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23立法同盟

23立法同盟

發布時間: 2022-04-03 14:25:01

㈠ 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______是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政黨。

共產主義者同盟

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的政黨。

1847年6月建立,1852年解散。

指導思想:科學社會主義;

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

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宗旨: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舊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和建立無階級、無私有制的新社會。

章程:章程共七章36條:一、同盟;二、支部;三、區部;四、中央委員會;五、代表大會;六、一般規定;七、接受盟員。
章程規定了同盟的組織原則,代表大會是立法機關,各級領導成員均選舉產生並可隨時撤換,同盟組織內實行民主,每個同盟成員既享受民主權利又要盡應有的義務。
章程規定接收同盟成員的7條標准,即信奉同盟的目的;具有革命的毅力並積極從事宣傳活動;承認共產主義;不參加任何反共產主義的團體並必須把參加某團體的情況報告有關領導機關;服從同盟的一切決議;保守同盟的一切機密;必須獲得一致通過,方可被接收加入某一支部。

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257]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第一章 同盟

第一條 同盟的目的: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舊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和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

第二條 盟員的條件:

(a)生活方式和活動必須符合同盟的目的;

(b)具有革命毅力並努力進行宣傳工作;

(c)承認共產主義;

(d)不得參加任何反共產主義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團體並且必須把參加某團體的情況報告有關的領導機關;

(e)服從同盟的一切決議;

(f)保守同盟的一切機密;

(g)必須獲得一致通過,才能被接收入某一支部。

盟員如果不能遵守這些條件即行開除(見第八章)。

第三條 所有盟員都一律平等,他們都是兄弟,因而有義務在一切場合下互相幫助。

第四條 盟員皆有盟內代號。

第五條 同盟的組織機構是:支部、區部、總區部、中央委員會和代表大會。

第二章 支部

第六條 支部的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

第七條 每個支部選舉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主席主持各種會議,副主席管理財務,主席缺席時由副主席代理主席職務。

第八條 接收新盟員須經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當介紹人的盟員辦理。

第九條 各地區的支部彼此不得相識或保持任何聯系。

第十條 各支部均須有特別稱號。

第十一條 任何一個盟員遷居時均須事先報告本支部的主席。

第三章 區部

第十二條 區部轄有兩個以上十個以下支部。

第十三條 由這些支部的主席和副主席組成區部委員會。區部委員會從委員中選出領導人。區部委員會同本區各支部和總區部保持聯系。

第十四條 區部委員會是區內各支部的權力執行機關。

第十五條 各獨立支部須加入已有的區部,或同其他各別的支部成立新的區部。

第四章 總區部

第十六條 本國或本省內的各區部隸屬於一個總區部。

第十七條 由代表大會根據中央委員會的建議按省劃分同盟各區部和指定總區部。

第十八條 總區部是本省各區部的權力執行機關。它同各該區部和中央委員會保持聯系。

第十九條 新建立的區部加入鄰近的總區部。

第二十條 總區部向最高權力機關——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在代表大會閉幕期間則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

第五章 中央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中央委員會是全盟的權力執行機關,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

第二十二條 中央委員會的成員不少於五人,由代表大會指定為中央委員會所在地區的區部委員會選出。

第二十三條 中央委員會同各總區部保持聯系,每三個月作一次關於全盟狀況的報告。

第六章 一般規定

第二十四條 支部、區部委員會以及中央委員會至少每兩周開會一次。

第二十五條 區部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的委員任期為一年,連選得連任,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之。

第二十六條 每年9月進行選舉。

第二十七條 區部委員會必須根據盟的意圖對各支部所進行的討論加以領導。

如中央委員會認為某些問題的討論具有普遍的和直接的利害關系,可以提交全盟討論。

第二十八條 盟員至少每三個月同所屬區部委員會聯系一次,支部每月聯系一次。

每個區部至少每兩個月向總區部報告一次本地區的工作進展情況,每個總區部至少每三個月向中央委員會報告一次本地區的工作進展情況。

第二十九條 同盟各級機關必須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證同盟的安全並加強其活動,按照章程獨立負責進行活動,並立即把一切通知上級機關。

