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不強
① 怎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第一,要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當今社會,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就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闢概括,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指導方針。
第二,要政治上成熟,聽招呼,守規矩。一要一級服從一級,一級支持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政令暢通。能夠站到全局干好局部,干好局部為全局負責。執政為民,秉公用權,真正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二要堂堂正正做官,老老實實為人,胸懷豁達,與人為善,誠信相待;三要潔身自好,慎微、慎獨、慎言、慎行。
第三,要切實牢記「兩個務必」,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管好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吃的不吃,不該端的酒杯不端;管好自己身邊人,不能因小失大,影響自己聲譽;管好自己的「尾巴」,始終謙虛謹慎,夾著尾巴做人。要自信,但不能自傲,以平常心態對事對待自己對待同志。
第四,要深諳「公生明,廉生威」的至理名言,始終不忘身後有上百雙眼睛在看著,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監督。任何時候都不能幹那些讓人指脊樑骨的事,不能幹那些丟份子、掉價的事,不能幹那些提心吊膽,嚇得睡不著覺的事,不能幹那些一旦被舉報,被調查情況屬實,就被「雙規」的事。作為公務員我們就要「人人一扇窗,個個樹形象」,通過自己的具體言行,折射出公務員隊伍的整體形象,密切干群的血肉聯系。
②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③ 什麼是道德觀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准則內和規范.它不是鐵的教條容,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范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那麼,道德觀就是你對這種意識形態規則的認識和立場.舉例來說明,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這就表明了他對性持有的道德觀;而有人認為婚前性生活並非不道德,那麼他就與前者的道德觀不同.
總的來說,道德是社會群體的共識,道德觀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是穩定的,」主流道德觀」是社會秩序的一個基礎.
④ 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偏差會使社會淪落到什莫地步
道德不會一塵不變,每個社會有每個社會的道德,現在是新舊交替的時代,社會內在秩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亂局(注意,我說的是內在秩序,你不要亂理解,不然中央會找我麻煩)
所以你的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不存在什麼道德偏差一說,只有是否穩固和諧,這種和諧可以是兩種形式,一種是大一統,一種是各種價值和道德並行不悖,和諧共處,當然這種和諧共處也是有一個大一統的價值理念作前提,那就是「自由」。
因而當前社會的問題不是什麼道德淪喪,而是沒有一個道德的局面。各種價值沖突太厲害。
試想,如果不主持公道成為一種主流道德,那麼你也見怪不怪,覺得很正常了,相應,社會也不會因為不主持公道而成為你想像的一個什麼樣子,因為一個好的局面總有一個好的秩序來對應,當不主持公道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那麼可以想見,這個社會的法律和制度必然在主持著高度的公道 ,以致於人們根本無須去主持公道,如果亂主持公道,反而可能給社會帶來不穩定。 我打個簡單的例子:曾幾何時,路見不平,拔刀殺人,會被作為為民除害,作為時代楷模,但現在,隨著人們的觀念變化,法律也相應的變化(當然,二者的變化是相輔相成,不存在先後問題)這種行為就已經成為被法律所不允許,也不被目前主流道德所承認了。
所以,道德和價值的亂局會嚴重擾亂社會良性發展,但道德不存在什麼偏差一說。如果坑蒙拐騙成為常態,那麼他一定是在法律和制度的范疇內作著公平的游戲,如果集體淫亂成為人們普遍的憧憬,那麼你也不會為世風日下而感慨(比如現在就有很多人搞「換妻」)。 最可怕的是道德的嚴重沖突,直接帶來的後果是社會矛盾突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中國現在就表現得很明顯(當然中國的矛盾不光是道德問題,大部分是制度問題),這與現行體制,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上層建築缺乏道德基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
⑤ 到底這個社會還有沒有道德觀念
基本沒什麼道德觀念,弱肉強食,法還是人治的法,道德在很躲人心裡已經不算什麼了,道德是某些人作秀的工具,你想想你身邊還有幾個道德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大多提不了干,被人排擠的差不多了,剩下幾個有道德有正義感的都寥寥無幾了,別相信什麼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之類的話,都報喜不報憂,給人虛妄的假象,看到現實的一面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反之你喜歡生活在一層薄紗背後嗎
⑥ 道德觀太強,如何改變
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要求,那樣人活得太累!多看看書,好書
⑦ 「不要讓道德觀阻礙你去做正確的事情」這句話出自哪裡
正確的道德觀絕不會阻礙你做正確的事。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當我們人生遇到種種選擇的三岔路口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不要自己胡思亂想,一定要向聖人討教,向善知識討教。《涅槃經》里也說:「願作心師,不師於心」。意思是,不要把這個感覺系統的心作為自己的老師,而一定要控制住它,要作心師。因為凡夫難以憑借自己心意識的思維推理,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要學習經典。就好像我們寫書法,你不可能拿起筆就寫自己的東西,如果這樣,十有八九是會失敗的。首先要臨摹。臨摹就是把自己腦海當中的字形、筆畫全都放棄,字帖怎麼寫,就循規蹈矩地去模仿。臨摹得越像,就越有進步。在這過程中,對字的感覺以及審美價值觀就建立起來了。我們做人也是要通過學習聖人的經典,建立一套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所謂的正知正見。不要自己瞎琢磨,走到一半,不行又回頭。現在社會上都在追求財富、權力,以此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知道這些東西,是你的福報。命中有,自然會有,命中沒有,你打破頭也沒有,這是因果的法則。通過學習佛法,你就可以了解因果輪回,了解生命的本質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了解諸法的空性;就能找尋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能開拓一種無我的胸懷,情商也會提高。