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法治思維
⑴ 如何全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城鄉社區治理
社區是社會的根基,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推動實現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社會管理與民生並列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改革任務,形成了從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到社區治理一體貫通、一脈相承的治理體系,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蘇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按照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轉變治理方式,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從「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從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多元主體轉變,從政府管理、控制社會向政府調控、引導、服務和整合社會轉變,逐步構建起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
優化政府治理結構,增強政府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鄉鎮(街道)職能,明晰基層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權責,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務,為社區「松綁」。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區公共服務「整體外包」改革,推動大中城市城區街道去「經濟化」,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社區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務。無錫、鎮江等地通過社區「扁平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資源,推動公共資源向社區下沉,強化服務管理責任,切實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
推行「政社互動」模式,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太倉市自2008年起,率先開展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簡稱「政社互動」)的創新探索,實現了基層政府轉職能、基層自治組織增活力、居民群眾廣受益多方共贏的效果,被專家譽為繼審批制度改革後行政體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領導和民政部等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廣「政社互動」,通過編制《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明晰責任主體和權責邊界,變「上下級關系」為「平等對話關系」;鄉鎮(街道)與村(居)民委員會協商簽訂「協議書」,實行「契約化」管理,變「行政命令」為「依法協助」;改進考核方式,變「單向考核」為「雙向評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個鄉鎮推行了「政社互動」,占總數的26.6%。
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創新服務管理模式。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社聯動」機制。南京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等通過「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增強社會組織承接功能,促進專職社工活力釋放,形成公益創投、購買專業服務的典型經驗。無錫崇安區通過「夯實平台、提升品質、強化參與、放大效應」,構建「四聯治理」工作體系。南通崇川區將公益創投理念應用於社區服務領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資助等資金來源渠道,賦予「三社聯動」新的內涵。
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通過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加強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與協商,為社區治理與和諧善治奠定基礎,讓基層政府回歸公共服務本份、自治組織回歸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眾回歸自我服務本元。省級出台政策性文件,規范社區考核評比,從行政層面為社區減負、「松綁」。省財政從2011年起每年預算1億元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引導方式,推動和實施城鄉社區「兩大平台」建設,為促進社區「減負增效」創設載體。南京市出台社區減負七項規定,取消25項工作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台賬,整合20條社區網路,增加自治服務、便民服務,改進考核方式,較好解決了社區負擔重的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鮮活經驗。
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強化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最大限度激發自治活力,推動實現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由「社區管治」到「社區善治」的轉變。太倉、邳州、連雲港、泰州、江陰等地積極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動」、村級「四權」建設、「三會村治」、「直評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進了基層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省各地以改革創新為著力點,積極培育社區治理主體、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明晰社區治理目標、豐富社區治理內容,不斷提高社區治理成效,推動社區治理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但是,對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城鄉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要求,我省社區治理的發展還不平衡,比如在社區經費保障問題上,《意見》明確要求,將社區建設「五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但不少地方還沒有完全落實。