第七章 代表大會

第三十條 代表大會是全盟的立法機關。關於修改章程的一切提案均經總區部轉交中央委員會,再由中央委員會提交代表大會。

第三十一條 每個區部都可派遣代表。

第三十二條 盟員不超過三十人的區部派代表一名,滿六十人者派兩名,滿九十人者派三名,以此類推。各區部可以選舉不屬於本地區的盟員為自己的代表。

凡屬上述情況,則各區部須賦予自己的代表以全權並給予詳細的指示。

第三十三條 代表大會於每年8月舉行。遇緊急情況中央委員會得召集非常代表大會。

第三十四條 每屆代表大會指定本屆中央委員會所在地,同時指定下屆代表大會的開會地點。

第三十五條 中央委員會得出席代表大會,但無表決權。

第三十六條 代表大會於每次會議後除發指示信件外,還可以代表全黨發表宣言。

第八章 反盟罪行

第三十七條 凡不遵守盟員條件者(見第二條),視情節輕重或暫令離盟或開除出盟。

凡開除出盟者不得再接收入盟。

第三十八條 開除盟籍的問題只能由代表大會決定。

第三十九條 區部或獨立支部可以暫令各別盟員離盟,但必須立即報告上級機關備案。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大會同樣作為最高權力機關作出決定。

第四十條 被暫令離盟的盟員重新入盟問題,須由中央委員會根據區部的提議處理。

第四十一條 反盟的罪行由區部委員會審理;區部委員會還應督促判決的執行。

第四十二條 為了盟的利益必須對被暫令離盟者,被開除盟籍者和可疑者加以監視,使他們不能為害。有關這些人的陰謀活動必須立即通知有關支部。

第九章 盟的經費

第四十三條 代表大會為每個國家規定每一盟員反繳納的最低盟費。 第四十四條 盟費半數上繳中央委員會,半數由區部或支部留用。

第四十五條 中央委員會的經費用作下列各項支出:

(一)聯絡費用和組織費用。

(二)印發傳單。

(三)中央委員會因執行某種任務所派代表的一切費用。

第四十六條 地方委員會的經費用作下列各項支出:

(一)聯絡費用。

(二)印發傳單。

(三)在必要時派遣代表的一切費用。

第四十七條 凡支部和區部六個月不向中央委員會交盟費,中央委員會即令其暫時離盟。

第四十八條 區部委員會最遲不超過三個月向所屬各支部報告收支情況。中央委員會向代表大會報告盟的經費分配情況和盟的收支情況。任何濫用盟的經費的行為都要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第四十九條 特別費用和召開代表大會的費用由特殊收入開支。

第十章 接收盟員

第五十條 支部主席向被接收入盟的盟員宣讀和說明章程的第一條到第四十九條,要在簡短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入盟者應盡的義務,然後向他發問:「那末,你願意加入這個同盟嗎?」如果後者回答:「願意!」,那末主席就要他保證盡盟員的一切義務,然後宣布他為盟員並在下一次會議上將他編入支部。

發展過程:在對正義者同盟進行根本改造的基礎上建立。正義者同盟是19世紀30年代成立的德國工人和手工業者的秘密革命組織,1847年初,正義者同盟派J.莫爾邀請K.馬克思、F.恩格斯加入並決定按他們的主張改組同盟。1847年6月在倫敦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擬定章程,並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國際主義口號代替「人人皆兄弟」的舊口號。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在倫敦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審查並批准章程,明確規定了同盟的目。

㈡ 中國同盟會的綱領是什麼

同盟會的綱領就是三民主義。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三民主義的內容。
三民主義分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㈢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什麼

是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㈣ 什麼是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與協約國是一戰中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集團,引發了一戰這場慘烈的世界戰爭。

1、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軍事同盟。它與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2、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它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聯盟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一戰中後期,美國也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羅斯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4)23立法同盟擴展閱讀:

一、同盟國主要國家:

1、德意志帝國:

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2、奧匈帝國:

是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王冠的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

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面積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二、協約國主要國家:

1、俄羅斯帝國:

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帝國宣戰。11月1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7年2月退出。

俄羅斯共和國二月革命後站在協約國一方,繼續對同盟國作戰,最終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同盟國簽訂合約 ,標志俄國在1917年11月退出一戰。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其宣戰。8月1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3、大英帝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4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㈤ 二戰軸心國與同盟國國家分別有哪些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5)23立法同盟擴展閱讀

軸心國介紹:

軸心國(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 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 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反法西斯同盟介紹: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㈥ 古羅馬皇帝凱撒修訂的立法叫什麼

你說的是來歷法吧,儒略源歷,另外凱撒沒有稱帝哦
以下網路
《儒略歷》西方國家16世紀大多採用它。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蓋厄斯·儒略·凱撒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 儒略歷
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的,並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實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所以人們就把這一歷法稱為《儒略歷》。

㈦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的黨內架構

主席:譚耀宗(立法會議員)
副主席:劉江華(立法會議員、沙田區議員、行政會議成員,公民力量創始人之一,1991年曾代表香港民主同盟選舉立法局但落敗)、蔣麗芸(商人、工業家蔣震之女兒)、李慧瓊(立法會議員、九龍城區議員)、張國鈞(中西區區議員、律師、曾任青年民建聯主席、以「北極企鵝」一事失言聞名)
秘書長:彭長緯(沙田區議會副主席、議員)
副秘書長:陳學鋒(中西區區議員、民建聯宣傳及公關委員會副主席)
司庫:黃建源
委員:呂堅、李均頤、李瑞成、李錦文、周浩鼎、周轉香、林光宇、洪連杉、洪錦鉉、徐紅英、袁靖罡、張晴雲、許華傑、郭安然、陳勇、陳百里、陳克勤、陳金霖、陳恆鑌、陳國華、陳國旗、陳曼琪、陳維端、陸地、馮培漳、黃國恩、楊子熙、楊位款、葉傲冬、葛佩帆、劉國勛、歐陽士國、潘進源、蔡素玉、鄭泳舜、黎榮浩、盧懿杏、鍾嘉敏、鍾樹根、簡志豪、譚榮勛、蘇愛群 (除委員外同上)
委員:簡志豪(黃大仙區議員、民建聯組織建設委員會主席)、陳勇(北區委任區議員)、陳維端(會計師、民建聯工商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葉傲冬(油尖旺區議員)、黎榮浩(黃大仙區議員)、葛佩帆(沙田區議員、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浩鼎(離島區委任區議員、青年民建聯主席)、林光宇(前民航處處長、民建聯對外聯絡委員會主席)、陳恆鑌(青年民建聯副主席、荃灣區議員)、馮培漳(會計師、民建聯培訓委員會主席)、陳曼琪(律師、黃大仙區議員、民建聯專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歐陽士國(商人、民建聯培訓委員會副主席) 主席:楊孫西
副主席:楊釗、計佑銘、楊耀忠、盧文端、劉宇新、吳仕福、鄧兆棠、方和、黃士心、曹王敏賢、鍾瑞明
委員:尹才榜、何秀武、何景安、吳兆華、岑永生、李國英、區艷龍、張明敏、張閭蘅、曹宏威、庄紹綏、陳少瓊、陳金烈、陳榮燦、曾正麟、馮力、黃江天、楊位醒、劉佩瓊、潘國華、蔡陳葆心、蔡德河、鄭家純、鄭詠基、鄭德健、盧溫勝、蕭婉嫦、鍾沛林

