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監督與會計立法
1. 會計監督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會計監督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四點:
(2)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
(3)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4)單位內部預算、財務計劃、業務計劃
事前監督與事中監督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患於未然;事後監督便於全面、真實、准確地檢查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提高會計監督的准確性.因此,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監督的方法。
(1)會計監督與會計立法擴展閱讀
財務會計監督的主要特點
其主要特點在於:
一是以提供正確、相關、可靠和可比的財務報告為目的;
二是以公認會計准則為標准;
三是以復式簿記系統為基礎;四是堅持以實際交易價格為計量屬性。因此,財務會計監督寓於財務會計核算中,核算的過程就是監督的過程,核算的內容就是監督的內容。
2. 會計監督法律法規不完善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目前的《會計法》忽視了所有者和債權人的監督。所有者和債權人是企業的利益最相內關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容益不被侵害,必須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但是,《會計法》中卻沒對其做出相關規定,再加上現行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弊端以及企業「內部人控制」等原因,使得其監督權弱化。雖然在《會計法》第四章第三十條還作了相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有關會計法規的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監督,並且受國家法律保護。但是從「經濟人」假設及其成本效益原則考慮,對自己沒有利益的監督是不現實的。
3. 國家監督,會計監督,法制監督怎麼區別
會計監督工作流程為進一步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本工作流程。第一條根據財政部確定的會計監督重點行業和要求,提出每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建議名單,經處、領導審定後上報財政部。第二條收集、保管有關會計監督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以備組織檢查和學習之用。第三條根據財政部確定的檢查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名單或重點行業,收集相關單位或行業基本情況等資料,並提出檢查方案。第四條檢查工作結束後,及時整理和起草工作總結和其他上報財政部的材料,經處、領導審定後按規定時間和要求上報。第五條收集整理有關檢查和處理處罰等資料,建立會計檢查檔案。第六條要堅持原則,秉公事,廉潔自律,注意保守被檢查單位的商業秘密。第七條會計監督檢查前組成檢查組,認真搞好檢查前的學習、培訓工作,做好檢查前的開具送達檢查通知書等各項准備工作。第八條檢查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組長對檢查工作質量進行監督,對有關事項進行審查復核,對提交的財政檢查報告和工作底稿負責。第九條檢查組進點後,應召開有被查單位分管財務的領導、財務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見面會,由檢查組介紹檢查組的目的、要求、時間安排等情況,被查單位介紹生產經營、會計核算、部門機構設置及生產流程等情況。第十條檢查組嚴格遵守檢查工作程序及財政檢查工作規則,對參檢人員適當分工,按檢查單位認真收集檢查證據和填寫財政檢查工作底稿,如實形成財政檢查工作報告,草擬處理、處罰決定和建議,報領導審定後下發或上報財政部。對被檢查單位有異議的問題,要附書面反饋材料。第十一條會計監督檢查的重點內容是:(一)被檢查單位是否執行會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1、是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2、是否存在賬外設帳和私設「小金庫」行為。3、是否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4、填制或者取得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是否符合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編製程序、簽章要求、報送對象和報送期限是否符合規定,是否有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以及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5、公司、企業會計核算是否有違反《會計法》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規定的行為。6、會計處理方法的採用和變更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7、使用的會計軟體以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8、是否按規定建立並實施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9、是否按規定定期進行財產清查,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憑證、會計報表、實物及款項的實有數額是否相符,會計賬簿之間相對應的記錄是否相符。10、在崗會計人員是否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符合任職資格,法律法規規定應設置總會計師的單位是否設置總會計師。11、會計檔案的建立,保管和銷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12、單位負責人履行《會計法》所賦予職責的情況(包括是否有授意、指使、強令編造虛假會計資料的行為)。13、其他違反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同意會計制度的行為。(二)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核的要求履行審計程序和出具審計報告。1、是否實施了必要的審核程序,收集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2、審計工作底稿是否完整,記錄是否真實詳細,是否有充分、適當的審核證據支持,已執行的審計程序和過程在審計工作底稿中是否如實體現。3、是否嚴格執行了三級復核,審計結論是否與審計工作底稿記錄相符,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是否恰當,如有無用說明無保留意見代替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問題。4、其他需要檢查的內容。第十二條貫徹檢查與調研相結合的方針,根據財政部安排重點進行認真調研,同時要以簡報等形式及時向部里上報檢查工作進展情況。對於嚴重違規違紀問題,要查深查透,並及時整理上報典型案例,以點帶面,有效促進檢查工作。第十三條在檢查中應當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廉潔自律、依法事,注意保守被查單位的商業秘密。嚴格執行《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法》、《財政檢查工作規則》等各項規定。由於檢查人員沒有嚴格履行職責造成國家和單位利益受到損害的,要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第十四條在檢查中發現重大問題應及時想領導匯報,對於嚴重違法違紀典型案例要及時整理上報。第十五條強化風險意識,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行《財政機關行政處罰聽證實施法》和《財政檢查工作法》規定的程序,切實保障被檢查單位的合法權益。如果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的,按照《財政部關於財政部門追究擾亂財經秩序違法違紀人員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的要求,製作《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建議書》,送達有權處理的部門並追蹤處理情況。
