器按工作方式可分為主動式報警探測器和被動式報警探測器。 (3)報警探測器按探測范圍的不同又可分為點控報警探測器、線控報警探測器、面控報警探測器和空間防範報警探測器。 除了以上區分以外,還有其他方式的劃分。在實際應用中,根據使用情況不同,合理選擇不同防範類型的報警探測器,才能滿足不同的安全防範要求。 報警探測器作為感測探測裝置,用來探測入侵者的入侵行為及各種異常情況。在各種各樣的智能建築和普通建築物中需要安全防範的場所很多。這些場所根據實際情況也有各種各樣的安全防範目的和要求。因此,就需要各種各樣的報警探測器,以滿足不同的安全防範要求。 根據實際現場環境和用戶的安全防範要求,合理的選擇和安裝各種報警探測器,才能較好的達到安全防範的目的。當選擇和安裝報警探測器不合適時,有可能出現安全防範的漏洞,達不到安全防範的嚴密性,給入侵者造成可乘之機,從而給安全防範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報警探測器要求具有防拆動、防破壞功能。當報警探測器受到破壞、人為將其傳輸線短路或斷路,以及非法試圖打開其防護罩時,均應能產生報警信號輸出;另外報警探測器還應具有一定的抗干擾措施,以防止各種誤報現象的發生,例如:防寵物和小動物騷擾、抗因環境條件變化而產生的誤報干擾等。 報警探測器的靈敏度和可靠性是相互影響的。合理選擇報警探測器的探測靈敏度和採用不同的抗外界干擾的措施,可以提高報警探測器性能。採用不同的抗干擾措施,決定了報警探測器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性能。了解各種報警探測器的性能和特點,根據不同使用環境,合理配置不同的報警探測器是防盜報警系統的關鍵環節。參考資料: 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pa360.cn

『貳』 法律的文獻綜述是怎麼寫的啊

一、說明材料來源情況;
二、對課題的研究歷史、研究現狀等進行准確的分析與歸納並作出簡要評述;
三、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主張,闡述該課題的發展動向和趨勢
四、自己參考的所有文獻列表

『叄』 請問法學的文獻綜述怎樣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回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答的一種。
你寫之前可以多看看文獻,免費查閱的你可以看看(法學),漢斯出版社的OA刊物,多看文獻多思考你就成功了一半

『肆』 綜述怎麼寫 範文

論文的綜述一般分為四個部分,以下就是一些寫論文綜述的一些要求:

1、前言:論文的綜述也是需要寫前言的,前言需要寫出寫作的目的以及介紹有關的概念和綜述的一寫范圍等等,一般需要些200-300字左右。

2、主體:主體部分也就是論文綜述的正文部分,這個部分需要寫2500字左右,這個部分的寫法不一,但是要寫出自己參考的文獻的歸納與總結、闡明一些歷史背景和研究現狀以及評述一些問題。

3、總結:這個部分一般需要寫200-300字,這個部分需要寫出對主體部分的一些總結、對主體部分的一些評價然後在提出接了,這里需要有自己的觀點和一些個人見解。

4、參考文獻:這個部分就是需要將自己所參考的一些文獻一一列舉出來,通常會被要求不低於20篇文獻。

注意。

通常論文的綜述是不需要進行查重的,但是具體的要求還是要看學校是否規定要查重論文的綜述部分。而且論文的綜述一般是以附件的形式附在論文的最後的,如果要求查重的話,直接將其上傳至查重系統查重就可以了。就算是需要查重,這個部分的查重率是不會計入最終的論文查重結果裡面的。

『伍』 求法學的文獻綜述

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呢?你是要書的名字么?

『陸』 案情綜述怎麼寫法學司法考試

一、依法製作,突出主旨

法律文書的寫作除應遵循寫作的一般規律外,根據其特定的功能,首要的一點是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規定,並根據法律活動的啟動和進展情況,確定應該製作何種文書和如何製作,即確定製作某種法律文書的明確目的和中心意思。以涉及刑事案件的文書為例,當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控告或舉報材料時,必須按照《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由公安人員製作筆錄,並且要經宣讀無誤,由報案人、控告人或舉報人簽名或蓋章。這份筆錄才算是一份合法的筆錄。當司法機關接到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只要符合管轄規定,應當迅速審查,經審查認為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就要按照《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的規定,製作有關立案報告的文書,報請領導批准立案。這就說明法律文書的製作都有法律依據的,因為它們都有法定的特定功能,不是根據想當然的念頭隨意製作的。