社區人員待遇較低、工作經費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社區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在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上,《意見》明確了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數量的城鄉社區「硬體」不達標,甚至還有少數空白點。在社區准入上,《意見》要求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但落實效果不是很好,社區負擔依然很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社區治理必須邁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開展社區創建,不斷提高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水平。以「創建考核」為抓手積極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和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創建活動。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動」,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動」的總體部署和安排,全面推進「政社互動」工作。釐清行政事務和社區自治事務,明晰「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推動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力爭到今年底,蘇南50%、蘇中30%、蘇北20%的縣(市、區)實行「政社互動」模式,至2017年全省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快實現社區減負增能,大力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效能。按照「能刪則刪、能調則調、能並則並、能壓則壓」的原則,大力壓縮影響社區工作、增加社區負擔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進一步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嚴格社區工作準入,讓社區工作者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服務居民、搞好自治,切實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效能。積極推廣南京市社區減負經驗和模式,省級層面出台社區減負相關文件。同時,加快社區信息化平台建設,運用現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負擔。四是深化拓展「四個民主」,穩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升村(居)委會成員能力素質,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努力提升基層社區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會運營、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原則,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大力培育發展貼近城鄉社區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體娛樂和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有效承接政府及相關部門面向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今年,省民政廳將制定出台促進「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的扶持政策,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徑,為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制度環境。
⑵ 如何在基層推進依法行政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被普遍認為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一大亮點。
一、在基層推進依法行政意義重大
市縣鄉三級基層政府都處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線,承擔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管理職責,直面廣大群眾,直面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其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不僅會關繫到政府的形象,而且還會關繫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公民享了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而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行政法制度的完善和有效運作。行政法通過創設行政公開制度、行政責任制度和對檢舉、揭發、控告、申訴和來信來訪等行政制度的規定,既確保了公民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權。建立公平、公正、公開、高效、廉潔的政府是廣大人民的希望,也是時代的要求。
由於我國有著的封建專制的影響,缺乏法治傳統,在體制下行政權又不適當地強化,行政權幾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政府行為不規范問題嚴重,這些現象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因此,我們要切實加強行政法制建設,而行政法治建設的目標,就是要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行政。這對於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當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一)在一些行政單位尤其是基層,依法行政意識樹立的不夠牢固。一些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對於什麼是依法行政,為什麼要依法行政,怎樣才能依法行政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和作法。在一些基層單位看來達到目標比手段重要、完成任務比途徑方式重要、看到結果比程序重要,把法治作為自己完成任務目標的方式之一,有選擇的「執法」,有用的用之、有礙的不用或者改之。在基層政府長官意志往往比較嚴重,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輕視法律手段重個別處理,輕制度管理重協調解決,遇到問題拍腦袋,決策問題拍胸脯,出了問題拍屁股,導致決策失誤無人負責或者推脫推諉時有發生;有的幹部只考慮自己的晉升權在哪、乾的活應該讓誰看到、自己的仕途怎麼走才更順暢,因此往往出現唯上、畏上、唯權、畏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只重視上級領導的講話、批示,忽視法律的規范、引導功能,導致行政執法水平不高;有的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脫離實際,導致依法行政缺乏具體實際的內容。
