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瘟疫

道德與瘟疫

發布時間: 2022-04-02 04:55:30

A. 介紹一下歷史上曾發生的嚴重瘟疫

莫斯科黑死病(1971年)
莫斯科最初出現鼠疫跡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變成流行性大瘟疫。當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設立隔離區,銷毀被污染的財產,關閉公共浴池等。此次大瘟疫造成市民的極度恐慌和憤怒。整座城市的經濟陷入癱瘓,主要是因為許多工廠,市場,商店,和行政大樓已被關閉。接下來是糧食嚴重短缺,造成大部分莫斯科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低下。為逃避瘟疫,貴族階級和有錢人紛紛離開莫斯科。1771年9月17日早晨,大約1000人再次聚集在Spasskiye門口,要求釋放被俘的反政府武裝分子和消除隔離。軍隊試圖驅散人群,但無法驅散,最終只能再次鎮壓暴亂。大約300人被監禁。9月26日,卡拉辛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 手下的一名政府官員被派往莫斯科恢復社會次序。為減輕瘟疫帶來的影響,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為市民提供工作機會,發放食物給他們,最終平息了莫斯科民眾的不滿情緒。
馬賽大瘟疫(1720 – 1722)

1720年,馬賽遭逢瘟疫侵襲,這是該市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難,也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瘟疫之一。

1720年,法國馬賽突發瘟疫,影響了整座城市和周邊城市,造成1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來得快,去得也快,馬賽很快從瘟疫中恢復過來。經濟只用了短短的幾年就恢復了,並發展很快,貿易擴展到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截至1765年,人口增長恢復到1720年之前的水平。這場瘟疫不像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破壞性那麼大。

這場瘟疫結束得快與法國政府採取的強硬措施不無有關。政府規定如馬賽市民與普羅旺斯和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來往或溝通將會被處以死刑。為加強隔離,還建立了瘟疫隔離牆.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是因為傳染而引起的。據史書描述得此傳染病的症狀為:劇烈腹瀉,嘔吐,喉嚨腫痛,潰爛,高燒熱得燙手,手腳潰爛或是生了壞疽,感到難以忍受的口渴,皮膚化膿。

在近東打戰士兵回到羅馬帝國,帶來了天花和麻疹,傳染給了安東尼的人們。傳染病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第一位是維魯斯(Lucius Verus),於169年染病而死,第二位是他的繼承人馬可·奧勒略·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做帝王做到180年,也因被傳染難逃厄運。

9年後瘟疫再次爆發。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5百萬。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瘟疫對羅馬帝國的社會和政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好藝術領域的影響。上面這幅圖上的坑裡的遺骸就是傳染病死者的屍骨,讓人觸目驚心。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場毀滅性的傳染病,襲擊了整座古希臘羅馬城。

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場毀滅雅典的瘟疫的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身強體健的人們突然被劇烈的高燒所襲擊,眼睛發紅彷彿噴射出火焰,喉嚨或舌頭開始充血並散發出不自然的惡臭,伴隨嘔吐和腹瀉而來的是可怕的乾渴,這時患病者的身體疼痛發炎並轉成潰瘍,無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觸碰,有些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盪,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於此病,吃了躺得到處都是的人屍的烏鴉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

當時正處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正當雅典勝利垂手可得時。據說鼠疫由比雷埃夫斯傳入雅典,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食物和日用品來源地。斯巴達和地中海東部一些地方也受到疾病的襲擊。

此瘟疫曾於公元前429年和427年冬天兩次死灰復燃。現代歷史學家不同意鼠疫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的原因的說法。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戰爭的失敗為馬其頓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最終,建立了羅馬帝國。據史料記載,此次瘟疫以多種形式爆發,包括傷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
米蘭大瘟疫(1629–1631)

1629年至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倫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

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義大利曼圖亞。在三十年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疾病,當他們撤退到義大利中北部時,將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為13萬,在這次瘟疫中染病而死的人數高達6萬人。
美洲瘟疫(16世紀)

歐洲人到來之前,這里居住著400萬到500萬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數都在16世紀幾十年間死去,有歷史學家甚至稱它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不過,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不是歐洲人的槍炮,而是他們所帶來的瘟疫。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洲人就已經經歷了多次致命傳染病的浩劫,也從中找到了治療一些傳染病的方法。但是,美洲之前長期與歐亞非大陸隔離,印第安人也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歐洲人的疾病隨著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之旅後開始蔓延到新大陸。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來說卻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麻疹和天花。因此阿茲特克人等中美洲原住民即使擁有歐洲人攻不破的城牆,但卻被外來的瘟疫打敗。

