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網路隱私立法模式

網路隱私立法模式

發布時間: 2022-04-02 20:28:48

㈠ 網路安全法立法的首要目的是什麼網路安全法立法成立的意義是什麼

一,網路安全立法的首要目的:

為了保障網路安全 ,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二,網路安全立法成立的意義:

一是提出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相當於一部小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使後續的相關細則、標准有了上位法;二是對網路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提出了要求,針對的是當前一些企業任性停止服務或依靠壟斷優勢要挾用戶、隨意收集用戶信息等問題;

三是在反恐法確立的電信用戶實名制基礎上,規定了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的實名制要求,但這個實名是指「前台匿名、後台實名」,不影響用戶隱私

四是規范了重要網路安全信息的發布服務,現在很多企業或機構都在發布漏洞、安全事件等信息,有一些不實信息造成了很大范圍的不良影響,國家將制定這方面的規定;

五是明確了網路運營者的執法協助義務,這是國際慣例,但我們以前多依靠「紅頭文件」,這一局面將改變;

六是從法的層面規定了對網上非法信息的清理,使國家的互聯網管理系統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七是確立了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運營者的強制性義務,並為主管部門開展監管作了授權;

八是建立了網路安全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和應急處置工作體系,有利於解決目前存在的多個部門各自發布預警通報、應急預案體系不完整不協調等問題;

九是建立了通信管制制度,以支持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置,但同時也將通信管制的許可權嚴格限制在了國務院;

十是進一步理順了網路安全工作體制,規定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

拓展資料

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國家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網路安全,就需要充分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後,突出表現在,我們甚至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路安全法。全國人大通過《網路安全法》的重大意義在於,從此我國網路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有了網路安全的「基本法」。作為「基本法」,其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明確了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二是規定了國家網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重大指導思想、理念;三是將成熟的政策規定和措施上升為法律,為政府部門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體現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國要求;四是建立了國家網路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特點,是推動工作、夯實能力、防範重大風險所必需。

㈡ 網路隱私權的立法保護

1.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自律模式。1996年底,美國政府發布《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一文,其中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觀點是:只有當個人隱私和信息流動帶來利益取得平衡時,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商務活動才可能興旺起來。「政府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使用方法簡單的隱私權自律機制。對於自律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討解決策略。」該文表明了美國政府對互聯網商業活動中隱私權保護主要採取行業自律、減少法律限制的態度。美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了為了鼓勵和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避免給網路服務商施加過多壓力。
2.軟體保護模式。這主要是採用技術的手段,,由互聯網消費者自己選擇、自我控制為主的模式。該模式是將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希望寄託於消費者自己手中,通過某些隱私保護的軟體,來實現網上用戶個人隱私材料的自我保護。
3.以歐盟為代表的立法規制模式。這種模式由國家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立網路隱私保護的各項基本原則與各項具體的法律規定、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濟措施。如歐盟1995年10月通過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要求歐盟各國根據該指令調整制定本國的個人數據保護法。
以上三種保護模式各有利弊,行業自律模式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有關國家的隱私權觀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的,其有利於促進該行業的發展,但在發生利益沖突時卻容易引發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而軟體保護模式依賴相關技術的發展,其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待考察;立法規制使網上用戶的個人隱私更容易得到保護,但另一方面增加了網路服務提供商的法定義務,有可能傷害其進行網路服務的積極性,從而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學者認為可以採取三者相結合的保護模式:以立法規制為主導,輔之以行業自律和技術。 從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來看,隱私權並未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
