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內容有那幾個方面
①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②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③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⑤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❷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2)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❸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做到哪些方面
推進依法治國將加強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設立憲法日。
首次提出將黨內法規納入法治體系建設
全會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制定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
全會指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改革與法律同步才能避免沖突
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如最高巡迴法庭等。
治理腐敗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態」
全會指出:基本完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❹ 如何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嗎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5)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❻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首先要使民眾懂法、知法。《決定》指出,要堅內持把全民普法和容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法治宣傳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前,我們要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進一步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目標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要把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立法工作、監督工作、行政執法、司法審判的過程成為宣傳憲法法律、弘揚法治精神的過程。要讓人民群眾在人大每一次立法、政府每一項執法措施、司法機關每一個案件審理中都感受到法治精神和公平正義,確保憲法法律深入人心。要努力讓尊法、守法、用法成為公民的生活方式,讓規則意識全面取代關系意識,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夯實群眾基礎。
❼ 如何正確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❽ 如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識
1、圍繞中心工作,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改革開放越深入,經濟社會越發展,越需要加強全社會的法制宣傳教育。要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各地、各部門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確定宣傳教育的重點內容,精心組織實施,不斷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把學習貫徹憲法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首要任務。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全民法制宣傳教育要始終堅持以憲法為核心,在全社會廣泛普及憲法知識。要在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加強憲法教育,牢固樹立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觀念,努力養成自覺遵守憲法、忠實執行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行為習慣。要大力開展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准確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貫穿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中,不斷增強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各級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素質和本領。要不斷探索完善憲法學習宣傳的方式方法,提高憲法宣傳的實效性、生動性,使憲法知識和憲法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要把促進科學發展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把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要立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宣傳市場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尤其要加強對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開展人口、資源、環境、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法制宣傳,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法制宣傳,努力營造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重點。法制宣傳教育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積極開展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要以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為目標,大力加強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食品葯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力開展房屋拆遷、土地徵用、承包地流轉、國企改制、醫療改革等社會熱點和矛盾多發領域的法制宣傳,大力提倡和宣傳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社會管理和服務,積極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 、加快立法,保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雖然經過近二十年的普法,全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但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法制宣傳教育的主體還是客體,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認識程度、工作力度,學法態度與提高「法律素質」的要求相去甚遠。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被動應付,熱衷搞形式主義;一些黨政領導不聞不問,捨不得投時間、投精力、投經費;宣傳教育對象漠然輕視,甚至有厭煩抵觸情緒,這些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這種情況下,單靠過去那種一般號召、行政命令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難以奏效,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強法制宣傳的立法工作。按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制定出有關法制宣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之相配的實施辦法和細則,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攝功能、強制功能和調節功能。
3 、加強領導,明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構職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直接關繫到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和經濟繁榮的大事,具有全局性、長期性、艱巨性,而當前領導組織和辦事機構地位較低、功能較弱。一方面,各級普法領導小組都由黨委、人大、政府負責人擔任組長、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組成,一般有二三十人。如此龐大而鬆散的指揮機構,擔負起如此重要的社會職能,常常顯得笨拙、乏力,有時開一次會;也得進行長時間的請示和預約,更談不上對一些問題的及時研究處理了。同時,領導成員大部分是一種社會兼職,沒有具體的職責任務,其積極性、主動性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普法辦事機構名義上是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機構,實際上是設在司法行政機關的臨時機構,沒有級別,沒有法定的職能,沒有有力的物質保障。因此,普法的領導組織和辦事機構的現狀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亟等採取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必須:一要加強普法領導小組的領導合力。實行領導小組成員目標責任制,完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並與成員單位領導的政績掛鉤。要建立例會制度,定期總結工作研究解決普法工作的實際問題。二要強化普法辦事機構的職能任務。要通過黨委、政府行文作出決定,人大作出決議,賦予普法辦事機構組織、指導、協調、檢查、監督的職能,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對人大擬任命幹部、國家公務員進行法律知識考試或考核。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和約束機制,以便各級普法工作機構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4 、完善考核,健全法制宣傳教育監督約束機制。我們從事普法的同志都親身感受到,普法工作要求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重,廣大群眾呼喚法治的聲音越來越響,但開展這項工作卻困難重重。一些單位領導更是認為,經濟建設是硬標,是大事;法制宣傳工作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因此,普法工作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宣傳工作的考核措施不硬,沒有形成將獎優罰劣的制度,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因此要在建立健全保障措施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工作責任制。將該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目標管理。把工作完成情況同幹部的提拔、任免、獎懲掛鉤,作為幹部考核和使用的重要依據。二是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實行一票否決制度。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性工作,各級黨委、政府應當把它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賦予其一票否決。三是要建立獎懲激勵機制。調動廣大幹部群眾開展普法工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通過建立獎懲激勵機制,獎優罰劣,把普法工作同幹部切身利益掛鉤,推進普法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