㈧ 伯尼爾公約的第二條

⒈「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諸如書籍、小冊子和其他文字作品;講課、演講、講道和其他同類性質作品;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舞蹈藝術作品和啞劇;配詞或未配詞的樂曲;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圖畫、油畫、建築、雕塑、雕刻和版畫作品;攝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實用藝術作品;與地理、地形、建築或科學有關的插圖、地圖、設計圖、草圖和立體作品
⒉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立法規定所有作品或任何特定種類的作品如果未以某種物質形式固定下來便不受保護
⒊翻譯、改編、樂曲改編以及對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其他變動應得到與原作同等的保護,但不得損害原作的版權
⒋本同盟各成員國對立法、行政或司法性質的官方文件以及這些文件的正式譯本的保護由其國內立法確定
⒌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匯編,諸如網路全書和選集,凡由於對材料的選擇和編排而構成智力創作的,應得到相應的、但不損害匯編內每一作品的版權的保護
⒍本條所提到的作品在本同盟所有成員國內享受保護此種保護系為作者及其權利繼承人的利益而行使
⒎在遵守本公約第七條第四款之規定的前提下,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立法規定其法律在何種程度上適用於實用藝術作品以及工業品平面和立體設計,以及此種作品和平面與立體設計受保護的條件在起源國僅僅作為平面與立體設計受到保護的作品,在本同盟其他成員國只享受各該國給予平面和立體設計的那種專門保護;但如在該國並不給予這種專門保護,則這些作品將作為藝術作品得到保護
⒏本公約的保護不適用於日常新聞或純屬報刊消息性質的社會新聞
第二條之二
⒈政治演說和訴訟過程中發表的言論是否全部或部分地排除於上條提供的保護之外,屬於本同盟各成員國國內立法的范圍
⒉公開發表的講課、演說或其他同類性質的作品,如為新聞報道的目的有此需要,在什麼條件下可由報刊登載,進行廣播或向公眾傳播,以及以第十一條之二第一款的方式公開傳播,也屬於本同盟各成員國國內立法的范圍
⒊然而,作者享有將上兩款提到的作品匯編的專有權利

㈨ 同盟會綱領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暴行,使孫中山產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甲午戰爭以後,孫中山看到腐敗的清王朝已無可挽救,便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孫中山發起在日本東京創立了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綱領。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它解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民族主義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反抗滿洲貴族的壓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統治,但不是種族復仇;第二,國內各民族平等平權,實現「五族共和」;第三,改變中國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狀況,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孫中山看到當時中國社會的危機是「異種殘之,外邦逼之」,解決民族壓迫問題,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推翻了清朝,對外既可以打擊帝國主義列強,對內又可以實現各族一律平等。因此,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有廣泛的號召力。它在動員人民群眾與清朝政府作斗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它的基本內容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現資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民主權利。孫中山認為,封建專制制度,「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只有「民主立憲」才是「最為相宜的」政治制度。因此,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刻不容緩。他論證民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說,民族主義是要掃盡「現在的惡劣政治」;民權主義是要徹底挖掘「那惡劣政治的根本」,這兩個主義是一個完整體系的兩個內容;這兩種革命是一次行動的兩個方面。孫中山根據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學說,結合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國情,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國實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分立的憲法方案。「五權分立」還包括人民的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其基本精神是直接民權,其中選舉權和創制權體現了人民的主權,罷免權和復決權是人民保留期間的收回權。五權分立和直接民權思想反映出孫中山對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批判精神,閃耀著革命民主主義的光輝,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不過,究竟怎樣才能掃除「惡劣政治的根本」,孫中山沒能作出完滿的答復。

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的主要內容,一是平均地權;二是節制資本。辛亥革命時期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孫中山看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土地為少數人壟斷、貧富懸殊的狀況,為了避免將來發生第二次革命,他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平均地權的具體辦法是「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列寧對孫中山這種主張作過評論:「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列寧又指出,孫中山的主張「首先是同社會主義空想、同使中國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主義的願望結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傳和實行激進的土地改革的計劃結合在一起的」。列寧認為這是小資產階級空想。但列寧同時也指出孫中山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具有「革命民主主義內核」,①因為這是反封建的、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的綱領。由資產階級實行土地國有,並不是什麼社會主義,而恰恰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總之,民生主義的實質是塗上了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國家資本主義。

