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傳統
『壹』 中西方傳統美德的差異有哪些
區別:
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對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側重點不同,
亞里斯多德所倡導的四大傳統美德側重於個人追求成功所必須的主觀可以改變的素質,側重於意志對生命本身的控制.如堅忍,節制.公正則側重於分配.
西方更重視個人利益.
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四大傳統美德側重於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貢獻.如勤勞,善良.而勇敢和智慧從一定程度上側重於對社會財富的索取.
中國更重視整體利益.
二者通過推廣這些不同分類標準的道德素養都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人和社會的平衡和穩定.但是歷史上也經常有平衡被打破的情況.中國的社會平衡被打破的原因,內因是由於分配政策不公正,財富創造者(勞動者)分配的過少與財富分配者(管理者)分配過多的分配不平衡導致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其他的導火索,比如外因氣候影響農作物收成和外來侵犯刺激導致社會動亂,社會財富重新分配,但是分配方式從根本上從未改變,變的只是數量的多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的多少又在改變,促成一個個王朝的更迭.
共同點:
二者所提倡的總結性概括性模糊性的詞語目前都沒有定量的方法,都是不可以絕對化的概念,謹慎、公正、堅忍、節制,勤勞、善良、智慧、勇敢要到什麼程度呢?必須在兩個極端中尋找平衡,每個人找到的平衡點不同決定了各自的所謂的道德修養.
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本人無法深入了解Prudence, justice, fortitude and temperance 的深刻涵義,中文上翻譯未必是能十分准切的表達亞里斯多德的真實意思.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公正和善良有共通之處,謹慎和智慧有共通之處.堅忍和勇敢有共通之處.勤勞的節制有共通之處.
同時謹慎和勇敢之間是一對平衡.公正與智慧是一對平衡.
總體上二者是通過這些道德標准來指導人們要如何做,為社會整體創造財富,並且平衡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利益分配,穩定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生存的.
由於不同的社會發展歷程,用於平衡個人和社會利益分配的素質時所採用的不同的分類方法.
就象有人把人分為男人和女人,有人分為大人和小孩,有人分為高的和矮的,有人分為胖的和瘦的.
分類方法不同但是每個集合里都有相似的重疊的成分.
『貳』 你認為東西方道德傳統,哪個更有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
東方的道德文明,更重視人的作用,重視人的體驗。而西方的道德,可以說除開表面上表現出來的,其實還是叢林法則,是弱肉強食的本質,所以可以說西方幾百年來的歷史都是這樣的,而且這樣的觀念也在他們的人性裡面了。
『叄』 西方法律傳統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西方法律傳統有以下主要特徵:法律制度與其他類型的制度存在較為鮮明的區分,法律的施行具有職業性,法律職業者受到法律學問的專門訓練,法律中的學術傳統,法律是一個在時間上連續發展的整體系統或實體,法律實體的活力取決於其世世代代發展能力的信念,法律的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法律的歷史性與法律具有高於政治權威的至高性這一概念相聯系,法律體系的多元性,西方法律傳統在思想與現實、能動性與穩定性以及超越性與內在性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等。
『肆』 西方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當歐洲籠罩於基督教的黑暗之時,以伊斯蘭為特徵的阿拉伯帝國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對於這種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臘、羅馬)啟後(文藝復興)的作用;橫向來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西方學者曾廣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於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文化,許多科學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語撰寫的,帝國在此期間也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因此,前西德歷史學家赫伯特·格特沙爾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蘭教》一書中寫到:「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帶來的媒體作用……如果沒有阿拉伯語這個媒介,得到這些知識是不可想像的,或者說無論如何也不會了解得那麼早。」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准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構建人性》中則更加明確地說:「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這是極其可能的;絕對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他們,歐洲便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與摩爾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藝復興才得以發生。正是西班牙而非義大利,成為歐洲再生的搖籃……」
居斯塔夫·勒朋旗幟鮮明地指出:「十字軍戰爭不是導致學術進入歐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義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創立了一種與以往的許多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新興文明。由於他們良好的政策,使許多民族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連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們情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慣和建築藝術……」
《西班牙的摩爾人》的作者、英國人斯坦利·萊恩·普爾說:「西班牙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近8個世紀里,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光輝典範——當歐洲其它地方呈現蕭條的時候,這個國度的藝術、文學與科學一片繁榮。來自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求學者聚集在這里,汲取這些流淌在摩爾人的城市裡的知識的甘泉。」歷史上,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與格拉納達的高等學府里,雲集著為數眾多的基督徒與猶太學生,他們如飢似渴地向穆斯林學者學習科學,然後又把所學到的知識在歐洲播散。以下引用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寫給西班牙哈里發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請求允許派遣王族成員前往科爾多瓦大學學習。
「喬治二世——英國、高盧、瑞典及挪威的國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國王哈里發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們已經獲悉,貴國之科學、知識、技術與製造業甚為發達,故,鑒於我們的國家在此類方面之匱乏,及全然處於愚昧無知,我們希望獲得良機,以使我們的青年人受益於貴方之成就。
我們期盼這種良機可以讓我們跟隨你們的腳步前進,並以知識照亮我們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國貴族女子,希望受惠於你們的學術機構(科爾多瓦大學——筆者注)。對您特許給予我們機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致以敬意。
年輕的公主將為陛下晉獻一份禮物。您若能夠收下我們將倍感榮幸。
落款:您順從的僕人,喬治」
西班牙穆斯林創建的大學也是後來一些歐洲早期的大學的模範,例如阿方索八世於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倫西亞大學與弗雷德里克二世於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學。