護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依據僅是《憲法》所確立的保護公民人身權的基本原則和《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個別條款。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以及1993年頒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隱私權的不足,但其所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明顯不能全面保護個人隱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頒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隱含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內容,這不失為一種立法的進步,但仍未從法律上明確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民事權利的地位,這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關於我國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在網路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施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產業部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 第12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關於網路隱私權比較成形的法律,僅是在一些部門規章中有所涉及。因此,目前我國對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基本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
學界對我國網路隱私權的立法完善的建議:
1、採用綜合模式,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從網路隱私權的立法趨勢上來看,現今主要有立法模式和行業自律模式兩種。立法模式可以較好地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但單純的立法模式又可能束縛網路經濟的發展。我國網路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尚不成熟同時考慮到我國的法治體制和一貫的法律傳統,應採用綜合模式兼采兩種模式之長處。可以先由行業自律組織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2、制定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
將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由法律明文確定下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立法一直忽視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憲法》也只是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受保護。《民法通則》也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司法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是侵犯名譽案件處理,公民不能單獨以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為由進行起訴。應加強針對網路隱私權的專門立法,我國現有的法規都是國務院下屬的部委制定的,法律位階較低,不能有力的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另外全國各地方也大都有地方性的保護網路隱私安全的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我們知道網路是沒有區域限制的,很多網路侵權案件甚至是跨國界的,這些地方性法規、規章對公民的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路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急需一部全國性的針對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立法,使得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有法可依,同時也使得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
3、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使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切實可行
首先,在侵權法律責任中增加相關條文,規定侵害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隱私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特別要規定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其次,建議在我國刑法中增設「侵犯隱私權罪」這一罪名,使嚴重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受到刑法的制裁以增強其威懾力。最後,行政法律法規應強化工作人員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的原因,行政機關很容易收到公民相關的個人信息,所以強化行政人員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對其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應予嚴懲。
4、加強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由於網路信息的虛擬性,以法律法規的剛性去管理必然會影響到網路的順利發展,所以,在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對於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業自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一方面,經營者對於隱私權的保護負有絕對的義務,其內容應該包括信息收集者的告知義務,合法收集義務,依法使用義務和防範泄密義務。經營者應切實貫徹實施,即一旦違反,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樣從制度上保證網路用戶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關系。另一方面,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構架促成市場自治和行業自律的主導型與服務型相結合起來的政府。從政府管理的性質和方式講,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是管理而不是干預,是作為一種內部力量,且是作為一種內部領導力量進行管理的,而不是從外部介入干預的,所以,政府重在引導,培育和規范,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看待中國的網路行業的,以網路的方式管理網路,從而實現科學的,經濟的,互動的和可操作的管理,實現合法自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13年11月26日一致通過了一項保護網路隱私權的決議。這項決議由巴西和德國發起,在美國被曝大規模監聽各國的背景下提出。
巴西大使表示,該決議第一次確立了人權在網路上也需要保護。德國大使則反問道:「在數字技術的世界裡人類隱私權還受到保護嗎?技術上可行的事情就應該被允許嗎?」 德國與巴西稍早前共同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反對大規模監控的決議草案,要求結束大規模監控行為,同時保障民眾享有通信的隱私權。草案呼籲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對大規模監控造成的侵害予以關注。
這份決議草案沒有指明針對任何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該決議草案是針對美國近來被不斷揭發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監控行為的憤怒回應。