瘟疫摧毀了阿茲特克。1521年,當墨西哥殖民者的軍隊開始圍攻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的堡壘時,他們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攻一次次被擊退。受到重創的西班牙人原以為阿茲特克人會趁機發動致命反擊,但是城堡里的軍隊卻遲遲不見有什麼動作。這給了西班牙人喘息的時間,8月21日,他們發動了新的攻勢,卻並沒有遇到任何反抗。而城堡里的情形讓他們自己也難以置信:死屍遍地,到處彌漫著腐屍的氣味,比西班牙軍隊更致命的力量已經橫掃過這個城市,那就是瘟疫。

有人曾經認為,是落後的武器和技術讓美洲印第安人敗給西方殖民者。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歐洲人的先進武器一直是他們獲勝的關鍵,但是當時的西方火槍並不先進。印第安人很快發現,雖然火槍威力巨大,但要瞄準卻不容易,他們對於新武器的畏懼感也隨之消失。而且印第安人弓箭的遠程威力也並不遜色。在15世紀時候,拉美印加文化就已經達到了鼎盛,他們修建田地,社會分工明確,造就了繁榮的經濟,他們的天文地理知識足以讓現代人驚嘆。然而,就這這樣一場瘟疫卻讓這樣一個並不落後的種族在短短幾十年間瀕臨滅絕。

實際上,歐洲傳染病的蔓延速度完全超過了殖民者向美洲大陸的推進速度,那些從海岸居民口中得知歐洲人到來的印第安人,多半也同時被感染上了新的疾病。因此,當殖民者在16世紀20年代抵達智利時,這里的印加文明已經遭遇上了天花的重創,整個王室幾乎都被瘟疫奪去了生命。而新的王位之爭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這才使得西班牙人有可乘之機。

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當時瘟疫導致盛行的原因。傳染疾病菌多從動物身上變異而來,先傳染給人,然後才在人類群體中傳播。由於歐洲農業歷史悠久,家畜眾多,在幾千年來與病菌的頻繁接觸已經形成適應性;印第安人則不是,農業的欠發達讓他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觸的經驗,肌體很少遭遇此類病菌,也就全然沒有免疫力,所以在天花面前潰不成軍。而非洲人由於較早和歐洲人接觸,也擁有相似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而疾病的傳播也可以是雙向的。當時,唯一一種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它奪走了大量的歐洲人的生命。
倫敦大瘟疫(1665-1666)

倫敦大瘟疫是指一場於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 。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

瘟疫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來自法國,1665年4月,兩個法國海員昏倒在倫敦西區特魯里街與朗埃克路口,後來他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引起了大范圍的傳染。另一種說法是說鼠疫病毒來自荷蘭,這種疾病自1599年起就在荷蘭當地傳播了。瘟疫襲擊的第一個地區是倫敦的聖吉爾斯教區。1664年底至1665年初的冬天,就已經有病例在那裡出現,但直到1665年開春,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衛生條件的急劇惡化,疾病才大規模迅速地傳播開來。到了1665年7月,瘟疫已經遍布倫敦城。當時的國王查爾斯二世以及他的家人都被迫離開了倫敦前往牛津郡,但市長和參事仍在堅守崗位。而一部分神職人員、醫生和葯劑師也因此忙碌了整個夏天。滿大街都是負責瘟疫的醫生,雖然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執照。

由於這場瘟疫的蔓延非常之快,人們不得不將患病者所住的房子都連人封死,在緊閉的大門外漆上紅十字,上面寫上「上帝保佑」的字樣,嚴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時間,由專人從窗口送進食物和水。成千上萬的病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凄慘地死去,最多時一周死去的就不下萬人。時至9月上旬,原來熙熙攘攘的倫敦城竟然完全變成了一座寂靜的死城。所有的店鋪關了門,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路旁長滿了茂盛的雜草。城內唯一能夠不時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運送屍體。每到夜晚,運屍車「咕隆,咕隆!」的車輪聲和那哀婉的車鈴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最初,這項掩埋工作只是在深夜進行,後來死者人數太多了,不得已也在晝夜進行了。死者的屍體被橫七豎八地裝到運屍車,運到各處的埋屍坑。在那裡,負責埋屍的工人們往往蒙面捂嘴,搖著鈴,口中念著:「安息吧!」匆匆把屍體倒入坑內,掩上薄土後,匆忙離開。