既然法律文書都有它的法定功能,自然每種文書就都有它特定的主旨,而要實現它的主旨要求和法定功能,就必須在文書中突出它的主旨。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目的是通過指控某某犯罪嫌疑人構成某罪;人民法院應對其嚴加審判,並給予應有的制裁。人民法院的判決書是對某一案件的裁決處理的文書,就必須寫明查清的事實,判明的案件性質,並闡明裁處的理由和作出最後的裁處決定。律師代書的訴狀指控某甲對某乙有侵權行為,就必須在訴狀中寫清某甲對某乙的侵權事實,闡明指控某甲構成侵權行為理由和法律依據,提請法院秉公處理。諸如此類,都必須根據不同法律文書的功能,闡明其主旨,並能使其在文書中表達得鮮明突出、一目瞭然,以期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效能。

二、遵循格式,寫全事項

目前不僅司法機關使用的大量司法文書都有法定的文書格式,就是各種民用的法律文書也開始制定較為統一的格式,即便部分民用法律文書格式尚不完善,但也有約定俗成的慣用格式可供文書製作者遵循。制定統一格式的文書,一是為文書的製作者提供方便,使其製作文書時有所遵循,便於製作;二是有助於法律文書效用的發揮,使接受文書的一方易於掌握文書的要領;三是便於保存歸檔。總之,遵循文書格式製作文書,對於程式性十分明顯的法律文書來說是順理成章的。

製作法律文書除應遵循規定的格式外,還必須認真寫清各種事項,特別是一些法定要求寫明的事項。如當事人基本情況中要求寫明的各種事項就必須寫全寫清。如年齡問題,對於某些當事人具有法律意義,特別是刑事案件中的青少年犯罪,年齡對其是否應負法律責任有直接的法律意義。職業一項對於某些案犯是否屬於職務犯罪也是重要的法律條件。至於事實、理由、處理或請求意見中的有關法定的要素更必須寫全、寫實。

三、敘事清楚,材料真實

法律文書敘述案情事實必須做到明晰清楚,使用的材料必須絕對真實。因為事實是案件的基礎,材料是說明事實的具體內容。敘述事實的具體要求:

(一)事實要素,齊全完備

敘述案情事實,必須寫清事實的基本要素。法律文書中的事實基本要素,除應寫清記敘一般事件所必須寫清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外,還應根據法律文書的特定要求,寫清其反映法律特點的要素,而且要區別案件的不同性質寫清不同的具體要素。根據案件的不同性質,可以區別為兩類,凡記敘有關刑事類的案情事實,應寫明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時間、地點和關涉到的人物(作案人和被害人);作案的原因(目的和動機);作案的過程(情節和手段)和造成的後果;案犯的認罪態度以及證據。凡敘述有關民事、行政類的案情事實,應寫明糾紛發生的時間、地點、關涉的各方(原告、被告、第三人等)糾紛的起因、發展過程、造成的結局、各方爭執意見和理由以及有關的證據。其中行政訴訟的案情事實,在敘述糾紛事實時,還應注意寫清原告被行政處罰的行為事實(不涉及行政處罰的案子除外)敘述上述事實要素,力求寫明其法律上特點和要求。當然敘述上述事實要素也不宜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要素是不言自明的,自然也可不寫。如盜竊罪犯的盜竊目的是極其顯然的,一般可以不寫。在敘述事實時,還應該注意寫清、寫全有關的具體事項,特別是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要素一定要提供齊全,這對於避免出現差錯,說明涉案的人員是一特定的人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關鍵情節,具體敘寫

法律文書中的事實敘述,要求具體寫明關鍵性情節。因為只有關鍵性情節,才有助於判明案件的性質和涉案人員間的是非正誤。通常所說的關鍵性情節,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決定或影響案件性質的情節。刑事類案件的事實中決定其是否屬於犯罪的情節,或決定其屬於此罪或彼`罪的情節;民事類案件的事實中決定其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的情節,都屬於彼類的事實情節,必須具體寫清。如某人對不法侵權行為的反抗是否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就必須把侵害人所持的凶器、打擊被害人的具體強度、被害人持有何種工具、如何具體反抗以及造成何種結果等等,寫清、寫實。只有這樣才能判明被害人的行為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前者不構成犯罪,後者則構成犯罪。二是涉及當事人有無法律責任的情節必須具體記敘。如合同糾紛的案情事實,必須具體寫明根據合同規定,在合同執行過程中,究竟是哪方違約,給對方造成損失,抑或雙方均有違約行為,孰輕孰重,孰先孰後等。只有這樣才能判定誰有責任,誰無責任;或哪個責任較大,哪個責任較小。如屬裁判文書,才能為正確裁決處理提供准確的事實依據。三是涉及問題嚴重程度的情節必須具體寫清。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有時不僅涉及問題的輕重,有時甚至於可以影響案件的性質。如有的刑事犯罪手段惡劣,表面看來似乎僅屬於罪行輕重的問題,但實際上它影響到罪行的性質,在處刑上可能從有期徒刑升級為無期徒刑甚至極刑。總之,這三類關鍵性事實情節,在敘述時必須力求具體詳明。

