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教育名詞解釋

道德教育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4-03 16:48:58

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教程
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一般包括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確立信念和培養行為習慣等主要環節。與通常的知識教育相比較,道德教育具有廣融性、同時性、多端性、重復性、強烈實踐性和漸進性等主要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據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一般採取正面疏導的方針,實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經驗相結合,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激勵和輿論揚抑相結合的方法。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Ⅱ 道德教育是什麼

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准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 道德教育圖1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Ⅲ 德育模式 的名詞解釋

1、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3)道德教育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2、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育

Ⅳ 名詞解釋德育內容

德育內容,用來培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行為規范的體系。確定的依據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歷史傳統要求;德育的目的和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道德發展水平。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的影響,具有歷史性、民族性、階級性和繼承性。中國奴隸社會重視禮、樂教育。長期的封建社會里以儒家「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基本內容。
補充
1988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大綱(綱要)規定中小學德育內容大體上有: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等。當代世界各國都重視實施德育,根據本國國情和教育目標規定德育內容。如日本的德育以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為目標,把尊重人的思想和精神貫徹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以此規定各級學校的德育內容。在小學教學大綱的德育部分規定:尊重生命,端正禮節,按自己的正確信念行動,友好相助,愛好大自然等 28 條具體內容,並依照高、中、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

Ⅳ 德育過程名詞解釋是什麼

德育過程即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內化、外化機制發展學生品德的教育活動過程。所以「德育過程」和「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本質是相同的。


德育過程的結構

德育過程的結構是指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對象,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德育內容是受教育者學習、修養和內在化的客體.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Ⅵ 道德的名詞解釋

道德是人類社會抄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Ⅶ 護理道德教育的名詞解釋

護理道德教育:就是為了使護士接受和遵循護理道德規范體系的要求,而有計劃,有組織的對護士施加一系列護理道德影響的活動。

Ⅷ 德育目標的名詞解釋

德育目標是指德育在特定階段中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應達到的規格要求。

德育目標(objective of moral ecation)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是指德育在特定階段中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應達到的規格要求。目標可以分為每門課程的總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分目標,並隨學段不同而有區別。

課程內容:

1、生活化: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

2、綜合化: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品德與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生本性:課程內容主張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4、開放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