記錄顯示倫敦的死亡人數從每周1000-2000人持續上升,到1665年九月,平均每周已經有7000人死亡。到深秋時候,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到1666年二月,城市被認為安全到可以迎接國王了。而同時,由於與歐洲大陸的商貿交流,瘟疫傳到了法國。此後直到1666年九月,瘟疫仍在溫和的流行。9月2日和3日,倫敦城遭遇了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遭到感染了的房屋,這是狀況好轉的開端。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被感染的人群都已經死亡了。此後倫敦城在大火的基礎上重建,在這場瘟疫過後又獲得了的新生。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但是此次瘟疫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4世紀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漸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雄距東部的拜占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一向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所以一直試圖收復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再現往日的輝煌。到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採取行動實現這一夢想。於是,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征服義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瘟疫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當時出現了許多詭異恐怖的情景:當人們正在相互交談時,便不能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就倒在地上;人們買東西時,站在那兒談話或者數零錢時,死亡也會不期而至。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

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瘟疫,在恐懼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夠埋葬上萬具屍體的大墓,並以重金招募工人來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斷瘟疫的進一步擴散。於是,大量的屍體不論男女、貴賤和長幼,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了一起。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飢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開始於十四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或中亞。在隨後的數年內由商人和士兵攜帶到俄羅斯南部克里米亞。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流行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14世紀20年代當此瘟疫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義大利,進入歐洲。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葯筒。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B. 古時候說的瘟疫到底是什麼病

瘟疫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對眾多流行性疾病的統稱,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古時對瘟疫的記載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



(2)道德與瘟疫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

1、先秦時期

《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2、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

他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瘟疫的方劑。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

這些都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5、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瘟疫的治療方法。

7、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

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是對溫疫病因的創新性見解。

8、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

他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瘟疫

C. 瘟疫又叫人瘟,古時候爆發是怎麼解決的

作為身處漩渦中心的武漢人,最近做最多做事情,就是按鍾南山院士號召,在家封門閉戶。

每日所見所聞,有好有壞,心情忐忑無法言表,唯一感觸就是,健康最重要。

半個多月每日都跟老媽朝夕相處,也算成年之後,和母親溝通最多的時間了。

她口中不斷念叨一個詞:人瘟。

確實,肺炎就是人瘟,因人而起最後泛濫成災。

病從口入,雖然時至今日還沒有病毒來源確切論斷,不過按線索指向而言,蝙蝠貌似成了源頭!

我實在無法理解吃蝙蝠的人是何心態,就如網路流行語所言。

蝙蝠兄通過千萬年進化,成了不適合食用,甚至看著就不敢吃的存在,依然有人前仆後繼。也是醉了啊。

聽聞伍連德奏陳之後,立馬決定由朝廷主導焚燒死者遺體。

數千上萬的遺體,足足燒了幾天才燒完,焚燒完之後,效果也立竿見影,從1911年2月20日開始,隔離區死亡人數不斷下降,十多天後,最嚴重的哈爾濱也沒有了新感染者和死亡報告。

封關47天之後,整個東北的鼠疫終於基本肅清,又經過一個月觀察期,鼠疫報告禁絕,這場瘟疫戰爭勝利了。

很多時候,歷史就是輪回的過程,古往今來無數的瘟疫其實都很少有對症葯品出現,也因此,防控疫情的辦法也都很相似。

所以大家要聽鍾南山院士的,在家待著就是做貢獻。

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中國是個英雄的國度,我們一定會勝利。

D. 瘟疫和溫病有什麼區別聯系概念有什麼不同

概念區分:

瘟疫是一種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溫病呢,是由於外感病邪引起的疾病,有些具有傳染性,有些沒有傳染性,兩者病情嚴重性不一樣。

「溫病實際上包括了現代醫學所說的多種急性傳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一些其他發熱性疾病,其中多數確有程度不同的傳染性,但也有一些是沒有傳染性的,因此不能認為溫病就是溫疫,把二者混為一談。但也要看到,溫病中確有不少病中是可以傳染的。」

「溫病是溫熱性質的外感病。」

「溫疫是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並可引起流行的一些疾病,大多來勢兇猛,病情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使用的是「溫疫」,而非「瘟疫」。

書中有說,即使溫病沒有明顯的傳染與流行,當仍是具有傳染性的,所以又不可以將兩個概念對立。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范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

溫病范圍:

溫病包括范圍很廣,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急性熱病,都屬於溫病的范圍。例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溫毒等。溫病屬常見病,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多起病急驟、傳變較快,且多數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溫病的治療,應以清熱存陰為基本原則。




E. 古代瘟疫是怎麼回事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應該是一些急性傳染病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F. 瘟疫是怎麼產生的

瘟疫就是傳染病的大流行!