(三)因果關系,交代清楚

法律文書中敘述案情事實,特別重視有關事實的因果聯系,對於「行為目的—行為本身—造成後果」這三者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求敘述清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判明行為的性質,應否承擔法律責任。如同樣是犯罪行為,造成了嚴重後果的與未造成後果的,在最後的處刑上也會有重與輕的很大差別。因此,在敘述案情事實時,必須把上述三者之間的關系交代清楚。

(四)爭執焦點,抓准記請

有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文書,通常屬於反映或處理民事、行政糾紛的法律文書,因而在敘述案情事實時,應特別注意把原被告之間爭執的內容和焦點把握准確,並記敘清楚。當事人之間的爭執意見可能是十分紛紜復雜的,理由也會有千天萬條。作為文書製作者,必須緊緊圍繞當事人之間在民事權益之爭的關鍵問題上,抓住焦點,准確記敘,而不能採取「有聞必錄」的方法,不分主次輕重,一概予以記敘。對於刑事類文書,應如實反映公訴一方與被告人一方在事實的提供和理由的辯解上的重要分歧,以使裁處機關作出有針對性的判斷、認定和理由的闡明。

(五)財務數量,記敘確切

法律文書中的事實敘述,常常涉及財物或其他事物的數量,特別是財物數量更是比比皆是。如民事案件中的財產分割、遺產繼承、金錢借貸、貪污和受賄也都離不開財物數量;刑事案件中有關盜竊、搶劫、詐騙也都離不開財物數量。因而在記敘財物數量時就必須掌握如下的要求:一是要求記明確切數量,一般排斥模糊數量;二是在不可能查明確切數量時容許寫明近似數量,但必須寫明基本數量。如盜竊犯多次盜竊,隨盜竊隨揮霍,難於查明絕對的確切數量,這時容許記近似的基本數量,如「盜竊300餘元」,基本數量3000是確切的,余數則是模糊的。但不容許全部數量都是模糊的,如「盜竊若干元」,否則就難於確定案件性質,是否構成犯罪也難於判斷。還要附帶說明的是,財物不僅要求寫明數量,而且還應注意說明財物的特徵,如品牌、型號和規格等,這對於確定其價值高低也是極為重要的。

(六)敘述事實,平實有序

在法律文書中敘述事實,語貴平實,不追求辭藻華麗,不採用文藝性的修辭手法。一般排斥誇張、比喻等積極的修辭辭格的使用。但是語言平實也並不意外著語言干癟、枯燥無味。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復雜多變的,因而反映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必然是豐富的。在記敘事件的順序和方法上,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自然順序法,即通常所說的「順敘」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事件的發展過程記敘事實的方法。在發文書中,通常是以時間為線索,以行為人的行為過程為內容記敘發生的事件。這也是表現法律文書中敘事平實的一個方面。不去追求文藝效果,不採取文藝上常用的「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法,而是讓人從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去了解事情的性質、行為的對錯及法律上的有無責任。這種煩惱國法是法律文書所採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2.、突出主題法『這種方法是對記敘刑事類案情事實而言的。其要領是主罪提前記敘、此罪移後記敘,主罪祥寫、此罪略寫的一種記敘方法。適於一人多次一罪和一人多次多罪的案情記敘。

3、突出主犯法,這也是記敘刑事類案情事實而言的,而且是專制指記敘共同犯罪的事實。其要領是,圍繞主犯的犯罪事實記敘,有哪個從犯參與哪次犯罪活動結合記敘。除共同犯罪,還有單獨犯罪的,先寫共同犯罪,後寫單獨犯罪。這適用於多人一次一罪、多人多次一罪、多人一次多罪和多人多次多罪等各種共同犯罪的案情記敘。

4、綜合歸納法,這種方法是記敘同類性質犯罪事實的方法,通常也稱為概括記敘案情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宜單獨使用,即不能將全部案情只用這種方法記敘,否則就不能准確深刻地反映案件的本質特徵。一般情況,對主罪採用具體記敘的方法,而對其同類的次要罪行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予以記敘。通過具體記敘案犯的主罪了解其犯罪的深度,通過綜合歸納記敘其犯罪的廣度,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5、縱橫交錯法,這種方法主要適於記敘民事或經濟糾紛的案情。所謂「縱」,是指記敘事件的發展過程;所謂「橫」,是記敘有關情況的說明介紹,類似一個事件的橫斷面。