4. 會計監督與會計監管的區別是什麼
會計監督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會計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監督。狹義的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一部分,是會計人員根據國家的財經政策、會計法規,利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進行的全面的監督和控制,使其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廣義的會計監督是本文所述及的。其內容既包括內部監督又包括外部監督。會計監督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後監督。
會計監管以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為目標,主要由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會計工作社會監督和會計工作政府監督管理三部分組成。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重點,主要是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和約束機制,強化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會計法律責任。會計工作社會監督的重點,主要是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獨立、客觀的監督與鑒證作用,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及社會各界舉報監督的作用。會計工作政府監督管理的重點,主要是以政府財政部門為主體,行使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監督;審計等其他相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職權范圍內,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
5. 會計監督的目的和范圍
會計監督的目的:
維護財經紀律和社會經濟秩序;健全會計基礎工作、建立規范的會計工作秩序。
會計監督的范圍:
(1)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的進行監督,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准確、完整、合法;
(2)對各種財產和資金進行監督,以保證財產、資金的安全完整與合理使用;
(3)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以保證財務收支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
(4)對經濟合同、經濟計劃及其他重要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科學、合理;
(5)對成本費用進行監督,以保證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
(6)對利潤的實現與分配進行監督,以保證按時上交稅金和進行利潤分配,等等。
會計監督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會計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監督。
狹義的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一部分,是會計人員根據國家的財經政策、會計法規,利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進行的全面的監督和控制,使其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廣義的會計監督是本文所述及的。其內容既包括內部監督又包括外部監督。
會計監督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後監督。
6. 三位一體會計監督體系什麼意思
「三位一體」會計監督系統:是由獨立於被監督單位之外的主體來執行的,它以單位整體作為監督的對象,但主要通過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再監督來實施。
三位:指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
一體:是指各層次監督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外部會計監督系統由社會會計監督和政府會計監督兩部分構成:
1.社會會計監督:即指民間審計監督,它是中觀層面上的會計監督形式,其主要職責是鑒證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公允性。
2.政府會計監督:指由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的會計監督,它是宏觀層面上的會計監督形式。它要對政府負責,主要包括財政監督、國家審計監督、稅務監督、證券監管、銀行監督、保險監管等形式。
(6)會計監督與會計立法擴展閱讀:
完成「三位一體」會計監督系統所需的基本要求:
一、會計立法與會計監督與時代同步
完善的會計監督系統,必須在有效的運行機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這就需要對會計監督系統存在的前提、產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作用機制等問題進行分析。
二、會計立法與會計監督與國際接軌
我們在研究制定會計披露規范以及資本市場的其他政策法規時,要堅持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則相結合,避免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政策法規一經頒布,要想方設法,排除各種阻力,維護其權威性,確保其得到嚴格、公平的執行。
三、會計立法與會計監督以人為本
不規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為,對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規范管理構成了嚴重威脅,損害了社會和公眾利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會計誠信迫在眉睫。無論在什麼社會,都應兼顧利益與誠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7. 會計監督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監督可以分為單位內部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有效發揮會計監督職能,不僅可以維護財經紀律和社會經濟秩序,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建立規范的會計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規范》第四章在明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履行《會計法》賦予的監督職權的基礎上,提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單位內部的其他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以更好地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同時,對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問題也提出了相應要求,本節僅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進行表述。
一、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和對象
《規范》第七十三條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就是說,會計監督的主體是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會計監督的對象本單位的經濟活動。盡管會計監督的主體是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但不能理解為會計監督僅僅是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事情,單位領導應當積極支持和保障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行使好會計監督職權。