瘟疫史話

是非典型肺炎把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個人類久已荒疏的詞——流行疾病——一個多少年來震懾人心、動盪歷史而生死攸關的詞語。

無論是18世紀全球流行的鼠疫、還是1918年的流行感冒,無論是多少年來困惑世人的天花、還是伴隨著戰爭而肆虐無忌的霍亂……

關注歷史不難發現,人類與流行疾病的斗爭總是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這毫無疑問是歷史,但是在這些勝利的背後,也許積累的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才是歷史的真諦。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當人類的汗水流淌在一起,當人類的目光交織在一起,當人類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一服葯,將治癒世界上所有可怕的死亡病毒。畢竟,書寫歷史的是智慧、是生命,而從來就不是病毒。

當世界各地的一流科學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在防非典第一線的時候,我們相信,這一次與病毒的較量將同樣以勝利而告終。

千百年來,各種致病的微生物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人類的世界,相反,它們隨著人類的演進而不斷的變化,在我們的體內尋求適合的存在方式。當這些微生物變異而足以突破我們的免疫防線時,疾病出現了,蔓延了……

病毒兇殘觸目驚心,人類因頑強奮力前行。人們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難之後,重新找回生的力量。

雅典瘟疫——夢魘造就醫德規范

■主要經過

直到今天,沒有人知道這場發生在2400多年以前的瘟疫從何而來,但可以確定的是,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息。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疾病像惡魔一樣席捲整個城市,任何口服、外敷的葯物都無濟於事。最後,醫生也被感染而生病。

恐慌面前,人們開始選擇放縱的生活,沒有什麼比現時的享樂更能使他們逃避現實的恐懼。於是,雅典城因為人們的絕望而土崩瓦解。

■人類抗爭

對這種致命的疾病,人們避之惟恐不及。但此時希臘北邊馬其頓王國的一位御醫,卻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調查疫情,一面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一種人沒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鐵匠。他由此設想,或許火可以防疫,於是在全城各處燃起火堆來撲滅瘟疫。這位御醫就是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生、歐洲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前377年)。

■人類收獲

古代西方醫生在開業時都要宣讀一份有關醫務道德的誓詞:「我要遵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葯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這個醫道規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20世紀中葉,世界醫協大會又據此制定了國際醫務人員道德規范。

鼠疫恐怖——催生衛生革命

■病毒

鼠疫桿菌

■主要經過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1/4。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人類抗爭

當鼠疫在歐洲各地蔓延時,依文化不同人們想出了各種方法企圖治癒或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症狀,使用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

面對瘟疫,米蘭大主教無意中找到了一種阻擋瘟疫蔓延的有效辦法:隔離。當瘟疫快要蔓延到米蘭時,大主教下令,對最先發現瘟疫的三所房屋進行隔離,在它們周圍建起圍牆,所有人不許邁出半步,結果瘟疫沒有蔓延到米蘭。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地中海沿岸,隔離已經成為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

■人類收獲

國際上把對鼠疫等傳染病的防治稱為「第一次衛生革命」。在18世紀前後,歐洲各國積極加強基礎衛生設施的建設,如上下水道的改進,並且重視對垃圾的處理,加上普遍進行殺蟲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傳染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鼠疫等傳染疾病在發達國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貧困地區還時有發生,可以說第一次衛生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痘滅天花——劃時代的醫學試驗

■主要經過

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國的諾曼人中間,突然暴發了天花,天花病的流行使諾曼人的首領只好下令,將所有的病人和看護病人的人統統殺掉。1519年,當西班牙軍隊入侵墨西哥時,他們將天花這種致命的疾病帶到美洲大陸,而他們自己並沒有察覺。天花當時在墨西哥是沒有先例的,當地居民也沒有機會增強對天花的抵抗力。在以後的3年裡,天花傳遍了全國各地,致使兩三百萬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西班牙人在攻列印加帝國時又把天花傳入了南美……

16—18世紀,歐洲每年死於天花病的人數為50萬,亞洲達80萬人。有人估計,18世紀內有1.5億人死於天花。

■人類抗爭

1796年5月17日,是人類醫學史上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位著名的醫生成功地進行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試驗———天花接種。這項試驗的成功,標志著困擾人類一千餘年、曾奪走無數人生命的病魔,被醫學史家們稱為「死神的幫凶」的天花,從此被人類制服了。主持這項試驗的人是英國著名醫生愛德華·琴納。

■人類收獲:

醫學史表明,在工業化早期,對於傳染病的防禦方法基本上來自技術先進國家。那時候在歐洲等地,城市密集,人口密度非常大而且又沒有公共衛生系統,容易造成大規模的傳染病,擴散得非常快。17~18世紀,倫敦、愛爾蘭等地都發生過嚴重的瘟疫,然後他們政府花大力氣逐步發展公共衛生系統。「預防勝過醫治」就是從天花疫苗開始的,當時變成了歐洲很多國家的一種政策。這種政策為他們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擴張貢獻極大,是歐洲實力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拿破崙軍隊最早推廣天花疫苗預防,這對其軍隊的長期征戰也至關重要。

