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經立法原則
① 中國法律傳統的特點是什麼
民刑有分復、重刑輕民,以禮制代法和行政監理。
禮法合一,禮法並重因歷史時期不同而不一樣,強調天賦神權,重刑輕民。
拓展資料:
古代漢語中的 「法」、「律」、「刑」等詞語之間彼此有關聯。傳說,商鞅變法,「改法為律」,最早將「法」「律」二字合而為「法律」一詞以指稱一種規范體系的人,是春秋時代的管仲。但無論是「刑律」還是「法律」,都沒有現代法律具有的豐富內涵。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法律
② 簡述中國古代法典總則沿革的歷史
1、中國古代法典化的過程,餚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奴隸制的夏、商、周三代積累了豐富的刑事立法經驗,開始醞釀制定法。例如,規定了三國三典的刑事政策(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規定了疑罪從贖、疑罪從赦等刑罰適用原則。同時,開始制定《禹刑》、《湯刑》、《九刑》、《呂刑》等,並初步區分獄、訟之間的關系(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的關系),形成法典化的淵源。但由於統治階級奉行「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法律秘密主義觀念,所以阻礙了成文法公布的進程。與奴隸制夏、商、周三代刑事立法相適應,當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司法體制,在中央,即天子以下,設立了中央司法機構,有大理(夏),也有大司寇(商、周);在地方,有諸侯國家,還有鄉、州兩級地方司法機構。
2、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典化運動,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初創於戰國秦漢,完善於隋唐,變化於明清。由於當時社會條件所限,特別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方式的影響,使得當時的法典只能是諸法合體、諸法並存,而不可能產生獨立的部門法,但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從法典化的運動中看出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從法典的體例來看,由雜亂無章到體系化,由繁雜到簡明,由總則置於篇尾到總則調整到篇首,顯示了立法技術的提高與司法經驗的豐富和積累,從法典的內容來看,由單純的刑律的調整,發展到判例與刑律共同調整,採取多種手段調整社會內容和社會關系,反映出法典化伴隨社會生活的變化而日益完善的過程。此外,從司法制度的角度來看,中央司法機關由單一機構執行法律,到多個機構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執行法律;地方司法機關由長官行使司法權,到長官掌握批准權和上報權,具體案件由司法參軍或法曹參軍審訊,反映了司法機構為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在執法過程當中不斷地調整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
③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幾無著落,在人世間倍受凌辱,後世流傳著的韓信忍跨下之辱,便是歷史明證。即使在這樣非常艱難的歷史逆境之中,韓信卻身懷大志,他犧牲自己整個青春,學得有驚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佩劍從軍,投身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
④ 法經的詳解
《法經》的內容有六篇,即《盜法》、《賊法》、《網(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李悝的《法經》以《盜法》、《賊法》為首,是他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是指竊取財貨,賊是指對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亂。有財貨怕被人竊取,當然是地主階級為多。侵犯人身,甚至犯上作亂,是對社會秩序的擾亂。這都是統治階級所大防的。由此兩篇法律可以看出,李悝的《法經》是為地主階級的利益,以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為出發點的。《網法》即囚法,是為了囚捕盜賊而設的,即盜賊需刻捕,故著《網》、《捕》二篇。據《唐律疏議》說,《囚法》講的斷獄,即審斷罪案的法律,《捕法》是有關捕亡,即追捕罪犯的法律。
《雜法》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是包括對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種違法行為的懲罰。輕狡是指對輕狂狡詐行為的處罰,越城是對不從城門進入而翻越城牆出入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梁車為鄴令,其姐前去看他,至鄴天晚城門閉,因逾郭而入,車遂別其足。梁車姐逾郭即翻郭城牆而入,她的弟弟以為犯禁而被刑。博戲即是聚眾賭博。假即豭,指公豬。借假指男子寄宿於女子家,或稱為妻有外夫。不廉指貪財受賄。淫侈指荒淫奢侈的行為。逾制指器用超過了規定的封建等級制度。這些規定,是為維護封建秩序而設立的。
《具法》是以其律具為加減,即是根據犯罪情節和年齡情況,對判罪定刑加重或減輕的規定。
《太平御覽》卷八二一引《史記》,《通典·食貨二·水利田》。 根據內容和篇幅,《法經》形成以下六大體系:
《盜法》是涉及公私財產受到侵犯的法律;
《賊法》是有關危及政權穩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囚法》是有關審判、斷獄的法律;
《捕法》是有關追捕罪犯的法律;
《雜法》是有關處罰狡詐、越城、賭博、貪污、淫亂等行為的法律;
《具法》是規定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的法律,相當於現代刑法典的總則部分。其他五篇為「罪名之制」,相當於現代刑法典的分則部分。