二、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依據
《規范》第七十四條對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的依據作了規定。主要包括:(1)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如財政、稅收、金融、外匯、價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
(2)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總會計師條例》、本《規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及其應用指南、《小企業會計准則》等。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業務主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制定的具體實施辦法或者補充規定。
(4)各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企業會計准則制定的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
(5)各單位內部的預算、財務計劃、經濟計劃、業務計劃等。
上述內容體現了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不僅要認真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職權,還應對單位內部的其他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以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
三、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和監督
對會計憑證進行審核和監督,是對會計信息質量實行源頭控制的重要環節,是會計基礎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規范》第七十五條在重申《會計法》關於對原始憑證審核監督規定的基礎上,對有關監督程序和要求作出了相應規定。其基本要求是:
(一)對原始憑證真實性、合法性的審核和監督
《規范》在第七十五條中規定:「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對弄虛作假、嚴重違法的原始憑證,在不受理的同時,應當予以扣留,並及時向單位領導人報告,請求查明原因,追究當事人的責任」。這是對原始憑證真實性、合法性審核監督要求的規定。所謂不真實的原始憑證,是指原始憑證表述的事項與實際業務不符,是一種虛假的憑證;所謂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是指原始憑證所表述的事項與經濟業務相符,但經濟業務本身不符合法規制度的規定。如一張購貨發票所表述的購貨與實際數量不符,或者發票上的購貨單價、金額被塗改,與實際單價、金額不符,這張購貨發票是不真實的原始憑證;如果這張購貨發票本身手續齊全,與驗貨情況相符,但所購買的貨物屬於需要經過一定批准手續的商品而未辦理批准手續,這張購貨發票就是不合法的原始憑證。《規范》規定,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會計人員有責任、也有權不予辦理。對於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的是記錄錯誤,有的是故意歪曲事實、弄虛作假等等。會計人員通過審核監督原始憑證,及時發現問題,採取項措施,制止、糾正和揭露經濟業務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保護單位、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並為保證會計數據的合法、真實打下基礎。
(二)對原始憑證准確性、完整性的審核和監督
《規范》在第七十五條中同時規定:「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這是對原始憑證准確性、完整性審核監督的具體要求。作為記賬依據的原始憑證,不僅必須真實合法,而且必須准確和完整。所謂不準確的原始憑證,是指原始憑證沒有準確地表述經濟活動真相,或在文字上、數字記錄上發生差錯等;所謂不完整的原始憑證,是指憑證上的文字說明、有關數字沒有按會計制度的要求填寫齊全。這類原始憑證主要是由於工作人員在填寫工作上的差錯或疏忽造成的,只要退還經辦人員改正記錄或補充記錄,仍可以作為記賬的依據。
認真審核原始憑證,確保其合法、真實、准確、完整,是會計人員的基礎工作之一,也是會計監督的重要環節。大量的會計事務都是從審核原始憑證開始的。對原始憑證的審核是否認真,直接影響會計核算的質量和會計工作秩序的正常進行。
四、對會計賬簿和財務報告的監督
《規范》第七十六條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賬簿或者賬外設賬行為,應當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應當向上級主管單位報告,請求作出處理」。第七十八條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指使、強令編造、篡改財務報告行為,應當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應當向上級主管單位報告,請求處理。」這是對會計賬簿和財務報告監督問題作出地規定。
會計賬簿是全面、系統、連續地記錄一個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的簿籍,是了解一個單位全面經濟活動情況的重要依據;而財務報告是反映一個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會計法》和《規范》都規定,財務報告必須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這是表明會計賬簿和財務報告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認真登記會計賬簿和編制財務報告,審核監督賬簿和報表的各項內容,確保賬簿記錄和財務報告的真實、全面,是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會計監督的內容。
五、對財產物資的監督
《規范》第七十七條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實物、款項進行監督,督促建立並嚴格執行財產清查制度。發現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不符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超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職權范圍的應當立即向本單位領導報告,請求查明原因,作出處理。」這是對財產物資監督的規定。
賬實、賬款、賬賬相符,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強財產物資管理的重要措施。《規范》強調,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從其業務特點出發,加強對本單位的財產物資的監督和管理。具體要求是:
(1)各單位要建立賬簿、實物、款項和實物核查制度,保證賬賬、賬款、賬實相符。通過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使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各項財物、款項的增減變動和結存情況及時記錄、計算、反映、核對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2)會計人員對賬實不符的情況要作出處理。發生賬實不符的現象是常見的,但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於工作上的差錯,有的是由於生產技術上或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有的來自自然界的影響,有的是由於違法分子作案引起的。對於出現賬實不符的問題,會計人員要及時查明原因,提出處理意見。有些問題可以直接處理,如一些合理的物資損耗等,只要在規定的損耗標准和范圍內,會計人員可以按規定進行賬務處理。而對超出會計人員職權范圍內的問題,如因管理不善發生大量盤盈盤虧等,會計人員無法對這些問題直接作出處理,應當立即向單位領導人報告,要求查明原因,作出妥善處理,以保護公共財產安全、完整。
六、對財務收支的監督
對財務收支的監督。是會計監督的關鍵內容。由於財務收支活動是經濟活動中違法違紀問題的焦點,因此對財務收支的監督也是會計監督中難度較大、問題較多、矛盾較集中的環節。《會計法》第十九條和《規范》第七十九條對財務收支監督問題作了具體規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審批手續不全的財務收支,應當退回,要求補充、更正。