結核殺手——全球緊急阻擊

■病毒

分支桿菌

■主要經過

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的年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

■人類抗爭

結核原是不治之症,但是自鏈黴素、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相繼問世後,它已成為可治之症,美國在1980年代初甚至認為世紀末可以消滅結核,但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政策的疏忽,使結核防治系統遭到破壞;結核病和艾滋病的惡性聯系從而使結核病暴漲;近十年在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區,兒童已達結核高死亡率的年齡段;多種抗葯性菌株的產生,以上原因使結核在1984年開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成為公共衛生嚴重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4月22~23日在倫敦提出「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宣言」。我國結核病600萬,每年死亡23萬。

■人類收獲

世界衛生組織1995年提出結核控制戰略,內容包括:①控制傳染源;②直接監督治療;③短程化學治療。

一例肺結核若未被檢查出,一年可能感染10人。因此一旦發現一個病例,必須對與此人有接觸的人進行跟蹤檢查。治療的關鍵目標是在病菌產生抗葯性之前徹底殺滅它們。

霍亂恐懼——首開疾病理論研究

■病毒

霍亂弧菌

■主要經過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屬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之一。自古以來,印度恆河三角洲是古典生物型霍亂的地方性流行區,有「人類霍亂的故鄉」之稱。從1817年至1923年的百餘年間,共發生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我國。

第一次在1817—1823年,傳到歐洲邊境;第二次在1826—1837年,分三路穿過俄羅斯到達德國,又從德國帶到英國。1832年被愛爾蘭僑民傳到加拿大,在同一時候又達到美國;第三次流行時間特別長,1846—1863年,1848年到達北美並波及整個北半球;1865—18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大流行是通過一艘從埃及到英國的航船流傳開來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分別發生在1883—1896年和1910—1926年。

自1961年起,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開始從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向毗鄰國家和地區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報告患者350萬以上,稱為霍亂的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1992年10月,由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亂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某些地區,至1993年4月已報告十萬余病人,現已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有取代埃爾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將其稱為霍亂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人類收獲

對於霍亂的治療,人們認識到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治療關鍵是補液,包括靜脈補液和口服補液。

霍亂讓人們知道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不幹不凈吃了沒病」被「飯前便後要洗手」所取代。

預防霍亂的措施: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加強人群免疫力;4.嚴格進行疫點疫區處理。

流感死神——從來沒有停止

■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主要經過

翻閱美國年鑒你會驚訝地發現,1917年美國人均壽命大約為51歲,到了1919年,人均壽命僅有39歲,流感病毒在一年中吞噬了50萬美國人的生命。

1908年5月,這種流行病在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中間開始傳播。該病很快通過擁擠的戰壕和營房擴散開來。到7月份,它又傳染給了歐洲大陸的眾多平民。

1918年流感,美國有超過25%的人口受到感染。

今天我們不會認為流感是一種致命的疾病,除非是老年人或者已經有病的人得了流感。但是,1918年開始的那次流感卻使全世界2100萬人喪生。

自20世紀以來已有5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記載,分別發生於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那次流感最為嚴重,死亡人數達2100萬之多。我國從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進入1980年代以後流感的疫情以散發與小暴發為主,沒有明顯的世界性流行發生。

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1月,在剛果(金)赤道省、班頓杜省和首都金沙薩等地已有50餘萬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其中2000餘人已經死亡。

流行性感冒隔幾年在世界上傳播一次,但由於葯物的發展,它的危險性已減輕。現在應用疫苗可以預防某些類型的流感,而用抗生素治療可減輕該病的危害。

■人類收獲

流感病毒臨床上有甲、乙、丙三大類。三大類病毒的抗原結構不同,故無交叉免疫。臨床上的症狀如發熱、衰竭、周身酸痛、無力等中毒症狀較重,而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咳嗽等較輕。其誘因大多是在淋雨、受涼、過度疲勞或體弱、呼吸系統防禦功能低下時,容易被流感病毒侵襲而致病。

祖國醫學中雖然無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但早在兩千年前的中醫文獻中即有詳細的記載,如《傷寒論》中對熱病的論治對其症狀治療方法均有細致的描述。民間長年日久累積了許多治療流感的小偏方,近20年中國內地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經確定有一些中草葯:如銀花、板藍根、蒲公英、野菊花等有抑制、殺死病毒的作用。在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通過在軍隊、工廠、學校及農村煮大鍋湯的經驗,也充分顯示了中草葯在防治流感方面具有無比威力。