三民主義也存在嚴重的缺陷,如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希望帝國主義能夠贊助中國革命;民權主義沒有提出發動人民群眾的具體措施,對封建勢力有很大的妥協性;民生主義反對農民「奪富人之田為己有」,等等。但是,三民主義是當時亞洲最完整的具有民主思想體系的革命理論,它的本質是進步的、革命的,它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㈩ 反法同盟共有幾次

七次
反法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反法同盟和法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蘭西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法國大革命戰爭,後五次同盟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拿破崙戰爭。頭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敗告終,法國也因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盛極一時。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拿破崙的帝國,復辟了法國波旁王朝。第七次反法同盟則徹底擊敗了東山再起的拿破崙。

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2-1797
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西班牙,皮德蒙特
主要戰役:
Revolutionary Wars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8-1801
俄國,英國,奧地利,土耳其帝國,葡萄牙,那不勒斯,梵蒂岡
主要戰役:
Trial in Egypt
Marengo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
奧地利,英國,俄國,瑞典
主要戰役:
Austerlitz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1807
普魯士,薩克森,俄國
主要戰役:
Conquest of Prussia
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9
英國,奧地利
主要戰役:
War Along the Danube
The Peninsular War
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2-1814
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德意志各國
主要戰役:
Invasion of Russia
1813 Liberation of Germany
Defence of France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
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德意志各國
主要戰役:
The 100 Days and Waterloo

1793年到1815年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先後組成的7次武裝干涉法國的軍事同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深入引起了歐洲封建君主國的恐懼。為了扼殺革命, 1792年初普魯士和奧地利率先結成同盟,出兵干涉法國。英國則企圖乘法國內部發生革命之機奪取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同時也深恐法國更加激烈、更加徹底的革命會誘發英國人民起來反對當局的統治。因此,1793年2月由英國策動,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俄國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從各個方向進攻法國。1793年6月以後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改組軍隊,整頓經濟,開始扭轉前線敗局。1794年6月法軍在比利時的弗勒呂茲大敗聯軍,第一次反法同盟開始瓦解。1796年拿破崙在義大利重創奧軍,使同盟完全解體。1798年底英、俄、奧、土耳其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國督政府無力抵抗進攻,拿破崙乘機發動政變,掌握了國家權力。1800年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打敗奧軍主力,迫使奧國和英國分別簽訂和約,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由於英國與法國在爭奪土地和擴張方面的矛盾,英國糾集俄、奧等國於1805年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的輝煌勝利迫使奧地利再次與法國簽約,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英國不甘心失敗,於1806年9月策動普、俄、瑞典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戰斗正式開始僅6天,法軍就在耶拿和奧爾斯泰特兩戰役中全殲普魯士軍,隨後長驅直入柏林,普魯士投降。1807年法軍在埃勞和弗里德蘭兩戰役中大敗俄軍,再加上法俄在瓜分東歐領土問題上達成協議,俄法簽訂和約後,俄國退出同盟。至此,拿破崙帝國取得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勝利,進入鼎盛時期。為了最終瓦解英國力量,拿破崙從1806年底開始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為了在伊比利亞半島嚴格執行封鎖政策,法軍於1807年和1808年先後入侵葡萄牙和西班牙,挑起了伊比利亞半島戰爭。英國利用此機會於1809年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法軍迅速擊退奧地利軍的進攻,佔領了維也納,又在瓦格拉姆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打破了這次反法同盟。但是,戰後利益分配不均導致法俄矛盾激化。1812年拿破崙以60餘萬大軍入侵俄國,幾乎全軍覆沒。乘此機會,歐洲各國於1813年迅速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0月萊比錫一役,法軍大敗。1814年3月聯軍進入巴黎,拿破崙退位並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逃出厄爾巴島,召集舊部,重返巴黎。英、俄、普、奧又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聯軍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拿破崙再度退位並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反法同盟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就法國而言,反法同盟戰爭有兩重性質:一方面是反對外國干涉,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主要體現在前幾次打垮反法同盟的戰爭;另一方面,則有其爭奪霸權的性質,反法同盟則帶有被壓迫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最突出的是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

熱點內容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