(二)基層政府依法行政的工作體制有待完善、系統、順暢的。目前,我國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門是各級政府法制機構,承擔著依法行政工作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的重要職責。實踐證明,哪個地方、哪個地區政府法制機構建設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較好,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也比較順利。目前我國的依法行政工作體制與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從機構設置情況看,政府法制機構的設置為國家、省、市、縣四級,鄉一級政府未設置專門的機構,這種狀況勢必影響基層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政府法制機構內部人員結構不盡合理。從知識結構看,目前,政府法制機構的部分工作人員是從行政工作崗位轉行而來,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法律教育學習,在法學理論、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識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依法行政的要求。目前的法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出台,不少政府的法治人員並非科班出身、人員流動比較大,接受培訓時往往應付了事,造成了政府法治機構人員法治水平普遍不高。政府法制工作在一些基層政府看來是不得不設立的一個部門,在開展總做中往往要受地方「發展大局」的影響為地方「發展大局」服務,在對於違法執法人員的處理上只有「建議」權而沒有直接處理權,嚴重影響監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機構的權威,對依法行政工作產生負面影響。這就造成了文件的合法審查、機構的合法性和執法的合法性和力度等審查的確實或者有時的越位。
(三)違法行政問題突出。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最主要的職能,是行政機關履行管理社會職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規能否在實際生活中產生作用,最終要靠行政執法來落實。同時,執法活動是面向社會的活動,客體是社會上的公民和各種團體,因此行政執法活動直接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人民群眾往往是通過行政執法來認識和評價政府,認識和評價法律,行政執法是否公正、廉潔,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權威。目前,一些地方行政執法隊伍過多、過濫;行政執法權分散;執法主體不合格;部門職能重疊,職能不清,重復執法,多頭執法現象嚴重,甚至在一起違法案件出現之後,幾家單位搶著去罰款,誰先罰了是誰的。目前,一些基層執法隊伍經費的一項來源是罰款和收費,而且罰得越多,收的越多,返還的也就越多,使行政執法與執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掛鉤,甚至在一些交管部門在罰款後不開具罰款單,罰款的去向讓人懷疑,在基層往往聽到這樣的話「開單...錢,不開單...錢。」往往差距較大,作為客體的被罰款對象多數選擇不開單,這就促使了違法行政的蔓延,造成了執法行為與執法目的嚴重背離。執法就是罰款,執法就是收費已經成為個別執法人員的「准繩」。一些部門之間有利爭著上,無利躲著走,爭管轄,爭權利,爭罰款,爭收費。執法程序在一些地方呈現「隨意性」。有的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義務,剝奪了行政執法相對人的申辯權;有的不告知行政執法相對人獲得法律救濟的途徑,剝奪了行政執法相對人的法律權利;有的顛倒程序,先罰款後定性;有的該適用普通程序的,卻適用了簡易程序,該適用簡易程序的,卻適用了普通程序。基層執法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從文化素質看,基層執法人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偏低。大多數執法人員沒有受過法律專業教育培訓,一般也就集中參加幾次法律方面的有關培訓,缺乏行政執法所必備的法律素質, 在基層有一個應該引起關注的現象:不少政府的執法人員一般只知道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單位的職能,對於關系較遠的單位的職能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分不清人大和政協的性質和職能,不知道憲法是干什麼的,對於一些涉法案件甚至不知道歸哪個司法機關受理,這不能不說是普法活動的一個不足。基層幹部往往把自己宣傳的東西告訴群眾,自己卻只當成一般的任務應付了事,在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和群眾法治意識漸強的今天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行政法制宣傳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思想的轉變,沒有思想的轉變就沒有行為的改善。首先要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的宣傳教育,促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轉變思想觀念,從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出發、從黨的方針政策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事例出發清除官本位、特權思想等的影響,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權力與法律的關系,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法治與發展的關系。牢固樹立法律權威至上、法律大於權力、權力服從法律、沒有法治就沒有大發展、違背法治理念必將受到懲罰的觀念,只有這樣,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繼續做好面對人民群眾的普法活動。在一些基層政府把普法看成是不得不幹的任務,把貼幾張標語、進學校講一次課看成普法的成果,不願也不像話費力氣去開展此項活動,甚至一些基層領導幹部認為人民群眾法治意識越高自己的管理越難。