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發布時間: 2022-04-03 00:10:49

Ⅰ 為什麼說講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這一觀點不科學。人類社會的基石應該是經濟基礎。
以法治國,是上層建築。

Ⅱ 什麼是社會和諧基石和重要特徵

一個社會和諧的基石和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以及國家與人民之間關系的和諧。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就是要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

(2)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

Ⅲ 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這段話是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簡單明了的指出今後我國社會發展的方向,也蘊含著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然而,社會和諧絕不會自發生成,也不會自然實現,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條基本特徵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結合下才能實現。

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社會;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其中,社會主義法治應該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來治國理政,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於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易言之,法治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調控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依法治國,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貫徹落實。

一、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本保障。

理念是一種觀念,是行動的指導,也是為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的偏差。我們要厲行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作為指導,這就是要堅持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國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潮流,體現人民意願,落實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

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一種高層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經被人類歷史所證明的一種進步的治國方式,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將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用法治的權威來保障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和矛盾創造有利條件。

社會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關鍵在於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國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如果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不能及時有效地得以調整和解決,就會在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造成對立,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通過在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法規,確定利益主體、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調利益關系,並對生活困難群眾給予救助,就能維護社會公正,避免社會利益之爭的激化,使各個階層實現共贏共榮,共享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人們之間的誠信友愛創造良好環境。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就沒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會認同,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和諧社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法治社會可以創造誠信友愛所需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培養人們內心的寬容、謙讓和互助友愛地相處。

三、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激發社會活力創造寬松氛圍。

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依法治國通過法律的形式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創業動力、經濟利益和創造成果,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鼓勵人們創新的良好氛圍,營造平等競爭和共謀發展的社會環境。

四、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製度支持。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物質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空前發展,但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原則,抑制和制裁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是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應當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因為和諧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構建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保障社會有秩序的運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實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規則和秩序范圍內的社會和諧與進步。

Ⅳ 為什麼說法律公正,是法制社會的基礎和基石

因為人有情而法律無情,有了法律,人的各種行為才會有所約束,出了事情才會有解決的辦法,社會秩序才會井井有條,但是這些事情成立的條件就是要法律公正,這樣才不會被鑽空子,才不會偏袒某一方

Ⅳ 為什麼說講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社內會主容義和諧社會依賴法治所保障的人權基礎。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離不開法治所維護的社會公平正義。

Ⅵ 構建這回主義和諧社會的靈魂和基石是什麼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義 C、誠信友愛 D、安定有序

呵呵--靈魂和基石只有從人的靈魂和人性的基石上改變了,與ABCD都無關。

Ⅶ 為什麼說「強調依法治國」是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基石

強調依法治國關繫到國家的前途,關繫到民眾的命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Ⅷ 法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美好、和諧的社會,始終是全人類追求的夢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關於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轉型期種種矛盾和問題的突破口。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同志也指出,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起到至關重要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所謂法冶,即「法律的統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一種發達的政治文明和先進的治國方式,它強調法律在實現社會治理和國家管理中的權威性。法冶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價值追求,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古希臘政治學家柏拉圖曾提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而體現正義的法治,按照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的說法就是「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一個對社會生活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必須服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必須在運動與靜止、保守與變革、經久不變與變化無常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之間謀求某種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講,始終以社會正義為價值目標的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石,失去這個基石,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秩序便會盪然不存,人類就會倒退到類人猿的初始社會中。
二、 法治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文明的社會。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建設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法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我國著名的法理學家徐顯明曾指出:「文明的最主要標志是社會法治化。其中所有的人都能有尊嚴地進行生活和交往,尊重人、愛護人和無差別地對待入的觀念和行為成為社會主流道德,這種文明依賴於法治狀態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人類政治發展的歷史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沒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
三、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和諧社會的綱領,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最為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當前社會種種矛盾與沖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入手處。
民主意味著,民眾擁有平等的權利,政府給不同群體平等地提供與政府溝通的渠道,讓各個群體都可以參與政府的立法和決策過程,表達自己的訴求。它也要求,政府應當通過民主的程序,為不同群體之間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為整個社會所認可的公平、公正的規則體系。
法冶意味著,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政府的一切權力均須具有法律依據。法治另一層重要的含義是,民眾與政府在法律上處於平等地位,一旦個人和企業的權利與利益受到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侵犯,他們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獲得及時而有效的法律支持。民主的欠缺與法治的不完善,必然會損害公平正義,而造成社會不和諧。
法治政府,恰;哈就是權力有限的政府。在法治政府下,民眾自由地創造財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眾又可以自願合作起來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務。至於政府,則一方面為市場和社會的發育提供製度框架;另一方面,彌補這兩者的不足,通過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政策,支持民眾的自我治理。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公平正義;沒有這兩者,也就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探究以民主來約束政府行為之道,必須探索以司法改革為民眾提供法律救助之道。
四、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法治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和要素,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治的秩序,使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於法治的權威,從而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
在法治原則下,一切權力來源於憲法和法律,離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是沒有根據和效力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利益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動,各種主體的訴求需要充分表達,使各級政府面臨著大量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為此,要依法開辟和疏通各種渠道,引導各種利益主體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和諧社會以法治精神為基本理念,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並以個體的生活幸福為終極目的。

Ⅸ 為什麼說"講法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賴法治所保障的人權基礎。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離不開法治所維護的社會公平正義。

Ⅹ 為什麼說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第一,和諧社會一定是一個法治社會,離不開法律的支持,離不開法制的支撐。良好的法治環境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第二,社會主義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和諧社會是有序的社會,社會各團體、組織、階層和各成員的活動都是按照一定的運行軌跡,各司其職。和諧社會要求社會依照既定規律有序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與無序狀態,而法治正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民主法治為核心,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水平和能力。堅持司法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通過發展來不斷增強社會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公正司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事業中,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法治。

熱點內容
電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1-16 14:39:20 瀏覽:448
勞動法孕婦發工資的制度 發布:2024-11-16 14:19:20 瀏覽:31
跨國公司規避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14:04:02 瀏覽:782
合同法法規定一定要交五險一金 發布:2024-11-16 14:03:19 瀏覽:446
行政法學課件 發布:2024-11-16 14:03:06 瀏覽:525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