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修行

道德經修行

發布時間: 2022-04-02 21:15:11

❶ 如何用道德經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經》的真意。最好參看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深回入淺出,說理透答徹,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點。參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實際中去體會,一點一滴的在德業上的進步,加深信心。

補充二點: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視原文,但原文深奧,沒有深厚的古文基礎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礎(比如一些學者)沒有修行的實踐只從字面解釋,也會誤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講對講通講透。
第五:對於黃元吉原著《道德經講義》不敢妄加評論。提問者可以與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相比較,必能受益。

❷ 老子 怎麼修行

一部道德經,老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修道。

其原則就是:依照下德做人;依照上德修道。

下德,禮、義、仁,是有為。逐步上進到仁,愛心確立。由此愛心,才可上進到上德,才可行「不得」。由此無為之上德,才可漸漸回歸大道。

可見,下德是上德的基礎;上德是下德的升華。下德是有為,有得,解決的是生活問題;上德是無為,不得,解決的是生死問題。

修行,解決的是生死問題。所以,修行基本方法,是無為,不得。

第一:信道。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信字。百姓失道原因,老子指明百姓對道:信不足,案有不信。

對道信心不足,乃至不信,才最終失道。可見,信道,是回歸大道的關鍵。

信,孩童之初,信父母之言不動搖,毫無疑問。隨著長成,我們信科學和經驗不動搖。一旦修行,我們信聖人之言不動搖。一旦修成,便歸無名,長生久視,歸還大道。

道在何處?看不見,摸不到,如何證明?道乃無形無識,有形有識就不是道。所以,道不能用所謂的事實證明,因為,用事實證明,離不開形與識。世間之明有兩種,一是證明,明以物相,這是外證,是可明示的;二是自明,明於自心,這是內證,是不可明示的。道乃大心。一旦大道修成,道便自明,無須外證。回歸大道,就是「襲明」。

……

第二:行道。

信後起行。道,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上。

一,行無為。

行上而言,後世一切修行善法,都沒有離開「無為」二字。

老子不講施捨,無為已經涵蓋了施捨;老子不講持戒,無為已經涵蓋了持戒;老子不講忍辱,無為已經涵蓋了忍辱;等等。

老子的無為,指明了我們這個世間人生奮斗的目標是「無」。這一點很重要。

……

〈一〉為什麼把「無」當作奮斗目標呢?

首先,老子醒悟一切原本就是無。

老子清楚,起心動念,「可」而失道。失道,失卻本心,落入意識。一切便不永恆了。換句話說,無常,是天地萬物的真相。

其次,老子清楚,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是天地萬物之父,是「根」。尋根,回歸「無」,我們才能認清自家本來面目。

再則,無和有原本相互轉化。而百姓卻執著「有」,不懂「有」是靠不住的,不懂爭好實際就是爭壞,不懂好越大壞也越大,一味爭好,結果呢?如老子所說,生生之厚,而步入死地。所以,老子立無,與物反,令我們不爭好,守弱守小,乃至於不得,如是損之又損,最終才能歸順「無」。好消失了,壞自然也沒了,一切歸於平靜。

注意了,活的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啊。對非要活的不自在者,無話可說。想想看,一是得,一是不得。到底哪個能夠消除人們的煩惱恐懼,而活的自在呢?當然是聖人傳下來的「不得」了。不得,好壞皆無,當然活的自在了。而得,壞隨著好的增大也同步增大,煩惱恐懼也就日益增大,真有智慧者,不會爭好啊。

所以,老子才提出無為主張,令我們不得,這才是離苦得樂的唯一通道。

我們相信老子,就能最終達到「無」的高度,品嘗無之法喜,進而由此歸還大道。我們不相信老子,永遠是背道而馳啊。

信信信。信是道源功德母。最高層次的道法,都以信入。因為道法乃心法。心只能自明,不能證明。所以,只能相信,不能求證。信與不信聖人之言,是我們每個人的自由,也是緣分。不可強求。

……

〈二〉無為,如何去為?