他們習慣於落後的「人治」,這個區域是我的天下我說的就是規定,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而法治一旦增強,自己的行為將受到約束、利益受到限制,自己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地位將動搖,因此暗中抵制普法活動。殊不知,普法運動就是為了更好的依法行政、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好人民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強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助於糾正基層政府的違法或者有法不依行為,讓行政變的更科學、更合理。要創新普法性質,變過去的「以教」為中心的「靜態」普法為「動態」普法,雙向互動、有來有往,在形式和思想上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使群眾逐漸地擁有法治精神,改善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
(二)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努力改變「倒三角」的工作體制,加強基層政府法制機構設置。在鄉一級政府設置政府法制機構或者鄉鎮一級政府的抽象和具體重要行政行為要經過上級法治部門的合法性審查,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體制,同時進一步加強地縣市政府法制機構力量,使地市縣法制機構人員達到一定規模,使「倒三角」為「倒梯形」,進而發展為「正梯形」,為基層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組織保障。同時,市縣兩級的政府法治部門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為本單位的一個部門很難有效的監督級別比自己高、權力比自己大而且是用人用錢來源的政府,因此,建議提高市縣兩級法制部門的地位和職權,在用人用錢上或者至少是業務上歸上一級人大或者政府管理,在重要行政行為、規范性文件出台之前把法制部門的意見作為生效的要件之一,對於法制部門提出異議但是政府仍然施行的法制部門不應承擔責任,對於法制部門簽字同意認為合法的實際卻是違法行為的政府相關責任人和法制部門簽字人、責任人都應承擔責任,並且設定合理的追究期限。讓法制部門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部門,切實強化其職能和責任。
加強政府法制工作者的業務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不少人認為,政府法制工作隊伍這一群體不需要專門的職業訓練和專門知識,不過是政府工作人員的一部分。只要政治可靠、服從組織調動和工作安排就可以勝任,不像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工作者那樣有法定的准入標准。這種忽視政府法制工作人員職業特點的認識,導致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崗位要求等同於一般政府工作人員。從另一方面來講,由於沒有「門檻」和職業定位,導致社會對政府法制工作認識的缺乏。實際上,政府法制工作人員從事的工作內容,比一般的公務員要求更高,專業性更強。這一職業群體必須共同經過系統學習而獲得法律理論知識、法律思維知識以及法制工作能力方面的一致性。建議建立政府法制工作人員准入制度,堅持「凡進必考」原則,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設定具有司法從業資格方可上崗的門檻,在人員崗位上不易流動性過大,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他們成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主力軍和政府法制工作的業務骨幹,力爭成為優秀合格的政府領導的法律顧問和參謀、助手。
通過各種手段增強法制人員工作的獨立性, 政府法制工作人員作為行政機關的成員,自然要服從行政機關的領導。從事的政府法制工作,作為重要的法律工作,在具體工作中,首要的要求是對法律負責。一般情況下,這樣做也符合行政首長的意志。但在特殊情況下,即使對法律負責的行動違背了個別行政首長的個人意志,行政首長也不應非法干預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獨立性,或者以此隨意撤換其工作崗位。因此,要通過各種制度來保證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良好素質以及職業的穩定性和專業性。政府領導應大力支持政府法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獨立開展工作,讓他們放心放膽去干,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在推進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從源頭上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於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三)完善監督機制,強化行政執法的監督。切實加強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約。加強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政府部門的執法情況進行監督;進一步加強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的監督力度,並通過這種專門的執法監督,保證行政執法活動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辦事,要通過監察、審計部門的有效監督,及時糾正和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和行政執法中的不正之風;嚴格執行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對執法過錯者予以堅決追究,情節嚴重的,要給予行政處分直到調離、清除出執法隊伍。
充分發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切實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職權,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強化執法監督力度,促進依法行政。首先,要認真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工作。實踐中,往往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除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外,許多時候是以政府的規范性文件為尚方寶劍的。而行政執法中出現的一些亂收費、亂處罰問題,也往往根源就出在規范性文件上。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抓好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審查政府規范性文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輿論監督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和措施。要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社會新聞媒體要敢於曝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特殊作用。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單位行使監督權就是行使人民民主權利的具體體現,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全社會的支持。建議對於新聞媒體曝光的違法行政案件本級和上級政府應該建立台賬和記錄,改變以往重大輿情事件只是聽聽本級政府匯報、說明一面之詞的簡單做法,應該建立雙方都有記錄、都能說話甚至互相辯論的沖突解決機制。
