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玄機

道德經玄機

發布時間: 2022-04-02 08:05:11

道德經里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里的道是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哲學鼎端
LV.3 3 分鍾前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
另:「附文以示」
在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下的留言評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瞻閱了您的題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後覺得您解釋的所謂「點破天地玄機」的話的那一段話「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他是萬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則,無形無名,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其實您說的按老子先生論道的本意而言的話則是連邊都不沾的,是一錯再錯一誤再誤既謬既悖的;1.你說:「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的說法是你對道的理解不沾邊;【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2、你說的「他是萬物的根源,3.、宇宙的法則,4、無形無名,5、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這些都是有些有悖之音的;字限所制,只能概言無法多說。」「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此處一字不能多說)——耿閣(鳴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點35分
《《再復網路網友7a23710先生:並《說個一句話的小問題》》
耿閣(鳴天士君)著
統觀通觀總觀論道的諸神諸仙諸聖諸凡諸人的論道者們都在神采飛揚爭先恐後般地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知「道」懂「道」悟「道」得「道」了的姿態不約而同的擁擠在「眾妙之門」的「道門」之門前;既都想進入到「道門」裡面看個究竟;也都想打開「道門」以祥端倪;且都想搞出個水落石出來;並都想在道的話語權上能占個一席之地解出個子丑寅卯來;更有想知天高地厚的聖哲們不遺餘力的用盡一生的心血欲在「道」的問題上解決出個是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什麼結論的結果來;此乃確有疑然也!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進去;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被徹底的打開的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假以時日之期而待之了。」孔聖人五十才幸而得道;我輩須將更加努力;可以斷言:「隨著《道德經》在全世界的普遍青睞和家喻戶曉」的格局已經形成之際並之整個世界整個人類都能尊道貴德之時;那將則是「眾妙之門的大道大德的神秘殿堂」的大門之道門大開大彩的之機之時之際的美善之境了。」——耿閣:著於2018.08.28.07.01分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敬復132******76(贊、還是沒有說明)先生:「非常感謝您的閱訪。」然學生耿閣不才不聰卻很難知曉先生所說的「還是沒有說明」的這句話的之其示意到底是指「道」的哪個或那個問題沒有說明還是到底是指「天地玄機」的問題沒有說明?恭望期欲先生給予提示點教!」——耿閣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鄭重聲明:我耿閣所發表發布的幾近成萬的詩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網》《中國詩歌網》《東方旅遊文化網》等多家著名網媒顯示的。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隨意改動也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竊為己有;必須保持字詞(或段落)樣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到底何謂道?
耿閣(鳴天士君)著
到底何謂道?——【耿閣語】」「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此處一字不能多說)——耿閣(鳴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點35分 。特註:「本文字是摘錄於我耿閣自己所著寫的《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
《耿閣論道日月冠,四話律理無復添。》
耿閣(鳴天士君)著
余竊論道無極撰,
一語驚破九重天。
吾斯評道無極斷,
二言道德百影連。
愚我講道草木鮮,
三說宇宙萬物臉。
耿閣鳴道日月貫,
四話律理無復添。
耿閣:著於 2018年12月20日。
特註:本詩文是為:「到底何為
道」一文專門著寫的一首或說明
或解釋或補充或徹悟的附加詩」。
《道德經》里的「道」究竟到底是什麼?答:《道德經》里的「道」 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 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 耿閣(鳴天士君)著

⑵ 老子 道德經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⑶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3)道德經玄機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⑷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清之前,《道德經來》版本有源103種。迄今,校訂本共三千多種。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東漢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現代,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