㈢ 求關於論文「網路隱私權的保護」的提綱和資料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網路隱私權概述

1.1 隱私與隱私權

1.1.1 隱私概念

1.1.2 隱私權

1.2 網路隱私權

1.2.1 網路隱私權的概念

1.2.2 網路隱私權的內容

1.2.3 網路隱私權的特徵

第二章 網路隱私侵權的基本問題

2.1 網路隱私侵權現狀

2.2 網路隱私權的主要侵害方式

2.3 網路侵權行為的原因

第三章 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狀

3.1 美國網路隱私權立法保護

3.2 歐盟網路隱私權立法保護

3.3 其他地區網路隱私權保護現狀

3.3.1 香港特別行政區33

3.3.2 台灣地區

3.4 對各國隱私權法律保護的比較

3.4.1 不同保護模式的原因分析

3.4.2 不同保護模式的利弊和沖突解決

第四章 我國網路隱私權保護現狀分析

4.1 我國網路隱私安全現狀

4.1.1 網路信息基礎產業嚴重依賴國外

4.1.2 防護能力弱

4.1.3 業界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局限

4.2 我國網路隱私權技術保護現狀

4.2.1 網路用戶技術保護措施

4.2.2 網站經營者的隱私權保護技術政策

4.3 我國網路隱私權立法保護現狀

4.3.1 我國保護隱私權的立法現狀及主要問題

4.3.2 我國保護網路隱私權的立法保護及主要問題

第五章 我國網路隱私權保護的思考與建議

5.1 我國網路隱私權保護基本思路

5.1.1 網路隱私權保護立法模式的選擇

5.1.2 我國網路隱私權保護模式的基本思路

5.2 我國網路隱私權保護模式分析

5.2.1 政府管理模式分析

5.2.2 業界自律模式分析

5.3 立法構想

5.3.1 在民事基本法律中應當對隱私權做出規定

5.3.2 單獨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法

5.3.2 行業自律的規定

5.4 非規范領域的探索

5.4.1 完善技術保障體系

5.4.2 注重網路道德建設

5.4.3 加強國際合作

結論

參考文獻

㈣ 中國現行的隱私保護法,詳細點的。

你好!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隱私權的的保護散見於不同的法律之中,主要體現在:
(一)刑法外保護
1.憲法保護。我國現行《憲法》並沒有直接對隱私權保護作出規定,但間接體現該立場的有第37、38、39、40條等,這些條文不僅對隱私權保護提供了憲法依據,而且從根本法的高度表明了國家的重視程度。其中第38條被視為是隱私權憲法保護的母法性條款。
2.民事法保護。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卻並沒有直接以「隱私權」一詞進行明確規定,這也為隨後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釋留足了空間。所幸,2010年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明確提出了獨立的隱私權保護,真正為隱私權保護制度「正名」。
3.程序法保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第120條,《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行政訴訟法》第45條中均不同程度的規定了具體的隱私保護措施,以有效保障公民的隱私權益。
4.其他部門法保護。《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律師法》第33條、《婦女權益保障法》第40、42條、《統計法》第17條等也均對公民隱私權保護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定。
(二)刑法保護
隱私權在中國刑法中也同樣沒有以獨立性權利的姿態出現過,更沒有諸如「侵犯公民隱私權罪」之類的罪名,筆者贊成王立志博士關於隱私權刑法保護罪名的分類:
1.核心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245條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非法搜查罪,第252條侵犯通信自由罪,第253條第1款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等。
2.上游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283條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第284條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等。
3.附帶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177條第2款竊取、收買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罪,第246條侮辱罪,第286條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等。

㈤ 法律如何保護網路隱私

從民法到刑法多層次保護,盡快制定專門法規
「網路隱私權保護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中的延伸,對網路隱私權的維護,既有傳統隱私權的普遍性,同時也要充分體現網路的特性。」柳經緯認為,「從我國立法來看,立法對傳統隱私權的保護是多層次的。首先是憲法層面的保護,如憲法第40條對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護;其次是民法層面的保護,這方面主要有兩部法律,一部是民法通則,另一部是去年剛剛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後者第36條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在刑事立法方面,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宗憲在人民網訪談時指出,侵犯公民網路隱私權有可能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以及侵犯通信自由罪等。比如非法侵入他人的計算機信息,有可能會涉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攻擊他人的電子郵件系統也有可能涉及侵犯通信自由罪。
在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方面,柳經緯指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立法保障、政府監管等方面,對網路侵權行為雖然進行了規范和落實,但還需要根據網路技術的發展和隱私權侵犯的新特點,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完善,尤其在網路運營商自律方面,我國目前還沒有出台具體的自律規范和協調機制。」張新寶教授指出。
對於網路隱私的立法保護,相關專家認為,應在考慮本國國情,比較考察世界先進國家有關網路隱私權法律保護模式的基礎上,從中吸取可行的經驗措施,形成我國網路隱私權立法的一般方式和原則。具體來說,首先應從法律上明確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的地位,進而盡快制定隱私權保護法,加強對傳統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另外,還應重視對信息時代網路隱私權的調整,盡快制定保護網路隱私權的專門法規,建立一套完整的網路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強個人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為網路電子產業的發展開辟一條更為坦盪的道路。

國外建立的一些網路隱私保護法案:

1、美國頒布《電子通訊隱私法案》
美國是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比較重視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2000年4月21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制定了美國第一部網路隱私法――《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
到目前為止,美國並沒有一部綜合性法典為個人信息的隱私權提供保護,但是憲法、聯邦和州政府制定的各種類型的隱私和安全條例,都足以承擔起保護個人信息的重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6年頒布的《電子通訊隱私法案》。它規定了通過截獲、訪問或泄露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個人隱私權的情況、例外及責任,禁止「向公眾提供電子通信服務」的供應商將服務過程中產生的通訊內容提供給任何未經批準的實體。

2、歐盟建構完備的法律框架
歐盟在隱私保護的立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網路環境保護下的隱私保護立法。1995年制定的《歐盟隱私保護指令》是網路隱私權保護的重要法規,對網路環境下的隱私保護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此後,歐盟頒布了《電子通訊資料保護指令》和《歐洲電子商務行動方案》。歐盟通過上述一系列法規和指令,建構起了一套完備的網路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框架,為用戶、網路服務商、政府等提供了清晰可循的原則。
另外,與歐盟成員國有特殊關系的國際組織,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也非常重視對網路隱私權,特別是針對個人數據資料的保護。