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所以將此兩篇列為法典之首。《網法》又稱《囚法》,是關於囚禁和審判罪犯的法律規定;《捕法》是關於追捕盜賊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規定;《網》、《捕》二篇多屬於訴訟法的范圍。《雜法》是關於「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主要規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具法》是關於定罪量刑中從輕從重法律原則的規定,起著「具其加減」的作用,相當於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部分。《法經》規定了各種主要罪名、刑罰及相關的法律適用原則,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其基本特徵在於:維護封建專制政權,保護地主的私有財產和奴隸制殘余,並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治理論。《法經》的內容及特點充分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與利益。
⑤ 中國法學歷史發展
中國法制史 第一編 中國法律的歷史發展 一、初創時期的中國法律(習慣法的成文化) 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法律的初創時期。初創時期法律的突出特點就是,以習慣法為基本形態,法律不公開。 (一) 夏 夏代以天命神權的觀念作為立法、司法活動的指導思想,法律淵源包括習慣法、制定法和誓(軍隊的命令)等。 (二) 商 商代繼續秉承神權法思想。在繼承夏代法制經驗的基礎上,商代在罪名、刑罰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三) 西周 西周在中國法律的初創時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西周法制的內容與形式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法制指導思想;進行了大規模的立法活動;確立了「刑罰世輕世重」、「明德慎罰」、矜老恤幼等刑事政策與原則。 二、發展期的中國法律 從春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法律的發展時期。發展時期的中國法律的突出特點就是封建法律逐步實現儒家化。 (一)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林立」「百家爭鳴」。尤其是儒家、法家,他們在圍繞著「禮」、「法」問題所展開的爭辯過程中,各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法律新見解,大大豐富了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的古代法學。春秋時期最大的立法成就——各國陸續制定並公布了成文法,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又對舊法律制度進行了系統的變革,陸續出台了一批新的成文法。以李悝制定的《法經》為時最早,成就也最高,集中代表了當時的立法水平。無論是律典體例、篇章結構,還是在立法宗旨、內容實質等各個方面,《法經》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世兩千多年的各代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作為中國古代成文法典的源頭,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二) 秦 秦朝把法家的思想推到了極端。秦代法律的形式繁多,內容豐富,涉及的范圍包羅萬象,刑罰也十分殘酷,其所反映的法治水平是當時世界所罕見的。 秦律的風格與時代特徵 (1)以保衛封建經濟基礎以及相應的專制主義中央
⑥ 法經確立的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則,體系是什麼
皇家制度,由大臣編寫,皇帝頒布定奪。
⑦ 論述清律與唐明律在刑罰適用原則上有何發展變化 不好意思哦,不夠財富值
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的封建文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文學藝術諸多方面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反映唐代確立的封建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基本格局的唐律,也是封建法律自《法經》之後,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的發展之後的集大成之作。而明代是繼唐之後又一個國力比較強盛、文化比較發達的朝代,無論在政治體制還是法律制度上,它都在唐宋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變化,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並對清代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自唐明律分別產生後,歷代律學家和法律史學家對它們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對唐明律的評價也就成為了中國法律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晚清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中國傳統法律史學開始走向現代法律史學,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的唐明律研究與評價,已超出了學術的影響范圍,和當時的社會變革,尤其是法制變革相互影響,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⑧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⑨ 如何看待秦代的法律規范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在戰國初期還是一個比較落後的諸侯國,但它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變法徹底,後來居上,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之首,終於席捲宇內,一統天下。秦為了實現全國統一,為了鞏固統一的成果,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法律制度。
秦代的立法分兩個時期:一是統一六國之前,一是統一六國之後。前一個時期是作為與六國相並立的一個諸侯國的立法,在歷史分期上屬於戰國時期;後一個時期是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立法。前一個時期的立法在統一的秦王朝仍然有效,所以把這些立法也列入秦朝的法制之中,後一個時期的立法是前一個時期立法的繼續。