(七)材料選擇,真實典型

法律文書中記敘事實所選擇的事實材料,必須絕對真實,不容半點虛假。但是文書製作者所掌握的材料往往是大量的,其中有真有假,有反映表象的也有反映本質的。這就需要在記敘的基礎上加以認真地選擇,進行又表及里、由此及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選擇工作,其各本的標準是選用足以說明問題本質的材料,也就是要選擇足以說明案件根本性質的典型材料。刑事類案件的文書,要選擇能夠說明案犯是否構成犯罪的材料。民事類案件,如經分析認定,一方確已構成對另一方的侵犯,就應對文書中選用足以說明構成侵權的材料,不構成侵權的材料就應舍棄。再者,對於多起罪行或多種罪行的刑事案犯,在敘述起罪行事實時,重要的法律文書要求必須逐起罪行或逐種罪行逐一寫清,不能隨意取捨,但反映每起罪行或每種罪行的具體材料中也有最能說明罪行性質與並不能充分說明罪行性質的區別,這樣就必須選用前者而非後者,也就是說選用最典型的足以說明罪行性質的材料予以具體敘寫,其他的予以概寫。至於有的文書可以採用突出主罪法的寫法時,更應在敘寫主罪時,注意選擇典型的材料。

(八)列舉證據,確鑿可信

在法律文書中,寫清案情事實之後,列舉充分有力的證據以證明案情事實的確鑿性和可信性,既是對事實部分的內容要求,又應該成為理由部分認定事實理由的堅實基礎。多年來,在法律文書的協作中存在著不重視列舉證據的傾向,往往用「上述事實,證據確鑿,足以認定」幾句空話予以搪塞,已成為法律文書的一大積弊。近年來,雖經有關司法機關多次在制定文書格式時予以大力糾正,並明確在格式中作為誤區予以限制,在實際工作中已經收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因為積重難返,這種弊病還不可能雜一各級司法機關的重要的法律文書中得到根本的改觀。

四、據法說理,分析有力

理由論證是法律文書中的靈魂,是體現文書主旨的核心內容,必須依法論述,分析透徹,說理有力。以期更好收到法律文書的實效。所以有人認為一篇好的法律文書應該是一篇論證精闢的說理文,看來是不無道理。論據理由的具體要求:

(一)認定事實,以實為證

嚴格的說,一篇重要的法律文書其理由應該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認定事實的理由,二是適用法律提出處理意見或請求意見的理由。目前,各司法機關的重要法律文書,習慣地把認定事實的理由和事實部分的列舉證據合二為一,即在列舉完證據之後,做一個認定事實理由的結論。當然,目前有的判決書把庭審中的舉證、質證和法庭認證的過程翔實地予以反映,這自然是法律文書的進一步的改進寫法,但最後也必然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二)分析事理,以法為據

法律文書使用於法律和提出處理意見的理由,既要嚴格遵循法律,更要注意事理分析。做到以法誨人,以理服人。這是我國當前法律文書寫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對於有關刑事類法律文書來說,在適用法律和處理意見方面的理由,應著重雜一定罪和量刑等方面的理由。對於民事、行政類案件的法律文書,則應依據有關的法律,闡明案件當事人各方雜一其權益糾紛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明辯違法合法、侵權受害及其各自應負的法律責任。當前的某些法律文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說理不清不透,難以服人。

(三)引證法律,明確具體

法律文書要以法倫理,在引證法律條款方面,就必須注意引證法律的准確性和針對性。要力求做到引用適用於本案的外延最小的法律條款,以保證法律依據的針對性。因此,凡法律有條、款、項之分的,應引證到與案情相適應的條、款、項,說明是法律的哪一條、哪一款和哪一項適用於本案。再者,在不影響文字表述的條件下,盡可能引出法律條款的原文,以保證說理的明確性,這樣讓不熟悉法律的人聽過或看過之後,都能理解法律的依據。另外,引證法律時注意保證所引用法律含義的完整性和准確性,避免斷章取義、有悖法律本義的做法。

(四)前後照應,通領全文

法律文書的理由為整個文書的靈魂,必須做到瞻前顧後,一以貫之。只有這樣才能起到通領全文的作用。在邏輯結構上可概括為:起、承、轉、合。「起」就是開頭,「承」就是承接展開,「轉」就是轉折提煉,「合」就是歸結或作出結論。目前我國的重要的法律文書,其基本結構正是上述邏輯結構的固定化和程式化。

五、語言精確,朴實莊重

法律文書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予以表達。因此,它的語言文字方面也必然有其相應的要求。基於法律文書的時效性和法定性等方面的特點,對法律文書的語言文字要求很高,必須做到精確無誤,嚴肅莊重,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要求:一是表義精確,解釋單一。二是文風朴實,格調莊重。三是文字精練,言簡意賅。四是語言規范,語句規整。五是褒貶恰切,愛憎分明。