盡管基督教世界翻譯穆斯林的科學著作在諸如巴塞羅納、里昂或圖盧茲等地進行,但是占據首要位置的無疑是西班牙的托萊多。這座從公元8世紀初至11世紀的3~4百年之間由摩爾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開始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聲望尤其是在翻譯工作大規模開展的12世紀以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托萊多被譯成拉丁語的穆斯林科學著作應該有幾百部以上。事實上,歐洲也因此而涌現出諸傑拉德、普拉托、阿德拉爾德、羅傑·貝肯、羅伯特·切斯特,以及荷爾曼等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雲集於此,如飢似渴地從事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那些翻譯家來到托萊多之前,那裡甚至還出現了後來成為羅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這些翻譯家,它寫到:「12、13世紀,這里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可以這樣說,他們來到托萊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一切可能獲取穆斯林的科學知識。
自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學者的著作(和希臘、羅馬著作的阿拉伯語譯本)被大批譯成拉丁語及其它歐洲語言以來,歐洲各大學將它們作為教科書長達幾個世紀。
科學史告訴我們,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承前啟後,獨步中古。如果將《構建人性》加以引申,人們就會明確無誤地看到,彼時其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國文明在科學上多有建樹,而且正是通過廣大科學家與學者的創造性勞動,古代印度、希臘、波斯與羅馬的科學巨著得以矯正並保存。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阿拉伯語書寫的這些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如果沒有崇尚科學的穆斯林的辛勤勞動,今天就不會有人看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了;因為中世紀籠罩在歐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幾乎摧毀了一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科學文化典籍,盡管衰敗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語。不要輕視阿拉伯帝國科學的作用——當苟延殘喘的拜占廷幾乎完全隔絕歐洲通向東方的道路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由當時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影響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往整個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學基礎的文藝復興,正是始於歐洲的這些地方。
對此,Arnold和Guillaume編撰的《伊斯蘭的遺產》有所佐證。該書寫到:「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這樣講,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映射著希臘的光芒,當希臘科學的白晝流逝,伊斯蘭(醫學與)科學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夜晚……因為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指引或引導了那場偉大的運動(文藝復興),所以我們有理由宣稱這種文明依然與我們同在。」
流傳下來阿拉伯帝國科學的歷史文稿有時是很粗略的,這使得一些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它的科學只不過是對希臘科學在歐洲科學革命之前的一種保存。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恐怕還在於,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科學著作幾乎都是以阿拉伯語書寫的,而今天的科學編年史學家真正精通這種科學語言的已經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譯成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已然很難分辨它們的淵源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但是,一些史學家力圖歪曲史實,認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點餘光。」其實,這種蓄意抹殺阿拉伯帝國的科學地位與成就的鼓噪,不是處於無知,就是緣於偏見。而事實是足以勝過詭辯的。
諸如Otto Neugebauer與Delambre之類所謂的學者甚至走的更遠。例如在他們的報告里,伊斯蘭天文學彷彿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穆斯林也從來不曾凝視過星空,盡管那時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樣俯瞰著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態度則可謂是滑稽可笑了。按著他的邏輯,中世紀的穆斯林在天文學方面同時身兼兩重身份――一是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的暴徒,二是毫無建樹地模仿希臘科學的抄寫員。可是,一個抄寫員如何能夠眷抄一部已經投進烈焰的書稿?這就好比讓Duhem先生用自己的腳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樣困難。此類荒唐的邏輯也不乏追隨者,他們甚至企圖使人類的天文學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這一步蛙跳幾乎有1500年的距離。先後擔任國英國歐文學院與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陶特說:「看到還有人相信,一個人能夠從伯里克利或奧古斯都時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時代,這實在令人痛心……從頭開始固然好,但是我們根本不能隨意在某個時候停下來,跳躍過數百年,然後重新開始。」
現在來戳穿一個關於穆斯林征服者焚毀亞力山大圖書館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這樣的故事就此止步,也為讓Duhem之類的「偽術士」在天真的讀者面前被徹底揭去偽裝的麵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這樣荒蠻的行為並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則。人們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些傑出的學者們長久以來怎麼會相信這樣一種傳說?這種傳說遭到我們這個時代唾棄,根本沒有再去討論必要了。沒有什麼事情比證明在伊斯蘭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毀了異教徒的書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時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濟濟的歷史學家,沒有一人留下對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事件的片言只語的記載,倒是到了13世紀突然冒出3個人講起這個故事,其中尤以一個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經不起推敲。按照這位「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那些被焚燒的70萬冊書被亞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當作燃料連續燃燒了半年的時間。但是,這種說法卻出現了簡單的算數問題――如果把按此人所說的70萬冊書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麼每個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讓這175本書連續焚燒半年,則每本書至少需要持續燃燒1天以上。況且多達70萬冊這一數量本身就是令人無法相信的。由此聽眾便有理由懷疑這個「猶太人的兒子」講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了。事實上亞力山大圖書館倒真是被放了兩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愷撒的艦隊,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適值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統治時期。莫非「猶太人的兒子」以那兩次放火為藍本,杜撰了一個寓言故事?