艾滋病毒——加速蔓延

■艾滋數據

全世界死於艾滋病的人已達2200萬人,世界有2700萬人不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艾滋病的成人和兒童將超過3300萬;全球每天16000人感染艾滋病;每天以感染1000個兒童的速度蔓延;我國1985年發現首例艾滋病,全國已報告的艾滋病感染者11170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38例。

■人類抗爭

艾滋病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凡隱瞞病情不申報,逃避查驗的;已知是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感染者,有傳播艾滋病行為的;瞞報攜帶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傳播的血液和血液製品,毒株,生物組織,動物及其製品的,將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罰款並強制採取預防、治療和消毒措施。

對於違反艾滋病管理條例規定,引起艾滋病傳播,或者有引起艾滋病傳播嚴重危險的,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人類收獲

倡導科學生活習慣———不要與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勿與他人共用注射器;醫療時使用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檢查、治療器械。

艾滋病易感人群———與多個男性有性關系的女性;處於流動狀態的無業者、青少年。

埃博拉禍首——神話世界裡的魔鬼

■病毒

埃博拉病毒

■主要經過

1967年8月,德國馬爾堡小鎮一個實驗室里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生高熱,腹瀉,嘔吐,大出血,休克和循環系統衰竭,據查原因是該實驗室曾經用來自烏干達的猴子做脊髓灰質炎疫苗等研究。共有37人染上這種疾病,其中有9人死去。3個月後德國專家找到罪魁禍首:一種危險的新病毒,形狀如蛇行棒狀,是猴類傳染給人類的,這就是「馬爾堡病毒」。

到1976年,這個病毒的一個近親「埃博拉病毒」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又掀起新的恐怖,殺死了280人。從那時起,「埃博拉、馬爾堡」等其他致死性「出血熱病毒」幾乎成了一個神話世界裡的魔鬼。

1995年,在剛果(金)的同一地方又暴發了埃博拉病,315人患病,255人死亡。接著蘇丹的馬力迪地區在1976年和1979年先後兩次暴發了大規模的埃博拉病,造成近200人死亡。2000年,烏干達全國共有428人患病,其中173人死亡,在烏國內及鄰近國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罕見的致命病毒,可通過血液、體液迅速傳播,潛伏期為兩周左右,患者最初的症狀是突然發燒、頭痛、肌肉痛,隨後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是體內外大出血。這種病毒的感染者死亡率高達50%甚至90%。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目前為止,該病毒已使大約1500人受感染,其中約1000人死亡。

■人類收獲

臨床治療中,醫生發現恢復期病人血清及免疫血清球蛋白早期應用有效。而其病菌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與病人及其帶病毒血液及排泄物接觸受感染。

美國2000年8月份的《自然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都會出現內出血症狀,其原因可能是由於一種病毒蛋白破壞血管內壁細胞。

這項研究結果意義重大,有助於開發出通過攻擊這種蛋白來減小或防治埃博拉傳染病的葯物和疫苗。科學家已能確認破壞細胞的主要埃博拉基因,並已為研製新的抗病毒葯物和疫苗提供了方向。雖然現在還沒有能夠治癒埃博拉傳染病的方法和疫苗,但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研究已在研製這類葯物與疫苗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G. 如何正確認識瘟疫與人類社會

一般情況下來說,瘟疫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是息息相關的,從側面來說,一個龐大的瘟疫會檢驗人類社會是否存在合理性,而且會發現人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國家來說往往瘟疫,對人類社會來說就是一個變天的過程,所以說正因為如此文藝歷來都是被人類社會所重視,總的來說也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3,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員的流動,瘟疫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相抵觸。

其實我們會發現一個人類社會要想長久持續的發展,那麼人員必須得流動,也正因為如此才給了人類社會以積極向上的活力,但是如果疫情藉此流動性來大規模傳播的話,那麼對整個人類社會也是來說也是一場浩劫,這人類社會是否能夠發展生存的關鍵。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瘟疫和人類社會關系十分微妙,而且很大程度上說明瘟疫也能夠對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穩定性產生評價,而且不少的瘟疫從側面也能夠檢測這個社會是否存在合理,這個社會階層是否具有流動性,也正因為如此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而且從側面說明人員的流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與瘟疫所抗衡。