『柒』 求一法學專業 畢業論文 文獻綜述範文 格式正確就行,主要試看怎麼寫的。 謝謝各位大哥大姐了。

樓主,俺有啊,因為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律專業的。
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可以幫你,把我以前的發給你,或者幫你寫。
記得給我最佳答案啊,聯系方式見我的資料

『捌』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這篇文章還可以,對你應該有幫助,拿走不謝。

一、引言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科技進步、信息共享、商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社會活動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更給予了個人信息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使它成為對於國家、社會、組織乃至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資源。與此同時,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活動也呈現出高發態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設「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兩個罪名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並擴大了主體范圍,加大了處罰力度。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17年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適用做出了具體規定。
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對判決結果包含「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一審判決逐年進行檢索,2009-2019年間各年份相關判決數如圖表 1所示。我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發展可為四個階段:2009~2012年,此類判決數為零,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案件在實踐中鮮有發生;2012~2016年,判決數量開始緩速增長,總量尚較少;2016~2017 年判決數量激增 214.6%,呈現出高發態勢;2016~2019年,犯罪數量增速放緩。

圖表 1
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行為對象,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范圍、判斷標准對立法和司法適用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解釋》第1條對其概念做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和如何認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等。由此觀之,要實現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准確認定,我們應該對其行為對象的內涵、外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擬對《刑法》二百五十三條「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對司法實踐中該罪的認定提供有益參考。

二、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合理保護限度的設定原則

信息網路時代,我們要在推動信息科技的發展應用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之間尋求適度的平衡。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過小或者過大,都不利於社會的正常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基於以下三項原則設定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合理限度。
(一)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刑法應合理設置處罰的范圍與程度,當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打擊某種違法行為、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把該行為規定為犯罪;當適用較輕的制裁方式足以打擊某種犯罪、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規定更重的制裁方式。此原則同樣是刑法在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進行規制時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尚未健全、前置法缺失的當下,刑法作為最後保障法首先介入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要格外注意秉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嚴格控制打擊范圍和力度。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范圍過窄,會導致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不能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打擊;范圍過寬,則會使刑法打擊面過大,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刑罰在實踐中可操作性的降低,阻礙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實踐中,較常見的是認定范圍過寬的問題,如公民的姓名、性別等基礎性個人信息,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個人身份,但大多數人並不介意此類個人信息被公開,且即便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結果,也不必動用刑罰手段,完全可以利用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予以救濟。
(二)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
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價值的凸顯,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流通之間的價值沖突也逐漸凸顯。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給國家、社會、個人都帶來了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對個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國家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使得數據的自由流通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平衡好其與個人權益保護的關系,是運用刑法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個人信息保護不足,則會導致信息流通的過度自由,使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處於危險境地、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遭到破壞;保護過度,則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妨礙了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使社會成員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全社會也將成為一盤散沙,也將信息化可以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拒之門外。
刑法要保護的應當僅僅是具有刑法保護的價值和必要,並且信息主體主動要求保護的個人信息。法的功能之一便是協調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系,通過立法和司法,平衡好個人信息權利保護與信息自由流通,才可以實現雙贏。應努力構建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既做到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又可促進信息應有的自由流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三)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協調原則
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渡是合理的且必須,因為公共利益往往涉及公共安全與社會秩序,同時也是實現個人利益的保障。但是這種讓渡的前提是所換取的公共利益是合法、正當的,並且不會對個人隱私和安全造成不應有的侵害。
公共安全是限制公民個人信息的典型事由。政府和司法部門因為社會管理的需要往往會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開,信息網路的發展也使得大數據技術在社會安全管理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於公民個人利益邊界的觸碰,由此產生公共管理需要與個人權益維護之間的沖突。相對於有國家機器做後盾的公權力,公民個人信息安全處於弱勢地位,讓個人信息的保護跟得上信息化的發展,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保護是此原則的另一重要體現,王利明教授將公眾人物劃分為政治性公眾人物和社會性公眾人物兩類。對於前者,可將其個人信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公民監督權或公共利益相關的個人信息,此類個人信息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的讓步是必須的;另一類是與工作無關的純個人隱私類信息,由於這部分個人信息與其政治性職務完全無關,所以應受與普通人一樣的完全的保護。對於社會性公眾人物,其部分個人信息是自己主動或是希望曝光的,其因此可獲得相應的交換利益,對於這部分信息,刑法不需要進行保護;也有部分信息,如身高、生日、喜好等雖然被公開,但符合人們對其職業的合理期待,且不會有損信息主體的利益,對於此類信息,也不在刑法保護范圍內;但對於這類信息主體的住址、行蹤軌跡等個人信息,因實踐中有很多狂熱的粉絲通過人肉搜索獲得明星的住址、行程信息,對明星的個人隱私進行偷窺、偷拍,此類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安寧和基本權益的行為應當受到刑法的規制。