做人做事就不只考慮自己,也會考慮周邊的人。孝養父母,幫助同學,努力學習,盡到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以平常心做事,萬事隨緣,活在當下。同時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鍥而不舍地努力,再注意福德智慧的修習,就能萬事順緣,吉祥如意。當代大學生出生、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具有濃郁的現代意識,思想活躍敏銳,求知慾強,刻苦耐勞,有許多良好的品性。然而生長在這個市場與科技為主幹的現代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內心的焦慮、迷茫以及程度不同的失落也嚴重存在。大學生心理障礙乃至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所以,當代大學生以佛法來調適心理,健全人格,甚為必需。茲略述四點,聊備當代大學生參考: 1、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命運的窮通貴賤,不是偶然的,中間貫穿著善惡對應回報的因果鏈。布施得財富報,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嗔恚得相貌醜陋報等,所以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正確的觀念。命中沒有福祿,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處,你不想要也不行,這叫「求之不可得,卻之不可免」。這樣,人生觀便會達觀,逆來順受即是知天,進德修業始名立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命運便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2、對世間現象要有空慧的正見。了知世間一切都是緣生法,並無實體,緣聚則有,緣散即空,如夢如幻。由業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惱。如是吾人處世,隨緣任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適無莫,則無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與智慧素質,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自己做人的准則,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獨行的精神,對物慾、私慾要理性化,不可膨脹。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反而能獲得應得的需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們何不做一個君子呢?樂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夠面對社會積極進取,使自己成為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
⑧ 道德觀念很強跟沒有道德觀念的人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⑨ 道德觀和思想意識有哪些關系
道德觀是世界觀重要內容之一。世界觀又稱宇宙觀,是人們對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生在內的世界總看法與根本性觀點。世界觀由自然觀、歷史觀與人生觀組成。人們世界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不同歷史時代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社會主體也有不同世界觀。當然,從性質上看,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道德觀是世界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既要與自然界相接觸,又要與周圍的人發生一定聯系。既要過物質生活,又要過精神生活。人們在對待各種事物與處理各種關系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看法,並在這些看法基礎上逐步形成對整個宇宙的根本看法,這就是世界觀。
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中,自然包含著一定的倫理關系,如家庭中的倫理關系,社會上的倫理關系等,人們對待這些關系必然形成一些「應該如何」的思想觀念,這就是道德觀。或者說人們在對待與處理各種事物與關系時,必然會同時產生某種善惡、正邪、榮辱等總的看法,這種看法就是人們的道德觀。
道德觀涵蓋世界觀的一個特殊方面和領域。顯然,缺少道德觀的世界觀不可能有對宇宙的總體性看法。同樣,沒有世界觀的道德觀也不可能對復雜道德現象作出普遍性、規律性的概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定世界觀在道德現象認識中的具體體現。
當我們在一個動態過程中考察道德觀與世界觀關系時,就不難發現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一個具有一定理性認知能力的人,其道德觀的形成,總是在既有世界觀指導之下進行的。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作為對宇宙和人生總體性看法的特定世界觀,就意味著他對宇宙現象的觀察已經具備了一個原則性的價值框架,對客觀存在的道德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好惡傾向,因而,這就在總體上決定了他的道德觀塑造方向及其內容。
這就是說,當公務員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種種活生生的道德現象而形成具體的道德觀時,事實上總是以其既有的世界觀為指導,受著既有道德觀的制約。人們所形成的道德觀,其實不過是公務員世界觀在這個特殊方面的具體體現。
世界觀在根本上指導、制約著道德觀,反過來,道德觀又以特殊方式影響著世界觀。公務員的世界觀往往處於變化之中,這是因為,影響一個人世界觀改變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他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及其理性認知能力這些關鍵因素外,道德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如前所述,道德觀是通過善惡、正邪觀念所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現象的觀點,所以公務員通過道德觀所形成的認識,本質上又是一種價值觀。當一個人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時,他對社會人生、宇宙自然的總體性認識就會發生相應變化。當一個人的善惡觀念發生根本性變化時,他的世界觀也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現實生活中的無數事實證明,道德觀可以通過強化或弱化的方式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公務員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就必須要有合理的、科學的道德觀。
⑩ 很有道德觀念跟沒有道德觀念的人有什麼不同
舉個例子吧。A片這東西誰都看是吧?但是心態卻不同。覺得看這東西上不得檯面,不願跟人說,這是有道德觀;覺得就應該到處說,不說的都是偽君子,這是缺乏道德觀念;要是把這上升到追求民主自由性解放的高度,那基本就不屬於人類了,僅僅是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