制定準確的監督標准,增強行政執法監督的實效性,如逐步制定和完善黨紀、政紀量化監督標准,盡快出台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監督的機關、許可權、范圍、方式、程序等加以明確規定,使監督本身有法可依。
⑶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我市"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工作
有法可依、有案可循、有力可借,秀洲區在法治建設的軌道上有序推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既是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確保「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取得實效的根本途徑,也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關鍵之舉。
截至9月26日,秀洲區已累計拆除違法建築面積45.4339萬平方米,拆除違法豬棚面積51.7788萬平方米。前8個月,全區6進6出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為合格,截至6月30日,全區176條186.64公里垃圾河全面完成整治,170條196.252公里黑臭河完成公里數年度目標任務的90%,截至目前,黑臭河完成公里數年度目標任務的117.33%。
在秀洲區持續深入推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背後,延伸著一條條凝聚共識的依法治理工作路徑,涌動著一股股砥礪前行的法治力量。
有理有據 法制宣傳深入人心
「現在正在印製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單頁,將在法制副河(道)長走訪沿河企業、居民時分發。」隨著秀洲區法制副河(道)長隊伍的成立,秀洲區、鎮兩級346河道都將有「私人定製」的法制宣傳計劃和活動,遇到法律問題也將有專人解答。
按照規定,這些法制副河(道)長們將通過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制宣傳教育,開展推進「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法律進企業」活動。法制副河(道)長們不僅是河道治理的參謀員、也是上傳下達的情報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更是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為打好「五水共治」持久戰營造法律氛圍。
法制宣傳貫穿始終,法制保障全程跟進,這正是秀洲區「清三河」、「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自今年「三改一拆」、「五水共治」開展以來,秀洲區以法制宣傳為先導,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先後參與了秀洲區噴水織機污染專項治理行動、洪合鎮綜合整治提升行動、秀洲區高照街道象賢村、陶涇村違法建築整治專項行動等中心工作,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
在法制宣傳工作中,秀洲區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帶頭學習宣傳「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有關政策,帶頭支持拆違工作,帶頭做好家屬親戚朋友工作,帶頭拆除違法建築,帶頭履行拆遷協議。鎮村幹部的親力親為,帶動了一大批違章戶主動加入拆除隊伍。
法制宣傳不是一時一地的事,秀洲區組織起基層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村幹部、村民小組長、農技人員和農村基層環保監督員組成法宣聯合小組,依託專用的法制宣傳車,開展廣泛走訪和重點區域針對性走訪,進村入企,答疑釋惑。
十分鍾一堂法制課,短小精悍,但內容都緊貼「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法制主題……今年以來,秀洲區不少農村文化禮堂內都上起了這樣的微型法制課,來自各司法所的工作人員聯系實際講解法律,普法的同時不耽誤工作生產,高效緊湊的微型法制課深受村民的喜愛。以微型法制課為代表,秀洲區創新法制宣傳形式、擴大法制宣傳覆蓋,還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型媒體,加大法制宣傳滲透力。
依法依規 工作推進有章有序
「十一」長假,高德玉的拆房隊一直忙碌在清泰橋村以及周邊幾個村的「一戶多宅」拆除現場。「這幾天天氣好,工班就開足馬力,加快點速度。」高德玉說,「拆除之前,村幹部都會帶我們看現場、做標記,不會拆錯,拆除過程也很順利。」
「一戶多宅」是指農村村民違反《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一戶佔用兩處及兩處以上住宅的情況。「在認定『一戶多宅』之前,要經過拍照、丈量、村委核實、鎮土管所確認等一系列步驟。」花鳥港村黨支部書記徐新榮說,「我們村第一次排摸了29戶,最後認定了22戶,認定工作都是根據相關規定來的,如果村民有疑問,我們也能做好解釋,村民們也信服。」
「村幹部和聯村幹部可沒少來,第一次來講了法律法規,拍了照片,第二次帶著人來測量面積,第三次又講了一遍相關法律規定。」錢永民是花鳥港村第一戶同意拆除的村民,「搬完屋子裡的東西,我就把鑰匙交了。」
一條條法律法規解釋到位,一幢幢一戶多宅核實認定,一把把鑰匙主動上交,一支支工班進駐助拆……在秀洲區迅速推進「一戶多宅」等「三改一拆」工作的背後,是依法依規讓「三改一拆」等工作有章有序。
在洪合鎮,村民搭建的違章彩鋼棚一時成為影響城鄉面貌的頑疾。自從啟動「兩違」專項整治行動以來,通過前期全面的動員宣傳,大多數村民都開展了自行拆除。「有一些違章建築比較牢固,單憑一二個人確實很難拆除,集中助拆降低了村民自行拆除的安全隱患,拆除效果也更加理想。」洪合鎮黨委副書記邱沈華說,對於一些在規定期限內仍不願意拆除的農戶,洪合鎮按照調查取證、事實認定、處罰決定、告知送達等步驟,對相關違法建築依法進行強拆。
記者從區「三改一拆」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秀洲區在推進「三改一拆」工作中,深入推行一次告知鼓勵自拆、二次催告明確自拆時限、三次幫拆助拆的「三次催告拆除制」,對反復做工作仍未能自覺整改拆除或自己無力拆除的,由鎮、街道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組織力量幫助拆除或實行強拆。村民自拆、政府助拆、集中拆除,一套鏈式工作法正成為秀洲區違章建築拆除工作的推進思路。