三、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特徵及相關范疇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
「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
1.「公民」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指具有我國國籍的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和罪狀中都使用了「公民」一詞,對於其含義的一些爭議問題,筆者持以下觀點:
(1)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
從字面上和常理來看,中國刑法中的「公民」似乎應專門指代「中國的公民」。但筆者認為,任何人的個人信息都可以成為該罪的犯罪對象,而不應當把我國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局限於中國公民。
第一,刑法一百五十三條採用的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個人信息」的表述,而是了「公民個人信息」,對於刑法規范用語的理解和適用,我們不應人為地對其范圍進行不必要的限縮,在沒有明確指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情況下,不應將「公民」限定為中國公民。
第二,全球互聯互通的信息化時代,將大量外國人、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排除在我國刑法之外,會放縱犯罪,造成對外國籍人、無國籍人刑法保護的缺失,這既不合理,也使得實踐中同時涉及侵犯中國人和非中國人的個人信息的案件的處理難以操作。
第三,刑法分則第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並不限於僅對「中國公民」的保護,也同等地對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此類權利進行保護。因此,處於我國刑法第三章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保護對象,也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我國對中國公民、處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 籍人以及遭受中國領域內危害行為侵犯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一視同仁地提供刑法的保護,不主張有例外。」
(2)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
對於死者,由於其不再具有人格權,所以不能成為刑法上的主體。刑法領域上,正如對屍體的破壞不能構成故意殺人罪一樣,對於死者個人信息的侵犯,不應成立侵犯個人信息罪。對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名譽權、財產權,可以由死者的近親屬主張民法上的精神損害賠償或繼承財產來進行保護。
對於法人,同樣不能成為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信息主體。一方面,自然人具有人格權,而法人不具有人格權,其只是法律擬制概念,不會受到精神上的損害。另一方面,法人的信息雖然可能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已有商業秘密等商法領域的規定對其進行保護。因此,法人的信息不適用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2.「個人信息」的含義
法學理論上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主要識別說、關聯說和隱私說。
識別說,是指將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作為公民個人信息的關鍵屬性。可識別性根據識別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通過單個信息就能夠直接確認某人身份的直接識別,和通過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通過信息對比分析來識別特定個人的間接識別。學界支持識別說觀點的學者大多指的是廣義的識別性,既包括直接識別,又包括間接識別。
關聯說認為所有與特定自然人有關的信息都屬於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動態行為和個人觀點及他人對信息主體的相關評價」。根據關聯說的理論,信息只要與主體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就屬於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
隱私說認為,只有體現個人隱私的才屬於法律保障的個人信息內容。隱私說主要由美國學者提倡,主張個人信息是不願向他人公開,並對他人的知曉有排斥心理的信息。
筆者認為,通過識別說對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最為可取。關聯說導致了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范圍過分擴大,而隱私說則只將個人信息局限在個人隱私信息的范圍內,忽略了不屬於個人隱私但同樣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個人信息,同時由於對隱私的定義受個人主觀影響,所以在實踐中難以形成明確的界定標准。相比之下,識別說更為可取,不僅能反應需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又具有延展性,能更好的適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導致的公民個人信息類型的不斷增多。
且通過梳理我國關於個人信息的立法、司法,識別說的觀點貫穿其中。

名稱

生效年份

對「個人信息」核心屬性的界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2012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依懲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的通知》