3、日本提出隱私保護五原則
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立了「私生活保護研究會」,對網路隱私權保護問題進行研究,並於1982年9月制定了《個人數據信息處理中隱私保護對策》,提出了隱私保護應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即:限制利用材料原則、限制收集原則、個人參與原則、責任明確原則、正確管理原則。此外,1998年,日本還通過了規制公共機構的《有關行政機關保有的與計算機處理有關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

㈥ 網路隱私權的有效保護

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象以及毀損的意見等。
網路經濟活動中的隱私權有其不同於一般隱私權的特點。日常生活中對於公民隱私權的侵犯一般出於行為人個人的主觀惡意,對權利人造成的損害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表現為主觀精神痛苦,一般不涉及財產內容。由於精神痛苦是一種主觀感受,難以明確界定,給隱私權立法保護帶來一定困難。但在網路經濟活動中,隱私內容具有經濟價值,經營者侵權的動因一般都是從營利目的出發。對於消費者而言,隱私權受侵害的後果除了造成精神上的痛苦,例如由於消費者沒有機會再接觸其個人資料進行必要的更正修改,使得消費者的個人真實形象可能受到侵害。但最主要的還是導致消費者財產上的損失或不得益,例如給用戶的手機發送垃圾簡訊造成消費者額外的支出;將用戶的個人信息例如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賬號透露給第三人更可能導致消費者的巨額損失。另外,隱私權客體的范圍擴大,包括了傳統經濟活動下不屬於隱私的內容,例如姓名、性別、年齡等,即消費者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切個人信息都屬於信息時代網路活動中隱私權的內容。
在隱私權保護法律基礎與社會環境都還相當薄弱的中國,更談不上對網路空間的個人隱私權進行完善的法律保護。同時由於網路本身的開放性、全球性、不完善性,以及人們隱私權法律意識的淡薄,加之隱私權侵權案件的偵察、起訴、取證、審判等方面都存在困難,使公民個人的網路隱私權無法得到基本的法律保護。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網上消費者既無專門的網路隱私保護的規定可供適用,也無法求助於傳統隱私權的保護手段進行救濟。對網路隱私的保護僅僅限於國內一些網站形同虛設的隱私保護聲明,但這些隱私政策公告大多內容簡單,且不涉及對個人資料的使用說明以及相關的安全保證,相反,還附上了許多免則條款,其效果可想而知。

盡管網路隱私可以作為傳統隱私的一種新的補充和擴展形式,但沒有特別針對網路個人資料的保護和利用的法律規定,僅僅依靠過去的一些立法來保護一般民眾的網路隱私權與個人資料是遠遠不夠的,上述規定顯然無法對其提供充分的保護。為了規范我國計算機信息網路的發展,有關部門曾相繼出台了一些規定,其中也涉及到網路空間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用戶應當服從接入單位的管理,遵守用戶守則;不得進入未經許可的計算機系統,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網路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規定: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及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的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構成犯罪,依刑法追究刑事責任。上述規定都是原則性的,太過於籠統,其保護手段無疑是相當脆弱的,不便於實際操作,根本無法為網路隱私權提供足夠的保護。

在網路利用日趨便捷,網路資料儲存交換日漸普及的今天,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服務商對取得的個人資料應如何利用和流通,是我國網路和電子商務發展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在事實上承認網路隱私權作為一項互聯網新概念的存在和在法律上對其進行確認並加以保護並不是完全等價的,這首先涉及到立法模式的選擇問題。有人主張選擇行業自律模式,但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長期以來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不甚重視,此外不論是商業網站還是公民個人的隱私權觀念都很薄弱,這是傳統法律文化的歷史積淀所致,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因此,筆者主張應借鑒歐洲大陸國家的立法規制模式而非美國的行業自律模式。此外,針對有的學者傾向於在不同的法規中對網路個人隱私權進行保護的分散立法體系,[10]我們認為,對於連專門的隱私法都沒有制定的我國而言,保護網路用戶個人資料的任務尤為艱巨,網路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的立法所涉問題更為廣泛,阻力也更大。若再將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依賴於不同的部門立法,不僅會造成體系的混亂和不完善,也會使網路隱私權立法成為一項曠日持久的工作,因此,不宜施行。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8153344.3/

㈦ 網路立法是什麼意思,立法以後我們都會實名制么。

網路立法在後來台就是在辦自理入網的時候需要提供身份證及其他證明身份真實的有效證件,在前台不會有影響,監控,引入國內的網路,經過國家允許的,正常情況下,看不了國外網站。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行為人明知傳播內容會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卻希望和放任結果發生為故意。



(7)網路隱私立法模式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規定:

中國最新司法《解釋》規定,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

一般來說,中國有關網路誹謗的民事侵權成立,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要有損害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為通過網路傳播了有損特定人名譽的文字、圖片或語言。

㈧ 關於網路隱私的法律條文.