1,知退,「進道如退」,此乃令我們從下士轉化成中士。

下士乃離道者,不懂陰陽相反相成大道理,而一味爭好。

中士懂得陰陽大道理,知道退,這就是進道。少得,小得,乃至不得。目,少見五色;耳,少聞五音。如此等等。這是入手功夫,是一切修行必經的初級階段。不要當作消極。當「退」成為奮斗目標時,這退又是積極啊。譬如爭取吃的好,是積極;有時爭取吃的不好,也是積極呢。

——如禁慾。

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聾」;「罪莫大於可欲,慘莫慘於欲得」。「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這是令我們否欲,令我們知道止。老子說「知止不殆」。止其心也。

——如不爭。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治人事天,莫若嗇」。

總之,不爭,息爭,才能心明眼亮,放下萬有,回歸大道。

——如知足。

老子說:「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有能安樂,無也安樂。這才是人生極樂。

——如舍有。

老子說:「葆此道,不欲盈」。「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天地而弗能久有,況於人乎」?「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修道,不是求有,而是去「有」。去因爭「有」所犯的一切罪過。這正是與物反,與人反。這也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去有,又不舍一人一物,試問,哪個能行?

——如尚無。

老子說:「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五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及吾無身,有何患」?

——如棄知。

老子說:「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他是畏」。「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知不知,尚矣」。「絕學無憂」。「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注意,可,才離道。可便是肯,認定其有。知,是離道根源。所以,老子才說:識,乃道之華,愚蠢之首。知,使我小。知道不去知者,才是上上;而不知道不知者,才是大病。所以,要棄知絕學。棄知絕學,卻又不是白痴,其中玄妙,修行便可自知。

——如求靜。

老子說「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修行,歸於寂靜,心頭無染,才能得見空明之心,而歸還道。無為,正是為了達到寂靜。由此寂靜,才可以歸還道。靜,是修行必由之路。

……

2,知空,「明道如費」,此乃令我們從中士轉化成上士。

那就是,一切為,心知其虛幻而為之,也即看破放下。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所以,無為,乃聖人行也,是修行境界,非嘴上功夫。凡夫只會有為,即便不做,也還是有為。

道德經中,老子令我們「毋閘亓所居,毋厭亓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就是說,任其紅塵滾滾,能矯正自家之心。也就是「修除玄藍」,洗凈心頭污染,舍掉一切虛幻夢想。我們之心,本自清凈,沒有生死,沒有瑕疵,永恆不變。如今失道,卻要練習「禁慾知足,修除玄藍,放下妄想」。豈不是大迷?

轉向之人,本是自家心迷,向,何曾轉過?一旦醒悟,向不用轉,一念心轉而已。

注意,這是無為必經的從低到高的兩個層次。缺一不可。

二,心起觀。

心上而言,都沒離開觀字。就是通過「有」,觀其「無」,返聞自性。

任何事物,從空間時間乃至自身性質都不斷變化著,都不能永恆。關鍵是,一切事物原本便生於「無」,「無」是萬物父。所以,一切有,骨子裡就是「無」。生活中,我們如此去「觀」一切有,不「可」,而「否」,這就是行「觀」。如此長久熏習,長久觀之,久而久之,機緣成熟,我們就能「和其光,同亓塵,坐亓閱,解亓紛」,從有歸無,達到「玄同」境界。這時,就會明白,一切「有」,原本便是「不可得」,便是「虛幻無常」的。

到達「無」的境界,看破了,放下了。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機會返聞自性,醒悟「尚有心在」,也即老子說的「浴,神不死」。明得此心,觀,才達到高度,才湛然常寂。自然歸還大道。

……

第三:次第。

成道有次第,絕不是空中樓閣。老子「恆善救人而無棄人」,所以,老子從最低層次如何做人講起,大開方便法船,令我們步步上進,直至成道。道德經中,對於做人、成道次第,老子有如下開示。

……

一,下德,轉化成上德。

1,底層:非德之我。

老子告誡我們,活在最低層次,是動用刀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少用小用為上。這是做人最低層次。一定要學會擺脫。