2013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

隱私性

《網路安全法》

2016年

可識別性

《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7年

可識別性、可反映活動情況

圖表 2
《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中關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無疑最具權威性。《網路安全法》採用了識別說的觀點,將可識別性規定為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而後者採用了廣義的「可識別性」的概念,既包括狹義可識別性 (識別出特定自然人身份) , 也包括體現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兩者之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為《網路安全法》對公民個人信息做了整體而基礎性的保護,而《2017年解釋》考慮到,作為高度敏感信息的活動情況信息,隨著定位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成為本罪保護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採用了狹義的身份識別信息概念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對活動情況信息的強調性規定,但其本質仍是應涵括在身份識別信息之內的。
所以,應以可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
(二)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徵
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體現了其區別於廣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價值。明確刑法領域個人信息的特徵,有助於在司法中更好的對個人信息進行認定。
1.可識別性
這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本質屬性。可識別是指可以通過信息確定特定的自然人的身份,具體包括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直接識別,是指通過單一的信息即可直接指向特定的自然人,如身份證號、指紋、DNA等信息均可與特定自然人一一對應。間接識別,是指需要將某信息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進行對比分析才能確定特定自然人,比如學習經歷、工作經歷、興趣愛好等信息均需要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才能識別出特定的信息主體。
2.客觀真實性
客觀真實性是指公民個人信息必須是對信息主體的客觀真實的反映,。一方面,主觀上的個人信息對特定個人的識別難度極大;另一方面,現行刑法關於侮辱罪或誹謗罪的相關規定足以對此類主觀信息進行規制。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信息的客觀真實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實現科學、高效鑒別個人信息客觀真實性,是司法機關應努力的方向。現有的隨機抽樣的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不夠嚴謹。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若嫌疑人能證明其所侵犯的個人信息不具有客觀真實性,則不構成本罪。
3.價值性
刑法的兩大機能是保護法益和保障人權。從保護法益的機能出發,對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一自然犯,只有侵犯到公民法益的行為,才能納入刑法規制的范圍。而判斷是否侵犯公民法益的關鍵就在於該信息是否具有價值。價值性不僅包括公民個人信息能夠產生的經濟利益,還包括公民的人身權利。從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屬性角度分析,個人隱私類信息的公開,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行蹤軌跡類信息的公開,會對公民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從個人信息的財產權屬性角度分析,信息化時代,信息就是社會的主要財產形式,能夠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大的經濟利益。「信息價值僅在當行為人主張其個人價值時才被考慮」,只有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信息,才值得國家動用刑事司法資源對其進行保護。
(三)個人信息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很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保護個人信息,但部分國家和地區沒有採用「個人信息」的概念,美國多採用「個人隱私」的概念,歐洲多採用「個人數據」的概念,而「個人信息」的表述則在亞洲較為常見。對於這三個概念是可以等同,存在觀點分歧。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有重合,但不能完全混同,也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包含個人隱私,以個人數據為載體。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三個概念進行明確區分。
1.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
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關系,有學者主張前者包含後者,有學者主張後者包含前者,還有學者認為兩者並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筆者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相互交叉,個人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隱私信息,個人隱私包括隱私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所以兩者的交叉在於隱私信息。兩者制建有很大的區別,不能混淆。首先,私密程度不同,個人信息中除隱私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信息主體進行公開的,如姓名、手機號、郵箱地址等,而個人隱私則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個人不願將其公開;其次,判斷標准不同,個人信息的判斷標準是完全客觀的,根據其是否具有識別性、真實性、價值性來進行判斷即可,而個人隱私在判斷上具有更多的主觀色彩,不同主體對個人隱私的界定是不同的;最後,個人信息既具有消極防禦侵犯的一面,也具有主動對外展示的一面,信息主體通過主動公開其部分個人信息,可能會獲得一定的利益,而個人隱私則側重消極防禦,主體的隱私信息和隱私活動不希望被公開,隱私空間不希望被侵犯。
2.個人信息與個人數據
筆者認為,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和個人數據(personal Data)的區別在於,個人數據是以電子信息系統為載體的對信息主體的客觀、未經過處理的原始記錄,如個人在醫院體檢後從自助機取出的血液化驗報告單;後者是指,數據中可對接收者產生一定影響、指導其決策的內容,或是數據經過處理和分析後可得到的上述內容,如血液化驗報告數據經系統或醫生的分析,形成的具有健康指導作用的結果報告,換言之,個人信息=個人數據+分析處理。

四、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司法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概念和原則的把握必然有一定的差異性,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討論。在本部分,筆者對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進行總結歸納,並對一些存在爭議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公民個人信息可識別性的認定
「可識別性是指個人信息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指向確定的主體。」經過上文中的討論,根據《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我們能夠得出,「識別性」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解釋第3條第2款印證了這一觀點。對於能夠單獨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往往比較容易判斷,而對於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來間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信息,往往是個案中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也是本罪的認定中最為復雜的問題。面對實踐中的具體案情,對於部分關聯信息是否可以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時,可從行為人主觀目、信息對特定自然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要結合的其他信息的程度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加以判斷。
以此案為例:某地一醫葯代表為了對醫生給予用葯回扣,非法獲取了某醫院某科室有關病床的病床號、病情和葯品使用情況。此案中所涉及的非法獲取的信息不宜納入刑法中「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首先,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上看,並沒有識別到特定自然人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獲取用葯情況;其次,從以上信息對病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以及生活安寧的重要性上來看,行為人獲取以上信息並不會對病人權益造成侵犯;最後,從這些信息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的程度來看,病床號、用葯情況等信息並不能直接識別到個人,需要結合病人的身份證號等才能起到直接識別的作用。所以,此案中的涉案信息不屬於刑法所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
(二)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2017年解釋》第五條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即信息對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影響程度,將「公民個人信息」分為三類,並設置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准。