201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該法第36條對互聯網侵權責任有專條規定版:權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該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從立法來講,該法案明確了侵權的法律責任及承擔責任的方式,是公民民事權利保護的重大進步。然而,我擔心的是模糊地規定互聯網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者對公民言論自由的濫用負「連帶責任」,不僅約束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行使,同時也限制了網路平台作為公共領域的合法權利。

現實中,有些貪官利用自己職權,想方設法地向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施加壓力,讓他們刪貼;有些不法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用各種手段,要求網站刪除對他們負面的貼子。此條款的規定,可能被這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

㈨ 網路隱私權的特徵是什麼

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同時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第三人不得隨意轉載、下載、傳播所知曉他人的隱私,惡意誹謗他人

(9)網路隱私立法模式擴展閱讀:

一、侵犯網路隱私權的主要表現:

1.黑客的攻擊。他們通過非授權的登錄各種技術手段攻擊他人計算機系統,竊取和篡改網路用戶的私人信息,而被侵權者很少能發現黑客身份,從而引發了個人數據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問題;

2.專門的網路窺探業務,大批專門從事網上調查業務的公司進行窺探業務非法獲取、利用他人隱私;

3.垃圾郵件泛濫,網路公司為獲取廣告和經濟效益,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用戶個人信息,後將用戶資料大量泄露給廣告商,而後者則通過跟蹤程序或發放電子郵件廣告的形式來「關注」用戶行蹤。

二、網路隱私權的法律邏輯:

1、嚴格保護傳統隱私權——用戶個人信息,我國以擴張解釋的系列刑法修正案構建起隱私保護的最嚴厲底線;

2、區分個人信息與大數據之間的關系,《網路安全法》第76條明確了法律所保護的個人信息范圍,即「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除此之外的數據信息則屬於大數據性質,不在隱私權保護體系范圍之內。我國《民法總則》在三審稿中,曾將數據信息權明確列為知識產權客體,後因數據信息與隱私權關系尚未得到立法明確界定,出台時刪除了這一款,以待即將出台的《個人數據保護法》再做最後定論;

3、明確個人數據控制權。從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開始,到《網路安全法》,再到《侵權責任法》及其司法解釋,都分別將用戶數據控制權作為人格權的重要基礎性權利。特別是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啟的「一法一決定」執法檢查中,重申了用戶對自己數據的控制權,明確將賬號刪除權也作為執法重點,最高立法機關對個人數據控制權的重視程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隱私權

㈩ 網路隱私權的涵義

「艷照門」事件是2008年香港甚至整個娛樂界的「雪災」。這場「雪災」讓香港藝人的不雅照片在互聯網上肆虐,而且形成波濤洶涌、泛濫成災之勢,但是這個問題分析一下前因後果,實際上在這之前並不是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是為什麼這一次出現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這裡面可能網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和催化劑。我們在享受著網路的快捷方便的同時忽略了另一面,我們應該如何在網路時代預防、規范和救濟這種數字化網路時代的隱私侵權問題是我們一個非常新的課題。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中的延伸。
網路隱私權並非一種完全新型的隱私權,這一概念是伴隨著網路的出現而產生的。雖然網路隱私權具有自己的特點,但它與傳統隱私權仍有重疊的部分,因此可以說它是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下的體現。有學者認為,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網路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亦有人認為,網路隱私權是指在互聯網中,任何人對自己的個人數據依法享有不受他人侵犯、非法使用和支配的權利。由於國外立法多將網路隱私權納入到個人資料隱私權的范疇加以保護,所以現代網路隱私權的概念主要屬於個人資料隱私權的范疇,對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也主要是對網上個人資料進行保護。

熱點內容
電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1-16 14:39:20 瀏覽:448
勞動法孕婦發工資的制度 發布:2024-11-16 14:19:20 瀏覽:31
跨國公司規避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14:04:02 瀏覽:782
合同法法規定一定要交五險一金 發布:2024-11-16 14:03:19 瀏覽:446
行政法學課件 發布:2024-11-16 14:03:06 瀏覽:525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