⑸ 道德經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無法用具體的言辭來表達的,它超乎言辭。人們費盡心思描寫「道」,其實掛一漏萬,只要一落言荃,損失的遠遠比說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恆的,這是相反相因、對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無所私黨,不偏不倚,公正無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憫。聖人不仁,是說聖人無所偏私,取法於天地,純任自然。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虛空的,唯其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蘊藏著創造一切的因子,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沒有窮盡的。它視而不見其行,聽而不聞其聲,他虛空幽深,生生不息,連綿無窮。它「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它「綿綿若存」,體現出道的創造性。
事物之間是相形存在的,有無相生。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所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只有當它和「無」相配合時,才能顯示出來。
人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精神與物質合一並重的,所謂「營魄抱一」。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偏重物質生活的享樂,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漠不關心,從而導致了道德淪喪。所以老子告誡眾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切要適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把握了「道」的規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靜而不可測。他們能夠在渾濁動盪中以靜制動,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靜安定的狀態。在長久的安定狀態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動自強,生發生命的活力。能由動而生靜,又能由靜而生動,就在這動、靜的互生過程中,去舊生新就完成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變化不已,但其中有「常」。這個「常」就是「反復」,也就是辯證法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不斷發展,達到一定極限,就無法前進,這時候就會一變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時代,人民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統治者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最後,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達到「貴言」的境界,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卻能天下大治。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忠臣」。人們的行為自然合乎仁義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如果這種仁義出於人們不自願的效仿,等級就降了一級。等到統治者出來提倡某種道德觀念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中這種道德已經很缺乏了。
老子認為,大道廢棄的根本原因,在與所謂的聖人誤導,他們倡導的種種治國學說,如仁義、禮法,無一不是以「私」字為核心。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人們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對的關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質往往就在這種相反、對立的關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顯現,人應該善於從負面來觀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在老子看來,聖人無棄人、無棄物,這就是因襲了常道。不管是對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聖人都一視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要首先了解事物剛勁的一面,才能執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決定去取。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幽微深遠,難以名狀,總是處於質朴的狀態。它是至大的,因為它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為它幽微乃至無法覺察。「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省視,找到自然本來的自我面貌,從而努力保持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和諧一致。在老子看來,人應知人,更應該自知,應該不斷戰勝自我,同時應該在物質生活上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比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總是在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當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超過一定極限的時候,就會轉向對立面,所謂物極必反。這就是辯證法所謂的對立統一規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為;下德的人無所作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們預設的種種道德禮儀規范,不過是「道」的虛化,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輕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但人們因為拘泥於世間的仁義禮儀,而不能把認識上升到「道、德」的境界,這些規定成為禁錮人心的枷鎖,是人們認識大道的障礙。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們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這就形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恐怕是最為人們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說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資質不同,對道的認識也不同。所以下士聽說「道」如此玄妙,竟會大笑,他們哪能領略「道」的玄機呢!上士聞「道」,努力實踐;中士聞「道」,半信半疑。說以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們總是習慣於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這種現象,在今天同樣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相互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體。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化生的母體。它化生出太極,又化生出陰陽兩極,陰陽相和,化生萬事萬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產物,那麼人類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運動。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況,實際上它可能恰恰屬於反面。事物在很多時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對立面,善於運用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則往往可以轉圜。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老子在這里之所以貶低直觀感覺觀察的作用,是為了突出對理性認識的重視。較之經驗,它更注重內省。他認為,如果一任心智活動向外馳騁,則會使人思慮紛紜,精神渙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遵循天道的運行規律,去玄覽外物。這樣,才能洞察幽微,燭照深遠,了解事物的本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就是探索外物知識的求索活動,人們獲取只是要靠積累,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是對於「道」的體會,是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對於「道」的認識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積累而獲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慾,所以「為道日損」。對天道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們常常看到,即使一個知識很豐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卻未必很高。老子所說的聖人,要具備非常豐富的知識,同時又具備對天道的精微體認。在這基礎上,他又能超越知識,好像無知無識,像嬰兒一樣純朴天真。真理性的認識往往不被大眾接受,這並不是因為真理深奧難明,而是因為大眾被一己私慾迷惑,即使真理距離自己一步之遙,世人也往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萬物都由「道」化生,「道」是萬物之母,這就是「道生之」;萬物化生之後,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維持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託在一定的形體里,才能成為物體,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變化發展還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限制,這就是「勢成之」。在這四個階段中,「道」和「德」是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江海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學在戰爭領域的運用,對後來的兵家產生了很大影響。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⑹ 道德經打坐口訣

張三豐《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凈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灼,嬰兒奼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靈葯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大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閑。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玄機妙,非等閑,漏泄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問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初打坐:道教內丹修煉,主要以盤腿正坐為形體,盤腿分自然盤,單盤即地盤,雙盤即天a盤,女子盤坐有跨鶴坐,還可以採取站、卧等式。

參禪:參,悟也,禪,定也。

消息:陽氣順督脈上升為息,陰氣由任脈下降為消,練功要把握陰陽消長之規律,明白身體結丹的地方。

玄關:又名生殺舍、玄牝門、龜蛇竅、戊己門、生死關、陰陽戶、眾妙門、性命竅等。紫陽雲:「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道德經》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安爐立鼎在此,采葯烹練在此,結丹在此,有為在此,無為在此。張三豐《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

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司馬真人曰:「吐惟細細,納為綿綿。」使氣細、勻、緩、深,心靜自然息調,息調自然神凝,所謂心息相依、息調心靜也。

一陰一陽:陰陽指陰陽二氣,分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後天陰陽乃父母交媾之精血所化,有氣有質,心為離,為陽,腎為坎為陰,先天陰陽從法身而出,乃虛無一氣所生,與天地而長久,先天陰陽藏於後天之中。

鼎:爐鼎,本為外丹名詞,鼎爐用於內丹,下乘以身為玉爐,以心為金鼎,中乘以乾為鼎,以坤為爐,上乘以太極為爐,太虛為鼎,此外,有大小鼎爐之說,以泥丸宮為鼎,下丹田為爐,在河車運轉中,將外葯運升於泥丸,下降凝固於土釜,此為「大鼎爐」。在煉氣化神階段以黃庭為鼎,以丹田為爐,元氣氤氳二穴之間,以神靜守,不用循環周天運轉,此為「小鼎爐」。

煎:烹煉。

釋義:初學打坐修煉內丹,須要掌握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爻變化之理。要明白結丹的地方,就是在自身體內的丹田之中。呼吸的時候要注意身中,不要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達到細、勻、深、緩。使意和氣同歸於丹田。

⑺ 為什麼古代科學那麼不發達,而有人居然能創造《易經》和《道德經》易經和道德經的玄機就連今天的科學家

因為他們無憂無慮。現在名利太重。

熱點內容
合同法翻譯中的錯誤 發布:2025-01-20 16:23:15 瀏覽:688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