約翰·威廉·德雷珀在《歐洲知識發展》一書中仗義執言說道:「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他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在喬治·薩頓的《科學史導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些榮耀的名字足以讓人們想起,在西方是沒有同時代的人物能夠與這些名字相匹敵的……加長由這些名字組成的豪華的名單也並不是困難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中世紀的科學沒有什麼進步,那麼就把這些名字讀給他聽,他們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讓我們回味一下喬治·薩頓的一句話的含義吧——「一個自以為是和虛偽的哲學家不可能理解伊斯蘭的智慧,同樣也應受到譴責。」
前文引用的文獻作者皆為研究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另外,也有一些「大眾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願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西方音樂界及作曲界則忌諱「9」,因為貝多芬創作了舉世聞名的9大交響曲後辭世。此後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寫完9首交響曲後與世長辭。
有趣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寫完八首交響樂,並為之編號後有意繼續寫,但又想逃過「9」字,就寫了一首不編號的交響曲,果然安然無恙,但後來他又創作了一首交響樂,將之編號為9,不幸在尚未編寫十號交響樂前就死了。
在日本,忌諱「9」字,是「9」的發音與「苦」相近
『伍』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和西方有什麼不同他們分別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傳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明禮儀上的區別
風格不同:中國信仰祖先崇拜版,西方信仰神靈權崇拜
發源不同:中國是大河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
思想不同:中國人提倡「中庸」倡導無為而治;西方人樂於冒險,有探索精神
政治制度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的制度,西方大多是資本主義制度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西方大多是發達國家
人際交往不同:中國人含蓄內斂,表達委婉,西方人熱情開放,表達直接
『陸』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西方道德傳統200字左右
當代西方精神的構成有如下三方面:希臘的理性,羅馬的律法以及希伯來的專宗教,其分別代表屬著科學,民主以及道德.可見西方道德傳統是現代西方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西方傳統道德是自西方社會而發,故其針對的是西方社會.雖然西方傳統道德提倡的是真善美,但我們反觀歷史,可以看見西方國家犯下的諸多罪行.我國在近代就飽受其害,由此可見其道德性的言不由衷.我們千萬不能被其普世價值的外表所欺騙.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下,對其道德性批判吸收,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因考慮你要這篇東西是應付交差的,故而做主旋律表達,在此聲明此文非本人觀點.
『柒』 中西方道德的差異
從中國的文化方面來講。中國比較講究和諧的精神,就是要避免沖突,維護平衡,給對方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這也是。國人比較謙恭的一種態度。而西方人他們很容易擴大自己的情感,放大自己的反應,在利益方面會先考慮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再不去傷害對方的利益。而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的這些。愛面子的做法,即使不荒唐,但是也很多於。他們在社會交往中更加尊重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權利和獨立,如果和這些相反,會被認為是很粗魯很沒有禮貌的。他們更加追求以自由平等競爭為核心的個體主義。
『捌』 當代中國人的道德選擇——傳統還是西方
當代我們中國人的道德已經不是傳統的道德也不是西方的道德,我們當代人的道德已經具有了新的特點。它是我們傳統的道德的升華,是西方道德的精華。
『玖』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西方道德傳統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這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如果探究其原因,也許只能從文化中找尋。
傳統文化常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傳統道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瑕玉並現、積極與消極並存的復合體系。因此,學習借鑒傳統道德,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繼承。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為帝王服務的,統治者提倡為國盡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報國盡忠就是忠於君王。今天,我們應當去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時要鼓勵和提倡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首先要堅持「四個」有利於的標准,即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努力踐行借鑒積極內容。其次,要堅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兩種錯誤思潮。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並通過這種傳統道德的復興中止和取代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模式和民主社會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這兩種思潮都割裂了人類道德傳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關系,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虎工港繼蕃荒歌維攻哩唯物主義原則,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明和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都具有嚴重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
『拾』 中西方傳統道德比較:中西方的傳統道德差異 及其原因的探究
只是個人的看法和想法:
中國人是講道德的,是讓別人有道德,是用版道德來約束別人。權
西方人是講標準的,是用標准來衡量所有人所做的事。
西方人先講標准,定標准,按標准做事,做事要有標准,一旦養成習慣,做人也要有標准。
中國人是講道德的,但對道德的理解有問題,稀里糊塗,做人沒做好,養成了稀里糊塗的習慣;又要做事,做事又沒有標准,結果做事也是稀里糊塗。
道德就是標准,標准就是道德。用人做人上就是道德,用在做事上就是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