類別

列舉

「情節嚴重」標准
(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情節特別嚴重「標准(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特別敏感信息

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

五十條以上

五百條以上

敏感信息

住宿記錄、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

五百條以上

五千條以上

其他信息

五千條以上

五萬條以上

圖表 3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對標准適用的爭議,主要表現在對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1.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
行蹤軌跡信息敏感程度極高,一旦信息主體的行蹤軌跡信息被非法利用,可能會對權利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緊迫的威脅。《2017年解釋》中對於行蹤軌跡信息入罪標準的規定是最低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50以上」的,即構成犯罪。由於《2017年解釋》中對行蹤軌跡信息規定了極低的入罪標准,所以司法認定時應對其范圍做嚴格把控,應將其范圍限制在能直接定位特定自然人具體位置的信息,如車輛軌跡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等。實踐中,信息的交易價格也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屬於「行蹤軌跡信息」的參考,因為行蹤軌跡信息的價格通常最為昂貴。
對於行為人獲取他人車票信息後判斷出他人的行蹤的情況,載於車票的信息不宜被認定為《2017年解釋》所規定的「行蹤軌跡信息」,因為該信息只能讓行為人知道信息主體大概的活動軌跡,並不能對其進行准確定位。
2.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
財產信息是指房產、存款等能夠反映公民個人財產狀況的信息。對於財產信息的判斷,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把握:一是要綜合考量主客觀因素,因為犯罪應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結果;而是考慮到敏感個人信息的入罪門檻已經極低,實踐中應嚴格把握其范圍。
以此案為例:行為人為了推銷車輛保險,從車輛管理機構非法獲取了車主姓名、電話、車型等信息。此案中的信息不宜認定為「財產信息」。因為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是侵犯信息主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最多隻會對行為人的生活安寧帶來一定的影響,因而應適用非敏感公民個人信息的入罪標准。
(三)不宜納入本罪保護對象的公開的個人信息的認定
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是否屬於 「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理論界存在觀點分歧。筆者認為,「公民個人信息」不以隱私性為必要特徵,因為《2017年解釋》第1條並為採用「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表述,而是以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因此,信息的公開與否並不影響其是否可以被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
對於權利人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顯然合法,且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當前也不宜認定為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中,曾以「隱私性」作為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可見公民個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從隱私權中分離出來的權利,所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側重於對公民隱私和生活安寧的保護。權利人之所以自願甚至主動公開其個人信息,說明這部分信息即便被獲取、出售,也通常不會對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造成侵犯,因此不應納入刑法保護范圍內;第二,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只有在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才構成犯罪。對於已經公開的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後向他人出售或提供的行為在我國缺乏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應推定為存在權利人的概括同意,不需要二次授權,也就是說不應認定行為人對獲取的已經由權利人公開的個人信息的出售和提供行為系「違法國家有關規定」。第三,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尚未健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高發的背景下,應將實踐中較為多發的侵犯權利人未公開的個人信息的案件作為打擊的重點。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合法,但如果後續的出售或提供行為違背了權利人意願,侵犯到了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或是對權利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論處。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相關信息的獲取一般來說是合法的,但是獲取信息之後的出售、提供行為如果對信息主體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或是私生活安寧造成了侵犯,且信息主體對其相關個人信息有強烈保護意願,則應據其情節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對個人、組織、社會乃至國家均具有重要價值,由此也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公民個人信息」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犯罪對象,其概念界定、特徵分析、與相關概念的區分以及司法認定對於打擊相關犯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結論性的認識:第一,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原則。一是應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保證打擊范圍既不過寬而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和可操作性的降低,也不過窄而使公民個人信息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二是應遵循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在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的同時不妨礙信息正常的流通。三是應遵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相協調原則,允許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步,但杜絕對個人利益的侵害和過度限制。第二,公民個人信息之「公民」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公民個人信息之「個人信息」應採取「識別說」進行界定,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是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除了可識別性,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還應具有客觀真實性、價值性等特徵可作為輔助判斷標准。還應注意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個人數據等相關概念的區分,避免在司法實踐中出現混淆。第三,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可識別性」是其判斷的難點,可以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信息對其主體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與其他信息的結合程度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對於行蹤軌跡信息、財產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由於其入罪門檻低、處罰力度大,應嚴格把控其范圍並結合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進行考量;對於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應分情況討論,對於信息主體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其獲取、出售和提供,不應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於信息主體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信息的獲取是合法的,但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可以依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論處。
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完善貢獻微小的力量。

熱點內容
合同法翻譯中的錯誤 發布:2025-01-20 16:23:15 瀏覽:688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