H. 瘟疫都是什麼病名稱叫什麼

在傳統史籍中,對流行病的記載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稱有疫、疾疫、癘等,而一般統稱為疫,合稱疾疫。從現代疾病分類學看,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氣、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風病等,包含甚廣。 古代防疫方法 大多數古人對於流行病認識,是很難在科學的角度作出判斷的。他們往往把疫情的發生歸結為由於不順應天道而造成的天對人的懲罰。 先秦時期,傳說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中一個居江水是為瘟鬼。為此,人們每於疾疫發生時,作法以驅除疫鬼。《周禮·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專門的驅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頭戴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此即後世儺戲的由來。除此以外,歷代流行的設醮、紙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驅疫鬼的具體形式,甚至連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也與驅疫鬼有關。 醫學的發展讓人們的這種觀念漸漸淡薄下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疫發生與公共衛生之間的關系,從而開始重視公共衛生事業。如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鑒於泉州城內水溝湮閼歲久,「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乃作《開溝告諸廟祝文》,興工清理溝渠。又如吳芾於乾道二年(1166年)知隆興府,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郁不泄,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一旦出現疫情,對病人採取什麼手段呢?許多典籍表明,是隔離。這種方法自古有之,而且,除此之外,再無更好的方法。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然而,隔離這一方法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遭到極大的反對。晉時就有記載說當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不得入宮。這種有效的隔離方法卻被當時人譏諷為「不仁」。 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疫情出現以後,很少有人自覺地採取這種措施。所以,盡管古人對防疫做了很多努力,其效果還是不明顯。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數並沒有隨著醫學的進步而有所減少。 一旦出現疫死者,屍體作為主要傳染源,該作何處理呢?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處理無主屍體的做法。此後,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屍體的做法。如南朝梁武帝時,郢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者十七八」。朝廷遂命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這方面仍以宋朝處理得較好。在宋代,官方每於災害過後招募僧人掩埋屍體,以度牒為獎勵。如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官府遂招募志願者,凡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則給度牒一道作為獎勵。此外,從北宋末年開始,各地普遍設立漏澤園制度,以掩埋因貧困無以安葬的無主屍體。宋代以後,各地均效仿這一制度,普遍建立漏澤園,從而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至於治療疾疫的葯物,除了專業醫書所載的葯方之外,散見於古代文集筆記之中的驗方、偏方尚有不少,其中不少葯方值得後人認真總結和繼承。如元人筆記《輟耕錄》中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 古代沒有先進的醫學,只有等死。擴散病菌 死了被火化

I. 瘟疫指的是什麼

瘟疫-瘟疫亦稱大流行病,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的流行病,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J. 瘟疫到底是什麼病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下面分別介紹對聯的四大特點: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麼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於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後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徵。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一特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並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於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只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復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後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斗、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面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只是字面相對,並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實際上是「白發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面,還是從詞性方面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系。
對聯的聯系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征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系。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系,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系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志,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藉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於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於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雲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綉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只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里,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於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里詳細論述,這里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系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並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只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編成口訣,以便於記憶:

上下聯句須相同,
字詞失對理不通。
聯句有機成一體,
最忌孤立各西東。
雜亂冗長生大錯,
意象完美見句工。
節奏輕重分揚抑,
一吟三嘆韻無窮。

常見的對聯(短聯)句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並列關系

上下聯在形式上平行並列,語氣一致,上下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題的稱為並列關系,這種形式的聯語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關聯,不用關聯詞,稱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兩表」(即《前、後出師表》), 「一對」(《隆中對》),對諸葛亮進行了歌頌。表現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聯語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出語驚人。此類對聯,濃筆重彩.形象鮮明,但如果處理不當,會有單調和重復累贅之弊。

二、連貫關系
上下聯按時間順序敘述連續的事件,或者按意義上的承接關系構成,稱連貫關系,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灣省已歸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被逼將台、澎列島割讓日本,其後有些人主張辦海軍以圖強,可慈禧卻把海軍的公款拿去建供她個人享樂用的頤和園,國人無不氣憤,有人寫出上聯予以諷刺。

三、遞進關系

對句和出句的關系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這種關系被稱為遞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況」、「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發店聯:

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在敘事層次上,下聯比上聯更深一層,下聯化用白居《草》中詩歌句「春風吹又生」,寓意尤濃,此為聯句的高妙之處。有的聯省去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而並不減其遞進的意思。如一旅社聯: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

聯話末用關聯詞,但仍是表示一種遞進關系,放入此類。
四、假設關系

出句提出假設,對句作出結論,這種句法關系稱假設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啟功所撰一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出句提出假設,對句推出結果,意思是說如果能將名利視為杯水一樣清淡,你會覺得農家的清茶勝過酒的香醇。

五、條件關系

即出句提出條件,對句得出結果,這種句法關系就是條件關系。例如:

多勤寡慾

益壽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風雷

略翻書數則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慾」是條件,「益壽延年」是結果,只有條件具備才能達成結果。以上三聯均屬此類。

六、轉折關系

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卻從相反的方向去敘說,稱轉折關系。這種句法在對聯中很常見。常用關聯詞「但」、「卻」、「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發店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上聯「毫末技藝」在於抑,下聯「頂上功夫」,意在揚。

再如:翁同龢自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雖未用關聯詞,不難看出仍為轉折關系。兩種境界有彌縷之感,但其轉折處卻是山迴路轉,柳暗花明。關聯詞的取捨,全在於作者對內容的處理以及作者的文辭好惡,此無定法。

七、選擇關系

上下句分別說兩件事,表示二者擇一,稱為選擇關系或稱取捨關系。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如: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聯句以「寧……不……」關聯直抒胸臆,表現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英雄氣概。

再如一婚聯:

但求天長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這是一對身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撰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系

出句和對句分別推出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般出句講原因、理由,對句講結果、或做出結論,但也有倒裝者。

例如一棉花店聯:

聚來千畝雪

化作萬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說棉花大豐收的景象,後一句是果,是說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覺得冬天的嚴寒。

再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此為因果倒裝句式,出句是結論,對句是理由,倒裝句式,可增添對聯的文學色彩。

九、目的關系

出句和對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動的關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對句是行動或措施,但也有互為倒裝者。

看下聯:

巧理千家事

增添萬戶心

出句說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動;對句說的是目的。

再看一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此聯為石達開所作。出句是說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意在行動起來;下聯說的是要達到的目的,此聯即為倒裝式。

以上所舉三例均為短聯,至於帶有短句的長聯,讀者可以據此理去分析、領會,這里不再贅述。

對聯的結構,即聯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聯的文法結構必須相互照應,相互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如此等等。聯句結構之優劣,決定對聯的成敗,所以,完整地組織聯句,有利於突出主題,使對聯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撰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媚山聖積寺聯:

半天——開佛閣

平地——見人家

出句和對句都是由一個雙音節偏正結構和一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一致,使人讀之上口,不失為一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一副對聯:

詩寫——梅花月

茶煮——穀雨春

再看:

勤勞門第春來早

和睦人家燕去遲

「春來早」和「燕去遲」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意義單位為一、五、一。 「水」與「人」是名詞相對,「出」與「行」是動詞相對。「從碧玉環中」與「在青蓮瓣里」則是兩個介賓結構相對。上下結構相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結構相對,形成整齊和諧的形式美,不過,由於內容的需要,有時也可靈活一些。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聯為二、二、三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於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似也是允許的。此聯節奏單位和意義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聯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出句和對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方成佳構。再如杭州雲棲寺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其意義單位為「一三三一」。「水」與「風」,「冷」與「香」分別為名詞、形容詞相對;「向石邊」與「從花里」是介賓結構相對;「流出」、「過來」都是動詞、趨向動詞,結構也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構造,作品的各個部分的聯系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點是顯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是沒有的。另外,結構對於體裁有依從性,所以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都有別於其它自身的體裁形成的特點。對聯的結構同樣如此。 對聯的結構問題,極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簡單不過,無足措意,其實不然。清代趙翼在論到絕句詩歌時,曾說「也須結構匠心裁」。對聯的結構問題,顯然比絕句要復雜得多,下面談談有關對聯的結構。

1.對襯、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兩聯,要求具有嚴整的對稱美,像飛機的兩翼、車的兩輪一樣。如果上下聯光是字數相等而句子結構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嚴格的對稱美。例如陳愛珠女士(大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挽其夫沈永錫聯: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難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江,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此聯感情深摯,也有精美的詞語,但從結構形成來說,卻遠未達到嚴整對稱美的要求。上聯首句是動賓結構,下聯首句是主謂結構,「幼誦」對「良人」,「孔孟之言」對「亦即良師」等都沒有對好。我們的漢語言文字,一個詞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幾個字,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也要考慮片語相同,只有上下聯片語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結構相同,然後全聯的結構才能具有嚴整的對稱美。 關聯: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公園尋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媼嗜評書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對聯呢?不能。因為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內容毫無瓜葛,沒有一點聯系。因為一幅對聯除了要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和諧以外,上下句還必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再如「圖書館里查資料,動物園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乾的兩句話,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對聯。以上說的是對聯結構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聯要對稱、要關聯,這是任何一副對聯都要達到的。但是對聯的內容、句法、體式既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是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

熱點內容
合同法翻譯中的錯誤 發布:2025-01-20 16:23:15 瀏覽:688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