王店鎮推進「一戶多宅」專項整治、洪合鎮實施綜合整治提升行動、高照街道開展違法建築綜合整治……以「三改一拆」為主線,結合自身特點定製的各項專項行動也在秀洲區其他鄉鎮、街道全面實施。
「在下一步拆違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先討論公示、後動員拆除,鑒定清楚的先拆、有疑義的後拆,黨員幹部先拆、普通群眾後拆,先自拆、後助拆集中拆除的『四先四後』工作法,堅持公平公正,陽光操作,依法依規,有序推進。」區「三改一拆」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⑷ 鄉鎮幹部在推進法制建設,實現"六權治本"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山西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山西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法治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會議直面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對加快法治山西建設、實施「六權治本」、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六大發展」、認真落實新時期從嚴治黨要求等作出了部署。
對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六權治本」的核心內涵和重要意義,這是我們實現弊革風清的現實要求,也是建設法治山西的必然路徑。「六權治本」為我們夯實了凈化政治生態的思想理論基礎,我們必須緊密結合各自實際,以嚴肅的約束力和可靠的執行力,做到步調一致、統籌落實、及時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一要堅持由黨統攬推動法治建設。黨要牽頭總抓法治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作用,對法治建設的目標任務、組織領導、推進機制、保障措施、實現路徑、方法要求和制度保障進行總體規劃部署,確保在法治建設的全過程都體現黨的領導。黨要帶頭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各部門參與的法治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著力破解法治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督促提高黨員領導幹部的法治意識,不斷優化法治建設環境。黨員領導幹部要帶頭厲行法治,充分發揮帶頭學法、守法的示範引領作用,帶頭學習全會精神,帶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二要規范制度建設。實踐證明,權力是雙面刃,能否讓權力規范運行,根本因素在於制度建設,在於為權力打造什麼樣的籠子。「六權治本」這個籠子,在對權力的規范制約、運行監督等方面就造得「嚴謹而縝密、精緻而考究」。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將自己的權力關在這個籠子里,嚴格按它的章程和規范辦事,不要試圖突破界限、跨越邊境,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真正讓權力敬畏陽光、領導敬畏群眾、權威敬畏民意,做到制度面前沒有特權、紀律約束沒有例外,確保權力更好地承擔責任、成就事業、造福於民。
⑸ 如何做到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努力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提高黨員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法治素養和法治意志的治國理政幹部隊伍。結合柳州市的工作實際,我認為要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重點是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認真學習法律。法治理念是法治的靈魂,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要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首先要加強法治教育和培訓,在學習中著力解決自身法治精神缺失、法治意識淡化、法治素養低下、法治底氣不足等問題,讓法律法規進腦入心、進言入行、進崗入責,確保每項工作、每項建設都能在法律法規規范下高效有序運轉,把已習慣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為法治思維。並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一種自發的心理需求,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遵循法治原則,堅守法律底線。 (二)深入研究法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需要法學理論的指導和支持,作為研究法律的主力機構是各級法學會。近年來,柳州市法學會立足本職工作,不斷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有力地推進了法治柳州建設。工作中,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法學研究與推動柳州經濟建設相結合;堅持法學研究與服務民生需要相結合;堅持法學研究與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相結合;堅持法學研究與營造法治環境相結合;堅持法學研究與推進依法治市相結合,全面推進法治柳州建設向縱深發展,為傳承法學文明,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3年11月,全區首個地市級校園法制教育示範基地在柳州市建成。2014年9月,全區法學會現場會在柳州市召開。 (三)時刻運用法律。近年來,柳州市政法系統不斷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積極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不斷探索破解信訪工作難題。一是搭建一個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的平台。目前,全市117個鄉鎮(街道)已經全部建立了綜治信訪維穩工作中心,1191個村委(社區)全部建立了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在中心和工作站里普遍配備「四員」,即信息員、接訪員、調解員和為民服務辦事員,「四員」在鄉鎮司法所、人民法庭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依法化解矛盾糾紛」主題:即由信息員收集農情民意信息,接訪員重點做好接訪工作,調解員負責調解各種矛盾糾紛,為民服務辦事員負責做好重點信訪戶的互幫互助工作。基層聯調平台的建立,使大量矛盾糾紛依法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減少信訪量。二是建立判後答疑制度,實行陽光司法。隨著經濟的發展,矛盾糾紛日趨復雜,法院案件受理的數量逐年增加。在執法過程中,法律文書的表述不到位,是導致當事人不斷上訪的根源之一。