(2)對違反規定不納入單位統一會計核算的財務收支,應當制止和糾正。
(3)對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不予辦理。
(4)對認為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應當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應當向單位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請求處理。單位領導人應當在接到書面意見起10日內作出書面決定,並對決定承擔責任。
(5)對違反國家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不予制止和糾正,又不向單位領導提出書面意見的,也應當承擔責任。
(6)對嚴重違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財務收支,應當向主管單位或者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報告。
另外,《規范》還對違反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經濟活動,以及單位制定的預算、財務計劃、經濟計劃、業務計劃等實行監督作出了規定。
8. 會計人員如何遵守會計法律法規會計監督的內容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會計法規的規定,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的對象和內容是本單位的經濟活動。具體內容包括:
(1)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的進行監督,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准確、完整、合法;
(2)對各種財產和資金進行監督,以保證財產、資金的安全完整與合理使用;
(3)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以保證財務收支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
(4)對經濟合同、經濟計劃及其他重要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科學、合理;
(5)對成本費用進行監督,以保證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
(6)對利潤的實現與分配進行監督,以保證按時上交稅金和進行利潤分配,等等。
9. 會計監督的概述
1、會計監督既是內部監督又是外部監督
所謂會計監督,是指會計工作人員依據《會計法》賦予的職權,將《會計法》規定的各項內容適用於具體的人和事,對單位經濟業務事項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監察、督促,落實法律規定應依法辦理的業務內容。會計監督是實施《會計法》唯一具體、有效的執業環節。從其范圍說,它首先是內部監督但絕不僅限於內部監督,同時也具有外部監督和社會監督的性質。如第十四條規定,「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予接受」。令言鑿鑿,十分肯定。各單位所取得的原始憑證絕大部分是由外單位出具的,當甲單位會計人員依法拒絕接受乙單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時,甲單位會計人員正是履行了其監督職權。無疑,甲單位的會計監督就不只是內部會計監督其具有外部會計監督的性質了,事實上內部兼外部監督的性質。
2、會計工作范圍、具體內容、工作程序、質量要求等均由《會計法》規定
如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條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原始憑證金額有錯誤的,應當由出具單位重開,不得在原始憑證上更正,記賬憑證應當根根經過審核的原始憑證及有關資料編制,會計賬簿包括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其他輔助性賬簿,應當按照連續編號的頁碼順序登記;各單位應當保證會計賬薄記錄五相符(賬款、賬物、賬證、賬賬、賬表);賬務會計報告應當根據經過審核的會計賬簿記錄和有關資料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等等。
3、會計人員的監督職權由法律賦予,會計人員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受法律保護
現行《會計法》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值得注意的是,會計人員「實行會計監督」已超出本單位,與第十四條規定「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予接受」前後精神是一致的。在這個前提下,《會計法》指出:會計人員對違反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事項有權拒絕辦理或者按照職權予以糾正,會計人員發現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不相符的,按規定有權自行處理的,應當及時處理。同時,《會計法》還明令: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第五條),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第二十入條),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第四十六條)。《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條同時嚴正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見,各單位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權絕不是個人的隨意行為,而是法律賦其權並受《會計法》保護。
10. 我國有關會計監督的法律效力
我國已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包括單位內部監督、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和以政府財政部門為主體的政府監督。 內部監督的本質是內部控制,是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監督是對內部監督的再監督,其特徵是監督行為的獨立性和有償性;政府監督是對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再監督,其特徵是強制性和無償性。一、單位內部會計監督 (一)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概念
《會計法》規定,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是各單位的法定義務。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和對象
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是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並非審計人員。
內部會計監督的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單位負責人負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組織實施,對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實施承擔最終責任。
(三)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1.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許可權應當明確,並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這是機構控制和職務控制的基本要求。
2.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應當明確其決策和執行程序,並體現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要求。
3.財產清查的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應當明確。這是財產安全控制和會計信息公職的基本要求。
4.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應當明確。這是內部審計控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