秦統治者奉行法家思想,主張各項事業「皆有法式」,進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法律調整的范圍十分廣泛,下面主要論述秦代運用法律規范調整經濟關系。秦國早期的法制原是相當落後的。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商鞅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了秦國的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等6篇刑律,又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行什伍之法,獎耕戰,禁私鬥,鼓勵告奸,相牧司連坐,等等。「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法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秦國已經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備的法規。
秦代法律規范的形式 過去由於資料缺乏,人們對秦代法規的內容知道得很少。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縣出土的秦簡(見睡虎地秦簡)提供了大量關於秦代法規的資料。資料說明,秦除了制定6篇刑律之外,還頒行了大量單行律與其他形式的法律規范:①律。見於秦簡的有:田律、廄苑律(見廄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齎律、徭律、司空、置吏律、軍爵律、傳食律、內史雜、尉雜、屬邦、效、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敫表律、捕盜律、戍律;見於史籍的有挾書律。②令。《商君書》載秦有墾令。《史記·商君列傳》:「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行之十年,秦民大說。」<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劉邦攻佔秦都咸陽後,「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③法律答問。官方以問答的形式對秦刑律所作的解釋。包括對定罪、量刑、適用和訴訟制度的某些方面的具體說明。後世封建法典疏議的問答即起源於此。它具有法律效力,故可視為一種法規。④式。秦簡中有<封診式>一篇,其內容有關於「治獄」、「訊獄」的一般要求;有「封守」、「覆」、「有鞫」等方面的法律文書程式;還有發案現場的勘驗和法醫檢驗的報告。⑤例。秦簡的《法律答問》中多處指出司法官吏在定罪量刑時可依「廷行事」為准:如「盜封嗇夫何論?廷行事以偽寫印」。「求盜追捕罪人,罪人格殺求盜,問殺人者為賊殺人,且斗殺?斗殺人,廷行事為賊。」「廷行事」是司法機關辦案的成例。統治者依據成例辦案,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也便於必要時不受法律約束,恣意對人民進行鎮壓。
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主要內容有:①刑法。包括罪名、刑罰和刑罰的適用原則等。秦律的罪名近 200種。刑罰分為死、肉刑、徒、笞、髡刑、耐刑、遷刑、貲刑、贖刑、廢刑、誶刑等。每種刑罰又分為不同的等級。死刑有夷三族、滅宗、阬、車裂、體解、磔、腰斬、棄市、戮、剖腹、絞、囊撲、蒺藜、鑿顛、抽肋、烹、定殺、賜死等;肉刑有黥、劓、刖、宮等;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隸臣妾、司寇、候等。其他刑罰也各有等差。每一種刑罰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兩種、三種結合使用,如:耐為隸臣,刑為鬼薪,黥為城旦,黥劓為城旦等。刑罰適用原則主要有:依犯罪人的身份等級定罪;區分共同犯罪與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集團犯罪從重,教唆青少年犯罪從重;區分故意和過失,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區分既遂、未遂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區分態度好壞,累犯從重,自首從輕,消除犯罪後果減免。此外,還規定了刑事犯罪的責任年齡。②有關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法規。秦律在農業方面對農田水利、山林保護、種子數量、莊稼生長和旱澇蟲災的報告等作了具體規定;在手工業方面對生產管理、勞動力調配、徒工訓練和產品規格、質量的檢驗等作了具體規定;在商業方面對商品標價、貨幣流通、外商經營登記等作了具體規定。這些規定主要見於田律、廄苑律、工律、均工、工人程和金布律以及其他單行法律的部分條款。③為了保證法律的貫徹執行,秦律還規定了一套訴訟制度。審判機關為中央、郡、縣三級,行政與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長官主管所轄郡、縣的司法。訴訟可以由受害人提起,也可以由國家官吏提起。限制子女、奴婢的訴訟權利。審訊時一般不主張刑訊逼供,重視現場勘驗和搜集證據,實行「爰書」報告制度。判決後准許上訴。秦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頒行對於秦國封建制度的發展和全國的統一都起了一定作用。但它畢竟帶有封建法律初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法律篇名、條文繁雜;有的罪名就事論事,不似後世封建法律那樣規范化;刑罰手段殘酷;法律既鼓勵奴隸解放,又保留和維護大量奴隸制殘余。
秦代的法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面把秦國的法律推向全國,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諸如:改帝號自稱「始皇帝」,規定「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詔令正式成為國家法律的淵源;分天下為36郡,郡置守、尉、監;統一度量衡、車軌和文字;使黔首自實田;禁《詩》、《書》等百家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規定「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就這樣,秦始皇以法律手段把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推向極端。秦始皇統治後期,樂以刑殺為威,致使「貪暴之吏,刑戮妄加」,「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二世即位後,「更為法律」,大肆誅殺諸公子及大臣,進一步鎮壓人民群眾,使秦法遭到嚴重破壞,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潰。