2013年起,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入開展判後答疑工作,即主審法官在案件判決後對當事人進行答疑,運用權威的法理解釋消除當事人的疑慮,引導當事人服判息訴。2014年度經過判後答疑的案件,一審服判率在91.2%,二審服判率在99.4%,大大提高了審判質效。判後答疑將執法工作置於群眾監督之下,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有效的減少了涉訴信訪。 (四)堅決維護法律。要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必須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項執法司法制度,確保制度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確保法律的權威。一要健全執法司法權運行機制。要進一步提高執法司法考評標准,通過高標准、嚴要求,帶動辦案質量的提高,確保每一起執法司法案件都能經受得起法律和實踐的檢驗。要進一步加大案件評查力度,依法糾正執法辦案中的過錯、瑕疵,堅決防止發生冤假錯案。二要進一步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度。政法部門的領導幹部要帶頭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既嚴把證據關,又嚴把法律關;既確保實體公正,又確保程序公正。不搞有罪推定,杜絕違法調查、違法取證。同時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設置隔離牆、通上高壓線,誰違反制度就要給予最嚴厲的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讓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成為領導幹部的新常態 權力失去監督,必然導致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缺失。各級黨組織對黨員幹部遵守憲法和法律要作出具體規定,建立剛性約束機制。要將提高法治思維作為對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政治要求,像抓作風建設和懲治腐敗一樣抓依法辦事。要堅持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加強對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監督檢查,健全問責制度,規范問責程序,對違法枉法、失職瀆職行為依法追究責任。黨員幹部觸犯法律規定的,必須依法處理,不能用黨內紀律處分代替依法追究責任。執法部門的執法過程和環節要置於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必須有效地防止執法中的權錢交易和「暗箱操作」。總之,要通過加強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督促領導幹部真正做到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決不允許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真正讓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成為領導幹部的新常態。
⑹ 用法治思維做好三農工作,聯系實際,自擬題目
細說三農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的「老大難」問題,說「老」是因為問題已經持續很久,多少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說「大」是因為事關全面小康目標實現、國家現代化、糧食安全,事關8億多的農村人口;說「難」是因為農業人口較多,農民整體素質不高,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發展水平低,農業投入少,城鄉二元結構等等因素造成了發展難,解決難。但這個「老大難」問題又是擺在各級政府、各級部門面前不得不解決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針對這些狀況,結合自身工作提出以下淺見,望與讀者共勉。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60%以上,但是農業發展一直處於世界中下水平。2010年全國7億2750萬農業人口創造了35477億元農業總產值,人均創造農業產值不及美國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發展的問題,有農民科學素質低的問題,有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有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農業發展方式的問題。不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變過去小農生產、自給自足、過多依靠勞動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飯的現狀,農業發展要取得長足進步非常困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科學統籌、合理規劃、突出重點,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能顧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驟、系統化的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方式轉變,所有制形式改革。徹底走上一條規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品牌競爭強、農業產值大、農產品附加值高、生態環境好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用「工業化化農業,城鎮化化農民,市場化化農村」的理念推進「三農」工作。2010年12月21日—22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按照工業化、城鎮化的方法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去推進「三農」工作,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辦法去化解「三農」難題」。(一)、用工業化發展的辦法發展農業,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業是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很多的行業,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大生產工業化的同步,國家才能實現整體工業化。農業發展要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藉助機遇推動非農產業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藉助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促進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藉助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發展設施農業;藉助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發展農工貿一體化經營;藉助工業化的廣泛影響促成農業生產方式和工業經營方式的嫁接,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二)、推進城鎮化,讓農民逐步轉變成市民。