2,中層:下德之我。有三。
——進而禮。遵行人為規定的禮節法度,循規蹈矩。能夠規規矩矩做人,無須刀兵相見。這比起刀兵,自然上進一步。所以,要依禮行事。

盡管禮比刀兵上進,但老子清楚,禮非自然,乃硬性規定,非都出自本心,容易引發爭端。所以,老子稱禮是禍亂之首。但比起刀兵,又近大道一步。
——進而義。廣行幫助。幫助眾生,而不傷害眾生,比以禮約束人的言行,自然上進一步。這樣做人,也才有了高度。相對禮字而言,義字更加近道。
——進而仁。那就是廣行愛。愛人,愛萬物。能做到這一點,比起幫助人,其心量自然上進一個台階。如此做人,堪稱社會賢良。和義字相比,仁更近道。

禮、義、仁,依此做人者,老子稱其為下德。

以下相稱,因為這還是有為,是離道。以德相稱,因為這樣的言行,乃是有利於社會,是社會普遍接受並積極倡導的言行。
3,高層,上德之我。

仁再上進,乃是廣行「不得」。這是質變。此我從有為者轉化成無為者。此我已經是上德之我。老子所言「不得」,乃是「為而知其虛幻」,當然是不得了。此不得之德,乃是聖人之行,非凡夫所能為者。心知萬物百姓皆是虛幻,而用萬物百姓,何得之有?既然虛幻,一切原本便是「不可得」啊。修行達到高度的老子,早就看破一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聖人乃上德者,當然不仁,這是舍棄下德,而行「不得」之上德。

4,聖人,渾心大我。

聖人,與道同體。無心無我,無道無德,無識無念,無名永恆。其心無心非無心,其心無物非無物。如此等等。

朋友問:這樣心如何生活?答曰:這樣之心,老子稱其為渾心,無死無活,無有無無,你說怎麼活?動念即乖,回語便錯。以不得心,為天下事,如此而已。

……

二,小我,轉化成大我。

通過「無為」修行,步步上進。我,從一身之我,變作天下之我。如同攀登高峰,直到峰巔,而歸於虛空。其修行次第如下:

最小者乃是一身之我。能擔負一身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家之我。能擔負一家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鄉之我。能擔負一鄉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國之我。能擔負一國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天下之我。能擔負天下之責任。

進而擴大到無為之我。能擔負一無之責任。

天下歸無,死光光。還不到高度。擁有空無,還在門外。乾乾凈凈中,猛然醒悟還有不死之神——心——我。一我獨明,光光亮亮。天下一心,哪個敢擔?萬物一我,誰人豪氣?此時之我,才是大我,才是永恆。

一我獨明,光光亮亮。這就是大道。

……

3醒悟「大」我,便歸大道。

老子說:我永恆,有三保。

一生,萬物生由我,我主天之生氣。

二死,萬物死由我,我主地之死氣。

三無為,我主人之無為,不敢為天下先。一切原本虛幻無常,如何還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言有君,事有宗。亓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

百姓日用大我,卻不識大我。畫地為牢,守定小我,執著為真。無為修行,此我漸漸擴大,直到明此大我,我便無身,我便無心。物質意識,與我便是一體。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修行達到這樣高度,沒有分別界限,一切皆不可得。我,才是真正大我,才是永恆之我。

一我獨明,光光亮亮。

我,六道眾生,什麼沒做過?

我,好事壞事,什麼沒干過?

我,遍十法界,哪裡沒去過?

我,煩惱之時便是魔;

我,清凈之時便是佛。

我,以有為心做事,便是魔;

我,以無為心做事,便是佛。



佛魔本是一心作,何須心外找佛魔?

萬古虛空明日月,日月豈怕烏雲遮

❸ 道德經中的修煉方法

李耳的《道德經》不是道家裡的氣功書,請不要混淆

❹ 進山修行的人想從道德經中領悟什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❺ 道德經打坐口訣

張三豐《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凈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灼,嬰兒奼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靈葯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大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閑。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玄機妙,非等閑,漏泄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問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初打坐:道教內丹修煉,主要以盤腿正坐為形體,盤腿分自然盤,單盤即地盤,雙盤即天a盤,女子盤坐有跨鶴坐,還可以採取站、卧等式。

參禪:參,悟也,禪,定也。

消息:陽氣順督脈上升為息,陰氣由任脈下降為消,練功要把握陰陽消長之規律,明白身體結丹的地方。

玄關:又名生殺舍、玄牝門、龜蛇竅、戊己門、生死關、陰陽戶、眾妙門、性命竅等。紫陽雲:「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道德經》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安爐立鼎在此,采葯烹練在此,結丹在此,有為在此,無為在此。張三豐《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

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司馬真人曰:「吐惟細細,納為綿綿。」使氣細、勻、緩、深,心靜自然息調,息調自然神凝,所謂心息相依、息調心靜也。

一陰一陽:陰陽指陰陽二氣,分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後天陰陽乃父母交媾之精血所化,有氣有質,心為離,為陽,腎為坎為陰,先天陰陽從法身而出,乃虛無一氣所生,與天地而長久,先天陰陽藏於後天之中。

鼎:爐鼎,本為外丹名詞,鼎爐用於內丹,下乘以身為玉爐,以心為金鼎,中乘以乾為鼎,以坤為爐,上乘以太極為爐,太虛為鼎,此外,有大小鼎爐之說,以泥丸宮為鼎,下丹田為爐,在河車運轉中,將外葯運升於泥丸,下降凝固於土釜,此為「大鼎爐」。在煉氣化神階段以黃庭為鼎,以丹田為爐,元氣氤氳二穴之間,以神靜守,不用循環周天運轉,此為「小鼎爐」。

煎:烹煉。

釋義:初學打坐修煉內丹,須要掌握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爻變化之理。要明白結丹的地方,就是在自身體內的丹田之中。呼吸的時候要注意身中,不要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達到細、勻、深、緩。使意和氣同歸於丹田。

❻ 怎麼樣根據 道德經 來進行修煉

要體會道德經的真正內涵,首先要理解合理的解釋意,推薦先看 曾仕強的道德經回視頻答。不理解的可以與我商量。其次,具體修行要找明師指導,否則很難理解真意,容易按自己的意思理解走偏。最後,要身體力行。道的繁體字「導」用首(心)把握度去行走。
道德經是描述道(宇宙萬物規律),以及如何修道的一本人生經歷的書。也就是老子本人的修道的感悟經歷,描述下來傳給後世,指導人們的書。

❼ 修行修行,道德經中的修行有沒有體

道與德的矛盾和關系,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領悟「德」大之無情無愛即是道德。道與德就像兩儀的太極,黑白偏執的太極,黑白分明,才有了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出世人。如果有女人懂道德經,那我願意伏地膜拜,百年好合。

❽ 道德經有沒有講述具體的修道方法

當然有 ------清靜無為

(老子的哲學思想)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清醒冷靜。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干,不能反著來;不然就是違背了道啊。《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詩雲:「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

❾ 如何修煉道德經心法

道德經的心法其實很簡單的,就是第一章裡面寫的有欲觀其徼,無欲觀其妙就這兩種。你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那麼你就要用另一種有欲觀徼。這個叫徼的是邊際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呼吸。現在能一般來講都採用第一個方法也就是觀呼吸法,你把這些專注力都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了,這樣子天天練24小時的練。不管外面什麼事情沒聽到什麼,你都不要離開這個地方。那麼你慢慢的就能夠達到一個定的狀態。在靜定的功夫就很強了,這就是心法的所在。你不要管外面的情況,你只要能夠讓自己的心定在一個地方就行了,這就是最開始要訓練專注力。這樣子你靜坐就會很專注。其實所謂的心法都是在訓練專注力。各種方法來鍛煉你的專注力。這就是心法。

熱點內容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
勞動法解聘書面通知 發布:2025-01-20 08:01:57 瀏覽:396
婚姻法涉及計劃生育的規定 發布:2025-01-20 08:00:38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