實踐證明,城鎮化可以有效的實現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要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擴權強鎮,用城市化的發展理念去吸引發展資金,吸引發展要素,吸引發展人才,把農村有知識、有文化人群匯聚到城市建設中來,在城市興業,在城市發展,在城市定居,逐步減少農村人口。(三)、推進城鄉改革,實現城鄉一體和農村市場化。「百業農為本,農興百業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要逐步建立起市場體系健全、運行機制完善、市場關系規范、市場競爭有序、宏觀調控有度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將市場機制和市場行為貫穿、滲透於農村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形成有機對接,著力培育農民成為市場主體的整體素質,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活躍農村市場要素,繁榮農村經濟。
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方針來發展現代農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科學決策,合理規劃,形成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特色突出、層次明顯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在城郊結合部、近郊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城市休閑生態農業;在遠郊土壤肥沃區極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規模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鼓勵農機具的使用,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在山多地少地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開展經濟林種植加工,林果產業;在水資源豐富地區,大力發展現代養殖,畜牧、家畜飼養、加工以及飼料行業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帶動輻射作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實現農業的整體現代化。
四、加大農業投入,夯實農業基礎。農業發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近年來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增加農業投入,逐漸減輕農民負擔,先後取消了農業特產稅、教育附加費、屠宰稅、發放種糧補貼、農機具補貼、限制最低糧食收購價格等。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全國農民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人民幣,但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增收依然緩慢,農業抗風險能力依然很低,農業增效的後勁依然不足,農業所處的弱勢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只有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興農田水利、田間道路修築工程,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五、創新培訓方法,提升農民素質。「三農」問題,重點是農業問題,難點是農村問題,瓶頸是農民素質問題。沒有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再好的政策都是徒勞。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培養數以萬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要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首先培訓方法上,不光是「培」重點要「訓」;不光是「理」重點是「論」;不光要「全」關鍵要「細」;不光要「送魚」關鍵要「授漁」;不光看「量」還要看「質」。其次,要細分培訓群體,分類培訓。針對不同的群體採用不同的培訓方法,才能突出培訓實效;最後,培訓要更加註重培訓成果的轉化,培訓效果好不好,要看實效;培訓方式怎麼樣,要問農民。培訓過程中更加註重培訓成果轉化,可以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引入農業種植企業、銷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該村所有農民發展一種產業,最終形成農民負責種植,企業負責加工、收購,培訓部門負責技術的農民培訓模式,促進農民培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六、加快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土地和勞動力是財富創造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實現兩種資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動,激發要素潛能,實現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市場,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營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環境,逐步剝離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轉和勞動力轉移的契機,重新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在土地合理流轉的同時,要高效、扎實、有序的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努力促進農民就業,逐步把富餘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來。
總之,「三農」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項系統而復雜,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循序漸進的去打牢基礎,逐步完成。相信有一天「三農」問題不再是問題,城鄉不再叫城鄉,農民不再叫農民,農業更加發展,農村更加繁榮,居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